开启左侧

行业资讯 浙江首个内水域水下考古,宁波上林湖后司岙出土了大量秘色瓷

2017-1-5 22:00 · 行业新闻
来自: 北美地区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考 古宁波上林湖后司岙浙江首个内水域水下考古,挖掘出了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4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9e5e58e66df986b12862c04dd670d7a0.jpg ▲    上林湖遗址航拍正射影像图
f281318dfbe9cbe654b86962fe9edfd9.png
2016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我省首个内水水域水下考古项目——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圆满结束。
1474abb47bcdbed4439b6f3269b7b8ba.jpg
▲    九宫格法取标本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是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统筹指导与合作推动下,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组队实施。发掘过程严格按照新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

看点01后司岙窑址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代表了公元9-11世纪中国青瓷烧造技艺的最高成就。后司岙窑址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产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质量精、种类丰富,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
d3bb7039e7dcd4c28bd748cb64920ee9.jpg
▲    现场清洗标本后司岙窑址位于上林湖中部的西岸边,编号为Y66,这里是上林湖越窑遗址的最核心位置。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4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783f1e9d04f6f63b554f45c071fe646a.jpg
▲    地层堆积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基本与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延续的年代相始终。堆积中分别发现了带有“大中”、“咸通”与“中和”年款窑具的地层。据此可以确定,至少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生产秘色瓷,在“中和”年间前后达到了兴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五代中期左右,在五代后期质量有所下降。
2e2cad9f4155058e8aa1170c1054c07c.jpg
▲    秘色瓷与瓷质匣钵的出土2015-2016年,后司岙窑址发掘了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盏托、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许多器物为首次出土,不见于公私博物馆馆藏与历年来的考古出土品中。

看点02关于秘色瓷
bbd22d274babcaf5903b37ce6f217a08.jpg
▲    秘色瓷盆
b3ce0b6e7867d47d668470485c6a836c.jpg
▲    秘色瓷八棱净瓶【秘色】一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0e63d3c1d69150b02ef5a502a7d0afe2.jpg
▲    秘色瓷盏
b41a3eccbe63eb7b5fdb09308571cc4f.jpg
▲    秘色瓷扁壶出土的秘色瓷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如碗有花口高圈足碗、玉璧底碗、玉环底碗等,盘有花口平底盘、花口高圈足盘等。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1ba21bc880677411a8e85082f3e6c944.jpg
▲    使用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盘
f18eea5a8fb56e938c4235c12b2ad535.jpg
▲    使用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净瓶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这种瓷质匣钵至少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出现,但普通的粗质匣钵仍旧在大量使用,此后比例不断提高,到了“中和”年间前后完全取代粗质匣钵,一直到五代中期,均完全使用高质量的细瓷质匣钵。五代晚期,匣钵的颗粒开始变粗,密封性下降。因此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d84f04c00d2fb0be31735a6c55b8ae2e.jpg
▲    秘色瓷薰炉
cfcda7f8ad81b9d28cbf15e483370260.jpg
▲    秘色瓷枕后司岙窑址在窑场格局上,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基本为正南北向,除窑头部分淹没入上林湖水库中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保留了包括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等在内的较完整结构。窑炉西边是丰厚的废品堆积,是主要倾倒窑业垃圾处,废品与窑炉之间使用多道匣钵挡墙隔开。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两座房址、多个釉料缸、贮泥池等。它与普通窑场以窑炉为中心、两侧均堆积废品的布局有明显区别。
df40d59fea7e2e1b33da75ad5f34cfc1.jpg
▲    官字款瓷质匣钵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几乎完全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址中。因此可以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看点03考古调查,技术领航

6961c11755500ca3e0ec53a3a0db8008.jpg
▲    上林湖水底地形地貌三维数字模型
81e26ae5f77db763a785a0e376ce5d58.jpg
▲    后司岙与狗颈山南侧三维地形地貌本次水下考古调查在系统搜集、整理了上林湖越窑遗存已有考古成果与相关历史文献、古旧地图、口碑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多旋翼飞机低空航测与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精准、高效地获取了后司岙陆域的地形地貌与空间格局等基础地理信息;运用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和磁力仪,科学获取了上林湖水底地形地貌的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平面声呐图像与磁异常情况,并有机融合了陆域与水下探测数据,形成了直观、精确的水陆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藉此初步发现了各类疑似水下遗存。随后,采用浅地层剖面仪与探地雷达,无损探测了各类疑似水下遗存的地层剖面,并辅以地质钻探取样,进一步了解、验证其地层剖面与包含物等基本情况。最后,通过水下考古队员的潜水探摸调查,并运用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潜水员手持声呐、MS1000二维成像声呐和DIDSON双频识别声呐辅助开展水下定位、测绘、图像获取等工作,最终发现了凸露于现存湖床表面的多处圆形窑炉、近现代沉船、建筑基址、道路、水下台地以及古水坝、疑似古河道等类型丰富的水下遗存。
7fcc8bfff9eeab29d78af3a73ce82709.jpg
▲    沉船与建筑基址的声呐图像
e55cdfa4b30533c4b52220492a144be4.jpg
▲    多波速测深仪获取的古水坝三维数字模型
781473c5f4e71bd2f81fdbd5fe102021.jpg
▲     圆形窑炉的声呐图像在考古调查上秉承多学科合作的理念,积极探索内水浅水水域的水下考古新技术、新方法。工作中综合运用了声法、磁法、电磁波、激光以及航空测量、地质取样等物探方法,并精心设计、精细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探地雷达、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潜水员手持声呐、DIDSON双频识别声呐的运用以及水陆一体化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生成,在我国水下考古均属首次。
▲    古水坝横断面探地雷达图像
▲    后司岙水底地形及部分水下遗存分布图
▲   潜水着装准备
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发现的各类水下遗存,为研究古上林湖的地形地貌、水位变迁、聚落分布、水下遗存以及古代上林湖越窑产品的水路运输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新材料,也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资料来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为宁波考古点赞!





                    
a62ea1590a4c2e4caadb7cb3fcc5fa31.jpg
b9113f5ca828997af0e27bef5e41afef.jpg
36d7081f7648da26b4268aada2b480eb.jpg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考 古宁波上林湖后司岙浙江首个内水域水下考古,挖掘出了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4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9e5e58e66df986b12862c04dd670d7a0.jpg ▲    上林湖遗址航拍正射影像图
f281318dfbe9cbe654b86962fe9edfd9.png
2016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我省首个内水水域水下考古项目——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圆满结束。
1474abb47bcdbed4439b6f3269b7b8ba.jpg
▲    九宫格法取标本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是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统筹指导与合作推动下,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组队实施。发掘过程严格按照新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

看点01后司岙窑址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代表了公元9-11世纪中国青瓷烧造技艺的最高成就。后司岙窑址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产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质量精、种类丰富,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
d3bb7039e7dcd4c28bd748cb64920ee9.jpg
▲    现场清洗标本后司岙窑址位于上林湖中部的西岸边,编号为Y66,这里是上林湖越窑遗址的最核心位置。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4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783f1e9d04f6f63b554f45c071fe646a.jpg
▲    地层堆积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基本与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延续的年代相始终。堆积中分别发现了带有“大中”、“咸通”与“中和”年款窑具的地层。据此可以确定,至少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生产秘色瓷,在“中和”年间前后达到了兴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五代中期左右,在五代后期质量有所下降。
2e2cad9f4155058e8aa1170c1054c07c.jpg
▲    秘色瓷与瓷质匣钵的出土2015-2016年,后司岙窑址发掘了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盏托、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许多器物为首次出土,不见于公私博物馆馆藏与历年来的考古出土品中。

看点02关于秘色瓷
bbd22d274babcaf5903b37ce6f217a08.jpg
▲    秘色瓷盆
b3ce0b6e7867d47d668470485c6a836c.jpg
▲    秘色瓷八棱净瓶【秘色】一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0e63d3c1d69150b02ef5a502a7d0afe2.jpg
▲    秘色瓷盏
b41a3eccbe63eb7b5fdb09308571cc4f.jpg
▲    秘色瓷扁壶出土的秘色瓷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如碗有花口高圈足碗、玉璧底碗、玉环底碗等,盘有花口平底盘、花口高圈足盘等。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1ba21bc880677411a8e85082f3e6c944.jpg
▲    使用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盘
f18eea5a8fb56e938c4235c12b2ad535.jpg
▲    使用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净瓶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这种瓷质匣钵至少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出现,但普通的粗质匣钵仍旧在大量使用,此后比例不断提高,到了“中和”年间前后完全取代粗质匣钵,一直到五代中期,均完全使用高质量的细瓷质匣钵。五代晚期,匣钵的颗粒开始变粗,密封性下降。因此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d84f04c00d2fb0be31735a6c55b8ae2e.jpg
▲    秘色瓷薰炉
cfcda7f8ad81b9d28cbf15e483370260.jpg
▲    秘色瓷枕后司岙窑址在窑场格局上,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基本为正南北向,除窑头部分淹没入上林湖水库中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保留了包括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等在内的较完整结构。窑炉西边是丰厚的废品堆积,是主要倾倒窑业垃圾处,废品与窑炉之间使用多道匣钵挡墙隔开。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两座房址、多个釉料缸、贮泥池等。它与普通窑场以窑炉为中心、两侧均堆积废品的布局有明显区别。
df40d59fea7e2e1b33da75ad5f34cfc1.jpg
▲    官字款瓷质匣钵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几乎完全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址中。因此可以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看点03考古调查,技术领航

6961c11755500ca3e0ec53a3a0db8008.jpg
▲    上林湖水底地形地貌三维数字模型
81e26ae5f77db763a785a0e376ce5d58.jpg
▲    后司岙与狗颈山南侧三维地形地貌本次水下考古调查在系统搜集、整理了上林湖越窑遗存已有考古成果与相关历史文献、古旧地图、口碑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多旋翼飞机低空航测与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精准、高效地获取了后司岙陆域的地形地貌与空间格局等基础地理信息;运用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和磁力仪,科学获取了上林湖水底地形地貌的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平面声呐图像与磁异常情况,并有机融合了陆域与水下探测数据,形成了直观、精确的水陆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藉此初步发现了各类疑似水下遗存。随后,采用浅地层剖面仪与探地雷达,无损探测了各类疑似水下遗存的地层剖面,并辅以地质钻探取样,进一步了解、验证其地层剖面与包含物等基本情况。最后,通过水下考古队员的潜水探摸调查,并运用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潜水员手持声呐、MS1000二维成像声呐和DIDSON双频识别声呐辅助开展水下定位、测绘、图像获取等工作,最终发现了凸露于现存湖床表面的多处圆形窑炉、近现代沉船、建筑基址、道路、水下台地以及古水坝、疑似古河道等类型丰富的水下遗存。
7fcc8bfff9eeab29d78af3a73ce82709.jpg
▲    沉船与建筑基址的声呐图像
e55cdfa4b30533c4b52220492a144be4.jpg
▲    多波速测深仪获取的古水坝三维数字模型
781473c5f4e71bd2f81fdbd5fe102021.jpg
▲     圆形窑炉的声呐图像在考古调查上秉承多学科合作的理念,积极探索内水浅水水域的水下考古新技术、新方法。工作中综合运用了声法、磁法、电磁波、激光以及航空测量、地质取样等物探方法,并精心设计、精细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探地雷达、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潜水员手持声呐、DIDSON双频识别声呐的运用以及水陆一体化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生成,在我国水下考古均属首次。
▲    古水坝横断面探地雷达图像
▲    后司岙水底地形及部分水下遗存分布图
▲   潜水着装准备
上林湖后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发现的各类水下遗存,为研究古上林湖的地形地貌、水位变迁、聚落分布、水下遗存以及古代上林湖越窑产品的水路运输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新材料,也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资料来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为宁波考古点赞!





                    
a62ea1590a4c2e4caadb7cb3fcc5fa31.jpg
b9113f5ca828997af0e27bef5e41afef.jpg
36d7081f7648da26b4268aada2b480eb.jpg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306积分
1帖子
0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