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席斯的努力试图证明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是郑和的舰队发现新大陆;不是麦哲伦首次穿过麦哲伦海峡环球航行,而是郑和的舰队在麦哲伦之前几百年就穿越该海峡环球航行;不是欧洲人首先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是郑和的舰队首先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是欧洲人首先发现南极和北极,而是郑和的舰队首先发现南极和北极等等。孟席斯的努力不仅打破了几百年以来西方中心论的世界航海史观,引起世界史学界的争论和反思,而且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读者为之感动,为之震撼。
一、关于中国、大汉国、文身国和扶桑国与美洲的关系
孟席斯的了不起之处在于他在专业问题的细节方面非常敏感,他能够运用关于美洲的知识迅速将中国史籍记载的扶桑国与中南美洲相联系。可惜的是孟席斯不懂中文,错误地将“大汉国”当成中国。以至他将大汉国到扶桑的两万多里说成是“距中国两万多里(8000海里)”。[3]为了防止中文译本有误差,我又查阅英文本发现确实是孟席斯的错误。英文原文是“Dur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in the first year of ‘Everlasting Origin’ Emperor,AD499,a Buddhist priest named Hoei-Shin(‘Universal Compassion’) returned from a land twenty thousand li (eight thousand nautical miles)east of China。”[4]由于孟席斯不懂中文,该错误应当源于他引用的1954年剑桥大学出版的J.Needham编著《Science and ivilisantion in China》(第4卷)一书。把“大汉国”当成中国可能是西方汉学家的普遍误解。
大汉国是日本以东的古代中国人移民形成的国家。在方位上从中国到日本、到文身国、到大汉国、再到扶桑国,由西向东,这些国家之间的距离至少是几千里。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5];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6];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7]。如此算来从中国到日本、到文身国、到大汉国、再到扶桑国至少有四万里。扶桑国距离中国应当在四万里以外。地球赤道圆周为四万零七十五点一六公里,约八万华里。如果按四万里以外计,这个距离足以说明古代中国人早就到达过美洲地区。
扶桑国与中国是什么关系呢?扶桑国可以说是中国人移民形成的国家。扶桑国的特点在于其国家法律、行政制度、畜牧农桑、婚姻嫁娶、丧礼民居等都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扶桑国是一个没有攻击性的和平国家,具有“无兵甲,不攻战”的特点。其国法,有南北狱。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有赦则赦南狱,不赦北狱。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扶桑国法律规定,贵人有罪,国乃大会,坐罪人于坑,对之宴饮,分诀若死别焉。以灰绕之,其一重则一身屏退,二重则及子孙,三重则及七世。名国王为乙祁;贵人第一者为大对卢,第二者为小对卢,第三者为纳咄沙。扶桑国的国王出行有鼓角导从。其衣色随年改易,甲乙年青,丙丁年赤,戊己年黄,庚辛年白,壬癸年黑。扶桑国的畜牧农桑领域的特点有牛角甚长,以角载物,至胜二十斛。车有马车、牛车、鹿车。国人养鹿,如中国畜牛,以乳为酪。有桑梨,经年不坏。多蒲桃。扶桑国的矿产资源的特点非常鲜明,其地无铁有铜,不贵金银。市无租估。孟席斯的贡献在于他紧紧抓住“其地无铁”的特征不放,认真研究中南美洲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认为全世界只有该地区没有铁矿资源,不生产铁。除了中美洲,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发现铁。[8]扶桑国的婚姻嫁娶制度和丧礼民居的特点在于,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晨夕洒扫,经年而女不悦,即驱之,相悦乃成婚。婚礼大抵与中国同。亲丧,七日不食;祖父母丧,五日不食;兄弟伯叔姑姊妹,三日不食。设灵为神像,朝夕拜奠,不制縗绖。嗣王立,三年不视国事。扶桑国其俗旧无佛法,宋大明二年(458年),罽宾国尝有比丘五人游行至其国,流通佛法、经像,教令出家,风俗遂改。”[9]罽宾国是汉代位于印度北部的西域国家。扶桑国的佛教活动最早是印度比丘五人传去的。
关于扶桑国,元代周致中编撰的《异域志卷上》说:扶桑国在日本之东南,大汉国之正东。无城郭,民作板屋以居。风俗与太古无异。人无机心,麋鹿与之相亲,人食其乳则寿罕疾,得太阳所出生炁之所薰炙故也。然其东极清,阳光能使万物受其气者,草木尚荣而不悴,况其人乎![10]从美洲扶桑国的风俗、物产、官制、法律等方面看,扶桑国显然是中国移民形成的国家。对卢也是高丽国的官名。有可能是中国人移民朝鲜后又移民到美洲。
关于扶桑国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的“海外东经”记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的“大荒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此后扶桑一词被作为海外东夷的方位表征。
南北朝时北魏在首都置四夷馆,作为安置投奔的四夷之人居住之所。《洛阳伽蓝记》卷三“宣阳门外四里”条记载了有关四夷馆的情况。当时南方吴人来归附者处金陵馆,北夷来归附者处燕然馆,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日出扶桑,日落崦嵫,东西对应。南朝齐皇室萧子显在梁时著的《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云:“东夷海外,碣石、扶桑。南域憬远,极泛溟沧。”这里的扶桑与溟沧一样代指距中国遥远的地域。东方朔著的《十洲记》记载: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污,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椹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体皆作金光色,飞翔空玄。其树虽大,其叶椹故如中夏之桑也。但椹稀而色赤,九千岁一生实耳,味绝甘香美。地生紫金丸玉,如中夏之瓦石状。真仙灵官,变化万端,盖无常形,亦有能分形为百身十丈者也。[11]
孟席斯的贡献还在于将扶桑与中南美洲的龙舌兰(maguey tree)相联系,并根据扶桑叶似桐、初生如笋、如梨而赤等特征认定扶桑可能就是中南美洲的龙舌兰。[12]龙舌兰只有在中南美洲生长,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现。根据扶桑国“其地无铁有铜”的特征,孟席斯还推断扶桑国位于中美洲,因为除了中美洲以外,世界其他地方都有铁。扶桑国位于中美洲的什么区域呢?关于中国人在2000年以前到达过中南美洲的历史考证,孟席斯还在《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中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在秘鲁北部的Lanbayeque River 和秘鲁南部的Ica River之间存在大量的两千年以来中国访客的证据。在秘鲁的Ancash地区有100个村落至今沿用中文名称。印加人DNA图谱显示几乎可以称之为中国人。在利马的考古博物馆(Museo Arquelogico Rafael Larco Herrera)可以看到该地区公元前1000年开始的各种墓葬品,其中陪葬陶器上有中国人的画像。[13]孟席斯还提醒我们要关注秘鲁地区15世纪的印加文化和钦差(Chincha)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特别是钦差王舰队与郑和舰队的关系。
有趣的是,孟席斯还在智利找到了类似中国古籍记载的“人身而狗头”的动物——大树懒(mylodon)。关于狗人的故事在《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记载。《山海经·海内北经》“犬封国”条下郭璞注云:“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海(宋本作东南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国(宋本国作民)也。”后来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宋时范晔的《后汉书》有同类记载。但是,中国古籍记载的“人身而狗头”的动物应当属于人类的一种。该传说与《梁书》记载的女国有关。女国位于扶桑国以东。根据慧深的说法,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竞入水则任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项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见人惊避,偏畏丈夫。食咸草如禽兽。咸草叶似邪蒿,而气香味咸。《梁书》说天监六年,有晋安人渡海,为风所飘至一岛,登岸,有人居止。女则如中国,而言语不可晓;男则人身而狗头,其声如吠。其食有小豆,其衣如布。筑土为墙,其形圆,其户如窦云。慧深所说的女国的女人和《梁书》所说的晋安人所见海岛是否属于同一国度,不得而知。慧深所说的女国的女人与《梁书》所说的晋安人所见海岛的女人显然有根本的区别。慧深所说女国的女人胸前无乳,项后乳子,应当是古代墨西哥的妇女。
法国近代思想家蒙田(1553—1592)认为古代墨西哥妇女把大乳房提到肩上给孩子喂奶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尽管在欧洲人看来并不美。他在“何谓美”一文中说:“墨西哥妇人以前额狭小为美,她们把身体其余部位的毛都拔去,而却在额前留发,并加以修饰。她们还特别看重大乳房,追求把奶子提到肩上给孩子喂奶。这些,我们都觉得很丑。”[14]慧深所见的女国妇女乳房提到肩后在毛发里乳子的情况与蒙田的描述大体一致。《梁书》所说的晋安人所见海岛的像中国人而不说中国话的女人则可能是中国的船只带去美洲的中国人的后代。《梁书》所说的晋安人所见海岛的男人“人身而狗头,其声如吠”,是不是南美洲已经绝迹几百年的大树懒(mylodon)则无从考证。谈到女国,有一点可以肯定,古代中国人不仅到达扶桑国,而且到达扶桑国以东的美洲其他地区。按照史籍所说的地理方位,扶桑国和女国应当位于中南美洲。
关于中国人在古代到达美洲的问题,法国汉学家德·歧尼也曾经做过类似的论断。1761年12月的《学人》(DesScarans)杂志上刊登了法国汉学家德·歧尼的论文《中国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和亚洲极东部几个民族的研究》。德·歧尼在文中得出“慧深比哥伦布早1000多年发现美洲”的结论。慧深作为大德高僧对于所见所闻的叙述应当是可信的。《梁书》还说:“扶桑国,在昔未闻也。普通中,有道人称自彼而至,其言原本尤悉,故并录焉。”“普通”,是梁武帝年号,为公元520年至527年,比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略晚。可见,在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除了慧深以外,还有其他中国人到达过中南美洲的扶桑国。孟席斯的大量考证结果和中国古籍有关扶桑国的记载都表明,不仅是慧深,而且许多中国人比哥伦布早1000多年到达美洲。
慧深出海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444年以后。根据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石鳯寺重建碑记的记载,慧深是因为对北魏灭佛事件不满而出海的。该碑记说:“先是,沙门慧深者,山下视饿殍而不见。殍曰:悯者,佛也。深大惊,知为佛祖点化。遂堆碎石为冢掩殍尸,化善缘建寺于冢侧,曰天台悯寺。后殍冢每显佛光,悯寺大兴。北魏肇始,佛门不幸,殃及悯寺,深愤而出海,此一劫也。北周武帝禁佛,毁寺塔,逐沙门,悯寺败落,此二劫也。唐初,有新罗僧智隐重建寺院,曰新罗寺,佛门再兴。然建文年间山火骤起,经书寺院毁于一旦,此三劫也。”石鳯寺重建碑记撰于明朝嘉靖乙丑孟夏望日。北魏太武帝禁佛发生在公元444年。慧深在此之前在山东省日照涛雒镇堆石殍冢,化缘建寺。慧深所建的天台悯寺三起三落。所谓佛有三世,世世光明。寺有三劫,劫后复兴。因北魏禁佛殃及悯寺才导致慧深愤而出海。天台悯寺位于日照市天台山中,天台山主峰上有远古太阳神祭坛遗址,有扶桑山。慧深愤而出海后到达美洲看见龙舌兰而称该地为扶桑国,这可能是受到《山海经》的影响。
慧深在出海前就已经在佛教界享有盛誉。与慧深几乎是同代人梁朝僧人慧皎编撰《高僧传》记载,宋文帝时,齐山阴法华山释慧基有众多弟子,如僧行、慧恢、道旭、慧求、法洪、慧深等人。“沙门慧深,亦基之弟子。深与同学法洪并以戒素见重”。根据《高僧传》记载,慧基生于公元411年(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卒于齐建武三年(496年)冬十一月。慧基卒于城傍寺,春秋八十有五。慧基年满二十,度蔡州受戒。此时应为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后来慧基遍历三吴,讲宣经教,学徒至者千有余人。慧深当在此期间在三吴之地成为慧基的弟子。慧深于公元444年以后出海,于公元499年来至荆州。
马欢《瀛涯胜览》关于天方国的记载十分详细:“自此再行大半日之程,到天堂礼拜寺,其堂番名恺阿白。外周垣城,其城有四百六十六门,门之两傍皆用白玉石为柱,其柱共有四百六十七个,前九十九个,后一百一个,左边一百三十二个,右边一百三十五个。其堂以五色石迭砌,四方平顶样。内用沉香大木五条为梁,以黄金为阁。满堂内墙壁皆是蔷薇露龙涎香和土为之,馨香不绝。上用皂纻丝为罩罩之。蓄二黑狮子守其门。每年至十二月十日,各番回回人,甚至一二年远路的,也到堂内礼拜,皆将所罩纻丝割取一块为记验而去。剜割旣尽,其王则又预织一罩,复罩于上,仍复年年不绝。堂之左有司马仪圣人之墓,其坟垄俱是绿撒不泥宝石为之,长一丈二尺,高三尺,阔五尺,其围坟之墙,以绀黄玉迭砌,高五尺余。城内四角造四堆塔,每礼拜卽登此塔喝班唱礼。左右两傍有各祖师传法之堂,亦以石头迭造,整饰极华丽。”[32]
马欢所到达的天方无疑是麦加。但是洪保墓寿藏铭所讲的“天方”显然不是麦加。洪保和郑和都是舰队领导,也都是穆斯林,当然知道麦加在哪里。麦加距离阿丹等国并不远,之前中国人也到达过麦加。根据《明实录》,1408年中国舰队就到访埃及和摩洛哥。1432年麦加是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一部分。洪保舰队也派人到访麦加和埃及开罗。洪保墓寿藏铭所说的中国之人古未尝到的海外数万余里的天方应当是水尽头。由此看来,洪保墓寿藏铭的出现不仅没有推翻孟席斯关于洪保舰队到达美洲的推断,反而进一步印证了洪保舰队的军校可能到达了美洲。洪保墓寿藏铭所说的天方当另有所指。正如古代中国人所说的爪哇有两个:小爪哇在现今印尼附近;大爪哇则指澳大利亚。古代中国人所说的天方,除了麦加以外,还有一个天方按距离来讲应当在美洲,也就是洪保派遣部下军校到达的海外数万余里的天方。
洪保墓寿藏铭解决了许多历史迷团。由于洪保寿藏铭的出土,关于宝船尺度大小问题有了答案。寿藏铭说明确有2万吨巨型宝船叫大福号。洪保寿藏铭中明确记载,“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揭示了郑和船队中确有“五千料巨舶”(注:料为古代计量单位,或以一石粮食为一料,或以两端截面方一尺、长七尺的木材为一料),并记载了准确名称“大福号”。明代人亲历者所记,郑和下西洋的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本来有关郑和宝船的大小没有疑问。但因1937年南京发现的静海寺残碑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永乐七年(1409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因而有人对宝船尺度大小持有疑义,认为600年前的明初不可能有如此巨型的木帆船。“等”字清楚地告诉我们,五千料巨舶绝不止一艘。洪保寿藏铭进一步旁证了孟席斯关于洪保舰队船只尺度大小的分析。
根据洪保墓寿藏铭的内容,不仅不能否定洪保舰队到达过美洲,反而进一步说明洪保舰队可能到达过美州的天方国。四、结论
通过阅读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和《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认识,即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是郑和的舰队先行到达新大陆;不是麦哲伦首次穿过麦哲伦海峡环球航行,而是郑和的舰队在麦哲伦之前几百年就穿越该海峡环球航行;不是欧洲人首先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是郑和的舰队首先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是欧洲人首先发现南极和北极,而是郑和的舰队首先到达南极和北极等等。
学术界有人说如果郑和舰队到达美洲,应该先行到达地中海和欧洲国家,但是中国史料没有看到有关记载,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也没有提供相应的证据。为了解决回答这一问题,孟席斯又查阅大量欧洲的材料,专门撰写了《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证明,1434年中国郑和舰队到达托斯卡纳,并在佛罗伦萨会见了教皇尤金四世。[33]
我认为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和《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已经充分证明郑和舰队的成员比哥伦布先行到达新大陆,比麦哲伦先行穿过麦哲伦海峡环球航行,比欧洲人先行到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比欧洲人先行到达南极和北极。即使在个别细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供历史考证证明,但是至少可以说,不是哥伦布首先发现新大陆,不是麦哲伦首次穿过麦哲伦海峡环球航行,不是欧洲人首先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是欧洲人首先发现南极和北极。至于谁首先到达新大陆、谁先行穿过麦哲伦海峡环球航行,谁先行到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谁先行到达南极和北极等问题,应该说在郑和舰队之前,中国人不同时期都有可能到达。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扶桑国位于美洲。理由在于一是扶桑国距离中国四万里外的东方地区,只能是太平洋对岸的美洲;二是扶桑国其地无铁,除了中美洲,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铁。三是扶桑是龙舌兰,而只有美洲生产龙舌兰。
2、扶桑国是中国人移民形成的国家。美洲的扶桑国在《梁书》中就有记载。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公元5世纪以前就大规模到达了美洲。沙门慧深于齐永元元年(499年)来至荆州介绍了扶桑国的情况。而扶桑国的法律刑狱、行政制度、畜牧农桑、婚姻嫁娶、丧礼民居等表明,扶桑国显然是中国人移民形成的国家。至于中国人何时移民美洲形成扶桑国,从秦汉和三国时期汉人的大量移民使日本人口猛增的情况看,当有更多人东渡日本没有成功或葬身海底或飘洋到美洲。
3、从秦汉到郑和舰队之前,中国人具备东渡到达美洲的客观条件。郑和舰队航海之前中国人的造船航海能力与海外移民规模足以说明在郑和舰队之前中国人完全具备到达美洲的各种条件。
4、洪保墓寿藏铭表明洪保派遣部下军校到达的海外数万余里的美洲天方。
如果将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和《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这两本书对比进行研究,会发现《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所提供的大量美洲的历史考证证明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人到达美洲。特别是就郑和舰队到达美洲的问题进行考证时,孟席斯提出了非常值得研究的几个历史文化现象。
1、美洲秘鲁地区钦差国文化现象。美洲钦差(Chinchacama)于公元1476年被合并入印加国。钦差王曾经拥有十万船只。钦差人使用一种铜钱作为货币。在古代印加王国时期的Catalan语言中钦差(Chinchacama)是中国丝绸的意思。钦差国可能也是中国人移民形成的国家。
2、印加人可能是中国人的移民后代。印加人的DNA图谱几乎与中国人一样。秘鲁的Ancash地区至今有近百村庄仍沿用中文名称。
3、在哥伦比亚河流域的中国人村落。这些中国人大约是于1400年左右出现的,大约于1700年突然消失。这是一个需要集中力量认真研究的历史文化现象。这些中国人有可能是陈友谅战死后其余部远洋到达美洲。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孟席斯对中国远洋历史的辉煌业绩充满了热情称赞,但是在《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的英文本(2008年版)第271页认为,中国文明只有3900年;秘鲁文明有5000年;印度文明有4600年;埃及文明有5300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有5700年。不知道孟席斯是根据什么标准作出如此判断的。但是有一点,中国学术界应当对此有明确的判断标准。特别是政府的宣传政策应当从世界文明历史的比较角度,大力宣传中国万古文明的历史辉煌。
[1] 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本文系国家海洋局南海被占岛屿史地考证法理研究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2] Gavin Menzies 《1434The Year A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2008.[3]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4] Gavin Menzies 《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Bantam Press edtion published 2002,Bantam edtion published 2003,P.145.[5]《梁书》:“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人体有文如兽,其额上有三文,文直者贵,文小者贱。土俗欢乐,物豊而贱,行客不赍粮。有屋宇,无城郭。其王所居,饰以金银珍丽。绕屋为緌,广一丈,实以水银,雨则流于水银之上。市用珍宝。犯轻罪者则鞭杖;犯死罪则置猛兽食之,有枉则猛兽避而不食,经宿则赦之。”[6]《梁书》:“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无兵戈,不攻战。风俗并与文身国同而言语异。”[7]《梁书》:“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8]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9] 〈梁书〉:[10]周致中:〈异域志〉卷上。[11]《海内十洲记》,一卷。又称《十洲记》。旧本题汉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见东方朔问十洲所有的异物﹐后附沧海岛﹑方丈洲﹑扶桑﹑蓬丘﹑昆仑五条﹐明显地模仿《山海经》。[12]〈梁书〉:“扶桑叶似桐,而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绵。作板屋,无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龙舌兰还可以用以制酒。墨西哥人用各种各样的龙舌兰植物尤其是龙舌兰的汁液发酵制成酒。 用龙舌兰制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前西班牙时代,那时当地人从一种叫龙舌兰的植物上提取的汁液,经过发酵,制出一种酒叫pulque。有一种黑色的巨型光胸蚁蚂的巢穴安在龙舌兰和龙舌兰属植物的根部。[13] Gavin Menzies<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Bantam Press edtion published 2002,Bantam edtion published 2003,P.271。[14]蒙田:《蒙田随笔》梁宗岱、黄建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15]根据小山修三的统计,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国人口,绳纹后期为16万1千人。[16] 《日本书纪》应神天皇十四年(公元283年)条记载着:秦始皇后裔的“弓月君”从朝鲜的百济来归时,上奏请示说:“臣领己国之人夫百二十县而归化,然因新罗人之拒,皆留加罗国。”,因请派兵前往营救,应神天皇两次派兵方始救出所有人夫。《新撰姓氏录》仁德天皇时期,127县秦氏分置诸郡。根据《日本书纪》及《新撰姓氏录》的记载,“秦氏”是日本早期移民中最大的豪族,他们传播进去了“养蚕织绢”的技术、农田水利技术、造酒技术等等。[17]据《续日本书纪》记载,王仁是汉高祖的后裔,亦称和迩吉师,东渡朝鲜半岛时方改姓。王仁源于乐浪郡的大家族。该家族原是山东半岛的巨族大姓,因避战乱迁至乐浪郡。王仁家族有人作过乐浪郡郡守。其后裔中担任过历代乐浪郡的各种官职。在公元313年乐浪郡灭亡后,其中一部分人移居于百济。其后裔从百济再迁移至日本。因所居之地靠近河道,因而和船运、物资的收藏、管理、搬运等工作发生联系。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族也形成拥有氏姓的地方豪族。为和东汉直归化汉人相区别,且居于大和的西部,遂称为西文首氏。[18]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公元289年)长沙王刘发的后代大规模移居日本。吴氏长沙国灭后,汉景帝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从长沙王刘发到汉献帝刘协共13代。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的生存环境恶化。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汉献帝的玄孙刘阿知见当时天下乱象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应神二十九年条记载着:“二十九年秋九月,倭汉直祖阿知使主,其子都加使主,并率己之党类十七县而来归焉。”[19]曹操的长女曹节、次女曹宪、三女曹华均嫁与汉献帝为妻。献帝被贬后在山阳城谪居十四年。《后汉书》载:献帝“自逊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谥孝献皇帝。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20] 《续日本纪》延历四年(785年)六月癸酉条记载:“右卫士督从三位下总守坂上忌寸刈田麻吕等上表言:“臣等本是后汉灵帝之曾孙阿智王之后。汉祚迁魏,阿智王因神牛教出行带方,忽得宝瑞,其像似宫城。爰建国邑,育其人庶。后召父兄告曰:‘吾闻东国有圣王,何不归从乎?若久居此处,恐取覆减。’即携母弟迁兴德,及七姓民归化来朝。是则誉田天皇(谥应神)治天下之御世也。于是阿智王奏请曰:‘臣旧居在于带方,人民男女皆有才艺。近者寓于百济、高丽之间,心怀犹予,未知去就。复愿天恩遣使追召之。’乃敕遣臣八腹氏,分头发遣。其人民男女,举落随使尽来。”[21]《古语拾遗》由平安初期学者斋部广成著,807年 (大同二年) 成书,一卷。斋部氏自“神代”起就与中臣氏对等共掌朝廷神事。时值平城天皇命广成撰家史献上,遂在书中以家传《古传》为据,叙述其祖神天太玉命及祖神之孙天富命之功,以此为中心记述“神代”至天平年间的历史。[22] 《三国志》吴书,卷四十七吴主传第二。[23] 《南齐书·文学传·祖冲之》。[24] 《李贽文集初潭集》卷十四。[25]祝翌《猗觉寮杂记》。[26] 《资治通鉴》卷180。[27] 杜钢建:“日本早期的移民政策与多民族宗教文化的融合——兼论湖南与日本的早期法文化交流”,《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第2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4月版。[28] Davin Menzies,<1434 the Year A Magnifici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29]钟相为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建炎四年(1130),钟相率众起义,自称楚王,建国号楚,改元天载。起义军占领鼎州、澧州、潭州、岳州等州所属的19个县。钟相被俘牺牲后,其部众在杨么领导下继续战斗。绍兴三年(1133)四月,义军重建楚政权,控制了东起岳阳,西至枝江(今属湖北),南抵长沙界,北达公安的广大地区。绍兴五年(1135),高宗派岳飞前来镇压,击败起义军,杨么被俘牺牲。[30] 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译本,京华出版社2005北京,第87-93页。[31]洪保墓寿藏铭云:“猗欤皇明,统御万国。服之以威,怀之以德。极地穷天,罔不臣妾。寔维奉宣,殚厥心力。我公桓桓,合为首功。风颿海舶,远迩必通。所至披靡,孰有不从。群星共北,众流趋东。维公之力,博望寔同。牛首之下,祖堂其友。水秀山明,鬼神呵守。万古千秋,藏斯不朽!”[32]马欢《瀛涯胜览》。[33] Gavin Menzies 《1434The Year A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2008.P63-101.
关于大同思想网:成立于2012年9月1日。由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原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青年学者枕戈、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岳麓书院唐宏站博士发起,并有学界代表人物郑佳明、卢德之、秋风、林安梧、伍继延、何真临、曾亦、杜文忠、韩秉欣、黄守愚等一大批学者支持的文化学术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求大同,存小异”,也是大同思想网的基本出发点和立场,希望借此促进各种思想学术派别的平等对话和全面融合、达成共识,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巨变时期的历史变革贡献微薄力量。
孟席斯的努力试图证明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是郑和的舰队发现新大陆;不是麦哲伦首次穿过麦哲伦海峡环球航行,而是郑和的舰队在麦哲伦之前几百年就穿越该海峡环球航行;不是欧洲人首先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是郑和的舰队首先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是欧洲人首先发现南极和北极,而是郑和的舰队首先发现南极和北极等等。孟席斯的努力不仅打破了几百年以来西方中心论的世界航海史观,引起世界史学界的争论和反思,而且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读者为之感动,为之震撼。
一、关于中国、大汉国、文身国和扶桑国与美洲的关系
孟席斯的了不起之处在于他在专业问题的细节方面非常敏感,他能够运用关于美洲的知识迅速将中国史籍记载的扶桑国与中南美洲相联系。可惜的是孟席斯不懂中文,错误地将“大汉国”当成中国。以至他将大汉国到扶桑的两万多里说成是“距中国两万多里(8000海里)”。[3]为了防止中文译本有误差,我又查阅英文本发现确实是孟席斯的错误。英文原文是“Dur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in the first year of ‘Everlasting Origin’ Emperor,AD499,a Buddhist priest named Hoei-Shin(‘Universal Compassion’) returned from a land twenty thousand li (eight thousand nautical miles)east of China。”[4]由于孟席斯不懂中文,该错误应当源于他引用的1954年剑桥大学出版的J.Needham编著《Science and ivilisantion in China》(第4卷)一书。把“大汉国”当成中国可能是西方汉学家的普遍误解。
大汉国是日本以东的古代中国人移民形成的国家。在方位上从中国到日本、到文身国、到大汉国、再到扶桑国,由西向东,这些国家之间的距离至少是几千里。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5];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6];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7]。如此算来从中国到日本、到文身国、到大汉国、再到扶桑国至少有四万里。扶桑国距离中国应当在四万里以外。地球赤道圆周为四万零七十五点一六公里,约八万华里。如果按四万里以外计,这个距离足以说明古代中国人早就到达过美洲地区。
扶桑国与中国是什么关系呢?扶桑国可以说是中国人移民形成的国家。扶桑国的特点在于其国家法律、行政制度、畜牧农桑、婚姻嫁娶、丧礼民居等都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扶桑国是一个没有攻击性的和平国家,具有“无兵甲,不攻战”的特点。其国法,有南北狱。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有赦则赦南狱,不赦北狱。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扶桑国法律规定,贵人有罪,国乃大会,坐罪人于坑,对之宴饮,分诀若死别焉。以灰绕之,其一重则一身屏退,二重则及子孙,三重则及七世。名国王为乙祁;贵人第一者为大对卢,第二者为小对卢,第三者为纳咄沙。扶桑国的国王出行有鼓角导从。其衣色随年改易,甲乙年青,丙丁年赤,戊己年黄,庚辛年白,壬癸年黑。扶桑国的畜牧农桑领域的特点有牛角甚长,以角载物,至胜二十斛。车有马车、牛车、鹿车。国人养鹿,如中国畜牛,以乳为酪。有桑梨,经年不坏。多蒲桃。扶桑国的矿产资源的特点非常鲜明,其地无铁有铜,不贵金银。市无租估。孟席斯的贡献在于他紧紧抓住“其地无铁”的特征不放,认真研究中南美洲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认为全世界只有该地区没有铁矿资源,不生产铁。除了中美洲,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发现铁。[8]扶桑国的婚姻嫁娶制度和丧礼民居的特点在于,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晨夕洒扫,经年而女不悦,即驱之,相悦乃成婚。婚礼大抵与中国同。亲丧,七日不食;祖父母丧,五日不食;兄弟伯叔姑姊妹,三日不食。设灵为神像,朝夕拜奠,不制縗绖。嗣王立,三年不视国事。扶桑国其俗旧无佛法,宋大明二年(458年),罽宾国尝有比丘五人游行至其国,流通佛法、经像,教令出家,风俗遂改。”[9]罽宾国是汉代位于印度北部的西域国家。扶桑国的佛教活动最早是印度比丘五人传去的。
关于扶桑国,元代周致中编撰的《异域志卷上》说:扶桑国在日本之东南,大汉国之正东。无城郭,民作板屋以居。风俗与太古无异。人无机心,麋鹿与之相亲,人食其乳则寿罕疾,得太阳所出生炁之所薰炙故也。然其东极清,阳光能使万物受其气者,草木尚荣而不悴,况其人乎![10]从美洲扶桑国的风俗、物产、官制、法律等方面看,扶桑国显然是中国移民形成的国家。对卢也是高丽国的官名。有可能是中国人移民朝鲜后又移民到美洲。
关于扶桑国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的“海外东经”记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的“大荒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此后扶桑一词被作为海外东夷的方位表征。
南北朝时北魏在首都置四夷馆,作为安置投奔的四夷之人居住之所。《洛阳伽蓝记》卷三“宣阳门外四里”条记载了有关四夷馆的情况。当时南方吴人来归附者处金陵馆,北夷来归附者处燕然馆,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日出扶桑,日落崦嵫,东西对应。南朝齐皇室萧子显在梁时著的《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云:“东夷海外,碣石、扶桑。南域憬远,极泛溟沧。”这里的扶桑与溟沧一样代指距中国遥远的地域。东方朔著的《十洲记》记载: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污,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椹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体皆作金光色,飞翔空玄。其树虽大,其叶椹故如中夏之桑也。但椹稀而色赤,九千岁一生实耳,味绝甘香美。地生紫金丸玉,如中夏之瓦石状。真仙灵官,变化万端,盖无常形,亦有能分形为百身十丈者也。[11]
孟席斯的贡献还在于将扶桑与中南美洲的龙舌兰(maguey tree)相联系,并根据扶桑叶似桐、初生如笋、如梨而赤等特征认定扶桑可能就是中南美洲的龙舌兰。[12]龙舌兰只有在中南美洲生长,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现。根据扶桑国“其地无铁有铜”的特征,孟席斯还推断扶桑国位于中美洲,因为除了中美洲以外,世界其他地方都有铁。扶桑国位于中美洲的什么区域呢?关于中国人在2000年以前到达过中南美洲的历史考证,孟席斯还在《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中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在秘鲁北部的Lanbayeque River 和秘鲁南部的Ica River之间存在大量的两千年以来中国访客的证据。在秘鲁的Ancash地区有100个村落至今沿用中文名称。印加人DNA图谱显示几乎可以称之为中国人。在利马的考古博物馆(Museo Arquelogico Rafael Larco Herrera)可以看到该地区公元前1000年开始的各种墓葬品,其中陪葬陶器上有中国人的画像。[13]孟席斯还提醒我们要关注秘鲁地区15世纪的印加文化和钦差(Chincha)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特别是钦差王舰队与郑和舰队的关系。
有趣的是,孟席斯还在智利找到了类似中国古籍记载的“人身而狗头”的动物——大树懒(mylodon)。关于狗人的故事在《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记载。《山海经·海内北经》“犬封国”条下郭璞注云:“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海(宋本作东南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国(宋本国作民)也。”后来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宋时范晔的《后汉书》有同类记载。但是,中国古籍记载的“人身而狗头”的动物应当属于人类的一种。该传说与《梁书》记载的女国有关。女国位于扶桑国以东。根据慧深的说法,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竞入水则任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项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见人惊避,偏畏丈夫。食咸草如禽兽。咸草叶似邪蒿,而气香味咸。《梁书》说天监六年,有晋安人渡海,为风所飘至一岛,登岸,有人居止。女则如中国,而言语不可晓;男则人身而狗头,其声如吠。其食有小豆,其衣如布。筑土为墙,其形圆,其户如窦云。慧深所说的女国的女人和《梁书》所说的晋安人所见海岛是否属于同一国度,不得而知。慧深所说的女国的女人与《梁书》所说的晋安人所见海岛的女人显然有根本的区别。慧深所说女国的女人胸前无乳,项后乳子,应当是古代墨西哥的妇女。
法国近代思想家蒙田(1553—1592)认为古代墨西哥妇女把大乳房提到肩上给孩子喂奶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尽管在欧洲人看来并不美。他在“何谓美”一文中说:“墨西哥妇人以前额狭小为美,她们把身体其余部位的毛都拔去,而却在额前留发,并加以修饰。她们还特别看重大乳房,追求把奶子提到肩上给孩子喂奶。这些,我们都觉得很丑。”[14]慧深所见的女国妇女乳房提到肩后在毛发里乳子的情况与蒙田的描述大体一致。《梁书》所说的晋安人所见海岛的像中国人而不说中国话的女人则可能是中国的船只带去美洲的中国人的后代。《梁书》所说的晋安人所见海岛的男人“人身而狗头,其声如吠”,是不是南美洲已经绝迹几百年的大树懒(mylodon)则无从考证。谈到女国,有一点可以肯定,古代中国人不仅到达扶桑国,而且到达扶桑国以东的美洲其他地区。按照史籍所说的地理方位,扶桑国和女国应当位于中南美洲。
关于中国人在古代到达美洲的问题,法国汉学家德·歧尼也曾经做过类似的论断。1761年12月的《学人》(DesScarans)杂志上刊登了法国汉学家德·歧尼的论文《中国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和亚洲极东部几个民族的研究》。德·歧尼在文中得出“慧深比哥伦布早1000多年发现美洲”的结论。慧深作为大德高僧对于所见所闻的叙述应当是可信的。《梁书》还说:“扶桑国,在昔未闻也。普通中,有道人称自彼而至,其言原本尤悉,故并录焉。”“普通”,是梁武帝年号,为公元520年至527年,比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略晚。可见,在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除了慧深以外,还有其他中国人到达过中南美洲的扶桑国。孟席斯的大量考证结果和中国古籍有关扶桑国的记载都表明,不仅是慧深,而且许多中国人比哥伦布早1000多年到达美洲。
慧深出海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444年以后。根据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石鳯寺重建碑记的记载,慧深是因为对北魏灭佛事件不满而出海的。该碑记说:“先是,沙门慧深者,山下视饿殍而不见。殍曰:悯者,佛也。深大惊,知为佛祖点化。遂堆碎石为冢掩殍尸,化善缘建寺于冢侧,曰天台悯寺。后殍冢每显佛光,悯寺大兴。北魏肇始,佛门不幸,殃及悯寺,深愤而出海,此一劫也。北周武帝禁佛,毁寺塔,逐沙门,悯寺败落,此二劫也。唐初,有新罗僧智隐重建寺院,曰新罗寺,佛门再兴。然建文年间山火骤起,经书寺院毁于一旦,此三劫也。”石鳯寺重建碑记撰于明朝嘉靖乙丑孟夏望日。北魏太武帝禁佛发生在公元444年。慧深在此之前在山东省日照涛雒镇堆石殍冢,化缘建寺。慧深所建的天台悯寺三起三落。所谓佛有三世,世世光明。寺有三劫,劫后复兴。因北魏禁佛殃及悯寺才导致慧深愤而出海。天台悯寺位于日照市天台山中,天台山主峰上有远古太阳神祭坛遗址,有扶桑山。慧深愤而出海后到达美洲看见龙舌兰而称该地为扶桑国,这可能是受到《山海经》的影响。
慧深在出海前就已经在佛教界享有盛誉。与慧深几乎是同代人梁朝僧人慧皎编撰《高僧传》记载,宋文帝时,齐山阴法华山释慧基有众多弟子,如僧行、慧恢、道旭、慧求、法洪、慧深等人。“沙门慧深,亦基之弟子。深与同学法洪并以戒素见重”。根据《高僧传》记载,慧基生于公元411年(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卒于齐建武三年(496年)冬十一月。慧基卒于城傍寺,春秋八十有五。慧基年满二十,度蔡州受戒。此时应为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后来慧基遍历三吴,讲宣经教,学徒至者千有余人。慧深当在此期间在三吴之地成为慧基的弟子。慧深于公元444年以后出海,于公元499年来至荆州。
马欢《瀛涯胜览》关于天方国的记载十分详细:“自此再行大半日之程,到天堂礼拜寺,其堂番名恺阿白。外周垣城,其城有四百六十六门,门之两傍皆用白玉石为柱,其柱共有四百六十七个,前九十九个,后一百一个,左边一百三十二个,右边一百三十五个。其堂以五色石迭砌,四方平顶样。内用沉香大木五条为梁,以黄金为阁。满堂内墙壁皆是蔷薇露龙涎香和土为之,馨香不绝。上用皂纻丝为罩罩之。蓄二黑狮子守其门。每年至十二月十日,各番回回人,甚至一二年远路的,也到堂内礼拜,皆将所罩纻丝割取一块为记验而去。剜割旣尽,其王则又预织一罩,复罩于上,仍复年年不绝。堂之左有司马仪圣人之墓,其坟垄俱是绿撒不泥宝石为之,长一丈二尺,高三尺,阔五尺,其围坟之墙,以绀黄玉迭砌,高五尺余。城内四角造四堆塔,每礼拜卽登此塔喝班唱礼。左右两傍有各祖师传法之堂,亦以石头迭造,整饰极华丽。”[32]
马欢所到达的天方无疑是麦加。但是洪保墓寿藏铭所讲的“天方”显然不是麦加。洪保和郑和都是舰队领导,也都是穆斯林,当然知道麦加在哪里。麦加距离阿丹等国并不远,之前中国人也到达过麦加。根据《明实录》,1408年中国舰队就到访埃及和摩洛哥。1432年麦加是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一部分。洪保舰队也派人到访麦加和埃及开罗。洪保墓寿藏铭所说的中国之人古未尝到的海外数万余里的天方应当是水尽头。由此看来,洪保墓寿藏铭的出现不仅没有推翻孟席斯关于洪保舰队到达美洲的推断,反而进一步印证了洪保舰队的军校可能到达了美洲。洪保墓寿藏铭所说的天方当另有所指。正如古代中国人所说的爪哇有两个:小爪哇在现今印尼附近;大爪哇则指澳大利亚。古代中国人所说的天方,除了麦加以外,还有一个天方按距离来讲应当在美洲,也就是洪保派遣部下军校到达的海外数万余里的天方。
洪保墓寿藏铭解决了许多历史迷团。由于洪保寿藏铭的出土,关于宝船尺度大小问题有了答案。寿藏铭说明确有2万吨巨型宝船叫大福号。洪保寿藏铭中明确记载,“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揭示了郑和船队中确有“五千料巨舶”(注:料为古代计量单位,或以一石粮食为一料,或以两端截面方一尺、长七尺的木材为一料),并记载了准确名称“大福号”。明代人亲历者所记,郑和下西洋的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本来有关郑和宝船的大小没有疑问。但因1937年南京发现的静海寺残碑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永乐七年(1409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因而有人对宝船尺度大小持有疑义,认为600年前的明初不可能有如此巨型的木帆船。“等”字清楚地告诉我们,五千料巨舶绝不止一艘。洪保寿藏铭进一步旁证了孟席斯关于洪保舰队船只尺度大小的分析。
根据洪保墓寿藏铭的内容,不仅不能否定洪保舰队到达过美洲,反而进一步说明洪保舰队可能到达过美州的天方国。四、结论
通过阅读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和《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认识,即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是郑和的舰队先行到达新大陆;不是麦哲伦首次穿过麦哲伦海峡环球航行,而是郑和的舰队在麦哲伦之前几百年就穿越该海峡环球航行;不是欧洲人首先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是郑和的舰队首先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是欧洲人首先发现南极和北极,而是郑和的舰队首先到达南极和北极等等。
学术界有人说如果郑和舰队到达美洲,应该先行到达地中海和欧洲国家,但是中国史料没有看到有关记载,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也没有提供相应的证据。为了解决回答这一问题,孟席斯又查阅大量欧洲的材料,专门撰写了《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证明,1434年中国郑和舰队到达托斯卡纳,并在佛罗伦萨会见了教皇尤金四世。[33]
我认为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和《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已经充分证明郑和舰队的成员比哥伦布先行到达新大陆,比麦哲伦先行穿过麦哲伦海峡环球航行,比欧洲人先行到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比欧洲人先行到达南极和北极。即使在个别细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供历史考证证明,但是至少可以说,不是哥伦布首先发现新大陆,不是麦哲伦首次穿过麦哲伦海峡环球航行,不是欧洲人首先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是欧洲人首先发现南极和北极。至于谁首先到达新大陆、谁先行穿过麦哲伦海峡环球航行,谁先行到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谁先行到达南极和北极等问题,应该说在郑和舰队之前,中国人不同时期都有可能到达。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扶桑国位于美洲。理由在于一是扶桑国距离中国四万里外的东方地区,只能是太平洋对岸的美洲;二是扶桑国其地无铁,除了中美洲,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铁。三是扶桑是龙舌兰,而只有美洲生产龙舌兰。
2、扶桑国是中国人移民形成的国家。美洲的扶桑国在《梁书》中就有记载。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公元5世纪以前就大规模到达了美洲。沙门慧深于齐永元元年(499年)来至荆州介绍了扶桑国的情况。而扶桑国的法律刑狱、行政制度、畜牧农桑、婚姻嫁娶、丧礼民居等表明,扶桑国显然是中国人移民形成的国家。至于中国人何时移民美洲形成扶桑国,从秦汉和三国时期汉人的大量移民使日本人口猛增的情况看,当有更多人东渡日本没有成功或葬身海底或飘洋到美洲。
3、从秦汉到郑和舰队之前,中国人具备东渡到达美洲的客观条件。郑和舰队航海之前中国人的造船航海能力与海外移民规模足以说明在郑和舰队之前中国人完全具备到达美洲的各种条件。
4、洪保墓寿藏铭表明洪保派遣部下军校到达的海外数万余里的美洲天方。
如果将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和《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这两本书对比进行研究,会发现《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所提供的大量美洲的历史考证证明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人到达美洲。特别是就郑和舰队到达美洲的问题进行考证时,孟席斯提出了非常值得研究的几个历史文化现象。
1、美洲秘鲁地区钦差国文化现象。美洲钦差(Chinchacama)于公元1476年被合并入印加国。钦差王曾经拥有十万船只。钦差人使用一种铜钱作为货币。在古代印加王国时期的Catalan语言中钦差(Chinchacama)是中国丝绸的意思。钦差国可能也是中国人移民形成的国家。
2、印加人可能是中国人的移民后代。印加人的DNA图谱几乎与中国人一样。秘鲁的Ancash地区至今有近百村庄仍沿用中文名称。
3、在哥伦比亚河流域的中国人村落。这些中国人大约是于1400年左右出现的,大约于1700年突然消失。这是一个需要集中力量认真研究的历史文化现象。这些中国人有可能是陈友谅战死后其余部远洋到达美洲。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孟席斯对中国远洋历史的辉煌业绩充满了热情称赞,但是在《1434中国舰队驶向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的英文本(2008年版)第271页认为,中国文明只有3900年;秘鲁文明有5000年;印度文明有4600年;埃及文明有5300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有5700年。不知道孟席斯是根据什么标准作出如此判断的。但是有一点,中国学术界应当对此有明确的判断标准。特别是政府的宣传政策应当从世界文明历史的比较角度,大力宣传中国万古文明的历史辉煌。
[1] 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本文系国家海洋局南海被占岛屿史地考证法理研究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2] Gavin Menzies 《1434The Year A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2008.[3]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4] Gavin Menzies 《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Bantam Press edtion published 2002,Bantam edtion published 2003,P.145.[5]《梁书》:“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人体有文如兽,其额上有三文,文直者贵,文小者贱。土俗欢乐,物豊而贱,行客不赍粮。有屋宇,无城郭。其王所居,饰以金银珍丽。绕屋为緌,广一丈,实以水银,雨则流于水银之上。市用珍宝。犯轻罪者则鞭杖;犯死罪则置猛兽食之,有枉则猛兽避而不食,经宿则赦之。”[6]《梁书》:“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无兵戈,不攻战。风俗并与文身国同而言语异。”[7]《梁书》:“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8]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9] 〈梁书〉:[10]周致中:〈异域志〉卷上。[11]《海内十洲记》,一卷。又称《十洲记》。旧本题汉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见东方朔问十洲所有的异物﹐后附沧海岛﹑方丈洲﹑扶桑﹑蓬丘﹑昆仑五条﹐明显地模仿《山海经》。[12]〈梁书〉:“扶桑叶似桐,而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绵。作板屋,无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龙舌兰还可以用以制酒。墨西哥人用各种各样的龙舌兰植物尤其是龙舌兰的汁液发酵制成酒。 用龙舌兰制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前西班牙时代,那时当地人从一种叫龙舌兰的植物上提取的汁液,经过发酵,制出一种酒叫pulque。有一种黑色的巨型光胸蚁蚂的巢穴安在龙舌兰和龙舌兰属植物的根部。[13] Gavin Menzies<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Bantam Press edtion published 2002,Bantam edtion published 2003,P.271。[14]蒙田:《蒙田随笔》梁宗岱、黄建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15]根据小山修三的统计,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国人口,绳纹后期为16万1千人。[16] 《日本书纪》应神天皇十四年(公元283年)条记载着:秦始皇后裔的“弓月君”从朝鲜的百济来归时,上奏请示说:“臣领己国之人夫百二十县而归化,然因新罗人之拒,皆留加罗国。”,因请派兵前往营救,应神天皇两次派兵方始救出所有人夫。《新撰姓氏录》仁德天皇时期,127县秦氏分置诸郡。根据《日本书纪》及《新撰姓氏录》的记载,“秦氏”是日本早期移民中最大的豪族,他们传播进去了“养蚕织绢”的技术、农田水利技术、造酒技术等等。[17]据《续日本书纪》记载,王仁是汉高祖的后裔,亦称和迩吉师,东渡朝鲜半岛时方改姓。王仁源于乐浪郡的大家族。该家族原是山东半岛的巨族大姓,因避战乱迁至乐浪郡。王仁家族有人作过乐浪郡郡守。其后裔中担任过历代乐浪郡的各种官职。在公元313年乐浪郡灭亡后,其中一部分人移居于百济。其后裔从百济再迁移至日本。因所居之地靠近河道,因而和船运、物资的收藏、管理、搬运等工作发生联系。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族也形成拥有氏姓的地方豪族。为和东汉直归化汉人相区别,且居于大和的西部,遂称为西文首氏。[18]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公元289年)长沙王刘发的后代大规模移居日本。吴氏长沙国灭后,汉景帝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从长沙王刘发到汉献帝刘协共13代。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的生存环境恶化。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汉献帝的玄孙刘阿知见当时天下乱象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应神二十九年条记载着:“二十九年秋九月,倭汉直祖阿知使主,其子都加使主,并率己之党类十七县而来归焉。”[19]曹操的长女曹节、次女曹宪、三女曹华均嫁与汉献帝为妻。献帝被贬后在山阳城谪居十四年。《后汉书》载:献帝“自逊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谥孝献皇帝。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20] 《续日本纪》延历四年(785年)六月癸酉条记载:“右卫士督从三位下总守坂上忌寸刈田麻吕等上表言:“臣等本是后汉灵帝之曾孙阿智王之后。汉祚迁魏,阿智王因神牛教出行带方,忽得宝瑞,其像似宫城。爰建国邑,育其人庶。后召父兄告曰:‘吾闻东国有圣王,何不归从乎?若久居此处,恐取覆减。’即携母弟迁兴德,及七姓民归化来朝。是则誉田天皇(谥应神)治天下之御世也。于是阿智王奏请曰:‘臣旧居在于带方,人民男女皆有才艺。近者寓于百济、高丽之间,心怀犹予,未知去就。复愿天恩遣使追召之。’乃敕遣臣八腹氏,分头发遣。其人民男女,举落随使尽来。”[21]《古语拾遗》由平安初期学者斋部广成著,807年 (大同二年) 成书,一卷。斋部氏自“神代”起就与中臣氏对等共掌朝廷神事。时值平城天皇命广成撰家史献上,遂在书中以家传《古传》为据,叙述其祖神天太玉命及祖神之孙天富命之功,以此为中心记述“神代”至天平年间的历史。[22] 《三国志》吴书,卷四十七吴主传第二。[23] 《南齐书·文学传·祖冲之》。[24] 《李贽文集初潭集》卷十四。[25]祝翌《猗觉寮杂记》。[26] 《资治通鉴》卷180。[27] 杜钢建:“日本早期的移民政策与多民族宗教文化的融合——兼论湖南与日本的早期法文化交流”,《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第2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4月版。[28] Davin Menzies,<1434 the Year A Magnifici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29]钟相为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建炎四年(1130),钟相率众起义,自称楚王,建国号楚,改元天载。起义军占领鼎州、澧州、潭州、岳州等州所属的19个县。钟相被俘牺牲后,其部众在杨么领导下继续战斗。绍兴三年(1133)四月,义军重建楚政权,控制了东起岳阳,西至枝江(今属湖北),南抵长沙界,北达公安的广大地区。绍兴五年(1135),高宗派岳飞前来镇压,击败起义军,杨么被俘牺牲。[30] 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译本,京华出版社2005北京,第87-93页。[31]洪保墓寿藏铭云:“猗欤皇明,统御万国。服之以威,怀之以德。极地穷天,罔不臣妾。寔维奉宣,殚厥心力。我公桓桓,合为首功。风颿海舶,远迩必通。所至披靡,孰有不从。群星共北,众流趋东。维公之力,博望寔同。牛首之下,祖堂其友。水秀山明,鬼神呵守。万古千秋,藏斯不朽!”[32]马欢《瀛涯胜览》。[33] Gavin Menzies 《1434The Year A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2008.P63-101.
关于大同思想网:成立于2012年9月1日。由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原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青年学者枕戈、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岳麓书院唐宏站博士发起,并有学界代表人物郑佳明、卢德之、秋风、林安梧、伍继延、何真临、曾亦、杜文忠、韩秉欣、黄守愚等一大批学者支持的文化学术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求大同,存小异”,也是大同思想网的基本出发点和立场,希望借此促进各种思想学术派别的平等对话和全面融合、达成共识,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巨变时期的历史变革贡献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