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作品分享 百年龙舟厂的坚守与失落

2016-11-14 16:07 · 帆船设计
来自: 英国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ecf574474e4dfdfe77d85346ee09c75.jpg       赛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仍在传承,福建百年龙舟厂已被拆除。
  作为发源于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盛行的民间活动——赛龙舟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且并不是一项只在端午节上演的民间活动。与赛龙舟密切相关的载体之一——龙舟制作手工技艺,在福建省的福州、漳州等地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独有的文化肌理。
  在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的方庄村,“龙舟世家”方氏三兄弟经营的龙舟厂仍在坚守着祖传的技艺,却很担心手艺后继无人。而位于漳州市龙海市海澄镇月港的崇兴造船厂,已经在今年2月底确定拆除。百年船厂的去留问题曾引起文保专家和当地媒体的关注,但最终保护方案未被采纳。
  端午前后,无比壮观的龙舟赛事将福建省许多河道周边的各个村紧紧连接在一起,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下的百年造船厂,在坚守与失落中也只能勉强前行,前途未卜。  
从深山杉木到船厂龙舟


9362e81f0e704998a335c683e3d4cd96.jpg
  赛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仍在传承,福建百年龙舟厂已被拆除。
  南通镇方庄村自明清以来就有建造龙舟的传统。村里目前有4家龙舟厂,其中3家由有着“龙舟世家”称号的方氏三兄弟所有。方氏三兄弟自幼跟着父亲方森官学造龙舟,十三四岁时就已经出师,祖传的精湛手艺及方家持续创新的精神吸引了许多本地和外地的村民来此定制龙舟。
  每年端午节前后,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锣鼓声和呐喊声回荡在福建的溪流江河,各村的壮汉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竭尽全力赢得龙舟比赛为村争光。除了优秀的划手,自然还需要一艘划得快又光彩夺目的龙舟。
  端午节前的两三个月,正是龙舟厂一年之中最忙的时候。54岁的方和刚师傅(曾用名方和根)跟12位工人一直在厂里忙着赶工。这间厂房不过三四百平方米大小,里面摆放着几艘尚未完工的原木色木船,大小各异。空气中弥漫着原木味、桐油味以及汗味的混合味道,夹杂着电锯和大电风扇工作时的噪音。5月底的南方,天气炎热,工人们大都打着赤膊,有的拿着电锯锯木板,有的拿着十几厘米的铁钉钉进船身,有的则用刷子给船身刷黄棕色的特殊勾缝剂。
  在这样的旺季,他们每天需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一天就能完成一艘龙舟的制作,这都得益于平时的充分准备。每年端午节过后,方和刚就会去福建深山采购上好的杉木,然后带着工人们锯木头、晒木头和打磨木头,备好所需材料。这些繁琐的准备工序往往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
  据方和刚回忆,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方家就世代造船至今。福州的传统龙舟是32个划手,包括一个坐船头放鞭炮的,一个在船头的鼓手,一个在中间的锣手和一个在船尾的舵手。目前制作的龙舟长度大多18米到22米,宽度在1.1米到1.25米之间。
  方和刚师傅告诉笔者,龙舟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定龙骨,开斧仪式过后才能正式开工。定好龙骨之后确定龙盘,再一块块加肋骨上去,用大的铁钉进行固定。龙骨和肋骨是最核心的技术部分,能够确定龙舟的形状。利用木头天生的弹性,船头和船尾都会有一个翘度,大约50厘米的高度差。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赛龙舟这项传统习俗也受到冲击,村里赛龙舟的人比过去少了很多。有趣的是,船厂里接到的龙舟订单却比过去要多。方家3家船厂一年有100多艘龙舟订单。“以前龙舟修修补补可以用好多年。但是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好了,花两三万元买一艘龙舟对村子来说算不了什么,船坏了也就不修了。”方和刚说。  
手工技艺努力跟上时代需求


0fa5193c2d7e3f6cdb89cca1ce7278e0.jpg
  赛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仍在传承,福建百年龙舟厂已被拆除。
  跟许多传统的手艺人和工匠一样,方和刚最担心的还是自家手艺的接班问题。他把在外地打工的小儿子喊回来,跟着自己学做龙舟,但心里也没底。他对着笔者苦笑道:“儿子不做,我也没办法。”他摇摇头,表示没法去想传承这件事,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总之现在是能做一年是一年。不仅如此,厂里的工人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也是退休一个少一个。每天的工钱300多元,干的活儿又苦又累,季节性也比较强,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学这门不挣钱的手艺活。
  方和刚31岁的大儿子方传胜是货船上的海员,在旺季时会来厂里帮忙。他告诉笔者,工人的人工费一直在涨,但龙舟的价格却涨不上去,利润也并不高。
  此外,为了推广安全系数较高的钢铁渔船,政府不再审批新的木船出海捕鱼。一位72岁的老工人回忆道,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铁船渐渐取代木船,现在出海捕鱼基本都是铁船,不少同行都失业了,自己也是因此离开之前的大船厂来到方家的龙舟厂。方和刚也感慨,以前自己都去木船厂找工人,但现在这样的工人也越来越少。
  村里不远处就是方家老大、58岁的方和勇的龙舟厂,戴着老花眼镜的他正在认真地打磨木材。他自豪地说自己的龙舟在起步时比广东那边做的龙舟要快,并且现在已经改良到第3代龙舟。他会根据划手的人数和体重来设计龙舟的大小,“做龙舟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改革,跟上时代的需求”。他的儿子已经出师,继承了自己的造船手艺。
  色彩斑斓的龙舟在水面上争相斗艳,而龙头则代表龙舟的灵魂。有个性的龙头在比赛里最能吸引眼球。方庄村的方孝水师傅是专门雕刻佛像和龙头的手艺人,福州一带的龙头大都在他这里定购。方家院子里摆放着各种尚未雕刻完毕的佛像和龙头,屋里有一股呛鼻的颜料味,伴随着电视里的闽南戏曲唱词,他和家人正给几个尚未完工的龙头涂色。
  龙头的颜色五花八门,外形也多种多样,比如朝天龙和马龙等。制作过程十分繁琐,比如雕刻、收光、磨光、油漆和晾干等等,一般需要30多天才能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才是画龙点睛,画上象征着中国人的黑眼睛,这才算完工。
  方孝水说嘴巴大、牙齿龅、眼睛突的龙头最显气势。各村所信仰的图腾不一样,所选择的龙头也不一样,史料也记载当地人曾用过青蛙做“龙头”。除了传统的龙头,他还做过女子龙舟队所用的凤头,以及狮子、老虎和熊猫等比较少见的“龙头”。  
既是情感寄托,也是生计所依


9820e083f56e7c4386fbf719f99637c2.jpg
  赛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仍在传承,福建百年龙舟厂已被拆除。
  方庄村的造船历史仅仅只是福建龙舟文化的一个缩影。像方氏三兄弟这样坚守造船传统的老师傅并不在少数。
  在海澄镇的月港,有着百年历史的崇兴造船厂是古月港码头“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见证。作为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下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月港拥有18条通往东西洋的航线,与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毋庸置疑,月港的造船技术也是一流,载有漳州窑瓷器等中国商品的一艘艘海船就是在这里驶离码头,换回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59岁的郑水土师傅(后文中称“阿土师傅”)是家族船厂崇兴造船厂的负责人,同时也是郑氏家族高超造船技术的继承人。郑家自明朝起就开始制造木质海船,在清末民初,郑家所造的海船曾驶往国内港口城市以及南洋各地,如新加坡、菲律宾。
  他说,大概30年前,自己就主要改做龙舟以维持船厂,因为木质渔船已经得不到许可证出海,现在每年有三四十艘龙舟订单。此外,他还制作精美的海船模型工艺品。他感慨,现在能做海船上大帆的工匠也不多了。
  14岁就出师的阿土师傅对自己的龙舟信心满满,他造的龙舟在比赛中经常独占鳌头。他说自己不需要图纸,所有的东西都在脑海里。2015年6月初,他完成一艘29.48米长、1.5米宽的龙舟,这是当时闽南地区最大的龙舟。
  和福州的龙舟有所不同,当地的龙舟没有龙头,钉一块三角形的红布在船头象征龙舌,两侧船舷上各有一只龙眼睛代表千里眼。划手们会半蹲着站成两排,力气大的人靠前站,掌舵的人会控制船速和方向。如果两边人的速度差不多,舵会翘起来,进行加速;如果两边速度不一样,舵手会把舵压在水里,调节速度。
  阿土师傅并不识字,却是唯一能读懂郑家手绘造船图谱的人。祖传的《海澄郑氏造船图谱》详细记载了1919年至1937年间郑家所建造的16种运输船、渔船和客船等的船主、尺寸、结构和用料,以图配文,融入了当地特色的鲁班字及闽南语自造字。凭借这本图谱和世居月港的造船渊源,郑家作为月港乃至闽南造船技艺的传承代表,被记录于《闽南记忆·清漳古郡丛书》·《一代宗师》一书中。
  阿土师傅这样的能工巧匠赋予龙舟生命,而龙舟则是他毕生的情感寄托,同时也是他的生计所依。  
何处安放龙舟制作技艺


3b556a5c34e10e0c6df5233c8d0e6f5c.jpg
  赛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仍在传承,福建百年龙舟厂已被拆除。
  然而,今年2月底,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船厂,因为当地政府的月港历史风貌区改造计划而最终拆迁。原船厂附近正在修建木栈道,按照规划,这里将来会变成绿化工程所在地。
  百年船厂的去留问题曾经引起文保专家和当地媒体的关注。福建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研究员许路、金门大学建筑学系文化资产保护专家林美吟等人,在借鉴日本的传统渔业“鹈饲”木造船的造船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址保护的方案,保留月港造船文化的珍贵历史场景。多番交涉后,该方案最终未被采纳。
  当地政府表示,崇兴造船厂是早期石棉瓦建筑,属于临时搭盖建筑,破烂不堪,无法很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门老手艺,所以将船厂安置到新址。
  许路对船厂被拆表示惋惜,他认为失去船厂后,不仅木料储备很成问题,而且还会对造船手艺的传承造成极大影响。“当地政府在拆迁当天曾许诺在原厂址的附近安置崇兴造船厂,但新址和旧址相比水平面高出至少1米,新船下水需要借助现代机械。”
  然而,阿土师傅目前并没有被安置到新址,他主要去附近有需要的船厂为人造船。
  漳州是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城市之一。“崇兴造船厂是国内鲜有的中式传统木构造船技艺的活态传习场所,是对古月港造船场景的历史再现,若拆除,古法造船工艺将失去传承的土壤,而若转移场地,传承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许路表示,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保护,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海丝申遗加分。他建议当地政府最终可以考虑恢复船厂原貌,向游客展示古法造船的生产场景。
  有关专家认为,崇兴造船厂传承百年的造船工艺以及至今仍存在的祈福习俗等活态造船景观,是月港最具观光吸引力的生生不息的本土产业。这些动态民俗,足以让造船厂成为一个很好的“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不需要围墙,也不需要玻璃展柜,而是通过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和展示,真实、完整、原生地展现当地的文化遗产。这种环境教育,让文化遗产留存于居民的真实生活之中,渗透在游客的真实体验里。
  “其实在当地,传统木质龙船还是有市场需求的。每年,无比壮观的龙舟赛事将河道周边的各个村紧紧连接在一起。我们也能想象,数百年前月港港口运送货物的盛大景象。如果传统的造船工艺渐渐消失,是非常可惜的。”许路说。
  6月22日至24日在福建厦门举办的郑成功文化节上,郑水土和工友们在被拆平的船寮遗址上亲手修造,长5.99米、宽1.99米的仿古木制帆船南台II号,与图片、展板、文物一起,一展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这艘仿古木制帆船由台南郑成功庙和台南市文化协会联合下单的帆船,将作为郑成功登台350周年纪念活动献礼,赠与台湾历史博物馆。
  船厂不再,木船制作技艺的手艺人在不断失落中,仍在坚守。
                    
向南怀瑾致敬
xiaomo 来自: 江苏南京
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本来就是两码事,如果要放在一起,必然是文明的没落。现代中国就是铁证。不必可惜,因为我们终将没有历史......
2016-6-27 16:56
光摸石头不过河 来自: 广东深圳
这群顽固的保守派,跟英国保皇党人一样SB
2016-7-7 18:02
要搞条破船于近海寻宝
jjyy007008 来自: 四川
传统技艺。共勉共勉
2016-11-14 16:07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ecf574474e4dfdfe77d85346ee09c75.jpg       赛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仍在传承,福建百年龙舟厂已被拆除。
  作为发源于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盛行的民间活动——赛龙舟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且并不是一项只在端午节上演的民间活动。与赛龙舟密切相关的载体之一——龙舟制作手工技艺,在福建省的福州、漳州等地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独有的文化肌理。
  在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的方庄村,“龙舟世家”方氏三兄弟经营的龙舟厂仍在坚守着祖传的技艺,却很担心手艺后继无人。而位于漳州市龙海市海澄镇月港的崇兴造船厂,已经在今年2月底确定拆除。百年船厂的去留问题曾引起文保专家和当地媒体的关注,但最终保护方案未被采纳。
  端午前后,无比壮观的龙舟赛事将福建省许多河道周边的各个村紧紧连接在一起,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下的百年造船厂,在坚守与失落中也只能勉强前行,前途未卜。  
从深山杉木到船厂龙舟


9362e81f0e704998a335c683e3d4cd96.jpg
  赛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仍在传承,福建百年龙舟厂已被拆除。
  南通镇方庄村自明清以来就有建造龙舟的传统。村里目前有4家龙舟厂,其中3家由有着“龙舟世家”称号的方氏三兄弟所有。方氏三兄弟自幼跟着父亲方森官学造龙舟,十三四岁时就已经出师,祖传的精湛手艺及方家持续创新的精神吸引了许多本地和外地的村民来此定制龙舟。
  每年端午节前后,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锣鼓声和呐喊声回荡在福建的溪流江河,各村的壮汉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竭尽全力赢得龙舟比赛为村争光。除了优秀的划手,自然还需要一艘划得快又光彩夺目的龙舟。
  端午节前的两三个月,正是龙舟厂一年之中最忙的时候。54岁的方和刚师傅(曾用名方和根)跟12位工人一直在厂里忙着赶工。这间厂房不过三四百平方米大小,里面摆放着几艘尚未完工的原木色木船,大小各异。空气中弥漫着原木味、桐油味以及汗味的混合味道,夹杂着电锯和大电风扇工作时的噪音。5月底的南方,天气炎热,工人们大都打着赤膊,有的拿着电锯锯木板,有的拿着十几厘米的铁钉钉进船身,有的则用刷子给船身刷黄棕色的特殊勾缝剂。
  在这样的旺季,他们每天需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一天就能完成一艘龙舟的制作,这都得益于平时的充分准备。每年端午节过后,方和刚就会去福建深山采购上好的杉木,然后带着工人们锯木头、晒木头和打磨木头,备好所需材料。这些繁琐的准备工序往往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
  据方和刚回忆,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方家就世代造船至今。福州的传统龙舟是32个划手,包括一个坐船头放鞭炮的,一个在船头的鼓手,一个在中间的锣手和一个在船尾的舵手。目前制作的龙舟长度大多18米到22米,宽度在1.1米到1.25米之间。
  方和刚师傅告诉笔者,龙舟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定龙骨,开斧仪式过后才能正式开工。定好龙骨之后确定龙盘,再一块块加肋骨上去,用大的铁钉进行固定。龙骨和肋骨是最核心的技术部分,能够确定龙舟的形状。利用木头天生的弹性,船头和船尾都会有一个翘度,大约50厘米的高度差。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赛龙舟这项传统习俗也受到冲击,村里赛龙舟的人比过去少了很多。有趣的是,船厂里接到的龙舟订单却比过去要多。方家3家船厂一年有100多艘龙舟订单。“以前龙舟修修补补可以用好多年。但是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好了,花两三万元买一艘龙舟对村子来说算不了什么,船坏了也就不修了。”方和刚说。  
手工技艺努力跟上时代需求


0fa5193c2d7e3f6cdb89cca1ce7278e0.jpg
  赛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仍在传承,福建百年龙舟厂已被拆除。
  跟许多传统的手艺人和工匠一样,方和刚最担心的还是自家手艺的接班问题。他把在外地打工的小儿子喊回来,跟着自己学做龙舟,但心里也没底。他对着笔者苦笑道:“儿子不做,我也没办法。”他摇摇头,表示没法去想传承这件事,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总之现在是能做一年是一年。不仅如此,厂里的工人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也是退休一个少一个。每天的工钱300多元,干的活儿又苦又累,季节性也比较强,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学这门不挣钱的手艺活。
  方和刚31岁的大儿子方传胜是货船上的海员,在旺季时会来厂里帮忙。他告诉笔者,工人的人工费一直在涨,但龙舟的价格却涨不上去,利润也并不高。
  此外,为了推广安全系数较高的钢铁渔船,政府不再审批新的木船出海捕鱼。一位72岁的老工人回忆道,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铁船渐渐取代木船,现在出海捕鱼基本都是铁船,不少同行都失业了,自己也是因此离开之前的大船厂来到方家的龙舟厂。方和刚也感慨,以前自己都去木船厂找工人,但现在这样的工人也越来越少。
  村里不远处就是方家老大、58岁的方和勇的龙舟厂,戴着老花眼镜的他正在认真地打磨木材。他自豪地说自己的龙舟在起步时比广东那边做的龙舟要快,并且现在已经改良到第3代龙舟。他会根据划手的人数和体重来设计龙舟的大小,“做龙舟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改革,跟上时代的需求”。他的儿子已经出师,继承了自己的造船手艺。
  色彩斑斓的龙舟在水面上争相斗艳,而龙头则代表龙舟的灵魂。有个性的龙头在比赛里最能吸引眼球。方庄村的方孝水师傅是专门雕刻佛像和龙头的手艺人,福州一带的龙头大都在他这里定购。方家院子里摆放着各种尚未雕刻完毕的佛像和龙头,屋里有一股呛鼻的颜料味,伴随着电视里的闽南戏曲唱词,他和家人正给几个尚未完工的龙头涂色。
  龙头的颜色五花八门,外形也多种多样,比如朝天龙和马龙等。制作过程十分繁琐,比如雕刻、收光、磨光、油漆和晾干等等,一般需要30多天才能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才是画龙点睛,画上象征着中国人的黑眼睛,这才算完工。
  方孝水说嘴巴大、牙齿龅、眼睛突的龙头最显气势。各村所信仰的图腾不一样,所选择的龙头也不一样,史料也记载当地人曾用过青蛙做“龙头”。除了传统的龙头,他还做过女子龙舟队所用的凤头,以及狮子、老虎和熊猫等比较少见的“龙头”。  
既是情感寄托,也是生计所依


9820e083f56e7c4386fbf719f99637c2.jpg
  赛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仍在传承,福建百年龙舟厂已被拆除。
  方庄村的造船历史仅仅只是福建龙舟文化的一个缩影。像方氏三兄弟这样坚守造船传统的老师傅并不在少数。
  在海澄镇的月港,有着百年历史的崇兴造船厂是古月港码头“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见证。作为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下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月港拥有18条通往东西洋的航线,与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毋庸置疑,月港的造船技术也是一流,载有漳州窑瓷器等中国商品的一艘艘海船就是在这里驶离码头,换回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59岁的郑水土师傅(后文中称“阿土师傅”)是家族船厂崇兴造船厂的负责人,同时也是郑氏家族高超造船技术的继承人。郑家自明朝起就开始制造木质海船,在清末民初,郑家所造的海船曾驶往国内港口城市以及南洋各地,如新加坡、菲律宾。
  他说,大概30年前,自己就主要改做龙舟以维持船厂,因为木质渔船已经得不到许可证出海,现在每年有三四十艘龙舟订单。此外,他还制作精美的海船模型工艺品。他感慨,现在能做海船上大帆的工匠也不多了。
  14岁就出师的阿土师傅对自己的龙舟信心满满,他造的龙舟在比赛中经常独占鳌头。他说自己不需要图纸,所有的东西都在脑海里。2015年6月初,他完成一艘29.48米长、1.5米宽的龙舟,这是当时闽南地区最大的龙舟。
  和福州的龙舟有所不同,当地的龙舟没有龙头,钉一块三角形的红布在船头象征龙舌,两侧船舷上各有一只龙眼睛代表千里眼。划手们会半蹲着站成两排,力气大的人靠前站,掌舵的人会控制船速和方向。如果两边人的速度差不多,舵会翘起来,进行加速;如果两边速度不一样,舵手会把舵压在水里,调节速度。
  阿土师傅并不识字,却是唯一能读懂郑家手绘造船图谱的人。祖传的《海澄郑氏造船图谱》详细记载了1919年至1937年间郑家所建造的16种运输船、渔船和客船等的船主、尺寸、结构和用料,以图配文,融入了当地特色的鲁班字及闽南语自造字。凭借这本图谱和世居月港的造船渊源,郑家作为月港乃至闽南造船技艺的传承代表,被记录于《闽南记忆·清漳古郡丛书》·《一代宗师》一书中。
  阿土师傅这样的能工巧匠赋予龙舟生命,而龙舟则是他毕生的情感寄托,同时也是他的生计所依。  
何处安放龙舟制作技艺


3b556a5c34e10e0c6df5233c8d0e6f5c.jpg
  赛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仍在传承,福建百年龙舟厂已被拆除。
  然而,今年2月底,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船厂,因为当地政府的月港历史风貌区改造计划而最终拆迁。原船厂附近正在修建木栈道,按照规划,这里将来会变成绿化工程所在地。
  百年船厂的去留问题曾经引起文保专家和当地媒体的关注。福建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研究员许路、金门大学建筑学系文化资产保护专家林美吟等人,在借鉴日本的传统渔业“鹈饲”木造船的造船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址保护的方案,保留月港造船文化的珍贵历史场景。多番交涉后,该方案最终未被采纳。
  当地政府表示,崇兴造船厂是早期石棉瓦建筑,属于临时搭盖建筑,破烂不堪,无法很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门老手艺,所以将船厂安置到新址。
  许路对船厂被拆表示惋惜,他认为失去船厂后,不仅木料储备很成问题,而且还会对造船手艺的传承造成极大影响。“当地政府在拆迁当天曾许诺在原厂址的附近安置崇兴造船厂,但新址和旧址相比水平面高出至少1米,新船下水需要借助现代机械。”
  然而,阿土师傅目前并没有被安置到新址,他主要去附近有需要的船厂为人造船。
  漳州是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城市之一。“崇兴造船厂是国内鲜有的中式传统木构造船技艺的活态传习场所,是对古月港造船场景的历史再现,若拆除,古法造船工艺将失去传承的土壤,而若转移场地,传承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许路表示,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保护,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海丝申遗加分。他建议当地政府最终可以考虑恢复船厂原貌,向游客展示古法造船的生产场景。
  有关专家认为,崇兴造船厂传承百年的造船工艺以及至今仍存在的祈福习俗等活态造船景观,是月港最具观光吸引力的生生不息的本土产业。这些动态民俗,足以让造船厂成为一个很好的“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不需要围墙,也不需要玻璃展柜,而是通过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和展示,真实、完整、原生地展现当地的文化遗产。这种环境教育,让文化遗产留存于居民的真实生活之中,渗透在游客的真实体验里。
  “其实在当地,传统木质龙船还是有市场需求的。每年,无比壮观的龙舟赛事将河道周边的各个村紧紧连接在一起。我们也能想象,数百年前月港港口运送货物的盛大景象。如果传统的造船工艺渐渐消失,是非常可惜的。”许路说。
  6月22日至24日在福建厦门举办的郑成功文化节上,郑水土和工友们在被拆平的船寮遗址上亲手修造,长5.99米、宽1.99米的仿古木制帆船南台II号,与图片、展板、文物一起,一展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这艘仿古木制帆船由台南郑成功庙和台南市文化协会联合下单的帆船,将作为郑成功登台350周年纪念活动献礼,赠与台湾历史博物馆。
  船厂不再,木船制作技艺的手艺人在不断失落中,仍在坚守。
                    
向南怀瑾致敬
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本来就是两码事,如果要放在一起,必然是文明的没落。现代中国就是铁证。不必可惜,因为我们终将没有历史......
2016-6-27 16:56
这群顽固的保守派,跟英国保皇党人一样SB
2016-7-7 18:02
要搞条破船于近海寻宝
传统技艺。共勉共勉
2016-11-14 16: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3
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