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领航·百年传奇|太古仓码头简介

2014-12-22 16:47 · 大杂烩
来自: 北京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广州是国内最早出现洋行的地区,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其端。甲午战争之后,洋行由1891年的35家增至1901年的58家。由洋行代理的航运公司,英国居领先地位,美国次之。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旗昌轮船公司、省港澳轮船公司以及英国太古、怡和洋行在中国所代理的行业公司。

  20年代广州,完善的仓库和码头

  英国太古洋行,于1867年由英国人约翰·史怀雅(John Swire)始创于上海。有传闻指老约翰的儿子约翰·森美·施怀雅(John Samuel Swire)一直想为Swire找一个中文名字。有一回在农历新年间,当他乘船驶经一条村庄时,发现村庄内差不多每户的门前都挂了写着“大吉”两个字的挥春,因此他认定“大吉”必然是一个好名字。不过,由于他不谙中文,误将“大吉”写为“太古”,于是Swire的中文名字就变成太古了。 19世纪末,太古所经营的伦敦中国航业公司,开辟有远洋和内河多条航线,跑远洋航线的为“蓝烟囱”轮船,跑中国内河和沿海航线的为“黑烟囱”轮船。到20世纪初,中国大陆的海运和内河运输几乎为太古所垄断,往来货轮、客船达30多艘。老一辈的广州人,大概都熟知“佛山”、“泰山”、“龙山”、“金山”为太古所属“四山”轮,航行于省港之间。

  早在1865年,英国商人在香港合资创办省港澳轮船公司,旋即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今黄埔造船厂范围)设置码头。1867年,在西濠口广州老公行旧址附件修建专用码头和包栈,码头为水泥结构,长40.8米。随着业务发展,太古轮船公司也在珠江沿岸寻址修建专用的码头。

0.jpg

1904年,英国太古洋行开始在珠江南河道东岸、白鹅潭南侧旧称“白岘壳”一带修建码头、仓库。经过4年时间,1908年,太古仓码头建成。当年在太古洋行任职的莫氏家族的后人莫应溎先生忆述,白岘壳货仓共有仓房10幢,每幢包括两个仓库,共20个仓库。这20个仓库的容积,每个大约可贮花生5万~6万包(每包180磅,即每吨10包)。仓库以外还有3个码头,其中一个是大码头,可同时泊两条船。故白蚬壳货仓的几个码头,可以在同一时间,让四条船起卸货物。在上世纪20年代的广州,算是比较完善的仓库和码头建筑了。据说当时是一边修建一边使用,太古轮船公司经过内河航线的26艘三千吨左右的货船游轮,开始在这个沿线长达321米的码头靠泊装卸货物。1928年-1933年,在陈济棠主粤期间,太古仓码头区又进行过改造和扩建。当时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分别建成内一码头(即今太古仓7座仓库)一号、二号、三号桥泊位(即今太古仓三座“丁”字形码头)和内二码头(即今大阪仓)。内二码头也叫大阪株式会社码头,距离太古仓大约200多米,最早由日本,唯一经营华南沿海航线的大阪商船公司修建。该公司在高雄与广东之间设有定期航线,主要承担高雄与广州的贸易。另有两个仓库,其中大阪仓高约6米,为重坡顶,第一重坡顶的坡檐下有小木百叶窗,大门上方当年插旗的旗座至今仍清晰可见,侧面墙上是长形顶窗户。在大阪仓旁边,还有一个三角形的仓库,面积大约300多平方米,称为三角仓。

  “十年浩劫”中,太古仓曾遭炮击

  日本侵华时期,太古仓码头曾是侵华日军军事物资和人员重要的转运基地;1947年12月,广东省国民政府设立广东省民食计划委员会和广东省粮食经理委员会,将广州怡和、太古、大阪3个仓库用于储存粮食,后由于来市的粮食增多,粮仓不敷囤积,还借用市内米机的仓库代储粮食。1950年8月,为保管市政救济粮和配合夏粮收购,政府租赁太古仓、大生仓和荣兴堂仓库以及黄埔大道的2个民房仓库储存粮食。

0.jpg

  1953年收归国有,由广州港务局经营管理,在1955-1960年间,太古仓是当时广州内港区各码头作业点中,生产最繁忙、船舶到港密度最高、吞吐量最大的码头;由于仓库容量大,在货物运转之余,太古仓还经常用于仓储重要物资。1968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浪潮中,太古仓码头成为运送广州知识青年赴湛江、海南参加南疆建设的重要码头。“文革”期间,太古仓曾经遭受重创。1967年9月1-3日,太古仓发生了“武斗”,致使部分仓库着火,死7人,伤10余人,其中三层高的8号仓库被烧毁,财产损失巨大,3日,中央调查组还曾亲自到太古仓现场进行调查。在“十年浩劫”中,太古仓曾经遭到炮击,其中一座以储存包装白糖为主的仓库被打穿了一个大洞。后来虽然经过了修复,但修复的位置所堆存的包装白糖往往容易受潮,而其他位置和其他仓库却并没有这种现象。可见,太古仓在建造之初,其整体设计、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防潮措施等等,至今看来仍然相当科学、严谨。

0.jpg

0.jpg

  支撑码头的钢筋,冲刷百年牢固如斯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港的货物运输逐渐东移,太古仓日渐衰落,不得不面临转型。2007年,广州港集团对太古仓码头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以“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外观修缮、内部结构加固和内部功能置换。现存保留完好的7幢仓库被划分为四个功能分区,分别是:葡萄酒展贸及贸易中心(1、2号仓)、展览展示中心(3号仓)、服装创意设计园和怀旧电影院(6、7号仓)。码头南北两端为临江绿地,仓库南面及东面规划为露天停车场,三个丁字形码头则改造为游船游艇码头。

0.jpg

  今天,站在丁字形码头,发现虽历经百年风雨,建筑结构几乎完好无损,特别是用来支撑码头的钢筋,据说是英国曼切斯特联合钢铁公司的产品,泡在珠江水中冲刷百余年,竟然牢固如斯!2003年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广州现存百年前外商修建仓库、码头旧址共有6处,包括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码头仓库、日商大阪株式会社码头仓库、英商亚细亚火油有限公司龙唛码头龙唛仓库、花地码头仓库、英国怡和公司渣甸码头仓库、荷兰商人码头仓库旧址。这些旧仓库、码头不但大多保存完好,甚至有的现在还在使用。渣甸码头就在太古仓的对岸。当年怡和洋行开辟有广州到上海、天津、青岛的三条航线,并在珠江东岸大涌口处建造9座仓库,码头2个,占地132亩,称“渣甸仓”。不过,太古仓附近由日本日清轮船公司修建的旧日清码头、旧美孚码头都已找不到踪迹了。而太古仓码头,作为完整保存至今并且历史最长的码头建筑,成为研究和展示广州近、现代对外贸易、港口运输及仓储物流的重要历史遗迹。

向南怀瑾致敬
FelixLee 来自: 广东广州
哦............海盗们干的好事 !
2014-12-22 09:39
小虫宁宁 来自: 山东烟台
FelixLee 发表于 2014-12-22 09:39
哦............海盗们干的好事 !

还是老一辈的海盗们
2014-12-22 11:16
2014-12-22 12:15
好几辈都不止啦 !  详情 回复
大家蛇年愉快!
FelixLee 来自: 广东广州
小虫宁宁 发表于 2014-12-22 11:16
还是老一辈的海盗们

好几辈都不止啦 !
2014-12-22 12:15
小虫宁宁 来自: 山东烟台
FelixLee 发表于 2014-12-22 12:15
好几辈都不止啦 !

嗯嗯,好好几辈呢
2014-12-22 16:47
大家蛇年愉快!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广州是国内最早出现洋行的地区,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其端。甲午战争之后,洋行由1891年的35家增至1901年的58家。由洋行代理的航运公司,英国居领先地位,美国次之。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旗昌轮船公司、省港澳轮船公司以及英国太古、怡和洋行在中国所代理的行业公司。

  20年代广州,完善的仓库和码头

  英国太古洋行,于1867年由英国人约翰·史怀雅(John Swire)始创于上海。有传闻指老约翰的儿子约翰·森美·施怀雅(John Samuel Swire)一直想为Swire找一个中文名字。有一回在农历新年间,当他乘船驶经一条村庄时,发现村庄内差不多每户的门前都挂了写着“大吉”两个字的挥春,因此他认定“大吉”必然是一个好名字。不过,由于他不谙中文,误将“大吉”写为“太古”,于是Swire的中文名字就变成太古了。 19世纪末,太古所经营的伦敦中国航业公司,开辟有远洋和内河多条航线,跑远洋航线的为“蓝烟囱”轮船,跑中国内河和沿海航线的为“黑烟囱”轮船。到20世纪初,中国大陆的海运和内河运输几乎为太古所垄断,往来货轮、客船达30多艘。老一辈的广州人,大概都熟知“佛山”、“泰山”、“龙山”、“金山”为太古所属“四山”轮,航行于省港之间。

  早在1865年,英国商人在香港合资创办省港澳轮船公司,旋即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今黄埔造船厂范围)设置码头。1867年,在西濠口广州老公行旧址附件修建专用码头和包栈,码头为水泥结构,长40.8米。随着业务发展,太古轮船公司也在珠江沿岸寻址修建专用的码头。

0.jpg

1904年,英国太古洋行开始在珠江南河道东岸、白鹅潭南侧旧称“白岘壳”一带修建码头、仓库。经过4年时间,1908年,太古仓码头建成。当年在太古洋行任职的莫氏家族的后人莫应溎先生忆述,白岘壳货仓共有仓房10幢,每幢包括两个仓库,共20个仓库。这20个仓库的容积,每个大约可贮花生5万~6万包(每包180磅,即每吨10包)。仓库以外还有3个码头,其中一个是大码头,可同时泊两条船。故白蚬壳货仓的几个码头,可以在同一时间,让四条船起卸货物。在上世纪20年代的广州,算是比较完善的仓库和码头建筑了。据说当时是一边修建一边使用,太古轮船公司经过内河航线的26艘三千吨左右的货船游轮,开始在这个沿线长达321米的码头靠泊装卸货物。1928年-1933年,在陈济棠主粤期间,太古仓码头区又进行过改造和扩建。当时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分别建成内一码头(即今太古仓7座仓库)一号、二号、三号桥泊位(即今太古仓三座“丁”字形码头)和内二码头(即今大阪仓)。内二码头也叫大阪株式会社码头,距离太古仓大约200多米,最早由日本,唯一经营华南沿海航线的大阪商船公司修建。该公司在高雄与广东之间设有定期航线,主要承担高雄与广州的贸易。另有两个仓库,其中大阪仓高约6米,为重坡顶,第一重坡顶的坡檐下有小木百叶窗,大门上方当年插旗的旗座至今仍清晰可见,侧面墙上是长形顶窗户。在大阪仓旁边,还有一个三角形的仓库,面积大约300多平方米,称为三角仓。

  “十年浩劫”中,太古仓曾遭炮击

  日本侵华时期,太古仓码头曾是侵华日军军事物资和人员重要的转运基地;1947年12月,广东省国民政府设立广东省民食计划委员会和广东省粮食经理委员会,将广州怡和、太古、大阪3个仓库用于储存粮食,后由于来市的粮食增多,粮仓不敷囤积,还借用市内米机的仓库代储粮食。1950年8月,为保管市政救济粮和配合夏粮收购,政府租赁太古仓、大生仓和荣兴堂仓库以及黄埔大道的2个民房仓库储存粮食。

0.jpg

  1953年收归国有,由广州港务局经营管理,在1955-1960年间,太古仓是当时广州内港区各码头作业点中,生产最繁忙、船舶到港密度最高、吞吐量最大的码头;由于仓库容量大,在货物运转之余,太古仓还经常用于仓储重要物资。1968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浪潮中,太古仓码头成为运送广州知识青年赴湛江、海南参加南疆建设的重要码头。“文革”期间,太古仓曾经遭受重创。1967年9月1-3日,太古仓发生了“武斗”,致使部分仓库着火,死7人,伤10余人,其中三层高的8号仓库被烧毁,财产损失巨大,3日,中央调查组还曾亲自到太古仓现场进行调查。在“十年浩劫”中,太古仓曾经遭到炮击,其中一座以储存包装白糖为主的仓库被打穿了一个大洞。后来虽然经过了修复,但修复的位置所堆存的包装白糖往往容易受潮,而其他位置和其他仓库却并没有这种现象。可见,太古仓在建造之初,其整体设计、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防潮措施等等,至今看来仍然相当科学、严谨。

0.jpg

0.jpg

  支撑码头的钢筋,冲刷百年牢固如斯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港的货物运输逐渐东移,太古仓日渐衰落,不得不面临转型。2007年,广州港集团对太古仓码头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以“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外观修缮、内部结构加固和内部功能置换。现存保留完好的7幢仓库被划分为四个功能分区,分别是:葡萄酒展贸及贸易中心(1、2号仓)、展览展示中心(3号仓)、服装创意设计园和怀旧电影院(6、7号仓)。码头南北两端为临江绿地,仓库南面及东面规划为露天停车场,三个丁字形码头则改造为游船游艇码头。

0.jpg

  今天,站在丁字形码头,发现虽历经百年风雨,建筑结构几乎完好无损,特别是用来支撑码头的钢筋,据说是英国曼切斯特联合钢铁公司的产品,泡在珠江水中冲刷百余年,竟然牢固如斯!2003年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广州现存百年前外商修建仓库、码头旧址共有6处,包括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码头仓库、日商大阪株式会社码头仓库、英商亚细亚火油有限公司龙唛码头龙唛仓库、花地码头仓库、英国怡和公司渣甸码头仓库、荷兰商人码头仓库旧址。这些旧仓库、码头不但大多保存完好,甚至有的现在还在使用。渣甸码头就在太古仓的对岸。当年怡和洋行开辟有广州到上海、天津、青岛的三条航线,并在珠江东岸大涌口处建造9座仓库,码头2个,占地132亩,称“渣甸仓”。不过,太古仓附近由日本日清轮船公司修建的旧日清码头、旧美孚码头都已找不到踪迹了。而太古仓码头,作为完整保存至今并且历史最长的码头建筑,成为研究和展示广州近、现代对外贸易、港口运输及仓储物流的重要历史遗迹。

向南怀瑾致敬
哦............海盗们干的好事 !
2014-12-22 09:39
FelixLee 发表于 2014-12-22 09:39
哦............海盗们干的好事 !

还是老一辈的海盗们
2014-12-22 11:16
2014-12-22 12:15
好几辈都不止啦 !  详情 回复
大家蛇年愉快!
小虫宁宁 发表于 2014-12-22 11:16
还是老一辈的海盗们

好几辈都不止啦 !
2014-12-22 12:15
FelixLee 发表于 2014-12-22 12:15
好几辈都不止啦 !

嗯嗯,好好几辈呢
2014-12-22 16:47
大家蛇年愉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4
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