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家书抵万金
“鸿雁传书”、“家书抵万金”,一句句话语道出了书信在中国人的情感中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当传统的书信日渐被更快捷的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取代的时候,在南沙,书信依然是一道独特的的风景,是南沙人情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体验到南沙守礁官兵对信的特殊感情。官兵们从现代文明社会陡然进入这几乎与世隔绝的荒礁孤堡,“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出门见大海,入夜听涛声。”那种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难以用文字形容。远方的来信对他们来说,既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是治疗孤独和寂寞的“良药”。
正因为如此,在面积只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永暑礁上,还设有邮局——南沙群岛邮政局,这是中国最南端的邮局,也是全国最小的邮局,只有一个信箱、一张办公桌、一个邮戳,工作人员都是由守礁战士兼任。记者踏上永暑礁,找到了这个地处“天涯海角”的邮局,里面一名士官正在忙碌着。
“——您好,怎么称呼。
我姓王,叫王雷。
——具体任务是什么呢?
具体任务是管好我们南沙这块属于大陆最南端也是最小的一个邮局
——那你就是这个邮局的局长了?
可以这么称呼。我的工作就是管好战士写的信,但它不是马上可以寄出,要有船过来的时候,把这些信盖章,再通过船捎过去。再从邮局那里寄回去。
——如果有人收到信,会有什么表现呢?
非常惊喜,非常激动,有些人看了信后会感动地哭,有些人看了后会想家。
——我听说关系好的会把信读给大家听?
对,我们这里都是大家一起,都是公开信。没有自己藏着看的,大家都是在一起分享。有什么甜言蜜语大家都一起分享。”
看信的日子,对于南沙守礁官兵来说,总是显得异常激动和兴奋。用他们的话说,是“十遍看不够,百遍不算多。”而每次补给船抵达的日子,是守礁官兵最繁忙最紧张的日子,因为他们既要看信,又要马上写回信。来船的当晚,他们往往要写一通宵信,以便第二天船离开时把信捎走。
一次,永暑礁的一名战士给女友写信写入了迷,直到听到回大陆的航船拉响返航的汽笛,他才匆匆忙忙跑向码头。此时,船已离开码头30多米,情急之下,他脱下皮鞋,塞进情书,一个投掷手榴弹的动作,连鞋带信扔到了船上,总算没有延误信的归期。
尽管随着通信条件的改善,如今,南沙守礁官兵已经可以给远方的家人打电话报平安,但是,信件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上永暑礁守礁的邹武成参谋告诉记者,他此行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给战友送信。
“一个在礁上守礁的战友,他的女朋友和我是一个地方的,特意写了几封信托我带上去。写这信也是很艰难的,因为不知道我能不能上去,要不然就石沉大海。所以我知道了,无论如何我也要带上去。3个月别人是花前月下,但是我们战友是靠3个月一封的书信,现在打电话方便,但是也很困难,只能半个月一个月一次,大部分靠书信。
战友叫什么名字?
张春仙。在永暑礁搞摄影。这次打算叫礁上把信给他。”
在永暑礁,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张春仙,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正在扛着摄象机在烈日下拍摄。我们赶紧走上前去,叫住了他。
“张春仙,你好,守礁辛苦了。
没有没有。
我收到你女朋友给你的信,你女朋友也要我转达她对你的思念。她希望你在上面能认真干工作,把身体养好。她叫你别挂念她,她会保重自己的。
谢谢。
这是她写给你的信。我把她转达给你。
好,谢谢。
——收到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在上面能很期待她能给我写信。同时在那3个月中,我也给他写了几封信,在有船回去的时候,请朋友帮我带回去,带回老家。女朋友在老家,我家是湖南株洲的。
——看看信吧。”
打开自己女朋友的信,张春仙显得有些激动,拿着信的手指都有些颤抖。这封从千里之外,飘扬过海送到他手上的信,也许是他守礁的日子里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在征求了张春仙的允许下,我们分享了这封信的部分内容。
“因为信是个人隐私,但是我也听说你们这里信也是公开的秘密,能念一段给我们大家听,让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为你高兴一下?
(笑)好的好的,可以。
小春子:最近是否安好?
很久没有写信了,信纸都是原来上学的时候买的,都有些发黄的。本来想写信给你的,可是没有通信地址。今天,突然收到你战友给我的电话,当时心情稍微好些。
你的战友说,你有两封信要转寄给我,我的心情真的很棒,很高兴。因为最起码,我还知道你把我放在心里了。所以,还没有等到你的信,就当天执笔写信给你了。
虽然明知道自己的字丑,但是没办法,心里很想写信,告诉你,我很好,不要担心我。你在那里要放得开,心里不要顾虑我,我会照顾好我自己的。起码,我在家里,你不一样,你一个人在外面,要非常小心。”
张春仙告诉记者,他写给女朋友的信里主要是介绍自己在南沙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还要告诉女朋友这里很好,自己也在思念着她。如今,他和女友之间通信都各有二、三十封,不仅全部好好保留下来了,并且每封信都编上了号码。
在南沙,每一份爱情都不简单。曾任南沙守备部队副参谋长的肖拥军通过鸿雁传书,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最长的一封信竟然写了114页,4万多字。如今,他和妻子各自都保存着相互写给对方的700多封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个充斥着网络、电话的“速食主义”时代,南沙守礁官兵们仍然用书信这一最传统也是最浪漫的形式,维系着他们那来之不易的感情。再过几天,就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让我们共同为他们祝愿,祝愿所有的南沙卫士都能和他们心爱的人长长久久,白头到老。
第十一集:南沙第四代“高脚屋”呼之欲出
说到南沙,就不能不提“高脚屋”。有名的《南沙卫士之歌》的第一句便是——“在辽阔南海的高脚屋上,有一群好男儿手握钢枪”。这里说的“高脚屋”,指的就是南沙人在茫茫大海的礁盘上搭建的屋子。
在大陆,只要备好砖头、水泥、钢筋、木头,就可以盖房子。可是在南沙要建起“高脚屋”,绝不是听起来的那么浪漫和轻松。汪洋大海上,官兵们无寸土之地可以立足,伴随着高温、高湿、飓风、狂涛,一座座“高脚屋”在人民海军进驻的各个礁盘上坚强地矗立起来。到现在,南沙的“高脚屋”已经从第一代,第二代,发展到了第三代。
如今,南沙的第一代高脚屋,已经完全消失了;第二代高脚屋,也只剩下几个生锈的铁架子,偶然还有海鸟过来歇息;现在官兵们住上的是第三代高脚屋。但是对于昔日的高脚屋,曾多次来南沙的某补给舰舰长高军还是记忆尤新:
“314海战后,我记得第一批高脚屋是用竹竿棚子搭起来的,第一批守礁官兵是海军陆战队的,当时他们那种生活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没有任何淡化设施,他们的饮用水我记得是我们的交通艇用25公斤的塑料桶一桶一桶给他们送上去。89年我再来值班的时候,第二代高脚屋已经形成了,象南沙这种高温高湿的情况,在铁皮屋子里,白天人就和干蒸桑拿一样,很难受,等到第三代高脚屋形成后,生活设施有所改善。”
高脚屋的变迁,也是南沙2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第一代简易高脚屋,没有抗风能力,只要海风一刮,涌浪掀起,高脚屋如同漂浮在海上的摇篮,左右不停地摇晃;1988年底诞生的面积只有30平方米铁皮屋是第二代高脚屋,1990年,守礁官兵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礁堡,也就是俗称的第三代高脚屋。经过不断改造和建设,不仅建筑面积比过去扩大了很多,生活条件也得到大大改善。海水淡化、雨水收集、食品冷藏、卫星电话、数字电视、网上大学……一个个过去南沙人想都不敢想的现代化装备纷纷登上第三代高脚屋。
在南沙守备部队政委卢永华看来,高脚屋变迁的背后,和祖国的强大息息相关。他说:
“守礁建礁20年,变化非常大,我95年去的时候,还能看到部分岛礁上的留下来的第一代高脚屋,到第二代高脚屋,现在是到了第三代高脚屋,祖国改革开放30年来,南沙守礁建礁20年来,就因为有强大的祖国,我们岛礁部队各个方面变化也非常大。现在我们礁上的各种设施改善特别大,都来自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来自于全国人民的关心关注。”
如今的第三代高脚屋,已经成为现代化的“海上堡垒”。礁上既有各种现代化武器装备、发电装置、现代化通讯设备,又有能保证数月饮用的淡水储蓄池;还有平整而牢固的多功能平台,各种设施可以说是一应俱全。而在不远的将来,还有望出现最新的第四代高脚屋。与记者同行的来自海军工程设计研究局的郭东说:
“这次我们主要是在第三代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预言,为第四代岛礁工程做一些准备。我们现在就在以前的基础上,研究些最新的材料,在南沙特定的三高环境里,更好耐腐蚀耐高温,更好高性能高强度的海工混泥土材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南沙的日照很丰富,看能不能在建筑物的外墙地面做一些突破,现在提出新概念就是节能型绿色建筑,希望在这个基础上一些突破。第三,在自身防卫能力上做一些研究。”
听着郭东的介绍,记者对南沙高脚屋的未来有了新的憧憬。其实,在南沙,与高脚屋有关的东西很多,比如“高脚屋俱乐部”,“高脚屋演出队”,还有在永暑礁上的“高脚屋图书馆”。曾任“馆长”的诸碧礁教导员张安介绍到:
“高脚屋图书馆就是基于我们南沙的高脚屋,意思就是说,我们从高脚屋时代开始,我们就开始读书学习,这个命名也可以反映我们南沙20年发展建设的变化中,不忘记我们曾经在高脚屋坚守的这一段岁月,同时,在这个地方,我们还进行创新发展。
它的特点,这里的书是官兵需要的,爱看的,实用类的工具书多,军人励志类的书包括小说也相对多。记载我们南沙历史的书也有,这是作为我们历史传承的核心部分,在这里留下来了。就是把我们高脚屋的历史和现在连接到一起了。它也是南沙20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对于南沙人而言,“高脚屋”这三个字已经升华成一个特定的符号,成为“南沙精神”的一种象征。让我们期待,新一代的南沙人在未来全新的第四代“高脚屋”上,书写新的历史。
第十二集:两岸军人共守南沙20年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南沙群岛是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进行管辖和行使主权的。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即汉武帝时代,就发现了南沙。从宋朝起,就已宣布对其行使管辖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有关规定,当时的国民政府派员接收南海诸岛。1946年10月,国民政府在上海成立了“前进舰队”,由林遵海军上校为舰队指挥官,率“太平号”、“永兴号”、“中建号”和“中业号”四艘军舰,赴南海诸岛执行接收和进驻的任务。
对于这段历史,南沙守备部队政委卢永华非常熟悉,也非常关注。他说:
“我们祖国的南海历来是我们不可侵犯的领土,历史记载得非常详细,《波茨坦公约》之后,国民政府代表中国政府进行南沙西沙进行收复的,所以我们现在,有些岛礁就是以当时收复的军舰名命名的比如“太平岛”、“中建岛”。
南沙的岛礁,除了人民解放军外,还有台军在守卫着,两岸的军人确确实实一起担负着共同守卫祖国南大门南海的神圣使命。”
1988年,人民海军正式进驻南沙。由此,也拉开了两岸军人共守南沙的序幕。据史料记载,当人民海军舰艇编队航行至太平岛附近海面时,拉响汽笛向驻守在那里的台湾海军官兵致意。当时,太平岛上驻守着台湾海军官兵400多人。经台湾驻太平岛守军的默许,人民海军舰艇编队所有舰只在太平岛停住一周,补充淡水和主副食品。有专家评论到,这一周对于人民海军在南沙的行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1988年至今,两岸军人共同驻守这片蓝色的国土已经整整20年。而作为人民海军驻守南沙各礁中离太平岛最近的南熏礁,无疑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者。这次的南沙之行,记者就踏上了南熏礁。
“我现在的位置是位于南熏礁的最高点,南熏礁在人民海军驻守的各礁中是非常有特点的一个。据了解,一个是它的气候特别恶劣,在这里刮10级台风乃至12级台风是常有的事情,另外一个是它的地理位置特殊,在它的东北方位距离12.6海里处是台湾军队驻守的太平岛。”
站在南熏礁的制高点上,记者朝前望去,在清晨的雾气中,太平岛隐隐约约现出了它的轮廓。太平岛是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面积约0.443平方公里,差不多等于2座大型综合运动场的规模。值班的战士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月都能看到台军的军舰到太平岛实施补给,而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太平岛上的很多景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有没有看到台湾的舰队进行补给?
看到过。我看到两个波次,一次是两艘,一艘护卫舰,一艘补给船,基本上都是每个月的月底来。我们雷达可以观察到,天亮的时候看得很清楚,光线好的时候可以看到铉号。天气好的情况下,岛上的景物也可以看到。”
南熏礁上的官兵告诉记者,每次上礁的时候,他们都会进行有关的南沙局势教育,都会说到,对面的太平岛上同样是由中国人驻守着。而每次看到台湾的军舰抵达太平岛补给的时候,官兵们总是有种特别的感觉。南熏礁指导员向晓东说:
“每次看到台湾的军舰过来,我们的感觉很复杂,这就象两个兄弟多年打架,突然碰面了,感觉很复杂,既亲切,又感觉到一丝丝的紧张。我自己是这样一种心情。
大家也都会提到这些事情。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就那个一点,因为同是中国人嘛,节日啊都是一样的,都会想,哎,他们太平岛上是怎么过年的?人家过年是不是和我们一样的?相互之间就会问这些问题。”
身处茫茫大海中的孤岛与孤礁,又同为中国人,当共同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太平岛和南熏礁上的军人们就选择了一种特别的互动方式,表达共同的情感。在南熏礁呆了15个年头,26次上南熏礁的四级士官何昌盛是一位“老南熏”,也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他说:
“我们和他们都有共鸣,以前,在礁上过年,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我们双方都打信号弹,我们这里打起来,他们那里也打起来。
——一般是什么颜色的,打几发呢?
一般不超过三发。
——实际上就形成一种默契?
对对。
——还有别的交流吗?
我们只能用望远镜看看,知道那是我们自己的兄弟在那边。我们南薰礁的官兵都感觉太平岛的官兵就象我们自己的亲人一样。”
听着“老南熏”何昌盛的讲述,记者眼前浮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之时,在远离大陆1000多公里的南沙,咫尺之隔的中国人用信号弹共同点亮繁星点点的夜空,共同表达着对所有炎黄子孙的祝福…
第十三集:共守南沙(下) 两岸军人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守好南沙2008-09-16 21:47:13
南沙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在这一点上,祖国大陆与台湾有着共同的认识。
长期以来,每当有外来势力企图染指南沙群岛,台湾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