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4-11-23 22:21 编辑
6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书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恢弘篇章。600多年后,“海上丝绸之路”再次成为影响全球合作与经贸格局的热门词汇。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策略是习主席根据历史,着眼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战略构想。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由于经济的需要,为了国家的发展。因为今天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人,人又主要是坐飞机坐高铁等,海上最多旅游。加上当下互联网发达,很多交流不需要完全亲自到达目的地。“到目前为止,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环保角度,通过海路运输货物,是最便宜的,所以今天世界大概百分之七十的货物都是通过海上运输的。而且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并已经成为世界出口第一大国,中国经济现在是外向型的,在这个情况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符合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而且今后还会更大。”
关于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虽然有很长的海岸线,但在历史上是一个内聚性的国家。中国人认为自己是居于“天下之中”,“天中”在黄河流域,所以连岭南都被认为是蛮荒之地,更不要说海外了。“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靠外,而且中国即使这样的话,还有很多可以开垦的地方。”
海上丝绸之路是由丝绸之路演变而来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最初仅仅是因为中国是最早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海上丝绸之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固定的有形线路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海上丝绸之路已现雏形。它主要包括东海丝路和南海丝路。它随着运输工具、交通航线、贸易内容的历史变迁,其形态和内涵还将发生较大变化,背后代表的则是一种精神和文化。而且,如果放在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处(东非的莫桑比克)及当今国际开放合作竞争的大格局里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可以扩展为:从我国沿海港口出发, 途经东南亚、南亚、波斯湾、红海及印度洋西岸各国的航线。 东海丝路最早始于周武王灭纣并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时。周武王派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传到朝鲜。 南海丝路则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明州(宁波)。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两晋时期,繁荣于隋唐宋元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根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演变格局, 理论界一般分为三大航线:①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②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③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航迹 中国海洋文化重视文化理解与相互包容,倡导双边与多边对话。海上丝绸之路正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精神载体。 汉代建立起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以古都长安为起点,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千百年来成为连通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走廊。和平的航海贸易,带来了经济共赢、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以及相关国家的相互交流。这与西方海洋文化中的侵略性和扩张性是不同的,是属于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式海洋战略。 秦汉时期开始兴起海上丝绸之路 先秦时期的百越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他们史前时代起即开始向远洋迁徙,马达加斯加、夏威夷、新西兰均有分布,其文化间接影响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 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东汉时期还记载了与罗马帝国的第一次来往:中国商人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印度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再由希腊、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运往希腊、罗马两大帝国的大小城邦。 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起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 魏晋时期不断积累航海经验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发展 汉末三国处于丝绸之路从陆地转向海洋的承前启后与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孙吴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在三国后面的其他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也一直与北方对峙,也推动了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广州为起点,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对外贸易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 隋唐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世纪至7世纪,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到唐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以及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并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 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在经历鸦片战争之后海上丝路进入衰落期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进入极盛时期。向西航行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曾到达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后来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具有先导作用。 向东航行的“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年),由广州起航,经澳门出海,至菲律宾马尼拉港,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进入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西海岸。 明清两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一直延续至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 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这种状况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海上丝绸之路再度掀起热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尤其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纵连横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海自贸区,高铁战略等都是基于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
(东盟成员国示意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仅限与东盟,而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由于东盟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将是新海丝战略的首要发展目标,而中国和东盟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坚实的经济基础,21世纪海丝战略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 六大方向来建设和规划“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需要创造出让沿线国家能接受的共赢方案,在国内更需要顶层设计一个让各区域各阶层共赢的框架制度,才能维持长久的繁荣。 一、加强政府往来,增进沟通了解,巩固政治和战深化与相关国家开展经济、贸易、能源、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共同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内实行更加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及物流政策,利用双方的互补优势开展各项经济合作,促进地区繁荣 三、建立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合作交流国际化,以海洋经济为突破口,共同建立海洋养殖合作基地,探索产业园区双向投资,健全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构筑双方海上互联互通网络,开拓港口、海运物流和临港产业等领域合作,积极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 四、全面拓宽对外开放合作格局,促进共同发展,抓好信息、通关、质检等制度标准的“软件衔接”,推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企业创造更为便利的原产地证书申领和核准环境,推动优惠政策的更好落实。加强与各国海关和签证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保证海路资源运输的安全,加强海上战略通道的保障能力。 五、以海上丝路建设为契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含量,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地位,实现共赢。 六、全面提升海上丝路学术研究水平。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水平。加强媒体间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交流,加强文化,媒体等领域的合作,做好民间友好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合作向心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平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金融合作和机制平台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深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加强安全领域交流与合作,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基础文化建设,优先发展海上互联互通,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人文交流等领域,促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携手共创区域繁荣。 战略的成功受益将是全局性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一旦成功,受益地区将是全局性的,不仅会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更能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产业升级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产生强大推力。特别是中国沿海的各个口岸依据不同地缘潜力更会得到相应的大提升。比如:上海、宁波舟山、泉州、港澳粤等地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引领人类开启新的历史征程 古代中国的辉煌曾在海上得到了印证,近代中国的衰落也源自于海上竞争力凋零,今日中华的复兴以深度走进海洋、加强海洋合作为契机实现和平崛起,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对于中国来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经不仅仅是一条运输通道,还将在盘活周边外交、建设海洋强国、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参与全球和地区治理能力、建立和维护地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 让世界了解中国,曾是支撑中国爱国志士和实业家走出国门的理想信念。如今,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又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广阔平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毫无疑问将见证东西方文明再次碰撞与交融,智慧的火花将引领人类开启新的历史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