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历史人物 郑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011-9-10 10:07 · 航海历史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 郑和身世之谜

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任命张廷玉等为总裁继续编修《明史》,十三年(公元1735年)/定稿,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刊行。此时距明亡不过80年,距郑和逝世约300年时间。但《明史.郑和传》的记载却非常简单,而且多有缺漏、错讹。记载郑和的籍贯时,仅说“郑和,云南人”,竞不知郑和的故乡在云南何地;对手郑和的身世,只有“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自宣德以还,……和亦老且死”等寥寥数语,郑和的生卒时间、葬地、家庭情况等,均未述及。而且,七次下西洋的时间,竟有3次根本弄错了。这引起后人近200年的误解和混乱。直到20世纪后,随着郑和当年为其父所立的《故马公墓志铭》、《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长乐县《天妃之神灵应记碑》及《郑和家谱》、(明)巩珍《西洋番国志》等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碑刻文物及文献资料的陆续发现,郑和身世及其下西洋的一些情况才部分得以澄清。

造成《明史》所载郑和身世及其下西洋情况缺漏、错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郑和下西洋被一些思想守let、眼光狭隘短浅的明朝官吏如宣德朝户部尚书夏原吉、成化朝兵部尚书刘大夏指责为“弊政”后,原收藏于官府的下西洋的档案及文献资料,被一些官吏私自藏匿不宣,或偷偷加以销毁,散佚严重,使清朝修《明史》时掌握的资料缺乏。其次,是张廷玉等一批编修《明史》的清朝官吏、文士存有狭隘的封建正统偏见,对宦官很是卑视,对郑和的远洋航海壮举不加重视,对其历史意义更是缺乏认识。张廷玉继任总裁编成的《明史》,是在康熙年间王鸿绪等编纂的《明史稿》基础上增删续修的。《明史稿》、《明外史》等多部清人的明史著作,都说:“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示外蕃。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世盛事。”说明郑和下西洋在整个明代的巨大影响。《明史‘郑和传》对这一段文字沿用不动,却将末句改为“明初盛事”,一字之易,就将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在时间上从整个明代局限于“明初”,有意贬低其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他们对郑和下西洋的遗迹、文物没有进行应有的调查,连在民间流传的《三宝征彝集》、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等曾参与郑和航海的当事者的记录,也未加仔细研究。这样,就造成正史失信,贻误后人。

1.郑和生于何年?

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在云南昆阳和代村月山上发现倒埋于荒草黄土中的郑和为他父亲马哈只立的《故马公墓志铭》,上刻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端阳日明朝礼部尚书、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写的铭文。1911年袁嘉谷访求墓志铭拓本于昆阳,撰文广为介绍,世人才知道郑和这位伟大航海家的故乡是云南昆阳,他出身一户马姓回族世家。郑和父亲马哈只“生于甲申年(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十五年,公元1382年)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母亲温氏。马哈只生有二子四女,长子马文铭,次子和,因“事今天子,赐姓郑”。《故马公墓志铭》碑阴右侧上方还刻有4行字(原题刻为繁体字竖行刻写):

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

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 、

祖家坟茔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吉日

乃还。记耳。

这则题刻,准确说明郑和在第三次远航西洋前,曾回到故乡昆阳,到月山上祭扫祖家坟茔及父亲之墓。

至于郑和生于何时,又在什么时候离开云南,成为太监而“初事燕王于藩邸”,至今仍没有发现任何史料可以准确具体地说清楚。经过明史研究专家吴晗、郑和研究专家研究,郑和是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蓝玉统帅大军进攻元朝云南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平定云南的战事中被掳掠,并被阉割成为童奴的。当时郑和大约11岁。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四月,沐英受命镇守云南,傅友德、蓝玉班师回到南京。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八月,朱元璋命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大将统军驻守北平,受燕王朱棣节制,仿备北元残余势力。郑和可能就是随傅友德、蓝玉军队的调动而到北平,并进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宦官的。现在,《辞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工具书所记载的郑和的生年(公元1371年或1375÷年)、卒年(公元1433年或1435年),是由吴晗、郑鹤声、郑一钧等史学家长期研究后得出的推论性成果,虽然至今尚无确凿文献史料或文物资料能够加以确证,但很接近历史事实,故为史学界所认可。

2.郑和是否咸阳王赛典赤的六世孙?

1937年,明代流传下来的《郑和家谱》原本在云南玉溪的郑和家族后裔家中被发现。20世纪90年代,又有南京《抄郑氏家谱首序》、数种《赛典赤家谱》等多种有关郑和先祖及家世的资料相继发现。这些新发现的资料,在1985年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盛大活动中,全部辑为《郑和家世资料》·书,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正式出版。

《抄郑氏家谱首序》记载:“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刺丁,袭咸阳王,驻抚云南。……纳速刺丁生伯颜,封淮安王。伯颜生察儿米的纳,封滇阳侯。米的纳生马三宝,袭封滇阳侯。”李士厚先生研究有关资料后得出推论说,《故马公墓志铭》中所记拜颜就是赛典赤的长孙伯颜,郑和祖父马哈只应是伯颜长子米的纳,郑和父亲应是米的纳长子米里金。因此,“郑和为咸阳王六世孙无疑”。

马继祖先生著《关于郑和的家世》一文,对“郑和为咸阳王六世孙”推论表示质疑。该文据《元史·赛典赤传》所载其卒年推算,其长孙伯颜约“出生在1250~1254年”,比郑和的曾祖拜颜“早出生约半个世纪”;公元1310年前后,米里金20多岁,“如果郑和是米里金的儿子,他将在这个年代出生。可郑和生于1371年;相差60多年。郑和可能是米里金的儿子吗?”“《抄郑氏家谱首序》字数不多,却通篇疏漏百出,史实荒谬,岁月颠倒,编年倒挂。……如果把这样的史料推崇为‘珍贵史料’,当然是值得商榷的。用这种史料推论演绎出来的史实,看来是很不可靠的。”“不仔细推敲《故马公墓志铭》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放着这种最真实、最直接的金石铁证不去研究,而根据《十二孙妇墓碑》和《抄郑氏家谱首序》,去断言郑和出身在王侯世家,郑父马哈只是袭滇阳侯米里金,祖父马哈只是滇阳侯米的纳,曾祖父是淮安王伯颜,从而确定郑和是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六世孙,这至少是不够严肃的。”看来,郑和是咸阳王六世孙的问题,还需仔细研究,而不应轻易肯定。

回族学者马颖生先生对证明郑和平民出身世系的《故马公墓志铭》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该碑是研究郑和家世的最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但文字隐晦,疑窦丛生,欲言又止,似乎隐藏着重大秘密。”铭文“一改古法,用‘公’代替了父名,哈只代替了字,明显隐去了名字。包括曾祖拜颜,很可能是改‘伯’字为‘拜’.字,,即改‘伯颜’为‘拜颜’。说开去,就是郑和不愿公开其祖上三代人的名字,甚至连籍贯也不愿为人知,如‘世为云南昆阳州人’,是不愿透露其祖上的西域身份。”郑和“其父哈只公一定会像其祖父一样‘不枉己附人’,追随梁王拼死抗明而被杀。郑和当时正得明成祖宠信,春风得意,前途无量,绝不愿为此事断送自己的前程,故将真名反晦”。“这三代隐秘之人,极有可能是郑和曾祖父拜颜——纳速拉丁长子淮王伯颜、祖父马哈只——滇阳侯米的纳、父亲马哈只——袭封滇阳侯米里金。郑和是赛典赤六世孙。”(《郑和是赛典赤后裔说应该可信》)这一“极有可能”的推测,尚需可靠的依据加以支持。

#p#分页标题#e#

郑和家世资料的陆续发现,为郑和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料和线索,无疑会推动郑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但是,“因为家乘谱牒中有些是后人追记祖先的事迹,可能还根据一些长辈流传下来的不完整的记述和传说,而且对祖先都有一种回护和颂扬的狭隘心理,这就难免出现许多错讹。即如《郑和世系家谱》所记‘公和奉命三使西洋’,就明显是错误的。《抄郑氏家谱首序》说郑和被明太祖朱元璋‘擢为兵部尚书’等,是完全错误的。《赛氏总族谱》和《赛典赤家谱》、《马氏家乘》同为赛氏家谱,而其中所叙穆罕默德到赛典赤的世代谱系歧异过甚,令人无所适从,亦需核之史实,方可定论。而同一《敕封卜罗添赛哈智敕书》,《赛典赤家谱》说是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所赐,《赛氏总谱牒》却说是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所赐,观诸文字内容,亦不免令人生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难怪新发现的郑和家世资料一出,众说纷纭,说其真者不乏其人,言其假者亦大有人在。”(彭德清:《郑和家世资料·序言》)这段论述,很深刻地说明,对郑和家世资料应该进行一番深入的追根溯源、去伪存真、明辨真假的认真鉴定才能引以为证,否则,据以研究而得出的推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郑和远祖家世的追溯研究,使人有一种非常辽远飘渺的感觉。而关于郑和本人的~-I!t情况,诸如郑和在朱棣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的经历,他通过什么渠道在少小离家30多年后探访到家乡亲人情况并请李至刚为父亲撰写墓志铭,他与朱棣的关系,七下西洋从组织规划、实施到善后等全过程中他作为正使所起的作用,他晚年的生活及墓葬地等问题,至今仍然迷雾一团,影响了对这位世界航海家的了解和研究,都很需要进一步发掘史料,深入研究、探讨。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 郑和身世之谜

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任命张廷玉等为总裁继续编修《明史》,十三年(公元1735年)/定稿,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刊行。此时距明亡不过80年,距郑和逝世约300年时间。但《明史.郑和传》的记载却非常简单,而且多有缺漏、错讹。记载郑和的籍贯时,仅说“郑和,云南人”,竞不知郑和的故乡在云南何地;对手郑和的身世,只有“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自宣德以还,……和亦老且死”等寥寥数语,郑和的生卒时间、葬地、家庭情况等,均未述及。而且,七次下西洋的时间,竟有3次根本弄错了。这引起后人近200年的误解和混乱。直到20世纪后,随着郑和当年为其父所立的《故马公墓志铭》、《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长乐县《天妃之神灵应记碑》及《郑和家谱》、(明)巩珍《西洋番国志》等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碑刻文物及文献资料的陆续发现,郑和身世及其下西洋的一些情况才部分得以澄清。

造成《明史》所载郑和身世及其下西洋情况缺漏、错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郑和下西洋被一些思想守let、眼光狭隘短浅的明朝官吏如宣德朝户部尚书夏原吉、成化朝兵部尚书刘大夏指责为“弊政”后,原收藏于官府的下西洋的档案及文献资料,被一些官吏私自藏匿不宣,或偷偷加以销毁,散佚严重,使清朝修《明史》时掌握的资料缺乏。其次,是张廷玉等一批编修《明史》的清朝官吏、文士存有狭隘的封建正统偏见,对宦官很是卑视,对郑和的远洋航海壮举不加重视,对其历史意义更是缺乏认识。张廷玉继任总裁编成的《明史》,是在康熙年间王鸿绪等编纂的《明史稿》基础上增删续修的。《明史稿》、《明外史》等多部清人的明史著作,都说:“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示外蕃。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世盛事。”说明郑和下西洋在整个明代的巨大影响。《明史‘郑和传》对这一段文字沿用不动,却将末句改为“明初盛事”,一字之易,就将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在时间上从整个明代局限于“明初”,有意贬低其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他们对郑和下西洋的遗迹、文物没有进行应有的调查,连在民间流传的《三宝征彝集》、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等曾参与郑和航海的当事者的记录,也未加仔细研究。这样,就造成正史失信,贻误后人。

1.郑和生于何年?

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在云南昆阳和代村月山上发现倒埋于荒草黄土中的郑和为他父亲马哈只立的《故马公墓志铭》,上刻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端阳日明朝礼部尚书、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写的铭文。1911年袁嘉谷访求墓志铭拓本于昆阳,撰文广为介绍,世人才知道郑和这位伟大航海家的故乡是云南昆阳,他出身一户马姓回族世家。郑和父亲马哈只“生于甲申年(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十五年,公元1382年)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母亲温氏。马哈只生有二子四女,长子马文铭,次子和,因“事今天子,赐姓郑”。《故马公墓志铭》碑阴右侧上方还刻有4行字(原题刻为繁体字竖行刻写):

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

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 、

祖家坟茔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吉日

乃还。记耳。

这则题刻,准确说明郑和在第三次远航西洋前,曾回到故乡昆阳,到月山上祭扫祖家坟茔及父亲之墓。

至于郑和生于何时,又在什么时候离开云南,成为太监而“初事燕王于藩邸”,至今仍没有发现任何史料可以准确具体地说清楚。经过明史研究专家吴晗、郑和研究专家研究,郑和是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蓝玉统帅大军进攻元朝云南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平定云南的战事中被掳掠,并被阉割成为童奴的。当时郑和大约11岁。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四月,沐英受命镇守云南,傅友德、蓝玉班师回到南京。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八月,朱元璋命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大将统军驻守北平,受燕王朱棣节制,仿备北元残余势力。郑和可能就是随傅友德、蓝玉军队的调动而到北平,并进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宦官的。现在,《辞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工具书所记载的郑和的生年(公元1371年或1375÷年)、卒年(公元1433年或1435年),是由吴晗、郑鹤声、郑一钧等史学家长期研究后得出的推论性成果,虽然至今尚无确凿文献史料或文物资料能够加以确证,但很接近历史事实,故为史学界所认可。

2.郑和是否咸阳王赛典赤的六世孙?

1937年,明代流传下来的《郑和家谱》原本在云南玉溪的郑和家族后裔家中被发现。20世纪90年代,又有南京《抄郑氏家谱首序》、数种《赛典赤家谱》等多种有关郑和先祖及家世的资料相继发现。这些新发现的资料,在1985年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盛大活动中,全部辑为《郑和家世资料》·书,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正式出版。

《抄郑氏家谱首序》记载:“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刺丁,袭咸阳王,驻抚云南。……纳速刺丁生伯颜,封淮安王。伯颜生察儿米的纳,封滇阳侯。米的纳生马三宝,袭封滇阳侯。”李士厚先生研究有关资料后得出推论说,《故马公墓志铭》中所记拜颜就是赛典赤的长孙伯颜,郑和祖父马哈只应是伯颜长子米的纳,郑和父亲应是米的纳长子米里金。因此,“郑和为咸阳王六世孙无疑”。

马继祖先生著《关于郑和的家世》一文,对“郑和为咸阳王六世孙”推论表示质疑。该文据《元史·赛典赤传》所载其卒年推算,其长孙伯颜约“出生在1250~1254年”,比郑和的曾祖拜颜“早出生约半个世纪”;公元1310年前后,米里金20多岁,“如果郑和是米里金的儿子,他将在这个年代出生。可郑和生于1371年;相差60多年。郑和可能是米里金的儿子吗?”“《抄郑氏家谱首序》字数不多,却通篇疏漏百出,史实荒谬,岁月颠倒,编年倒挂。……如果把这样的史料推崇为‘珍贵史料’,当然是值得商榷的。用这种史料推论演绎出来的史实,看来是很不可靠的。”“不仔细推敲《故马公墓志铭》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放着这种最真实、最直接的金石铁证不去研究,而根据《十二孙妇墓碑》和《抄郑氏家谱首序》,去断言郑和出身在王侯世家,郑父马哈只是袭滇阳侯米里金,祖父马哈只是滇阳侯米的纳,曾祖父是淮安王伯颜,从而确定郑和是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六世孙,这至少是不够严肃的。”看来,郑和是咸阳王六世孙的问题,还需仔细研究,而不应轻易肯定。

回族学者马颖生先生对证明郑和平民出身世系的《故马公墓志铭》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该碑是研究郑和家世的最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但文字隐晦,疑窦丛生,欲言又止,似乎隐藏着重大秘密。”铭文“一改古法,用‘公’代替了父名,哈只代替了字,明显隐去了名字。包括曾祖拜颜,很可能是改‘伯’字为‘拜’.字,,即改‘伯颜’为‘拜颜’。说开去,就是郑和不愿公开其祖上三代人的名字,甚至连籍贯也不愿为人知,如‘世为云南昆阳州人’,是不愿透露其祖上的西域身份。”郑和“其父哈只公一定会像其祖父一样‘不枉己附人’,追随梁王拼死抗明而被杀。郑和当时正得明成祖宠信,春风得意,前途无量,绝不愿为此事断送自己的前程,故将真名反晦”。“这三代隐秘之人,极有可能是郑和曾祖父拜颜——纳速拉丁长子淮王伯颜、祖父马哈只——滇阳侯米的纳、父亲马哈只——袭封滇阳侯米里金。郑和是赛典赤六世孙。”(《郑和是赛典赤后裔说应该可信》)这一“极有可能”的推测,尚需可靠的依据加以支持。

#p#分页标题#e#

郑和家世资料的陆续发现,为郑和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料和线索,无疑会推动郑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但是,“因为家乘谱牒中有些是后人追记祖先的事迹,可能还根据一些长辈流传下来的不完整的记述和传说,而且对祖先都有一种回护和颂扬的狭隘心理,这就难免出现许多错讹。即如《郑和世系家谱》所记‘公和奉命三使西洋’,就明显是错误的。《抄郑氏家谱首序》说郑和被明太祖朱元璋‘擢为兵部尚书’等,是完全错误的。《赛氏总族谱》和《赛典赤家谱》、《马氏家乘》同为赛氏家谱,而其中所叙穆罕默德到赛典赤的世代谱系歧异过甚,令人无所适从,亦需核之史实,方可定论。而同一《敕封卜罗添赛哈智敕书》,《赛典赤家谱》说是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所赐,《赛氏总谱牒》却说是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所赐,观诸文字内容,亦不免令人生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难怪新发现的郑和家世资料一出,众说纷纭,说其真者不乏其人,言其假者亦大有人在。”(彭德清:《郑和家世资料·序言》)这段论述,很深刻地说明,对郑和家世资料应该进行一番深入的追根溯源、去伪存真、明辨真假的认真鉴定才能引以为证,否则,据以研究而得出的推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郑和远祖家世的追溯研究,使人有一种非常辽远飘渺的感觉。而关于郑和本人的~-I!t情况,诸如郑和在朱棣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的经历,他通过什么渠道在少小离家30多年后探访到家乡亲人情况并请李至刚为父亲撰写墓志铭,他与朱棣的关系,七下西洋从组织规划、实施到善后等全过程中他作为正使所起的作用,他晚年的生活及墓葬地等问题,至今仍然迷雾一团,影响了对这位世界航海家的了解和研究,都很需要进一步发掘史料,深入研究、探讨。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我要航海网创始人
219206积分
5966帖子
58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