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广州现三艘清代古木船 或曾为官府用快船

2014-6-11 00:00 · 谢柏毅
来自: 广东广州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探秘

  在发掘的土层里,发现了数十件破瓷器和一些铜钱。其中有落款大清嘉庆年和道光年制的民窑青花瓷;铜钱中包括宋代的元丰通宝、景兴通宝,清代的道光通宝、嘉庆通宝等。

  3艘清代古船今年4月中旬在广州北京路45~65号考古工地被发掘,因为考古人员对现场封锁严密,同城媒体均一直未能进入现场。昨天,本报记者经过多次努力独家进入现场探究。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挖掘人员罗世聪向本报记者透露,从考古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看,目前初步判断该古船废弃于清代中晚期,即嘉庆、道光年间,或为官府所用快船。

  记者了解到,这是广州历史城区第一次考古发掘古船。这3艘古船经过细心发掘后将进行复原修复,作为一件重要展品进驻正在建设中的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考古专家指出,3艘古船的发现,对于广船的造船工艺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也为研究广州历史地理和珠江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昨天下午,本报记者被允许进入现场探究。发现古船所在的位置,在广州南关电影院对面马路,位于北京路45~65号考古工地内。准确位置与现在珠江的天字码头相距169米。参与发掘的罗世聪介绍,3艘木船呈南北走向,离地面约2.5米的深度,3艘船船头都是朝北向上翘起,高低相差约1米。3艘木船最长一艘残长19.2米,中部残宽3米;中等一艘残长15.2米,中部残宽2.5米;最短一艘残长约3米,中部残宽约1米。3艘木船经过两个月清理,基本清理完毕,其中的两艘大船保存比较完整。残余的构件看上去,船的深度约1米,由此挖掘人员估测,真实的船体从船上甲板到船底应该有1.6米~1.7米深。

  “船内有两层填土,都是一些废砖瓦块,夹层是一些碎木屑,由此估计是被废弃后堆积而成。”罗世聪说,在发掘的土层里,发现了数十件的破瓷器和一些铜钱。其中有落款大清嘉庆年和道光年制的民窑青花瓷;铜钱中包括宋代的元丰通宝、景兴通宝,清代的道光通宝、嘉庆通宝等等。

  记者现场看到几十件民窑瓷器,都为破损件。其中有的碗盘底部还有“嘉庆造”、“清道光造”等落款。其中一件缺口的青花盘子内还题有一首草书诗句,是描写中秋夜月景象的。还有一个碗底,打着一个类似中文的“石” 或者“否” 字,但仔细看起来又不是。看上去倒像韩文的字体,给碗的来历添加了神秘。

  解谜:

  隔舱板约30块 或为官府用快船

  挖掘专家注意到,其中两艘大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隔舱板很密,整艘船的隔舱板约30块之多。不同于一般的民用渔船,一般情况下约1米才有一块隔舱板。结合古船结构形制,有考古专家初步推测,本次发掘的木船属于快船类型,有可能为官府所用。

  本次发掘是广州历史城区第一次考古发现古船,有专家回忆,早在1977年,曾经在番禺钟村发掘过一艘长达40多米的龙舟,挖掘出来几乎腐烂了。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3艘木船的发掘地一带在清代属于广州城南,早在清朝中期以前,这里还是珠江河道所在。根据《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建设单位在建设施工前主动报请文物部门组织考古勘探工作。

  今年3月中旬,配合工程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有专家指出,本次发掘发现对于广船的造船工艺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也为研究广州历史地理和珠江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谢柏毅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探秘

  在发掘的土层里,发现了数十件破瓷器和一些铜钱。其中有落款大清嘉庆年和道光年制的民窑青花瓷;铜钱中包括宋代的元丰通宝、景兴通宝,清代的道光通宝、嘉庆通宝等。

  3艘清代古船今年4月中旬在广州北京路45~65号考古工地被发掘,因为考古人员对现场封锁严密,同城媒体均一直未能进入现场。昨天,本报记者经过多次努力独家进入现场探究。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挖掘人员罗世聪向本报记者透露,从考古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看,目前初步判断该古船废弃于清代中晚期,即嘉庆、道光年间,或为官府所用快船。

  记者了解到,这是广州历史城区第一次考古发掘古船。这3艘古船经过细心发掘后将进行复原修复,作为一件重要展品进驻正在建设中的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考古专家指出,3艘古船的发现,对于广船的造船工艺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也为研究广州历史地理和珠江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昨天下午,本报记者被允许进入现场探究。发现古船所在的位置,在广州南关电影院对面马路,位于北京路45~65号考古工地内。准确位置与现在珠江的天字码头相距169米。参与发掘的罗世聪介绍,3艘木船呈南北走向,离地面约2.5米的深度,3艘船船头都是朝北向上翘起,高低相差约1米。3艘木船最长一艘残长19.2米,中部残宽3米;中等一艘残长15.2米,中部残宽2.5米;最短一艘残长约3米,中部残宽约1米。3艘木船经过两个月清理,基本清理完毕,其中的两艘大船保存比较完整。残余的构件看上去,船的深度约1米,由此挖掘人员估测,真实的船体从船上甲板到船底应该有1.6米~1.7米深。

  “船内有两层填土,都是一些废砖瓦块,夹层是一些碎木屑,由此估计是被废弃后堆积而成。”罗世聪说,在发掘的土层里,发现了数十件的破瓷器和一些铜钱。其中有落款大清嘉庆年和道光年制的民窑青花瓷;铜钱中包括宋代的元丰通宝、景兴通宝,清代的道光通宝、嘉庆通宝等等。

  记者现场看到几十件民窑瓷器,都为破损件。其中有的碗盘底部还有“嘉庆造”、“清道光造”等落款。其中一件缺口的青花盘子内还题有一首草书诗句,是描写中秋夜月景象的。还有一个碗底,打着一个类似中文的“石” 或者“否” 字,但仔细看起来又不是。看上去倒像韩文的字体,给碗的来历添加了神秘。

  解谜:

  隔舱板约30块 或为官府用快船

  挖掘专家注意到,其中两艘大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隔舱板很密,整艘船的隔舱板约30块之多。不同于一般的民用渔船,一般情况下约1米才有一块隔舱板。结合古船结构形制,有考古专家初步推测,本次发掘的木船属于快船类型,有可能为官府所用。

  本次发掘是广州历史城区第一次考古发现古船,有专家回忆,早在1977年,曾经在番禺钟村发掘过一艘长达40多米的龙舟,挖掘出来几乎腐烂了。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3艘木船的发掘地一带在清代属于广州城南,早在清朝中期以前,这里还是珠江河道所在。根据《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建设单位在建设施工前主动报请文物部门组织考古勘探工作。

  今年3月中旬,配合工程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有专家指出,本次发掘发现对于广船的造船工艺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也为研究广州历史地理和珠江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谢柏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