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其他 双城记 2---到东山、云霄、海澄三地拜访师傅

2010-3-25 00:00 · 许路的中式帆船
来自: 北美地区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jpg

    再次驾车沿海岸线南行,此行的目标还是到东山、云霄、海澄三地拜访师傅。

    东山铜陵古城,最早在明代是位于顶街及其东面的海角小高地,就是现在的风动石、关帝庙一带,后从清代开始便逐渐西扩,但与北边九仙顶所在的铜山水寨并无相接。

    孔师傅的爷爷孔文章,自幼跟表兄学造船,后在妈祖庙旁开船寮,为旧时铜陵三大船坊之一。位于今团结路尾的打铁街,则是做帆埕和船具作坊的聚落。东山本地的船型不大,大翘舟参长三丈三,船长超过20米的木帆船和渔船,则是五十年代“大跃进”以后的发明。竖桅与打栓同样造船过程最高端的技术活,没把握的承造师傅常常需要延请外援,桅杆落入桅井要恰到距底梁2寸的位置,而固定下金(舵承座)的金栓则是要越打越紧。孔师傅先前竖过六、七根大桅。

    赶缯复原4号模型已经完工,装上两面篾帆后的模型显得很有生机,我给了80分的评价,但孔师傅已山穷水尽,一家航运软件公司的老板几经游说后终于表示有意收购,今次我便是陪人客来看货,尽管耗费150个工的模型才开价1万元,还没算上我历经5年的研究。但无论卖价合理与否,都希望能解孔师傅一时之急,更重要的是能挽住他的信心,继续一起玩下去,我们看好下一艘复原实验的模型,应该能接近历史原型的百分之九十。

    行前我查到一段资料,十九世纪东山有一位大海商孙友全,原是铜陵码头布店的伙计,后发展成闻名一角的海商,拥有十数艘大船,行走南北航线及台湾,但不知道用的是什么船型,或许是乌艚。此次跟孔师傅提起,师傅愣了一会,忽然反应了过来,“孙九太!”因为娶了九房太太而得名于当地,这个在正统的地方志是不提的。

    铜陵城的另一个主题则是海鲜,近海的外海的上层的底层的野生海鲜,那些养在冒泡池中人工养殖的东西在当地人是看不上眼的。水浅之处阳光充足,这一层的鱼类相当美味。吃鲍鱼也是有讲究的,野生的最好,其次是吊养的,因为它们吃微生物,与大海环境比较类同,再次就是市面上常见的品种了,池养的。当地的虾则是野生的箭虾属于上好,用一种当地人称之摇网的定置网捕的。

    东山湾的野生黄花鱼原本很多,后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中,周边的农民也投入渔业生产,有道是农民下海无规矩,采用的渔法大小通吃,后来黄花鱼就没有了。其中有一种敲罟渔法,工作特别,就是在小船上不停地敲打,用可怕的声波把水下的鱼震晕之后浮了上来,再捞走。那时有个叫敲罟社的生产组织,后来扩展成渔业公司的三公司和四公司。

    至于海鲜的价格,城中一般十人婚桌的价格为600-650元,十六道菜,包括野生鲍鱼和箭虾。

    驶离铜陵,路上接到老孔的电话,他刚找到孙九太的后人,传有不少文字。下次的铜陵之行便有了新的主题。

    这趟陪客人出行的另一个目的,是考察云霄峛屿汤船长的家养生猪,以期在客人圈子推行团购直销,争取把原本一头猪七八百元的收购价提高到上千元。其实,猪的背后还另有目的,就是弄清太平公主号沉没前后的细节,这次我特地带上一册载有相关文章的《户外》杂志,要刺激一下老汤的记忆——

    那天夜里,老汤还未当值时船舷两侧水仙门板突然被海浪击碎带走,老汤认为是危险的征兆,遂要求全体船员无论值班或睡觉全部穿着救生衣。按正常的航速太平公主号原本将于凌晨进港,但为了配合欢迎仪式特意安排放慢航速,事发之前,帆船顺东北风南下,前帆升三分之二,主帆升三分之一。

    巴拿马籍货轮停下观望,后来还打了灯,但没有施救,逗留了约半小时后开走了。留在船尾一截的老汤一伙先是扒在舱房顶的栏杆,后来觉得水凉,便爬上拜坪。其间有一艘军舰抵近观察,幸存的美国船员辨出是美国军舰,后来离开了。再后来天大亮,先后有直升飞机和舰艇抵达,大家确信自己获救了。至于船载应急无线示位标EPIRB 则是落水后自动启动发信的,并不是像报道所说的在水上被幸存船员捡到后才启动求救,那艘美国军舰应该就是收到信号后第一时间赶来的。

    魏军船长一直对太平公主号被货轮接触性撞击持怀疑态度,他的推测是更有可能被其激其的涌浪托起而折断,在海上危急的瞬间这是不容易分辨出来的。

    不管怎样如今一切已成过往,汤船长现在关心的是自家院子养的十几头生态猪如何卖得比较好一点的价钱。至于相邻的顶城村古城与城内村古城,对汤家所在的城外村村民来说,平日没事是不会去看那些习以为常的古物的。

     老汤的大儿子受雇于老丈人在内湾放绫讨海,每逢农历初一至初八和十二至二十二,使用一种跟着流水跑的扫绫渔法,捕捉东山湾内水深约4米的底层渔获,当地人通称“三指”,意思为约三指(5厘米)宽的多种海鱼。

    回程途径海澄,拨通郑师傅的电话,他还在邻乡替人钉造龙船,只能改日拜访。郑师傅是当地造船世家的最后一代传人,曾被我请去为太平公主做彩绘,今次将承造“小船计划”的船体。郑家的作坊就在漳州河边的一片竹林中,涨潮的时候能漫三分之一的地面,一处隐避尘嚣的地方。

     老郑在电话那头说,小船今秋可要动工了,否则怕木材被晒坏。我请他留意代找一根自然带弯的天然杉木,采购过来做龙骨。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jpg

    再次驾车沿海岸线南行,此行的目标还是到东山、云霄、海澄三地拜访师傅。

    东山铜陵古城,最早在明代是位于顶街及其东面的海角小高地,就是现在的风动石、关帝庙一带,后从清代开始便逐渐西扩,但与北边九仙顶所在的铜山水寨并无相接。

    孔师傅的爷爷孔文章,自幼跟表兄学造船,后在妈祖庙旁开船寮,为旧时铜陵三大船坊之一。位于今团结路尾的打铁街,则是做帆埕和船具作坊的聚落。东山本地的船型不大,大翘舟参长三丈三,船长超过20米的木帆船和渔船,则是五十年代“大跃进”以后的发明。竖桅与打栓同样造船过程最高端的技术活,没把握的承造师傅常常需要延请外援,桅杆落入桅井要恰到距底梁2寸的位置,而固定下金(舵承座)的金栓则是要越打越紧。孔师傅先前竖过六、七根大桅。

    赶缯复原4号模型已经完工,装上两面篾帆后的模型显得很有生机,我给了80分的评价,但孔师傅已山穷水尽,一家航运软件公司的老板几经游说后终于表示有意收购,今次我便是陪人客来看货,尽管耗费150个工的模型才开价1万元,还没算上我历经5年的研究。但无论卖价合理与否,都希望能解孔师傅一时之急,更重要的是能挽住他的信心,继续一起玩下去,我们看好下一艘复原实验的模型,应该能接近历史原型的百分之九十。

    行前我查到一段资料,十九世纪东山有一位大海商孙友全,原是铜陵码头布店的伙计,后发展成闻名一角的海商,拥有十数艘大船,行走南北航线及台湾,但不知道用的是什么船型,或许是乌艚。此次跟孔师傅提起,师傅愣了一会,忽然反应了过来,“孙九太!”因为娶了九房太太而得名于当地,这个在正统的地方志是不提的。

    铜陵城的另一个主题则是海鲜,近海的外海的上层的底层的野生海鲜,那些养在冒泡池中人工养殖的东西在当地人是看不上眼的。水浅之处阳光充足,这一层的鱼类相当美味。吃鲍鱼也是有讲究的,野生的最好,其次是吊养的,因为它们吃微生物,与大海环境比较类同,再次就是市面上常见的品种了,池养的。当地的虾则是野生的箭虾属于上好,用一种当地人称之摇网的定置网捕的。

    东山湾的野生黄花鱼原本很多,后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中,周边的农民也投入渔业生产,有道是农民下海无规矩,采用的渔法大小通吃,后来黄花鱼就没有了。其中有一种敲罟渔法,工作特别,就是在小船上不停地敲打,用可怕的声波把水下的鱼震晕之后浮了上来,再捞走。那时有个叫敲罟社的生产组织,后来扩展成渔业公司的三公司和四公司。

    至于海鲜的价格,城中一般十人婚桌的价格为600-650元,十六道菜,包括野生鲍鱼和箭虾。

    驶离铜陵,路上接到老孔的电话,他刚找到孙九太的后人,传有不少文字。下次的铜陵之行便有了新的主题。

    这趟陪客人出行的另一个目的,是考察云霄峛屿汤船长的家养生猪,以期在客人圈子推行团购直销,争取把原本一头猪七八百元的收购价提高到上千元。其实,猪的背后还另有目的,就是弄清太平公主号沉没前后的细节,这次我特地带上一册载有相关文章的《户外》杂志,要刺激一下老汤的记忆——

    那天夜里,老汤还未当值时船舷两侧水仙门板突然被海浪击碎带走,老汤认为是危险的征兆,遂要求全体船员无论值班或睡觉全部穿着救生衣。按正常的航速太平公主号原本将于凌晨进港,但为了配合欢迎仪式特意安排放慢航速,事发之前,帆船顺东北风南下,前帆升三分之二,主帆升三分之一。

    巴拿马籍货轮停下观望,后来还打了灯,但没有施救,逗留了约半小时后开走了。留在船尾一截的老汤一伙先是扒在舱房顶的栏杆,后来觉得水凉,便爬上拜坪。其间有一艘军舰抵近观察,幸存的美国船员辨出是美国军舰,后来离开了。再后来天大亮,先后有直升飞机和舰艇抵达,大家确信自己获救了。至于船载应急无线示位标EPIRB 则是落水后自动启动发信的,并不是像报道所说的在水上被幸存船员捡到后才启动求救,那艘美国军舰应该就是收到信号后第一时间赶来的。

    魏军船长一直对太平公主号被货轮接触性撞击持怀疑态度,他的推测是更有可能被其激其的涌浪托起而折断,在海上危急的瞬间这是不容易分辨出来的。

    不管怎样如今一切已成过往,汤船长现在关心的是自家院子养的十几头生态猪如何卖得比较好一点的价钱。至于相邻的顶城村古城与城内村古城,对汤家所在的城外村村民来说,平日没事是不会去看那些习以为常的古物的。

     老汤的大儿子受雇于老丈人在内湾放绫讨海,每逢农历初一至初八和十二至二十二,使用一种跟着流水跑的扫绫渔法,捕捉东山湾内水深约4米的底层渔获,当地人通称“三指”,意思为约三指(5厘米)宽的多种海鱼。

    回程途径海澄,拨通郑师傅的电话,他还在邻乡替人钉造龙船,只能改日拜访。郑师傅是当地造船世家的最后一代传人,曾被我请去为太平公主做彩绘,今次将承造“小船计划”的船体。郑家的作坊就在漳州河边的一片竹林中,涨潮的时候能漫三分之一的地面,一处隐避尘嚣的地方。

     老郑在电话那头说,小船今秋可要动工了,否则怕木材被晒坏。我请他留意代找一根自然带弯的天然杉木,采购过来做龙骨。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1549积分
81帖子
0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