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操舟记 操舟记 01--- 小船计划是在一次返回诏安做田野调查时决定的。

2009-1-12 00:00 · 许路的中式帆船
来自: 北美地区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4-10-20 17:11 编辑


    不知道生活是不是一场轮回,已经忘记了一年多前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开始造舟记。只是在今天,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造舟和操舟记录.
    造船出海,与风随行,本是件很惬意的事,如果再加上一些技术史研究的内容,玩起来就有点大了。不过但凡生产技术实际上都不玄乎,比如一部两千年累积下来的中国帆船技术史,归纳起来也只是三个问题,那就是古代的帆船究竟是什么样子?怎样建造起来的?又是如何操控驾驶?

    2002年第一次乌合数众筹划造舟,太平公主号解答了前一个半问题。也就是在其间,因为船只所有权、船身卖广告以及是否装辅助引擎而谎称无动力等无聊的事情,令我对公主开始起嫌意,自己复原一艘竹钉篾帆古船,顿时成为一个新的目标。采用福建传统造船法式,营造一艘只用竹钉不用铁钉使用篾帆不用布帆的10米长小帆船,原本早在1993年被一群英国探险家拿去却没实现的主意,我决定把它请回来,自己动手在院子里慢工细活钉造,然后带上爱人去远航,真腊,湄公河,吴哥......
    新的目标在建造太平公主号的后期也越来越明晰,在编织美梦应对烦恼的同时,技术可行性也从设想逐渐进展到论证,我不再怎么坚持非用竹钉或篾帆不可,但单人驾驶小型中国式帆船肯定没问题。从技术史研究的层面,三个问题中的后一个半,在史料中几乎没有量化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最后一批下岗的老船工老渔民身后,中国帆船的航海术将归于零。于是我只好玩大一点,在随心所欲扬帆四海的同时,写一本中国帆船操作与航海术。

操舟记 01

11.png


    小船计划是在一次返回诏安做田野调查时决定的。

    2008年8月24日,带着青头Vs艍船的问题从林厝、宫口问到城关,父亲的老朋友沈秋雄住在西溪南岸的五街网仔寮,曾经在航运社内河队走帆船。

    儿时从诏安老家驶来的大帆船时常停靠厦门和平码头,留给我最贴切却很零碎的记忆,以至后来它不断在梦境中出现,我一努力想看清它。

    先前诏安航运社有内河、外海两个队。内河队有5艘涂槽,运输主要跑汕头;外海队有青头和艍船两种帆船,走厦门-诏安-汕头线。青头最大能载90吨,艍船最大75吨,三桅,到80年代皆是剩下一艘。

    梦迷既解,关注点移回此次调查主题,当年这些诏安帆船是怎样操控的?两年前曾向父亲的另一位老友陈啼大问过这个问题,啼大伯在外海队走了20年帆船,他的经历是60吨的诏安式船配7至8名船员,有风每班3人,无风人全上,每边两枝桨再加上后橹,这样从宫口到厦门顺西南风两日能到,逆东北风则要七、八日。这次听秋雄哥介绍,50吨的涂槽配4至6名船员,从宫口顺风4小时可到汕头港,青头及艍船6名船员,顺风时一天一夜就可到厦门。

    1953年出生的沈秋雄13岁就跟着大人学走船,70年代初已在城关车站至宫口的载客单桅帆船上谋生,74年接替父亲在澳头至城关之间单人走帆船运木炭。秋雄哥的四弟11岁时就曾自己把一条帆船从宫口开回城关,而当地功夫最好的老(舟代)单人就能操控一艘二十多米长的帆船甚至停靠码头。这些信息指向同一个结论,就是单人操控的传统帆船古而有之。

    秋雄哥现在以载鱼为生,夜光眠灯光渔船不出海时则在门外的东溪捕河鲜,自家食用,一顿三瓶啤酒的量,日子过得简单自在。故乡的温情与原味的河鲜令随行的师兄心动不已,旁生把嘉大校园的蜗居迁移到诏安海滨的联想,当然,酝酿中的小船便先派上了用场。

    船本是一种生产工具,有了生产实践中的需求,就能促生它的建造,我们的小船计划就这样决定了。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4-10-20 17:11 编辑


    不知道生活是不是一场轮回,已经忘记了一年多前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开始造舟记。只是在今天,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造舟和操舟记录.
    造船出海,与风随行,本是件很惬意的事,如果再加上一些技术史研究的内容,玩起来就有点大了。不过但凡生产技术实际上都不玄乎,比如一部两千年累积下来的中国帆船技术史,归纳起来也只是三个问题,那就是古代的帆船究竟是什么样子?怎样建造起来的?又是如何操控驾驶?

    2002年第一次乌合数众筹划造舟,太平公主号解答了前一个半问题。也就是在其间,因为船只所有权、船身卖广告以及是否装辅助引擎而谎称无动力等无聊的事情,令我对公主开始起嫌意,自己复原一艘竹钉篾帆古船,顿时成为一个新的目标。采用福建传统造船法式,营造一艘只用竹钉不用铁钉使用篾帆不用布帆的10米长小帆船,原本早在1993年被一群英国探险家拿去却没实现的主意,我决定把它请回来,自己动手在院子里慢工细活钉造,然后带上爱人去远航,真腊,湄公河,吴哥......
    新的目标在建造太平公主号的后期也越来越明晰,在编织美梦应对烦恼的同时,技术可行性也从设想逐渐进展到论证,我不再怎么坚持非用竹钉或篾帆不可,但单人驾驶小型中国式帆船肯定没问题。从技术史研究的层面,三个问题中的后一个半,在史料中几乎没有量化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最后一批下岗的老船工老渔民身后,中国帆船的航海术将归于零。于是我只好玩大一点,在随心所欲扬帆四海的同时,写一本中国帆船操作与航海术。

操舟记 01

11.png


    小船计划是在一次返回诏安做田野调查时决定的。

    2008年8月24日,带着青头Vs艍船的问题从林厝、宫口问到城关,父亲的老朋友沈秋雄住在西溪南岸的五街网仔寮,曾经在航运社内河队走帆船。

    儿时从诏安老家驶来的大帆船时常停靠厦门和平码头,留给我最贴切却很零碎的记忆,以至后来它不断在梦境中出现,我一努力想看清它。

    先前诏安航运社有内河、外海两个队。内河队有5艘涂槽,运输主要跑汕头;外海队有青头和艍船两种帆船,走厦门-诏安-汕头线。青头最大能载90吨,艍船最大75吨,三桅,到80年代皆是剩下一艘。

    梦迷既解,关注点移回此次调查主题,当年这些诏安帆船是怎样操控的?两年前曾向父亲的另一位老友陈啼大问过这个问题,啼大伯在外海队走了20年帆船,他的经历是60吨的诏安式船配7至8名船员,有风每班3人,无风人全上,每边两枝桨再加上后橹,这样从宫口到厦门顺西南风两日能到,逆东北风则要七、八日。这次听秋雄哥介绍,50吨的涂槽配4至6名船员,从宫口顺风4小时可到汕头港,青头及艍船6名船员,顺风时一天一夜就可到厦门。

    1953年出生的沈秋雄13岁就跟着大人学走船,70年代初已在城关车站至宫口的载客单桅帆船上谋生,74年接替父亲在澳头至城关之间单人走帆船运木炭。秋雄哥的四弟11岁时就曾自己把一条帆船从宫口开回城关,而当地功夫最好的老(舟代)单人就能操控一艘二十多米长的帆船甚至停靠码头。这些信息指向同一个结论,就是单人操控的传统帆船古而有之。

    秋雄哥现在以载鱼为生,夜光眠灯光渔船不出海时则在门外的东溪捕河鲜,自家食用,一顿三瓶啤酒的量,日子过得简单自在。故乡的温情与原味的河鲜令随行的师兄心动不已,旁生把嘉大校园的蜗居迁移到诏安海滨的联想,当然,酝酿中的小船便先派上了用场。

    船本是一种生产工具,有了生产实践中的需求,就能促生它的建造,我们的小船计划就这样决定了。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1549积分
81帖子
0精华
帖子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