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4-10-20 16:54 编辑
小船计划告诉了老伙伴黄剑,评曰“有想法”。我抛出首航福州的绣球,希望他能帮忙解决船证和进港手续的问题,以点带线,让小船在沿海畅行。 小船计划也告诉了海事博物馆,先行一步将项目申报建议变现,个人先出资造小船,因感时不待人,但还希望后续与博物馆合作,把研究做深做广。 小船计划还告诉了帕拉博士。前两个月香港同行史蒂夫博士曾介绍,有位法国远东学院的研究员对我先前的赶缯船研究感兴趣,可能在其既定的福建之行研究访问顺道来看看。某日,收到一封帕拉博士发来的邮件,说人已到厦门,就住在厦大,约定见面,于是就有凌峰居树下的会谈,互相晒资料、晒研究、晒论文。 对帕拉博士早有所闻,说是烟抽很大。见面后才发现,这位小巧的女士虽自称“我已经很老了”却让人看不出年龄,虽出生在瑞士却很法国,间或会用食指极轻而又飞快地触一下你,令人抖擞精神,专注听她讲话。当然我感兴趣和有收获的是得知帕拉正在汉译席高特的400页中国帆船研究手稿和远东学院在中国的学术活动,并且获赠Mariners Mirror的电子版。与帕拉交流得很愉快,虽然她那流利的汉语也越讲越不流利,我却越来越没觉得她是老外。 礼尚往来,我决定带帕拉到海澄郑家作坊参观,这是很高的接待规格,以前也就带过一次国际友人去,那是纽约时报的周看和安替,过后才知道两位老兄还很著名,一位拿过普利策新闻奖,另一位大概是首个被msn和谐博客的主儿。 11月18日下午,与师兄领着帕拉一路从石码古镇到了海澄,照例沿豆巷民居、河边老树、造船作坊走了一圈,最后来到郑家。半天内见到这么多新鲜的东西,特别当郑俩招老人的出现时,一定让帕拉很是惊奇。老人家也来了兴致,从屋内不断搬出旧的图纸及样板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我赶紧充当起闽南话与普通话的双向翻译兼解释。 此行我自己的任务则是向郑老请教10米小船的尺度规划及外海航行的可用性。郑老算了一算,10米长的船,一般船头长3.2米,船中长4米,船尾长2.8米,载12人,可设计成龙骨长7.2米,采用松木,这个尺度比他的儿子郑师傅的估量要长。有关因船小船头容易上浪的问题,郑老提出可以用甲板半封闭的解决办法,此外可安排4个船员铺位。 民国郑氏船谱中有老人、豆仔等几例龙骨长二丈四尺的沿海运输船,是否选其作为原型?我一直在思量中。果真能让郑家爷孙三代合造他们前辈记下来的一艘船,一定很有意思,但关键要能够担当外海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