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4-10-12 15:37 编辑
上回离开海澄的当晚,赶到北京参加一场海洋文化与船的研讨会。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福建专辑,前段时间约了一篇有关福船历史的稿,其后又组织了一场PK,邀请了一批学者就沿海各省在中国海洋文明的贡献度进行争论。这是自2004年做复原船环航选型研究之后,再次得以系统地梳理及思考福船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并且借助大众媒体,展示一些古今船事的本来面目,一件辛苦但有趣的小活计。
尽管中国本没有多少海洋文明可言。直到今天, 造船与出海仍非易事。
周末下午搭飞虎出海,想起来已有一年没有出海了,在速度接近10节的风帆赛艇上,顺着波浪的起伏静静地吹海风晒太阳,竟然没了感觉。事后听说 帆船码头已被严管,自由出海再无可能,于是偷乐了一下。
其后又误入一次在本地开厂及经商的老外茶会,几位帆手对常住在这个中国海岸线上最理想的帆船航海城市居然出海无门大摇洋头。除了偶尔飞到香港过过帆瘾以外,他们已经学懂了中国式的建设性耐心等待,跟我们一样。
但很多事情是等不了的。
最近每逢需要买菜总要去碧山路小市场,顺便看看庄行杰老先生有没在家门口闲坐。 3月26日下午,终于碰着了,老先生和老伴还有已是老阿婆级的女儿都在门口晒太阳。
赶紧停车,开后厢,取资料,过马路,微笑,招呼……
拿出上次到海澄请教过郑老先生的那组澳大利亚80年代拍摄的帆船老照片,请庄老先生作辨认,结果有在意料中,也有在意料外。庄老先生一眼看出其中双桅的运输船是左边帆,帆形较小,船体长梭形,楼仔较大,看起来像北面福州一带的船,已经是很旧的船了,船身都松弛得没有了形,载重约30吨。鹭江上的帆船那张,配搭比较宽,载重500-600担,好驶,可以过台湾。单桅的那艘则是安了机的帆船,载重不超过20吨,如果每开机不能走逆风。
有关 船型的问题,庄老先生的印象是他的那个年代本省的 (舟苗舟览)古而有之,载重能大到100吨,而丹阳船型最大的仅能载重30多吨。北面宁波一带的乌槽载重能到4000-5000担,一年两走,不入内港,比如到福州仅至马尾再里面一点。南面的船最大的载重也大概到100吨而已。
至于同安梭和花屁股,前者没听说,后者不是这样说,花船指的是宁波、温州、福州等北边的船,船艉有画花,比如(舟苗舟览)。
有关帆,庄老先生有听说过用篾作帆,收帆时只能卷不能折,但没见过。倒是有见过广东比较穷的乡下用咸草做帆,中间一样使用帆篙,但得不断拨水,以保持草涨帆密。老先生让我拿出笔纸,比划着告诉我,帆的四边尺寸如何配比。
中国帆船的风帆涉及帆形尺寸、悬挂位置、操控方法三个方面的学问,其中的索路又分为缝入帆面的帆筋、锁帆边的篷头索与篷尾索、挽住架篙及控帆的缭索、固帆的悬门与猴抽、揽帆的帆踏、升帆绳6个系统,其节点又分别系以木质定滑轮、动滑轮或无轮的猴头,组成一个十分复杂的动力体系。风帆部分一直是我研究的弱项,幸好先前杨熺老师教导的根据功能性区分系统的研究方法,让我得以把一盘散沙梳理成棋盘,再从老师傅们那边一个个地索来棋子,最终应该能够摆出棋局吧。
3月的天气难得的暖和,庄老先生说得兴致,一下转到船体尺寸的配甲,我不由一怔,莫非是通向罗马的小道?
这厢的说法,大桅比龙骨要长,舱深与龙骨的比例关系;上面的船与下面的船不同的阿班上角阔与龙骨的比例,下角阔与上角阔的比例;前桅的斜度,大桅的斜度及其相对于龙骨的位置;头龙湫、尾八字的斜度......意外记录到与海澄不同的另一套配甲,十分有意思,下一步可以做比较研究了。
路过的行人有的见到在比划帆船,便围了过来,此时又聊到了行船。有路人附和庄老先生道“死干庚,活腹内”或是“死针字,活腹内”,意思是罗盘或针薄只是提供参考,行船关键要靠老(舟代)的经验。老先生说,过去罗盘都由老(舟代)自行购置,不用的时候要倒放着,偶有老(舟代)还自备记录航线的针路薄,但近岸时更要靠岸标。我不由得起疑,那远洋咋办?老先生说自他懂事,帆船已经不走南洋了。沿海航行靠目测和量水深,要是起雾或下雨,那就驾向更靠近岸一些。
原来如此。
过去行船要看季节、风面和潮水。夏季西南流,从厦门起航过台湾只能到台中,农历八、九月份才到得了台南,没有风的时候,过台湾需要一周时间。让我既感意外却又并未不解的是,老先生说帆船是个粗笨的活,没出路才会做这行,费力而辛苦,不过还是比种田好,种田更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