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今天是第十个中国航海日

2014-7-11 00:00 · 谢柏毅
来自: 广东广州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4-9-25 20:30 编辑

       中国航海日自2005年7月11日正式确立到今年7月11日,已是第十个年头。十年来,航海日活动在组委会的统筹安排下,足迹遍及沿江沿海,内涵传递行业内外,影响波及五洲四海。
       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能凝聚行业共识、跨越政治界限、传承海洋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将十几个中央部委联合起来,使交通、工业、农业、海洋、军事、宣传、外交、财政、文化、教育、文物等部门共同为这一节日倾尽所能;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得到国际海事组织、驻华使节、国际友人、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的全力支持;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让各地方政府为申请举办主会场活动而煞费苦心、激烈竞争。
      经历十年的磨砺,航海日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节日。她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是发掘中华海洋文化的载体,拉开了中华民族进军海洋世纪的大幕。
      成立:百折千回终成正果
       中国的节日很多,主要分为传统节日、欢庆日和国际通用节日三大类。航海日是一个另类,因为她几乎囊括了三大特点。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航海日源于郑和精神。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盛事之一,加之郑和热爱和平、传播文化、勇于探索,确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继承和发扬郑和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积极意义。
       欢庆日,是人们因节日气氛的感染而放松心情,如国庆节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春节是为了延续上千年辞旧迎新的传统。航海日是5000万涉海从业者的节日。在这个群体中,很多人因坚守岗位、漂泊海上,无法享受平时的节假日,因此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能够释放情感,凝聚人心。
       国际上,自1978年起确定每年3月17日为国际海事日,以纪念《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生效20周年,并倡导加入国际海事组织的162个成员国,可以根据本国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航海日。中国加入联合国后,造船、航运、港口、渔业等行业均突飞猛进,并连续多年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但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海洋文明的大国,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航海节日。
       特别是,在全国大中小学问卷调查中显示出令人惊讶的数据:90%的学生只知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不知尚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70%的学生认为哥伦布比郑和伟大;60%的学生不清楚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
       业内人士忧心如焚,期冀国家能将航海日固定下来,作为全民提升海洋意识、复兴海洋文明的窗口和平台。然而确定何日为宜?专家学者遍翻史料,一致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壮举,因此建议将郑和船队首航日7月11日作为国家航海节日。
      不过,确定一个国家节日,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要传承的国度,要专门设立一个以航海为主题的重要节日,需要各方的高度认同。
       在有志之士的多方奔走下,借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之机,交通部、外交部、文化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协、海军司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员工会、中国航海学会等十个单位联名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提出设立“航海节”的建议。不过,这一建议虽然得到中央关注,但时机尚不成熟,未获批准。
       这一曲折进程延续了近20年。进入21世纪,交通部再次联合相关部门和业界专家学者,申请成立航海日,并将纪念郑和、弘扬航海精神、振兴海运文化上升到关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提出。2001年4月,中央决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要求在较大范围内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并责成交通部牵头筹备领导小组,发掘我国航海文化。
       行动是最具说服力的。交通部深感重任在肩,一面组织力量开展航海文化的抢救工作,一面尝试举办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航海活动,以扩大社会影响。作为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市积极行动,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经媒介推助,反响良好。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亦不甘落后。在2004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远集团党组书记张富生和全国政协委员、交通部海事局原副局长刘德洪等30名代表、委员提出了设立“航海节”的建议和提案,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随后,航运界的百名船长联名向中央请示成立“航海日”,并以多年的海上经历陈说设立此节日的重要意义。200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嘉騋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递交成立航海日的提案,获得一致响应。
      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要求举办多种形式的庆祝、纪念、学术、竞赛、教育、表彰、展览等活动。随后,成立了国家航海日活动组织工作委员会,成员由交通部、中宣部、国防科工委(后改由工信部接替)、农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央外宣办、外交部、财政部、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海军司令部等部门和军队的高层领导以及云南、上海、江苏、福建等沿海省市主管领导组成,同时,中国科技、造船、航运界和相关行业协会的领导人也加入其中,其规格之高、涉及面之广,在国家其他节日的组织中极为罕见。为保障航海日活动顺利推进,还设立了组委会办公室,加强策划联络,开展各项活动。
       航海日组委会经过认真筹划,为航海日设计了水波和船帆相结合的圆形标识。帆是“7.11”的形状,体现古代航海多重桅杆以及历史悠久、科学航海的主题;如意纹有吉祥如意、睦邻友好的深刻内涵;圆形象征环球、圆满;蓝色基调体现了蓝色国土的理念。
       十年,在宇宙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年轻中国航海日却一路凯歌,在成功举办各项活动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和各具特色地域文化,对国民的影响也日益深入。在百度搜索“航海日”,显示信息2500000条;调查显示,公众了解航海日的比例高达77.7%,知道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人数占88.7%,全国中小学生知道航海日的占9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中国航海日活动已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进军海洋吹响了号角。
        明天:海洋文明复兴的引擎
       虽然,中国航海日已取得诸多成就,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竞争激烈的未来,仍须勇往直前,奋发有为。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陆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保护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化解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必然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交通、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日,纵使是生活在陆地深处的人们,其衣食用度也与海洋密不可分。中国的海洋产业30来的变化足以说明问题:1980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为80亿元;1990年为438亿元;2010年为38000亿;
      2012年首次超过50000亿元,2013年达到54313亿元(按本年我国总产值568845亿元亿元计算,海洋产值比重约占9.5%)。就算扣除通胀因素,这个变化也是惊人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南宋时期,中国经济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高达75%之时,海洋产业(实际当时的海洋产业主要以海运贸易为主)占全国总产值的20%以上。可以说,我国当前尚处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因此,通过航海日各类活动,凝聚各方的力量,深层发掘我国海洋文化,让全民比较深入地了解历史、以史为鉴,认识到只有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科学开发海洋的重要性,是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不可否认,由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由农耕文明主导,民众的海洋意识仍在深度沉睡。在我国工业发展已相对发达的今日,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滞后思维将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断不可再次错过千载良机,需要各方协同努力。
        要让航海日成为全民的节日,宣传引导是铺垫,文化建设是核心,基础教育是根本,商业运作是动力。只有在这些方面齐头并进,才能让航海日与广大人民群众发生血肉联系,最终激发13亿中国人投身建设海洋强国的热情,将中国海洋文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谢柏毅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4-9-25 20:30 编辑

       中国航海日自2005年7月11日正式确立到今年7月11日,已是第十个年头。十年来,航海日活动在组委会的统筹安排下,足迹遍及沿江沿海,内涵传递行业内外,影响波及五洲四海。
       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能凝聚行业共识、跨越政治界限、传承海洋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将十几个中央部委联合起来,使交通、工业、农业、海洋、军事、宣传、外交、财政、文化、教育、文物等部门共同为这一节日倾尽所能;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得到国际海事组织、驻华使节、国际友人、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的全力支持;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让各地方政府为申请举办主会场活动而煞费苦心、激烈竞争。
      经历十年的磨砺,航海日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节日。她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是发掘中华海洋文化的载体,拉开了中华民族进军海洋世纪的大幕。
      成立:百折千回终成正果
       中国的节日很多,主要分为传统节日、欢庆日和国际通用节日三大类。航海日是一个另类,因为她几乎囊括了三大特点。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航海日源于郑和精神。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盛事之一,加之郑和热爱和平、传播文化、勇于探索,确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继承和发扬郑和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积极意义。
       欢庆日,是人们因节日气氛的感染而放松心情,如国庆节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春节是为了延续上千年辞旧迎新的传统。航海日是5000万涉海从业者的节日。在这个群体中,很多人因坚守岗位、漂泊海上,无法享受平时的节假日,因此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能够释放情感,凝聚人心。
       国际上,自1978年起确定每年3月17日为国际海事日,以纪念《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生效20周年,并倡导加入国际海事组织的162个成员国,可以根据本国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航海日。中国加入联合国后,造船、航运、港口、渔业等行业均突飞猛进,并连续多年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但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海洋文明的大国,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航海节日。
       特别是,在全国大中小学问卷调查中显示出令人惊讶的数据:90%的学生只知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不知尚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70%的学生认为哥伦布比郑和伟大;60%的学生不清楚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
       业内人士忧心如焚,期冀国家能将航海日固定下来,作为全民提升海洋意识、复兴海洋文明的窗口和平台。然而确定何日为宜?专家学者遍翻史料,一致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壮举,因此建议将郑和船队首航日7月11日作为国家航海节日。
      不过,确定一个国家节日,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要传承的国度,要专门设立一个以航海为主题的重要节日,需要各方的高度认同。
       在有志之士的多方奔走下,借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之机,交通部、外交部、文化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协、海军司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员工会、中国航海学会等十个单位联名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提出设立“航海节”的建议。不过,这一建议虽然得到中央关注,但时机尚不成熟,未获批准。
       这一曲折进程延续了近20年。进入21世纪,交通部再次联合相关部门和业界专家学者,申请成立航海日,并将纪念郑和、弘扬航海精神、振兴海运文化上升到关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提出。2001年4月,中央决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要求在较大范围内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并责成交通部牵头筹备领导小组,发掘我国航海文化。
       行动是最具说服力的。交通部深感重任在肩,一面组织力量开展航海文化的抢救工作,一面尝试举办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航海活动,以扩大社会影响。作为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市积极行动,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经媒介推助,反响良好。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亦不甘落后。在2004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远集团党组书记张富生和全国政协委员、交通部海事局原副局长刘德洪等30名代表、委员提出了设立“航海节”的建议和提案,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随后,航运界的百名船长联名向中央请示成立“航海日”,并以多年的海上经历陈说设立此节日的重要意义。200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嘉騋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递交成立航海日的提案,获得一致响应。
      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要求举办多种形式的庆祝、纪念、学术、竞赛、教育、表彰、展览等活动。随后,成立了国家航海日活动组织工作委员会,成员由交通部、中宣部、国防科工委(后改由工信部接替)、农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央外宣办、外交部、财政部、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海军司令部等部门和军队的高层领导以及云南、上海、江苏、福建等沿海省市主管领导组成,同时,中国科技、造船、航运界和相关行业协会的领导人也加入其中,其规格之高、涉及面之广,在国家其他节日的组织中极为罕见。为保障航海日活动顺利推进,还设立了组委会办公室,加强策划联络,开展各项活动。
       航海日组委会经过认真筹划,为航海日设计了水波和船帆相结合的圆形标识。帆是“7.11”的形状,体现古代航海多重桅杆以及历史悠久、科学航海的主题;如意纹有吉祥如意、睦邻友好的深刻内涵;圆形象征环球、圆满;蓝色基调体现了蓝色国土的理念。
       十年,在宇宙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年轻中国航海日却一路凯歌,在成功举办各项活动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和各具特色地域文化,对国民的影响也日益深入。在百度搜索“航海日”,显示信息2500000条;调查显示,公众了解航海日的比例高达77.7%,知道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人数占88.7%,全国中小学生知道航海日的占9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中国航海日活动已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进军海洋吹响了号角。
        明天:海洋文明复兴的引擎
       虽然,中国航海日已取得诸多成就,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竞争激烈的未来,仍须勇往直前,奋发有为。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陆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保护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化解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必然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交通、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日,纵使是生活在陆地深处的人们,其衣食用度也与海洋密不可分。中国的海洋产业30来的变化足以说明问题:1980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为80亿元;1990年为438亿元;2010年为38000亿;
      2012年首次超过50000亿元,2013年达到54313亿元(按本年我国总产值568845亿元亿元计算,海洋产值比重约占9.5%)。就算扣除通胀因素,这个变化也是惊人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南宋时期,中国经济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高达75%之时,海洋产业(实际当时的海洋产业主要以海运贸易为主)占全国总产值的20%以上。可以说,我国当前尚处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因此,通过航海日各类活动,凝聚各方的力量,深层发掘我国海洋文化,让全民比较深入地了解历史、以史为鉴,认识到只有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科学开发海洋的重要性,是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不可否认,由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由农耕文明主导,民众的海洋意识仍在深度沉睡。在我国工业发展已相对发达的今日,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滞后思维将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断不可再次错过千载良机,需要各方协同努力。
        要让航海日成为全民的节日,宣传引导是铺垫,文化建设是核心,基础教育是根本,商业运作是动力。只有在这些方面齐头并进,才能让航海日与广大人民群众发生血肉联系,最终激发13亿中国人投身建设海洋强国的热情,将中国海洋文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谢柏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1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