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考古第一船海底探遗珍 中国水下考古跻身世界一流

2014-9-5 00:00 · 谢柏毅
来自: 广东广州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jpg

9月4日,中国首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在山东青岛首航。这是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专业设备的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考古01号”首航将赴辽宁省丹东港开展水下沉船遗址重点调查。考古船长什么样子,水下考古工作怎样展开,考古船对我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又有哪些提升?首航日,本报记者走进“中国考古01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设备多达数十种,考古船“武装到了牙齿”

  4日,山东青岛中苑码头,中国首艘考古船迎来处女秀。远远望去,停泊在岸边的考古船,白色的船身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船身上“中国考古01号”的字样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鸟图案格外显眼。

  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首艘水下考古船,由国家文物局与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联合打造。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介绍,该船全长57.91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航速12节,自持力30天,建造资金近6000万元,主要工作海域为我国沿海及西沙群岛海域。

  下午3时30分,伴随着一声鸣笛,考古船正式首航。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劈波斩浪。记者观察到,考古船的甲板在船后部,比一般船只更开阔,可供临时清理打捞出水物,甲板两侧有可以放下的舷梯。考古船设计师李水才介绍,以前水下考古要租渔船或海监船,考古队员直接从船上跳下水,有了考古船,队员可以从容地下水出水了。

  甲板上还设立了折臂吊架,可将大体积的文物提取出海,吊架还可伸出船外五六米,以防文物与船体碰撞。船舷左侧悬挂着工作艇和救生艇,右侧为减压舱。“考古队员在水下工作时,体内的气体被压进身体的各个器官,减压舱可以防止这种潜水病。”李水才说。

  从甲板进入船舱,两边是考古仪器室、食品储藏间、维修间、队员房间等。队员房间里有书桌、独立卫生间、网线接口、电视机和电话等,可谓一应俱全。

  据介绍,为了探测水下遗址和沉船等文物,考古船还配备了水下考古动力船舱、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潜水工作室等。

  “考古船原本的设计吨位为500吨,建成后,它的吨位却增加了近一倍。这主要是因为船上装载的各式各样专业设备实在太多了。”李水才说。门字吊、救助艇、减压舱、柴油发电机、小型冷藏集装箱……多达数十种的设备将整艘考古船“武装到了牙齿”。

  据悉,考古船2013年4月正式开工建造,2014年1月,在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唐家沱码头进行了下水仪式。

  可承担水下文化遗存的调查、发掘,及出水文物保护和展示宣传工作

  此次首航,考古船将在丹东港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水下沉船遗址调查。之前,在丹东海域泥下3米处发现一巨大铁质体。经过调查队多次实地潜水搜寻,海床面发现局部暴露的木板、铁板、煤块、火药桶等零星遗存。

  由于沉船整体仍埋于厚厚的淤泥下,其性质及保存情况仍不清楚。“此次专项调查采取水下抽泥方式,揭露出部分船体,并开展水下测绘、摄像等考古记录,明确沉船的泥中沉态、规模尺寸、保存状况,综合评估其整体价值,为开展下一步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柴晓明说。

  这是考古船的首项任务。事实上,作为水下考古专业用船,该船装配多种水下考古专业设备,可承担水下文化遗存的调查、发掘、出水文物保护和展示宣传工作。

  据介绍,考古船具有四大功能:一是支持潜水、水下考古发掘,满足开展水下考古作业需要,满足考古队员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二是能够进行水下调查,对水下遗存进行测绘记录、摄影摄像、遗址清理、文物提取;三是能够开展应急保护;四是在适当情况下对公众开放,让公众了解水下考古工作。

  “历史上,因为海上贸易、海战以及风浪沉船,躺在我国碧波下的文物遗迹数不胜数。以大连海域为例,光甲午、日俄两场大规模海战中,沉没的舰船就可能多达数千艘。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水下考古因为技术和人手的限制,只能租用船只。水下爆破、手工挖掘、潜水探摸等盗捞行为,也对水下文物构成极大的破坏。”柴晓明说,考古船投入使用结束了我国水下考古租用渔船或海监船的时代,将从本质上提升我国水下考古水平和能力。

  我国目前有资质的水下考古队员只有数十人,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中国首艘考古船圆了一代中国考古人的梦,在潜水设施、出水文物处理、改善考古人员生活等方面在亚洲乃至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

  硬件和技术是水下考古生命线,但同时,童明康也指出,我国水下考古在人才培养和保护研究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据了解,水下考古队员不但需要考古学知识,还要掌握潜水、观潮汐等水下专业知识。我国目前有资质的水下考古队员只有数十人。童明康说,我们水下考古起步晚,需要培养更多人才,缩小和水下考古先进国家的差距。

  除此之外,出水文物保护和研究也有其特殊之处,出水文物通常要去泥、去沙、去盐等,这与出土文物是不同的,出水文物的保护研究也给我国水下考古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4日召开的国家文物局“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指出,要全面摸清家底,建立水下文化遗产分级分类保护体系。此外,着力做好沿海海域水下文物普查、“南海I号”沉船发掘和保护、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点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实现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谢柏毅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jpg

9月4日,中国首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在山东青岛首航。这是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专业设备的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考古01号”首航将赴辽宁省丹东港开展水下沉船遗址重点调查。考古船长什么样子,水下考古工作怎样展开,考古船对我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又有哪些提升?首航日,本报记者走进“中国考古01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设备多达数十种,考古船“武装到了牙齿”

  4日,山东青岛中苑码头,中国首艘考古船迎来处女秀。远远望去,停泊在岸边的考古船,白色的船身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船身上“中国考古01号”的字样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鸟图案格外显眼。

  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首艘水下考古船,由国家文物局与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联合打造。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介绍,该船全长57.91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航速12节,自持力30天,建造资金近6000万元,主要工作海域为我国沿海及西沙群岛海域。

  下午3时30分,伴随着一声鸣笛,考古船正式首航。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劈波斩浪。记者观察到,考古船的甲板在船后部,比一般船只更开阔,可供临时清理打捞出水物,甲板两侧有可以放下的舷梯。考古船设计师李水才介绍,以前水下考古要租渔船或海监船,考古队员直接从船上跳下水,有了考古船,队员可以从容地下水出水了。

  甲板上还设立了折臂吊架,可将大体积的文物提取出海,吊架还可伸出船外五六米,以防文物与船体碰撞。船舷左侧悬挂着工作艇和救生艇,右侧为减压舱。“考古队员在水下工作时,体内的气体被压进身体的各个器官,减压舱可以防止这种潜水病。”李水才说。

  从甲板进入船舱,两边是考古仪器室、食品储藏间、维修间、队员房间等。队员房间里有书桌、独立卫生间、网线接口、电视机和电话等,可谓一应俱全。

  据介绍,为了探测水下遗址和沉船等文物,考古船还配备了水下考古动力船舱、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潜水工作室等。

  “考古船原本的设计吨位为500吨,建成后,它的吨位却增加了近一倍。这主要是因为船上装载的各式各样专业设备实在太多了。”李水才说。门字吊、救助艇、减压舱、柴油发电机、小型冷藏集装箱……多达数十种的设备将整艘考古船“武装到了牙齿”。

  据悉,考古船2013年4月正式开工建造,2014年1月,在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唐家沱码头进行了下水仪式。

  可承担水下文化遗存的调查、发掘,及出水文物保护和展示宣传工作

  此次首航,考古船将在丹东港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水下沉船遗址调查。之前,在丹东海域泥下3米处发现一巨大铁质体。经过调查队多次实地潜水搜寻,海床面发现局部暴露的木板、铁板、煤块、火药桶等零星遗存。

  由于沉船整体仍埋于厚厚的淤泥下,其性质及保存情况仍不清楚。“此次专项调查采取水下抽泥方式,揭露出部分船体,并开展水下测绘、摄像等考古记录,明确沉船的泥中沉态、规模尺寸、保存状况,综合评估其整体价值,为开展下一步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柴晓明说。

  这是考古船的首项任务。事实上,作为水下考古专业用船,该船装配多种水下考古专业设备,可承担水下文化遗存的调查、发掘、出水文物保护和展示宣传工作。

  据介绍,考古船具有四大功能:一是支持潜水、水下考古发掘,满足开展水下考古作业需要,满足考古队员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二是能够进行水下调查,对水下遗存进行测绘记录、摄影摄像、遗址清理、文物提取;三是能够开展应急保护;四是在适当情况下对公众开放,让公众了解水下考古工作。

  “历史上,因为海上贸易、海战以及风浪沉船,躺在我国碧波下的文物遗迹数不胜数。以大连海域为例,光甲午、日俄两场大规模海战中,沉没的舰船就可能多达数千艘。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水下考古因为技术和人手的限制,只能租用船只。水下爆破、手工挖掘、潜水探摸等盗捞行为,也对水下文物构成极大的破坏。”柴晓明说,考古船投入使用结束了我国水下考古租用渔船或海监船的时代,将从本质上提升我国水下考古水平和能力。

  我国目前有资质的水下考古队员只有数十人,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中国首艘考古船圆了一代中国考古人的梦,在潜水设施、出水文物处理、改善考古人员生活等方面在亚洲乃至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

  硬件和技术是水下考古生命线,但同时,童明康也指出,我国水下考古在人才培养和保护研究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据了解,水下考古队员不但需要考古学知识,还要掌握潜水、观潮汐等水下专业知识。我国目前有资质的水下考古队员只有数十人。童明康说,我们水下考古起步晚,需要培养更多人才,缩小和水下考古先进国家的差距。

  除此之外,出水文物保护和研究也有其特殊之处,出水文物通常要去泥、去沙、去盐等,这与出土文物是不同的,出水文物的保护研究也给我国水下考古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4日召开的国家文物局“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指出,要全面摸清家底,建立水下文化遗产分级分类保护体系。此外,着力做好沿海海域水下文物普查、“南海I号”沉船发掘和保护、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点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实现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谢柏毅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5400积分
281帖子
2精华
帖子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