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百岁帆船折射岭南文化 原理令欧洲惊讶

2008-5-6 00:00 · 谢柏毅
来自: 广东广州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jpg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在宋、元到达顶盛时期,一艘艘大型木帆船,从广州、泉州出发,到达波斯湾,进入阿拉伯国家,广式古帆船开辟了古代丝绸之路,那时候广船就以其选材上乘,结构合理,适宜远航而独步世界。
  在广式古帆船身上,集中反映了岭南地区传统文化、工艺、贸易。在清代中叶以前,广船仍被世界公认为是海上的优良交通工具,这个时期,其中以广式艚船为代表,艚船用粤西铁力木所造,坚硬如铁,船帆大如折扇,尾有虚梢。广式帆船辉煌了2000多年,一直到清代道光年间,广东海船保量仍为1600艘,年运量20万吨。那时候,广式商船、军船、渔船飘帆珠江,在珠江口形成了一道道壮丽的风景线!
  广船上水密隔舱、多孔舵、轴转舵、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等创造发明,体现了岭南人的聪明才智。多孔舵原理,在17世纪引起了欧洲造船工程师的惊讶,并纷纷进行模仿。广船上的水密隔舱原理、斜桁四角帆等原理一直沿用到现代造船业上。
  随着近代机动船的发明,古老的广式帆船已经日渐式微,逐渐消失。然而近日一艘广式古帆船———“金华兴”在福建东山港出现,并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回归广东,从“金华兴”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100多年前的广式帆船的身影,仿佛看到了行走在海上丝绸之路广式古帆船!看到了昔日珠江口海面上帆影飘飘的壮丽景观!
  究竟“金华兴”是何时建造的呢?经历了百年风雨,为何仍然保存到今天的呢?
  解密“金华兴”:船底木板未见一颗钉子
  “金华兴”古帆船身上充满神秘色彩,为了解开重重的谜团,近日,这艘古帆船进入了珠海中富船厂进行检测,澳门高级技术员黄洁娴、安碧涛、周天福,大连海事大学研究员许路,珠海中富船厂高工周光奎等人对帆船进行全面检测。
  发现一:多孔舵
  专家们介绍,“金华兴”采用广式船只特有其采用的多孔舵及水密隔舱结构。船上隔舱壁将全船分成9个独立的船舱,与船壳板连成整体,两者的交接处附着在由厚力木制成的肋骨和垫梁上。
  船上的“多孔舵”,是广式古帆船最大一个特点。据周光奎介绍,“金华兴”舵面积大,舵向好,舵叶上的孔为菱形,在帆船遇到急流时,通过舵孔排水,菱形的小孔可把水流通过舵叶小孔时的涡流对船舶引起的阻力减到最小,因而使到船只回转性好,操纵方便、灵活。
  船身木质坚硬,极具广船风格。
  发现二:铁力木船底
  “金华兴”古帆船水下形体呈曲线型化,船尾较圆,船底平而宽,下有龙骨,船底与船身的连接处弧线自然优美,尾部的多孔舵由三层较薄的舵叶组成,美观而灵便。
  从船只取材上亦符合广船特色,船底板采用产自粤西名贵硬木———铁力木。这种木块坚硬如铁,在海水中愈泡愈坚;而水密舱壁及肋骨取材于古樟木;而舵杆及舵桁则采用产自东南亚名贵热带硬木———坤甸木;船壳板、桅杆则由杉木所造。由于所用木材价格不菲,专家推测“金华兴”应该是商船。
  老专家郑明教授正在船仓里量尺寸。
发现三:“入榫”造船
  据70多岁的老专家郑明介绍,“金华兴”共有10多个船舱,每个舱分2至5档,这也是中国广式古帆船的一大特点。船上水舱、睡舱、厨房、厕所等一应俱全,目前还保留8个舱房共14个铺位。船的中部左右各设一个水舱,饮用、日用分开,每边一次性储存30担的淡水。从这些特点看出,“金华兴”可用作长途远航。
  此外,在造船手法上,在船底木块的拼接上,采用了“入榫”方法,船底木板未见有一口钉子,属于广式造船方法。
船长 绝不比机动渔船逊色
  一艘历尽风雨、几经沧桑的广式古帆船———“金华兴“号,今年5月在福建东山港被发现后,终于踏上了回归之路,于10月27日回到广东,停泊在珠海香洲码头。
  船长汤裕权告诉记者,这艘古帆船船长24.6米,宽7米,主桅杆高21.5米,排水量约100多吨,是在1986年落籍福建云霄县列屿镇汤家的。近20年来,汤氏家族依靠“金华兴”古帆船经营捕捞业,是他们家族的主要经济支柱。
  这艘帆船没有动力,但是不比机动渔船逊色,在大海里扬帆乘风破浪,7级的风力下航速达20多海里,帆船两边都有两只“掺缯”进行拖网。在上世纪80年代,“金华兴”号行走在福建东山港、广东饶平沿海一带捕鱼,创下一年收入30多万元的纪录。
  汤裕权回忆说,“金华兴”号几经曲折,听上一代的老船长黎阿海说,建国前,在福建、广东沿海还见有20多艘这种帆船,在上世纪50年代,“金华兴”等渔船收归广东饶平柘林海洋队,其后又卖给了福建,几经易手,才卖到了汤家。
  汤船长感慨地说,听以前在船上的老人说,这种船叫牵风船,是一种广式传统木制海船,由广东一带的造船厂制造,今天回归广东,亦了却他心头的愿望。
  “金华兴”在回归路上一波三折,10月18日凌晨,“金华兴”号从福建云霄县列屿镇东山港出发,经过9天8夜远航来到珠海,“金华兴”将快抵达沃角时,船尾帆横杆折断了,由于没有风,水流又很急,帆船没有办法控制航向,船体剧烈摇摆,后来船上五六个水手齐心协力把主桅上的帆布升起来后才化险为夷。
  10月23日,船行至广东惠来靖海镇时,由于没有风,只好请来拖船将“金华兴”拖至海湾。次日,“金华兴”又再扬帆出海,并顺利于27日到达珠海。
专家访谈 广船原理令欧洲人惊讶
  昨天,记者采访了“金华兴”号发现者、大连海事大学厦门教学点主任、中国航海史学者许路。
  据介绍,“金华兴”号是今年5月几位航海史学者和航海专家在东山湾发现,被发现时该船依然还在进行渔业生产,风帆为惟一动力,船上惟一的电子设备是一只干电池AM收音机,收听渔业气象。
  “金华兴”号牵风船是整个中国海岸线最后一艘保存下来的三桅古式帆船。许路介绍,“金华兴”号的发现,有利于研究岭南地区广船历史,有利于研究岭南独特文化。
  他介绍,早在17世纪,欧洲人来到了中国,他们发现广船上的多孔舵和具有抗沉性水密隔舱,十分惊讶,他们带回了许多中国工匠回欧洲,帮助制造,这两项技术在17世纪传入欧洲,一直沿用到现在,目前在现代化的机动轮船,还保留着广船这两项的创造发明。
  另外,广船风帆面积大,其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可以逆风行驶,亦于十七八世纪时期传入欧洲,并广泛应用在现代游艇上。因此,“金华兴”号的发现,开阔了广式传统木制帆船研究视野。它的存在、作业方式、经营模式,为这种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记者手记 一艘不普通的渔船
  几经沧桑、几度艰辛,“金华兴”号帆船终于踏上了回归之旅,从福建回到了它的出生地广东。
  当记者首次看到“金华兴”号帆船的时候,只是感觉到这只不过是一艘普通的渔船,只不过样子特别些,比普通的渔船残旧一些而已。然而当一些研究广船专家见到“金华兴”时,十分震惊,真想不到在本世纪还能看到广式帆船的本来面目。更令他们兴奋的是,当走上“金华兴”号,他们看到了广船的标志———多孔舵、水密隔舱、轴转轮、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
  从“金华兴”身上,看到岭南人民的聪明才智,看到了岭南人民挑战大自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气概。
  正如坦普尔所说的,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多孔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从这个意义上说,2000多年前岭南人民所制造的古帆船,它的贡献是巨大的,是世界性的。
  尽管科技不断进步,日新月异,在后来的航海史上,出现了万吨巨轮、飞翼船、现代机动帆船,但在它们的身上,都离不开多孔舵,离不开水密隔舱,离不开广船的影子,正是有古老的广式帆船,才有现代机动化的轮船。我们面对着“金华兴”号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这不是一艘普通的,只不过残旧一点的渔船,我们感觉到的是岭南地区巧夺天工的古老造船工艺,感觉到的是从2000多年前流传下来的影响深远的岭南文化。
  寻觅“金华兴”留下的足迹,是追溯广船文化,追溯在现代科技文化当中,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的价值所在!
谢柏毅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jpg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在宋、元到达顶盛时期,一艘艘大型木帆船,从广州、泉州出发,到达波斯湾,进入阿拉伯国家,广式古帆船开辟了古代丝绸之路,那时候广船就以其选材上乘,结构合理,适宜远航而独步世界。
  在广式古帆船身上,集中反映了岭南地区传统文化、工艺、贸易。在清代中叶以前,广船仍被世界公认为是海上的优良交通工具,这个时期,其中以广式艚船为代表,艚船用粤西铁力木所造,坚硬如铁,船帆大如折扇,尾有虚梢。广式帆船辉煌了2000多年,一直到清代道光年间,广东海船保量仍为1600艘,年运量20万吨。那时候,广式商船、军船、渔船飘帆珠江,在珠江口形成了一道道壮丽的风景线!
  广船上水密隔舱、多孔舵、轴转舵、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等创造发明,体现了岭南人的聪明才智。多孔舵原理,在17世纪引起了欧洲造船工程师的惊讶,并纷纷进行模仿。广船上的水密隔舱原理、斜桁四角帆等原理一直沿用到现代造船业上。
  随着近代机动船的发明,古老的广式帆船已经日渐式微,逐渐消失。然而近日一艘广式古帆船———“金华兴”在福建东山港出现,并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回归广东,从“金华兴”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100多年前的广式帆船的身影,仿佛看到了行走在海上丝绸之路广式古帆船!看到了昔日珠江口海面上帆影飘飘的壮丽景观!
  究竟“金华兴”是何时建造的呢?经历了百年风雨,为何仍然保存到今天的呢?
  解密“金华兴”:船底木板未见一颗钉子
  “金华兴”古帆船身上充满神秘色彩,为了解开重重的谜团,近日,这艘古帆船进入了珠海中富船厂进行检测,澳门高级技术员黄洁娴、安碧涛、周天福,大连海事大学研究员许路,珠海中富船厂高工周光奎等人对帆船进行全面检测。
  发现一:多孔舵
  专家们介绍,“金华兴”采用广式船只特有其采用的多孔舵及水密隔舱结构。船上隔舱壁将全船分成9个独立的船舱,与船壳板连成整体,两者的交接处附着在由厚力木制成的肋骨和垫梁上。
  船上的“多孔舵”,是广式古帆船最大一个特点。据周光奎介绍,“金华兴”舵面积大,舵向好,舵叶上的孔为菱形,在帆船遇到急流时,通过舵孔排水,菱形的小孔可把水流通过舵叶小孔时的涡流对船舶引起的阻力减到最小,因而使到船只回转性好,操纵方便、灵活。
  船身木质坚硬,极具广船风格。
  发现二:铁力木船底
  “金华兴”古帆船水下形体呈曲线型化,船尾较圆,船底平而宽,下有龙骨,船底与船身的连接处弧线自然优美,尾部的多孔舵由三层较薄的舵叶组成,美观而灵便。
  从船只取材上亦符合广船特色,船底板采用产自粤西名贵硬木———铁力木。这种木块坚硬如铁,在海水中愈泡愈坚;而水密舱壁及肋骨取材于古樟木;而舵杆及舵桁则采用产自东南亚名贵热带硬木———坤甸木;船壳板、桅杆则由杉木所造。由于所用木材价格不菲,专家推测“金华兴”应该是商船。
  老专家郑明教授正在船仓里量尺寸。
发现三:“入榫”造船
  据70多岁的老专家郑明介绍,“金华兴”共有10多个船舱,每个舱分2至5档,这也是中国广式古帆船的一大特点。船上水舱、睡舱、厨房、厕所等一应俱全,目前还保留8个舱房共14个铺位。船的中部左右各设一个水舱,饮用、日用分开,每边一次性储存30担的淡水。从这些特点看出,“金华兴”可用作长途远航。
  此外,在造船手法上,在船底木块的拼接上,采用了“入榫”方法,船底木板未见有一口钉子,属于广式造船方法。
船长 绝不比机动渔船逊色
  一艘历尽风雨、几经沧桑的广式古帆船———“金华兴“号,今年5月在福建东山港被发现后,终于踏上了回归之路,于10月27日回到广东,停泊在珠海香洲码头。
  船长汤裕权告诉记者,这艘古帆船船长24.6米,宽7米,主桅杆高21.5米,排水量约100多吨,是在1986年落籍福建云霄县列屿镇汤家的。近20年来,汤氏家族依靠“金华兴”古帆船经营捕捞业,是他们家族的主要经济支柱。
  这艘帆船没有动力,但是不比机动渔船逊色,在大海里扬帆乘风破浪,7级的风力下航速达20多海里,帆船两边都有两只“掺缯”进行拖网。在上世纪80年代,“金华兴”号行走在福建东山港、广东饶平沿海一带捕鱼,创下一年收入30多万元的纪录。
  汤裕权回忆说,“金华兴”号几经曲折,听上一代的老船长黎阿海说,建国前,在福建、广东沿海还见有20多艘这种帆船,在上世纪50年代,“金华兴”等渔船收归广东饶平柘林海洋队,其后又卖给了福建,几经易手,才卖到了汤家。
  汤船长感慨地说,听以前在船上的老人说,这种船叫牵风船,是一种广式传统木制海船,由广东一带的造船厂制造,今天回归广东,亦了却他心头的愿望。
  “金华兴”在回归路上一波三折,10月18日凌晨,“金华兴”号从福建云霄县列屿镇东山港出发,经过9天8夜远航来到珠海,“金华兴”将快抵达沃角时,船尾帆横杆折断了,由于没有风,水流又很急,帆船没有办法控制航向,船体剧烈摇摆,后来船上五六个水手齐心协力把主桅上的帆布升起来后才化险为夷。
  10月23日,船行至广东惠来靖海镇时,由于没有风,只好请来拖船将“金华兴”拖至海湾。次日,“金华兴”又再扬帆出海,并顺利于27日到达珠海。
专家访谈 广船原理令欧洲人惊讶
  昨天,记者采访了“金华兴”号发现者、大连海事大学厦门教学点主任、中国航海史学者许路。
  据介绍,“金华兴”号是今年5月几位航海史学者和航海专家在东山湾发现,被发现时该船依然还在进行渔业生产,风帆为惟一动力,船上惟一的电子设备是一只干电池AM收音机,收听渔业气象。
  “金华兴”号牵风船是整个中国海岸线最后一艘保存下来的三桅古式帆船。许路介绍,“金华兴”号的发现,有利于研究岭南地区广船历史,有利于研究岭南独特文化。
  他介绍,早在17世纪,欧洲人来到了中国,他们发现广船上的多孔舵和具有抗沉性水密隔舱,十分惊讶,他们带回了许多中国工匠回欧洲,帮助制造,这两项技术在17世纪传入欧洲,一直沿用到现在,目前在现代化的机动轮船,还保留着广船这两项的创造发明。
  另外,广船风帆面积大,其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可以逆风行驶,亦于十七八世纪时期传入欧洲,并广泛应用在现代游艇上。因此,“金华兴”号的发现,开阔了广式传统木制帆船研究视野。它的存在、作业方式、经营模式,为这种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记者手记 一艘不普通的渔船
  几经沧桑、几度艰辛,“金华兴”号帆船终于踏上了回归之旅,从福建回到了它的出生地广东。
  当记者首次看到“金华兴”号帆船的时候,只是感觉到这只不过是一艘普通的渔船,只不过样子特别些,比普通的渔船残旧一些而已。然而当一些研究广船专家见到“金华兴”时,十分震惊,真想不到在本世纪还能看到广式帆船的本来面目。更令他们兴奋的是,当走上“金华兴”号,他们看到了广船的标志———多孔舵、水密隔舱、轴转轮、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
  从“金华兴”身上,看到岭南人民的聪明才智,看到了岭南人民挑战大自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气概。
  正如坦普尔所说的,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多孔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从这个意义上说,2000多年前岭南人民所制造的古帆船,它的贡献是巨大的,是世界性的。
  尽管科技不断进步,日新月异,在后来的航海史上,出现了万吨巨轮、飞翼船、现代机动帆船,但在它们的身上,都离不开多孔舵,离不开水密隔舱,离不开广船的影子,正是有古老的广式帆船,才有现代机动化的轮船。我们面对着“金华兴”号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这不是一艘普通的,只不过残旧一点的渔船,我们感觉到的是岭南地区巧夺天工的古老造船工艺,感觉到的是从2000多年前流传下来的影响深远的岭南文化。
  寻觅“金华兴”留下的足迹,是追溯广船文化,追溯在现代科技文化当中,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的价值所在!
谢柏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