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闽台携手-太平公主号

2007-12-5 00:00 · 谢柏毅
来自: 广东广州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曾于明清时期作为外交船多次出使琉球的福建海船“册封舟”,将在我省完美再现。一群渴望体验600年前辉煌历史的闽台航海界人士,通过查找资料,遍寻掌握制造古代木帆船绝技的老船匠,将以传统工艺复原一艘“册封舟”并驾驶它进行环球旅行。目前,这项被命名为“七海扬帆”的计划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来自台湾的刘宁生,头发花白,脸庞瘦削,个子很高,一身旅行装打扮,在朴素、谦和的言谈举止后面,是坚定果敢的内心。
  1947年生于基隆的台湾探险家刘宁生,其父刘其伟是人类学家,80高龄时还去巴布亚新几内亚做田野调查。少年时代,刘宁生常骑在父亲肩上远眺大海、听讲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这记忆影响了他一生,使其从小就着迷似做着绿色的美梦。
  1990年夏天,毕业于台北艺专美工科的刘宁生,放弃了原先平静的生活,在不惑之年远赴澳洲学习帆船驾驶技术。两年后,他驾“福龙号”帆船横渡太平洋,航程7455海里,创下了中国人以中型帆船横渡太平洋的纪录;1998年再次驾驶着“跨世纪”号帆船进行了长达两年五个月的环球航海旅程,创造了华人首次驾帆船环航世界的纪录。
  10几年前,一位朋友搜集了大量资料,做过一条郑和时代古帆船的“复原船模”,这引起刘宁生极大兴趣。当年的郑和宝船有140多米长、50米宽,可乘坐500多人,整个船队有200余艘船只、27000余人,这是多么浩浩荡荡的威武之师,其规模纪录一直维持了500年。
  中华民族曾有过称雄于世的海洋文明,炎黄子孙如果能够驾着古帆船重游郑和路,追随无数先人走过的足迹,是一件多么浪漫而富有意义的幸事。但复原宝船的计划过于庞大,不是他个人能力所及,他只能买一条二手现代帆船,聊慰自己的思古幽情。
  刘宁生在宋朝吕颐浩的《忠穆集·论舟楫之利》中看到:“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郑和宝船就属福船,它不需借助任何动力,仅仅依靠风力,就能梯航四海。“海还是当年的那个海,只要造出当年的船,学会当年的技艺,古人能做到的事,现代人同样能够做到。”于是,他把目光投向闽省。

  厦门同行思路不约而同
  在海峡西岸的厦门,也有一群追慕先贤的大海之子,其中包括集美大学高级工程师陈延杭和大连海事大学厦门教学点主任许路。
  20年前,陈延杭主持制作的郑和宝船模型在厦通过了专家鉴定,确定了“郑和宝船福建造”的权威结论。
  许路从小在潮涨潮落的厦门港长大,他始终无法忘怀童年的经历:从诏安老家开来的大帆船停靠在和平码头,身为军医的父亲上船为渔民看病,许路就在甲舨上、船舱里寻找遗落的花生,大帆船成了他的“玩具”,并激起了他对海洋的初恋。高考后他选择了航运史专业,在国外求学时,他读了许多有关于中国木帆船精彩记载的外文著作,萌生了复原古船的念头。
  2003年,刘宁生、陈延杭、许路、顽石航海俱乐部的船长和水手们等一群热爱海洋的人士,制定了“七海扬帆”计划,即打造一艘无动力的福建风帆海船,以郑和航海路线图为主线,进行一次海洋经济、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文化交流、睦邻友好的实地考察。通过航海激发海内外华人共同关注海洋,促进世界和平、友好、交流的激情,进而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许路说,他与老刘有一点很相同:他们的父亲虽然都不是航海家,一位是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一位是医生的渔村出诊,但却把童年的儿子带到海边,让孩子认识了一个全新的疆域。在他俩的心目中,后人或许永远不可能超越明清时代的造船与航海术,但可以很认真地去复原,然后扬帆七海,甚至走得更加远一些,向世人再现华夏古老航海技术的伟大和神奇。
  然而,郑和之后,明廷实行海禁,闭关锁国,七下西洋的档案全被毁灭,这使得宝船的资料极为有限。
  经多方查找,明清两代曾23次出使琉球的“册封舟”进入视野。这种极具代表性的传统福建海船,与郑和宝船有许多相似之处,且始制年代更早。他们最终决定,以传统工艺打造一条原汁原味的“册封舟”。
  踏破铁鞋遍寻能工巧匠
  林瑞池老伯和他的舟居船模
  去年5月,他们在云霄县发现了一艘完全依古法制作的三桅古式牵风船“金华兴”号,如获至宝,立即将其作为学习古帆船驾驶技术和科学测试的基地。(详见本报2004年10月14日《最后一艘古帆船仍旧在海上作业》等系列报道。)
  最近几个月来,陈延杭、刘宁生、许路跑遍我省沿海,寻访那些身怀绝艺的老船匠。
  诏安梅岭的造船师傅林瑞池老伯,世代以船为家,眼看着木帆船退出当代生活,老人无用武之地,担心手艺荒废,只好制作许多模型聊以自慰。许路看到林师傅造的一艘舟居船模型的阶梯状艉楼,与记忆中停在和平码头的帆船一样。事后他打电话回诏安老家询问,确认这正是诏安航运社外海队20世纪70年代运输帆船的样式,三桅的舟居船,载重90吨,曾走诏安至厦门的航线。
  在惠安一个造船作坊,他们看到了老帆船上的“眼睛”,这是福船的独特标记。渔船和商船的眼睛是不一样的,渔船的眼睛往下看,在找鱼群,商船的眼睛朝前看,在看航路。许路以前曾从两位研究中国帆船的老外著作中了解到这个细节,没想到在考察传统造船地时得到了验证。
  历史上,“册封舟”大都是在福州制造。在闽侯,他们找到了一个仍在制作木船的作坊,主人早年曾制作大福船(即围缯),也建造福州至泉州海域常见的“猫眼船”,2001年曾为日本浦津设计建造一艘福建仿古三桅木帆船。主人表示,他们有把握使用传统工具建造上限30几米的帆船。而且在闽江边的作坊环境极佳,与历史上建造封舟的船厂相近而相似。
  在福州,他们看到一位造船师傅使用墨斗在弯曲的材料上取水平线,其效果即使现代科技设备也难以企及,令人折服。
  通过寻访老船匠,他们初步掌握复原“册封舟”所需的传统造船法式、工具、作坊、材料和模型制作,以及造船、制帆、驾船师傅等要素及其解决方案设定了复原船主尺度——以史料较清晰且有插图的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正使海宝、副使徐葆光的座船为蓝本,其一号“册封舟”船长10丈(折合28.30米~31.10米),二号“册封舟”船长11.8丈(折合33.39米~36.70米),配备22名船员。
  接下来,他们将根据本次实地考察的结果,选择4~5处造船地统一主尺度但各自依其法式定制的实船模型,送往高校船模试验水池实验,分别与封舟史料记录、日本绘制的唐船图尺度记录以及20世纪年代普查的《福建省木帆船船型汇编》、《福建省渔船图集》进行对比,经论证后再选择其中1-2种进行船池实验。然后,将全省的老船匠集合起来,打造“册封舟”。
  如果顺利的话,这条“福船”将于2008年奥运会期间启航,不使用任何现代动力设备,只是依靠风力和洋流,依据郑和航海图和古代航海针路等史料记载,循历史路径再访各重要港口,进而航至美洲和欧洲,进行文化交流,完成环航世界的任务。
  许路说,他们希望此次远航也能像当年郑和下西洋那样,让福船承当起友好外交的使者。他们设想在船上搭载许多福建特产,如铁观音、德化瓷等,赠送给沿途所到港口。甚至带上一位漳浦老太太,每到一地就让她现场表演漳浦剪纸。船上还可以布置一个小型展览馆,展示中国的木帆船文化。
  刘宁生强调,他们所做的是“复原”而不是“仿古”,他们遵循忠实历史、追求适航的原则,走的是以福建传统造船法式和民间工匠的经验为主,相关考古发现为佐证、史料记录为参考的复原技术路线。其独创性在于通过复原明清时代的福建帆船,抢救有关福船的历史、文化和科技遗产,通过复原船环球航行对比、印证中国帆船的航行针路和历史记载,再现曾经的辉煌。与史学界及北京郑和研究会的活动相比,他们更注重挖掘民间文字、实物及口述史料,更注重建造和航行的实务性。
  (“七海扬帆”项目机构委托本报征集有关福建传统大型木帆船建造和操纵的史料、记录、图片,寻找隐落在民间的能工巧匠。读者如果有这方面的线索,可拨打13906028861与许路联系。)。
 
  小资料
  册封琉球与“册封舟”
  最早在史书上关于琉球(今日本冲绳)的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那时中原与琉球的商贸发展、人民往来已十分活跃,朝廷曾派出大臣朱宽劝说琉球王进贡臣服隋帝。明洪武五年(1372年)12月,明太祖即派遣杨载出使琉球,通知即位建元,同时承认琉球中山王察度的国王地位,此乃册封琉球之始。后来,琉球“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形成制度,在中国与琉球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
  据历史记载,明清两朝从1404年至1866年的460多年间,中国曾先后派遣册封使赴琉球共达23次,并曾封其地酋长为中山王。历来的册封使都是率领一个大型使团出使,人数在350-600人之间。按明朝规定,福州是对琉球开放的惟一港口,也是册封使团启航的起始站。册封使接受委任后,即来福州筹建前往琉球的船只,该船就称“册封舟”。福州建造的“册封舟”都十分高大,从底舱到甲板共分5层,最底层压以石块,称压载。中间3层为官舱是使团成员吃住的地方,船梢是舵工舱房,最上一层即为甲板。从船体结构及其运用性能看,福州所造之“册封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606年所造“册封舟”于航行中“舵数折,风涛颠顿五六昼夜而船不致决裂,则勾连坚固之力也”。时人称此船坚甚。乘坐安全可靠,绝无覆溺之患,在当时琉球及暹罗等南洋诸国是公认的。“册封舟”的技术特点还表现在它的快速性上,舟不仅置五具桅帆,而且在明代的几种大型航海木帆船中,它的长宽比例最大。说明它的型体瘦长,这有利于减少兴波阻力,提高航速。
  册封使团在海程中并无停歇站,航海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册封舟”,因此明清朝廷历来对其建造高度重视,往往由朝廷拨出专款,在福州设置封舟建造工场。册封使更是将“册封舟”性能之优劣,看做生死攸关的大事,既要高大、壮观,又须具备良好的航海性能。
谢柏毅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曾于明清时期作为外交船多次出使琉球的福建海船“册封舟”,将在我省完美再现。一群渴望体验600年前辉煌历史的闽台航海界人士,通过查找资料,遍寻掌握制造古代木帆船绝技的老船匠,将以传统工艺复原一艘“册封舟”并驾驶它进行环球旅行。目前,这项被命名为“七海扬帆”的计划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来自台湾的刘宁生,头发花白,脸庞瘦削,个子很高,一身旅行装打扮,在朴素、谦和的言谈举止后面,是坚定果敢的内心。
  1947年生于基隆的台湾探险家刘宁生,其父刘其伟是人类学家,80高龄时还去巴布亚新几内亚做田野调查。少年时代,刘宁生常骑在父亲肩上远眺大海、听讲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这记忆影响了他一生,使其从小就着迷似做着绿色的美梦。
  1990年夏天,毕业于台北艺专美工科的刘宁生,放弃了原先平静的生活,在不惑之年远赴澳洲学习帆船驾驶技术。两年后,他驾“福龙号”帆船横渡太平洋,航程7455海里,创下了中国人以中型帆船横渡太平洋的纪录;1998年再次驾驶着“跨世纪”号帆船进行了长达两年五个月的环球航海旅程,创造了华人首次驾帆船环航世界的纪录。
  10几年前,一位朋友搜集了大量资料,做过一条郑和时代古帆船的“复原船模”,这引起刘宁生极大兴趣。当年的郑和宝船有140多米长、50米宽,可乘坐500多人,整个船队有200余艘船只、27000余人,这是多么浩浩荡荡的威武之师,其规模纪录一直维持了500年。
  中华民族曾有过称雄于世的海洋文明,炎黄子孙如果能够驾着古帆船重游郑和路,追随无数先人走过的足迹,是一件多么浪漫而富有意义的幸事。但复原宝船的计划过于庞大,不是他个人能力所及,他只能买一条二手现代帆船,聊慰自己的思古幽情。
  刘宁生在宋朝吕颐浩的《忠穆集·论舟楫之利》中看到:“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郑和宝船就属福船,它不需借助任何动力,仅仅依靠风力,就能梯航四海。“海还是当年的那个海,只要造出当年的船,学会当年的技艺,古人能做到的事,现代人同样能够做到。”于是,他把目光投向闽省。

  厦门同行思路不约而同
  在海峡西岸的厦门,也有一群追慕先贤的大海之子,其中包括集美大学高级工程师陈延杭和大连海事大学厦门教学点主任许路。
  20年前,陈延杭主持制作的郑和宝船模型在厦通过了专家鉴定,确定了“郑和宝船福建造”的权威结论。
  许路从小在潮涨潮落的厦门港长大,他始终无法忘怀童年的经历:从诏安老家开来的大帆船停靠在和平码头,身为军医的父亲上船为渔民看病,许路就在甲舨上、船舱里寻找遗落的花生,大帆船成了他的“玩具”,并激起了他对海洋的初恋。高考后他选择了航运史专业,在国外求学时,他读了许多有关于中国木帆船精彩记载的外文著作,萌生了复原古船的念头。
  2003年,刘宁生、陈延杭、许路、顽石航海俱乐部的船长和水手们等一群热爱海洋的人士,制定了“七海扬帆”计划,即打造一艘无动力的福建风帆海船,以郑和航海路线图为主线,进行一次海洋经济、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文化交流、睦邻友好的实地考察。通过航海激发海内外华人共同关注海洋,促进世界和平、友好、交流的激情,进而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许路说,他与老刘有一点很相同:他们的父亲虽然都不是航海家,一位是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一位是医生的渔村出诊,但却把童年的儿子带到海边,让孩子认识了一个全新的疆域。在他俩的心目中,后人或许永远不可能超越明清时代的造船与航海术,但可以很认真地去复原,然后扬帆七海,甚至走得更加远一些,向世人再现华夏古老航海技术的伟大和神奇。
  然而,郑和之后,明廷实行海禁,闭关锁国,七下西洋的档案全被毁灭,这使得宝船的资料极为有限。
  经多方查找,明清两代曾23次出使琉球的“册封舟”进入视野。这种极具代表性的传统福建海船,与郑和宝船有许多相似之处,且始制年代更早。他们最终决定,以传统工艺打造一条原汁原味的“册封舟”。
  踏破铁鞋遍寻能工巧匠
  林瑞池老伯和他的舟居船模
  去年5月,他们在云霄县发现了一艘完全依古法制作的三桅古式牵风船“金华兴”号,如获至宝,立即将其作为学习古帆船驾驶技术和科学测试的基地。(详见本报2004年10月14日《最后一艘古帆船仍旧在海上作业》等系列报道。)
  最近几个月来,陈延杭、刘宁生、许路跑遍我省沿海,寻访那些身怀绝艺的老船匠。
  诏安梅岭的造船师傅林瑞池老伯,世代以船为家,眼看着木帆船退出当代生活,老人无用武之地,担心手艺荒废,只好制作许多模型聊以自慰。许路看到林师傅造的一艘舟居船模型的阶梯状艉楼,与记忆中停在和平码头的帆船一样。事后他打电话回诏安老家询问,确认这正是诏安航运社外海队20世纪70年代运输帆船的样式,三桅的舟居船,载重90吨,曾走诏安至厦门的航线。
  在惠安一个造船作坊,他们看到了老帆船上的“眼睛”,这是福船的独特标记。渔船和商船的眼睛是不一样的,渔船的眼睛往下看,在找鱼群,商船的眼睛朝前看,在看航路。许路以前曾从两位研究中国帆船的老外著作中了解到这个细节,没想到在考察传统造船地时得到了验证。
  历史上,“册封舟”大都是在福州制造。在闽侯,他们找到了一个仍在制作木船的作坊,主人早年曾制作大福船(即围缯),也建造福州至泉州海域常见的“猫眼船”,2001年曾为日本浦津设计建造一艘福建仿古三桅木帆船。主人表示,他们有把握使用传统工具建造上限30几米的帆船。而且在闽江边的作坊环境极佳,与历史上建造封舟的船厂相近而相似。
  在福州,他们看到一位造船师傅使用墨斗在弯曲的材料上取水平线,其效果即使现代科技设备也难以企及,令人折服。
  通过寻访老船匠,他们初步掌握复原“册封舟”所需的传统造船法式、工具、作坊、材料和模型制作,以及造船、制帆、驾船师傅等要素及其解决方案设定了复原船主尺度——以史料较清晰且有插图的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正使海宝、副使徐葆光的座船为蓝本,其一号“册封舟”船长10丈(折合28.30米~31.10米),二号“册封舟”船长11.8丈(折合33.39米~36.70米),配备22名船员。
  接下来,他们将根据本次实地考察的结果,选择4~5处造船地统一主尺度但各自依其法式定制的实船模型,送往高校船模试验水池实验,分别与封舟史料记录、日本绘制的唐船图尺度记录以及20世纪年代普查的《福建省木帆船船型汇编》、《福建省渔船图集》进行对比,经论证后再选择其中1-2种进行船池实验。然后,将全省的老船匠集合起来,打造“册封舟”。
  如果顺利的话,这条“福船”将于2008年奥运会期间启航,不使用任何现代动力设备,只是依靠风力和洋流,依据郑和航海图和古代航海针路等史料记载,循历史路径再访各重要港口,进而航至美洲和欧洲,进行文化交流,完成环航世界的任务。
  许路说,他们希望此次远航也能像当年郑和下西洋那样,让福船承当起友好外交的使者。他们设想在船上搭载许多福建特产,如铁观音、德化瓷等,赠送给沿途所到港口。甚至带上一位漳浦老太太,每到一地就让她现场表演漳浦剪纸。船上还可以布置一个小型展览馆,展示中国的木帆船文化。
  刘宁生强调,他们所做的是“复原”而不是“仿古”,他们遵循忠实历史、追求适航的原则,走的是以福建传统造船法式和民间工匠的经验为主,相关考古发现为佐证、史料记录为参考的复原技术路线。其独创性在于通过复原明清时代的福建帆船,抢救有关福船的历史、文化和科技遗产,通过复原船环球航行对比、印证中国帆船的航行针路和历史记载,再现曾经的辉煌。与史学界及北京郑和研究会的活动相比,他们更注重挖掘民间文字、实物及口述史料,更注重建造和航行的实务性。
  (“七海扬帆”项目机构委托本报征集有关福建传统大型木帆船建造和操纵的史料、记录、图片,寻找隐落在民间的能工巧匠。读者如果有这方面的线索,可拨打13906028861与许路联系。)。
 
  小资料
  册封琉球与“册封舟”
  最早在史书上关于琉球(今日本冲绳)的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那时中原与琉球的商贸发展、人民往来已十分活跃,朝廷曾派出大臣朱宽劝说琉球王进贡臣服隋帝。明洪武五年(1372年)12月,明太祖即派遣杨载出使琉球,通知即位建元,同时承认琉球中山王察度的国王地位,此乃册封琉球之始。后来,琉球“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形成制度,在中国与琉球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
  据历史记载,明清两朝从1404年至1866年的460多年间,中国曾先后派遣册封使赴琉球共达23次,并曾封其地酋长为中山王。历来的册封使都是率领一个大型使团出使,人数在350-600人之间。按明朝规定,福州是对琉球开放的惟一港口,也是册封使团启航的起始站。册封使接受委任后,即来福州筹建前往琉球的船只,该船就称“册封舟”。福州建造的“册封舟”都十分高大,从底舱到甲板共分5层,最底层压以石块,称压载。中间3层为官舱是使团成员吃住的地方,船梢是舵工舱房,最上一层即为甲板。从船体结构及其运用性能看,福州所造之“册封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606年所造“册封舟”于航行中“舵数折,风涛颠顿五六昼夜而船不致决裂,则勾连坚固之力也”。时人称此船坚甚。乘坐安全可靠,绝无覆溺之患,在当时琉球及暹罗等南洋诸国是公认的。“册封舟”的技术特点还表现在它的快速性上,舟不仅置五具桅帆,而且在明代的几种大型航海木帆船中,它的长宽比例最大。说明它的型体瘦长,这有利于减少兴波阻力,提高航速。
  册封使团在海程中并无停歇站,航海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册封舟”,因此明清朝廷历来对其建造高度重视,往往由朝廷拨出专款,在福州设置封舟建造工场。册封使更是将“册封舟”性能之优劣,看做生死攸关的大事,既要高大、壮观,又须具备良好的航海性能。
谢柏毅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5400积分
281帖子
2精华
帖子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