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行业资讯 徐莉佳奥运冠军变身名校学霸 张琳感叹绝对罕见

2014-8-9 05:37 · 行业新闻
来自: 美国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专题策划 本报记者 邬恺山
  ■本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黄越滔
  ■本期特邀嘉宾 游泳世界冠军 张琳、环球帆船女将 宋坤
  奥运冠军徐莉佳在完成了上海交大工商管理本科的学业后,最近又准备启程前往英国求学。为此,她暂停了训练和比赛,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此退役。因为在英国,徐莉佳依旧会自觉保持体能训练,空闲时还会参加当地的比赛。“如果我之后还有‘想上场拼一拼’的想法,就会回来。”如果选择回来,她把自己备战的时间定在2015年下半年,或许我们还能在里约奥运会上看到她的身影。
  从奥运冠军到学霸,徐莉佳的选择和经历让我们对运动员有了更多认识。本期三言二拍,我们请来了游泳世界冠军张琳和刚刚完成环球帆船赛、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环球航行的女性宋坤,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运动员求学的话题。
  徐莉佳例子非常罕见
  国内运动员求学缺少机会
  黄越滔:已经从上海交大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的徐莉佳将前往南安普顿大学学习国际管理专业,她是出了名的爱学习。她总说,读不一样的书,学习不同的知识,给了她一个“冠军的头脑”,让她可以在赛场上变得更加自信和睿智。而徐莉佳的选择和经历在国内高水平运动员中是不多见的,因为在中国,大部分运动员都是退役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到大学去学习。徐莉佳的选择是否意味着中国运动员的发展模式在逐渐发生变化?作为运动员,张琳应该有很多切身感受。而宋坤和徐莉佳接触最多,对她的状况最了解。
  张琳:我知道很多运动员都是临近退役才考虑学习问题,如果还很年轻那学什么都来得及,但如果已经不年轻,那选择的路就很窄了。而文化水平又决定了大部分运动员退役后的发展。所以,听你们说起徐莉佳的选择,我觉得是值得推崇的。应该让更多运动员学会像她这样独立思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至于运动员学习方面的发展模式,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没有太多改变。专业运动员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训练中去了,大部分运动队里的学习氛围很淡,像徐莉佳这样的绝对罕见。
  宋坤:因为我不是专业运动员,所以不是特别清楚他们的学习方式。但就像张琳说的,专业运动员都因为训练占据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不过,我自从从事帆船领域的工作后也接触了很多专业运动员,我能感觉到他们都有很强烈的学习的欲望,只是有时候受到一些机会和机遇的限制,想学习但没有更好的机会和环境。
  体制应该有所改变
  运动员需要提高综合素质
  黄越滔:目前,国内甚至没有一种适合运动员一边训练一边出国求学的模式。即使运动员有这方面的需求,恐怕在大多数省市都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徐莉佳是幸运的,放弃训练和比赛首先需要她自己足够自信和勇气,其次最重要的就是她所在的运动队能放人。试问,有几个领导会放走一个可能继续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运动员?
  宋坤: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领导不放人也有他们的考虑。中国运动员学习的时间太少,尤其是语言方面的技能不够,这肯定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徐莉佳看似是放弃了这两年的训练和比赛,但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她在学业上不断提高,对她的帆船事业一定有促进作用。她可以通过学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很多运动员退役后没有更好的出路,很大问题是因为他们综合素质不高,文化基础差。所以,真正优秀的运动员都懂得加强自身学习,用文化来武装自己。很多国外优秀的运动员,即使水平很高,但运动对他们来说还是爱好和乐趣,甚至只是学习之外的一项发展。
  张琳:运动生涯还没结束时做出这样的选择,证明徐莉佳是很有想法的,思想是非常独立的,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种能力一定是建立在智慧和知识之上的。同时,我们的体制也应该有所改变或者进步,来帮助更多年轻运动员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国内现行的体制,只有一个大方向就是要成绩。没有任何一支运动队对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有硬性要求,更谈不上鼓励和帮助他们去完成学业了。体制造就了环境和氛围,所以如果不在体制上有一些变化,也很难从整体上提高中国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学习训练比赛可同时开展
  美国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张琳:经常有人问我,学习、训练和比赛能不能同时开展。过去我也对此表示怀疑,但自从有了海外训练的经历,我才真正意识到学习和运动绝对可以同时开展和进步的。因为我在美国见到的运动员都是这样,他们一边学习一边训练,完全不影响训练效果,即使是奥运会冠军也不会荒废学业。什么是体教结合,以前只是听到大家这么呼吁,但看到别人的成功模式才意识到,体教结合是绝对科学和值得推广的。举个例子,美国男、女排在奥运会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可是在美国居然没有职业的排球联赛,因为美国的大学联赛已经很好。有人会问,这些球员毕业了打不了大学联赛怎么办?这对美国球员来说不是问题,他们很多都去欧洲打球,只是在国家队有需要的时候回来。其实不仅仅是排球,美国大学很多联赛都有很高的水平,比如游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美国游泳运动员都在参加美国的大学游泳比赛。
  黄越滔:其实很多年前,国内一些专业人士就呼吁,希望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发展体教结合。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改变,中国的运动队伍强调的就是训练。可一味地训练、训练,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都很有限。尽管按这样的模式,中国也确实培养了很多优秀运动员,但出成绩就那么几年,很多运动员退役后连工作都找不到。
  宋坤:你们说的这个现象我也听说了很多,很多运动员退役后很难找工作,除了从事教练员工作,就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但教练员的工作岗位也是有限的,所以有些运动员退役等于下岗。这再次警醒年轻运动员,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怎样兼顾学习和训练,我认为要看个人的选择。偏重学业还是训练,这可能是分时段的,比如徐莉佳,我相信她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是偏重训练的,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奥运会冠军,但同时她也会在某些时候偏重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运动员不要在自己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当运动员培养,就认定只走这一条路,要全方面地培养自己,认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宽松体制培养出更多全面的人才
  国内可有更多“徐莉佳”
  宋坤:从外国运动员的例子可以看出,宽松的体制能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徐莉佳仅仅只是在帆船运动上具备一定水平,但综合素质不高,英语不好,也不爱学习的话,那她在完成自己的运动生涯后能选择的范围就很窄了。她在退役后可能只能在国内教教小孩子帆船,但如果她按照自己现在的路走下去,她可以胜任很多岗位的工作,可以更大范围地推广帆船运动。其实不光是运动员,任何一个领域和行业,发展得好的人都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
  张琳:宋坤说得有道理,目前看来,在各项目的国际体育机构,中国人太少了,尤其是真正有过运动员经历的中国人。在相关的协会和机构没有话语权,中国的体育发展也会受限制的。如果徐莉佳将来能有在这些机构任职的机会,相信比她只是从事帆船运动员的教学更有利于推广和开展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黄越滔:运动员也能成为学霸,对于这一点我相信你们两位绝对没有异议。优秀的运动员的智商绝对不会低,只是有没有得到开发很重要。希望徐莉佳的例子可以让更多中国运动员得到启发,尤其是一些地方队伍的领导。其实出国训练和学习的费用不高,据我所知,比如去美国,一年费用在3万美元左右,训练、学习全包了。这笔费用绝对比很多省市自己培养运动员的开销小。而对于运员来说,这样的经历对于他们从事的项目绝对是有提高的,此外语言、学习、交流什么都有了,队员还可以参加校际之间的比赛。制度、政策都由领导敲定,他们的决定会影响很多运动员的一生。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专题策划 本报记者 邬恺山
  ■本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黄越滔
  ■本期特邀嘉宾 游泳世界冠军 张琳、环球帆船女将 宋坤
  奥运冠军徐莉佳在完成了上海交大工商管理本科的学业后,最近又准备启程前往英国求学。为此,她暂停了训练和比赛,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此退役。因为在英国,徐莉佳依旧会自觉保持体能训练,空闲时还会参加当地的比赛。“如果我之后还有‘想上场拼一拼’的想法,就会回来。”如果选择回来,她把自己备战的时间定在2015年下半年,或许我们还能在里约奥运会上看到她的身影。
  从奥运冠军到学霸,徐莉佳的选择和经历让我们对运动员有了更多认识。本期三言二拍,我们请来了游泳世界冠军张琳和刚刚完成环球帆船赛、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环球航行的女性宋坤,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运动员求学的话题。
  徐莉佳例子非常罕见
  国内运动员求学缺少机会
  黄越滔:已经从上海交大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的徐莉佳将前往南安普顿大学学习国际管理专业,她是出了名的爱学习。她总说,读不一样的书,学习不同的知识,给了她一个“冠军的头脑”,让她可以在赛场上变得更加自信和睿智。而徐莉佳的选择和经历在国内高水平运动员中是不多见的,因为在中国,大部分运动员都是退役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到大学去学习。徐莉佳的选择是否意味着中国运动员的发展模式在逐渐发生变化?作为运动员,张琳应该有很多切身感受。而宋坤和徐莉佳接触最多,对她的状况最了解。
  张琳:我知道很多运动员都是临近退役才考虑学习问题,如果还很年轻那学什么都来得及,但如果已经不年轻,那选择的路就很窄了。而文化水平又决定了大部分运动员退役后的发展。所以,听你们说起徐莉佳的选择,我觉得是值得推崇的。应该让更多运动员学会像她这样独立思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至于运动员学习方面的发展模式,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没有太多改变。专业运动员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训练中去了,大部分运动队里的学习氛围很淡,像徐莉佳这样的绝对罕见。
  宋坤:因为我不是专业运动员,所以不是特别清楚他们的学习方式。但就像张琳说的,专业运动员都因为训练占据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不过,我自从从事帆船领域的工作后也接触了很多专业运动员,我能感觉到他们都有很强烈的学习的欲望,只是有时候受到一些机会和机遇的限制,想学习但没有更好的机会和环境。
  体制应该有所改变
  运动员需要提高综合素质
  黄越滔:目前,国内甚至没有一种适合运动员一边训练一边出国求学的模式。即使运动员有这方面的需求,恐怕在大多数省市都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徐莉佳是幸运的,放弃训练和比赛首先需要她自己足够自信和勇气,其次最重要的就是她所在的运动队能放人。试问,有几个领导会放走一个可能继续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运动员?
  宋坤: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领导不放人也有他们的考虑。中国运动员学习的时间太少,尤其是语言方面的技能不够,这肯定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徐莉佳看似是放弃了这两年的训练和比赛,但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她在学业上不断提高,对她的帆船事业一定有促进作用。她可以通过学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很多运动员退役后没有更好的出路,很大问题是因为他们综合素质不高,文化基础差。所以,真正优秀的运动员都懂得加强自身学习,用文化来武装自己。很多国外优秀的运动员,即使水平很高,但运动对他们来说还是爱好和乐趣,甚至只是学习之外的一项发展。
  张琳:运动生涯还没结束时做出这样的选择,证明徐莉佳是很有想法的,思想是非常独立的,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种能力一定是建立在智慧和知识之上的。同时,我们的体制也应该有所改变或者进步,来帮助更多年轻运动员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国内现行的体制,只有一个大方向就是要成绩。没有任何一支运动队对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有硬性要求,更谈不上鼓励和帮助他们去完成学业了。体制造就了环境和氛围,所以如果不在体制上有一些变化,也很难从整体上提高中国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学习训练比赛可同时开展
  美国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张琳:经常有人问我,学习、训练和比赛能不能同时开展。过去我也对此表示怀疑,但自从有了海外训练的经历,我才真正意识到学习和运动绝对可以同时开展和进步的。因为我在美国见到的运动员都是这样,他们一边学习一边训练,完全不影响训练效果,即使是奥运会冠军也不会荒废学业。什么是体教结合,以前只是听到大家这么呼吁,但看到别人的成功模式才意识到,体教结合是绝对科学和值得推广的。举个例子,美国男、女排在奥运会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可是在美国居然没有职业的排球联赛,因为美国的大学联赛已经很好。有人会问,这些球员毕业了打不了大学联赛怎么办?这对美国球员来说不是问题,他们很多都去欧洲打球,只是在国家队有需要的时候回来。其实不仅仅是排球,美国大学很多联赛都有很高的水平,比如游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美国游泳运动员都在参加美国的大学游泳比赛。
  黄越滔:其实很多年前,国内一些专业人士就呼吁,希望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发展体教结合。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改变,中国的运动队伍强调的就是训练。可一味地训练、训练,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都很有限。尽管按这样的模式,中国也确实培养了很多优秀运动员,但出成绩就那么几年,很多运动员退役后连工作都找不到。
  宋坤:你们说的这个现象我也听说了很多,很多运动员退役后很难找工作,除了从事教练员工作,就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但教练员的工作岗位也是有限的,所以有些运动员退役等于下岗。这再次警醒年轻运动员,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怎样兼顾学习和训练,我认为要看个人的选择。偏重学业还是训练,这可能是分时段的,比如徐莉佳,我相信她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是偏重训练的,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奥运会冠军,但同时她也会在某些时候偏重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运动员不要在自己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当运动员培养,就认定只走这一条路,要全方面地培养自己,认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宽松体制培养出更多全面的人才
  国内可有更多“徐莉佳”
  宋坤:从外国运动员的例子可以看出,宽松的体制能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徐莉佳仅仅只是在帆船运动上具备一定水平,但综合素质不高,英语不好,也不爱学习的话,那她在完成自己的运动生涯后能选择的范围就很窄了。她在退役后可能只能在国内教教小孩子帆船,但如果她按照自己现在的路走下去,她可以胜任很多岗位的工作,可以更大范围地推广帆船运动。其实不光是运动员,任何一个领域和行业,发展得好的人都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
  张琳:宋坤说得有道理,目前看来,在各项目的国际体育机构,中国人太少了,尤其是真正有过运动员经历的中国人。在相关的协会和机构没有话语权,中国的体育发展也会受限制的。如果徐莉佳将来能有在这些机构任职的机会,相信比她只是从事帆船运动员的教学更有利于推广和开展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黄越滔:运动员也能成为学霸,对于这一点我相信你们两位绝对没有异议。优秀的运动员的智商绝对不会低,只是有没有得到开发很重要。希望徐莉佳的例子可以让更多中国运动员得到启发,尤其是一些地方队伍的领导。其实出国训练和学习的费用不高,据我所知,比如去美国,一年费用在3万美元左右,训练、学习全包了。这笔费用绝对比很多省市自己培养运动员的开销小。而对于运员来说,这样的经历对于他们从事的项目绝对是有提高的,此外语言、学习、交流什么都有了,队员还可以参加校际之间的比赛。制度、政策都由领导敲定,他们的决定会影响很多运动员的一生。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