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5月17日的“深港环保NGO深圳河探访活动”得到了发起方香港大学的赞许,两地参与活动的伙伴们也对项目的组织表示了肯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深圳当地的《深圳商报》、《晶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纷纷对本次活动进行报道,全国数百家媒体进行了转载。《深圳晚报》更是针对项目发起和组织方进行了再次深度采访,从香港大学的李教授和吴教授哪里获得了更多针对深港两地环保界的认识和期待。下面是《深圳晚报》记者采访的部分原始资料,一些内容因故未能在媒体发表。
记者:请问香港环保界对深圳相关的水环境保护情况一般是从哪里获得的?
教授:考察前,我们主要是透过两个途径获取有关深圳河流的资讯,第一是香港和内地媒体的报道,第二是政府及学术文献。我们知道河流的水质一直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影响,而情况仍有待改善,布吉河的实际情况足以证明这一点。考察完毕后,我们认为污水管治的难题不在技术层面,其实当地政府只要肯加强执法(就如政府对福田河的综合整治工程),污水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
记者:对于双方共同关心的环境议题,深港两地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协同行动?
教授:应该要建立一个区域性的环境管治系统。这个系统可参考美国和加拿大对五大湖(Great Lakes)的综合管治。该系统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狭义的政治动机或涉及政治议题,两地专家可以很科学和客观地研究问题的本质,更能有效地获取相关数据并为两地政府作出可行的方案改善生态。
记者:对于“一河两治”倡议的实现有多大的可能性呢?
教授:对于这种经验是否能够“复制”到其他河流,主要是取决于体制上的机会和限制。我们很难说一个成功的经验可以很容易和自然地推广到其他河流,其实还需要看当地政府官员有没有诱因,有没有承担去做这种事。
记者:考察线路中的布吉河污染情况比较严重,您有什么好的治理建议?
教授:我们对布吉河情况认识不深。不过我们知道省和市级污水治理的相关政策已经出台,而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政府执法力薄弱。我们认为政府一定要加强执法,更重要的是一把手要落下决心去治理污水问题。
记者:深圳湾对面的香港米埔湿地的成功经验有什么值得深圳借鉴的呢?
教授:自90年代中成为拉姆萨尔湿地(RAMSAR site)后,米埔及内后海湾的湿地便得到较全面的保育,大规模的发展受到严格限制。管理方面,在政府资助下,核心区内的米埔沼泽交由世界自然(香港) 基金会(WWFHK)负责管理、作较具体的生境保育工作; 外围的缓冲区,则资助香港观鸟会与当地渔塘管理人合作,改善渔塘的生态功能。事实证明,这种伙伴合作管理的模式成效显著,各方受益。至于水质方面,十多年前开始,香港特区政府已在内后海湾流城内引入污水零排放措施,旨在限制新发展区排放的污水对米埔及后海湾的影响;当然己存在的水污染问题则仍要继续靠源头控制、改善渠务等方法去解决。
记者:您对内地环保机构目前的状况是怎么认识的?
教授:中国的NGO对政策的影响力在这20多年里不断加大。他们的活动不再局限在环境教育这类边缘领域,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由NGO发起的怒江保卫战影响了政府决策。而我们对深圳环保组织的印象非常良好。深圳环保组织代表的讲解十分专业和全面。特别是绿色江河的熊杨先生,他对深圳河流域污染的分析非常详细,对问题有透彻而深入的了解,清楚掌握解决水污染的办法。
记者:本次活动的深圳组织方是小鸭嘎嘎,那具体的香港发起方是谁呢?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教授: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睿智计划(ExCEL3)旨在提升香港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社会机构的活动能力,同时亦希望强化香港大学在公民社会领域中的教学及科研能力。此外,睿智计划亦为慈善家、基金会、非政府机构及学术界建立一个跨界别平台,作联系和知识交流之用。深圳河流域的治理是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之间跨境环境合作的重点领域。本次考察活动的主题是跨境规划及环境保护,透过实地考察,让参加者加深认识深圳河流域区内的水污染防治、生态保育和绿化等问题,从而深入探讨高速的城镇化及工业化对深圳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香港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
小小鸭,大快乐。Small duckie,Big vo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