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雪龙号】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

来自: 北京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4415日,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今天凯旋归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行了简朴热烈的欢迎仪式。新华社上海分社许多同事在姜社长的带队下,也来到了码头迎接我。捧着大家送来的百合花,淡淡的花香与凯旋的甜蜜交织在一起,回家的感觉真好!

        随着考察队的凯旋而归,我作为随队记者的日记也写到了最后一页。感谢所有读者在过去的160个日子里,与我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苦所乐。第30次南极考察是我新华社记者生涯中一段“可遇不可求”的奇遇,更是中国极地事业历史上一段精彩的传奇。

       成功建设中国南极泰山站、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人员、圆满完成首次环南极考察航行、抵达中国船舶迄今所到最南纬度、圆满完成所有科考任务、参与搜寻马航失联飞机……这段“科考传奇”是“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生动体现。

       在“雪龙”号船长王建忠近30年的航海历程中,安全完成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的航行,几乎用尽了他所有的能力和智慧。他说:“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已经将天时、地利、人和发挥到极致,即使是我自己,今后都不可能再重复第二次。”

  船长是船上的灵魂。在接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发出的海上最高等级求救信号后,王建忠指挥船只千里驰援,不离不弃;在“雪龙”号被困突围最关键时刻,他一连几天没有上床睡觉,集中全部精力对付南极坚冰。最后一刻迫不得已采取最危险的突围方案时,他紧张得连自己的双脚抽筋都不知道。突围成功后,王建忠哭了。

  “这件事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几乎用尽了我所有的能力和智慧,再加上运气,才能完成。”王建忠说,“如今过程已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把大家安全带回到亲人身边,这是我最大的安慰与回报。”

       在南极考察有限的“窗口期”,为弥补救援脱困而耽误的科考时间,王建忠每天“精打细算”。“雪龙”号原计划在南纬60-62度海域环南极航行,但为了节约航程和时间,实际大都航行在南纬65度以南,最南抵达南纬75度,基本是沿着最节约航程的“大圆航线”航行。“雪龙”号原计划环南极航行14000海里,实际航行11800海里;第30次南极考察原计划总航程32700海里,实际总航程32000海里。

  在环南极航行中,“雪龙”号遭遇历史罕见严重冰情,平均每两三天就遇到一个气旋,共有40天海面上能见度低于5公里。由于纬度太高,海面上冰山林立,最密海域每百平方海里有数十座巨大冰山,对船舶航行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全体船员谨慎驾驶,科学选择冰区航道规避冰山,为我国在高纬度地区航行积累了宝贵数据和经验。

  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是“雪龙”号完成恢复性维修改造仅25天后执行的首次任务,轮机部全体人员以最快速度适应了新设备,在考察中以“零故障停车”和“零断电事故”的优异成绩,出色完成机电设备保障工作。

在茫茫南极内陆冰盖,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28名队员仅用了45天时间,就成功建设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这座雄伟的“中国红灯笼”,建设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全体队员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终于完成任务。

  “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在南极冰盖开展工程建设,是对人体耐力和意志力的极大挑战。圆满完成任务,我们靠的是必胜信心和坚持不懈的埋头苦干。”首任泰山站副站长、宝钢工程集团叶超说,“我们经常在零下30-40度冰盖上,冒着10-15米/秒的地吹雪,坚持作业十几个小时。泰山站建成后,平均每位队员体重减轻了14斤!”

       由于主体建筑的体量和吊装施工的难度,即使在国内正常作业环境下,泰山站的建设都属于高危工作。何况在南极冰盖,队员施工时需穿着厚重的连体防寒服、防寒鞋帽、带着护目镜,行动不便,施工安全风险大,施工条件极其苛刻,少一颗螺丝钉都会导致建设任务无法完成。

       在泰山站建设过程中,先后有三辆施工主力机械出现了无法现场修复的故障。面对困难与挫折,建设队员毫不妥协,他们群策群力,每次都创新性地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在南极冰盖创造出“泰山站建设速度比国内还快”的奇迹。泰山站建成那一刻,全体队员在冰盖风雪的伴奏声中,高唱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百感交集,荡气回肠。

       在圆满完成南极现场考察任务返航之际,“南极精神”鼓舞考察队员忘却自身疲惫,乘坐“雪龙”号再次奔赴西风带执行搜寻马航失联飞机任务,并临时担任了中方船只的现场指挥船。在十天搜寻期间,大家以顽强意志和高度责任感,24小时值守瞭望,竭尽全力在西风带海域进行搜寻,搜寻面积1.17万平方海里。

在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总结大会上,领队刘顺林向全体考察队员深深地鞠了一躬。他说:“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依靠团队力量,我最感谢的是各位考察队员。经过风雪南极跌宕起伏的考验,充分证明了我们是一支团结奉献的和谐团队。”

       在考察中,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极大地鼓舞和鞭策了考察队的士气和斗志。159个日日夜夜、3.2万海里的风雪同舟,在与狂风、暴雪、严寒、浪涌、冰山、重冰的搏斗中,在繁重的建站、科考、卸货、搜寻任务面前,在救援与脱困的生与死考验关头,全体考察队员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讲纪律、讲安全,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连续作战的精神。

  在中山站卸货时,海冰硬度很不理想,上千吨物资全部通过直升机吊挂卸货。本次考察中,卡32直升机共飞行245架次,海豚直升机共飞行136架次,没有发生一起不安全事件;在维多利亚地考察时,原计划8天的工作任务10名队员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仅用了86个小时就圆满完成;在长城站卸货时,仅用了50多个小时就顺利卸运1100多吨物资和油料,打破了纪录;在大洋考察中,科考队员战风雪斗严寒,克服风大浪高、冰情严重等诸多困难,创造了诸多科考亮点。

       关键时刻更显英雄本色。在“雪龙”号救援俄罗斯船只被困人员过程中,考察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的12名海冰先遣队员,没有一人临阵退缩;机组人员以勇攀高峰的豪气和如临深渊的审慎,经过近五个小时的紧张有序飞行,成功将俄罗斯船52名被困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船上。整个救援过程十分完美,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彰显了我国负责任极地大国的形象,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引自:http://zhangjiansong.home.news.cn/blog/a/01010001BC540CFAF310FF2F.html

北京号帆船气象导航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4415日,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今天凯旋归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行了简朴热烈的欢迎仪式。新华社上海分社许多同事在姜社长的带队下,也来到了码头迎接我。捧着大家送来的百合花,淡淡的花香与凯旋的甜蜜交织在一起,回家的感觉真好!

        随着考察队的凯旋而归,我作为随队记者的日记也写到了最后一页。感谢所有读者在过去的160个日子里,与我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苦所乐。第30次南极考察是我新华社记者生涯中一段“可遇不可求”的奇遇,更是中国极地事业历史上一段精彩的传奇。

       成功建设中国南极泰山站、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人员、圆满完成首次环南极考察航行、抵达中国船舶迄今所到最南纬度、圆满完成所有科考任务、参与搜寻马航失联飞机……这段“科考传奇”是“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生动体现。

       在“雪龙”号船长王建忠近30年的航海历程中,安全完成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的航行,几乎用尽了他所有的能力和智慧。他说:“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已经将天时、地利、人和发挥到极致,即使是我自己,今后都不可能再重复第二次。”

  船长是船上的灵魂。在接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发出的海上最高等级求救信号后,王建忠指挥船只千里驰援,不离不弃;在“雪龙”号被困突围最关键时刻,他一连几天没有上床睡觉,集中全部精力对付南极坚冰。最后一刻迫不得已采取最危险的突围方案时,他紧张得连自己的双脚抽筋都不知道。突围成功后,王建忠哭了。

  “这件事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几乎用尽了我所有的能力和智慧,再加上运气,才能完成。”王建忠说,“如今过程已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把大家安全带回到亲人身边,这是我最大的安慰与回报。”

       在南极考察有限的“窗口期”,为弥补救援脱困而耽误的科考时间,王建忠每天“精打细算”。“雪龙”号原计划在南纬60-62度海域环南极航行,但为了节约航程和时间,实际大都航行在南纬65度以南,最南抵达南纬75度,基本是沿着最节约航程的“大圆航线”航行。“雪龙”号原计划环南极航行14000海里,实际航行11800海里;第30次南极考察原计划总航程32700海里,实际总航程32000海里。

  在环南极航行中,“雪龙”号遭遇历史罕见严重冰情,平均每两三天就遇到一个气旋,共有40天海面上能见度低于5公里。由于纬度太高,海面上冰山林立,最密海域每百平方海里有数十座巨大冰山,对船舶航行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全体船员谨慎驾驶,科学选择冰区航道规避冰山,为我国在高纬度地区航行积累了宝贵数据和经验。

  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是“雪龙”号完成恢复性维修改造仅25天后执行的首次任务,轮机部全体人员以最快速度适应了新设备,在考察中以“零故障停车”和“零断电事故”的优异成绩,出色完成机电设备保障工作。

在茫茫南极内陆冰盖,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28名队员仅用了45天时间,就成功建设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这座雄伟的“中国红灯笼”,建设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全体队员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终于完成任务。

  “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在南极冰盖开展工程建设,是对人体耐力和意志力的极大挑战。圆满完成任务,我们靠的是必胜信心和坚持不懈的埋头苦干。”首任泰山站副站长、宝钢工程集团叶超说,“我们经常在零下30-40度冰盖上,冒着10-15米/秒的地吹雪,坚持作业十几个小时。泰山站建成后,平均每位队员体重减轻了14斤!”

       由于主体建筑的体量和吊装施工的难度,即使在国内正常作业环境下,泰山站的建设都属于高危工作。何况在南极冰盖,队员施工时需穿着厚重的连体防寒服、防寒鞋帽、带着护目镜,行动不便,施工安全风险大,施工条件极其苛刻,少一颗螺丝钉都会导致建设任务无法完成。

       在泰山站建设过程中,先后有三辆施工主力机械出现了无法现场修复的故障。面对困难与挫折,建设队员毫不妥协,他们群策群力,每次都创新性地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在南极冰盖创造出“泰山站建设速度比国内还快”的奇迹。泰山站建成那一刻,全体队员在冰盖风雪的伴奏声中,高唱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百感交集,荡气回肠。

       在圆满完成南极现场考察任务返航之际,“南极精神”鼓舞考察队员忘却自身疲惫,乘坐“雪龙”号再次奔赴西风带执行搜寻马航失联飞机任务,并临时担任了中方船只的现场指挥船。在十天搜寻期间,大家以顽强意志和高度责任感,24小时值守瞭望,竭尽全力在西风带海域进行搜寻,搜寻面积1.17万平方海里。

在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总结大会上,领队刘顺林向全体考察队员深深地鞠了一躬。他说:“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依靠团队力量,我最感谢的是各位考察队员。经过风雪南极跌宕起伏的考验,充分证明了我们是一支团结奉献的和谐团队。”

       在考察中,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极大地鼓舞和鞭策了考察队的士气和斗志。159个日日夜夜、3.2万海里的风雪同舟,在与狂风、暴雪、严寒、浪涌、冰山、重冰的搏斗中,在繁重的建站、科考、卸货、搜寻任务面前,在救援与脱困的生与死考验关头,全体考察队员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讲纪律、讲安全,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连续作战的精神。

  在中山站卸货时,海冰硬度很不理想,上千吨物资全部通过直升机吊挂卸货。本次考察中,卡32直升机共飞行245架次,海豚直升机共飞行136架次,没有发生一起不安全事件;在维多利亚地考察时,原计划8天的工作任务10名队员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仅用了86个小时就圆满完成;在长城站卸货时,仅用了50多个小时就顺利卸运1100多吨物资和油料,打破了纪录;在大洋考察中,科考队员战风雪斗严寒,克服风大浪高、冰情严重等诸多困难,创造了诸多科考亮点。

       关键时刻更显英雄本色。在“雪龙”号救援俄罗斯船只被困人员过程中,考察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的12名海冰先遣队员,没有一人临阵退缩;机组人员以勇攀高峰的豪气和如临深渊的审慎,经过近五个小时的紧张有序飞行,成功将俄罗斯船52名被困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船上。整个救援过程十分完美,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彰显了我国负责任极地大国的形象,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引自:http://zhangjiansong.home.news.cn/blog/a/01010001BC540CFAF310FF2F.html

北京号帆船气象导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