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3-12-27 14:27 编辑
哥德堡号的船体长40.9米,包括牙樯在内的总长度是58.5米。水面高度47米,18面船帆共计1900平方米,可以载运400吨货物,堪称十八世纪的超级货船。 瑞典的天才船舶设计师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的代表作--哥德堡号,于1738年正式下水,第二年就开始了她的处女航--驶向遥远的中国,并且先后顺利地完成了两次远洋航行,带回来大量的中国货物。 第一批从中国返回的商船货物,拍卖之后的收入高达90万旧克朗,而上交国家的关税只有区区2000克朗,海关税率只有2.2‰,难怪和中国做生意是一项需要国王特别批准的垄断性权力。坎贝尔深知,旁人的眼红会给公司招来祸害,因此他规定:每次商船从中国返回之后,一旦卖掉船上的货物,公司的所有账本一律烧毁,片纸不留。甚至董事会成员之间,也无法知道自己的合伙人赚了多少钱。 也正是这一招,使得 后来哥德堡号的沉没原因变得神秘莫测,无据可查。 1745年9月12日,在经历了两年半的远洋航行之 后,哥德堡号满载着来自中国的商品,驶回瑞典哥德堡港。哥德堡号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远洋商船,是整个 造船业的骄傲。然而,就在几乎到达岸边的最后一刻,它不幸触礁沉没。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次沉船案之祸?船上所载的是些什么货物?船员们是否生还?所有的疑问,都深深地埋藏在海底之下。 1943年,哥德堡号在完成两次中国之行以后,又开始了她的第三次 远航。
离开西班牙之后,哥德堡号沿着非洲西海岸航行,用三个月的时间,直奔印尼的爪哇岛。
哥德堡号的构造,在今天看来也还是相当科学的。她的多数桅杆设在船的后部,这使船帆能最大限度地借用尾翼风来获得动力。但这种尾翼风驱动的船帆系统的弱点是她无法根据风向变化来临时调整船帆。因此, 水手们必须在不同的海域,充分利用特定的季候风让船只按照既定航线航行。
在连续几个月不靠岸的航行中,哥德堡号的各个部分都在暴风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船上储存的淡水变得腐臭发黑,木桶里长满了蛆虫,但船长和船员都不敢有半点停留,因为他们害怕遭遇海盗的袭击。
到达爪哇岛后,他们在补充淡水和食物的同时召募新的水手,因为航行途中的死亡和疾病造成了水手的减员。但因为哥德堡号错过了季候风的节拍,它不得不在爪哇岛停留了整整八个月,等候冬季刮起西北风,吹动它的船帆,将它带往冒险旅程的目的地--中国广东。
自从明朝开始颁布海禁以来,中国似乎与大海隔绝了。明世宗颁布命令:“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清王朝对于西方贸易的态度,是戒备、限制、加上封关自守。整个中国的沿海只有广州一个口岸允许通商。
广州海关发布的一纸准许令,使得哥德堡号能够开始进行货物的挑选、购买和装载,并对船只进行必要的修缮。
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哥德堡号的船舱也渐渐地装满了。
1744年的冬天,哥德堡号从广州出发,开始返回它的家乡--瑞典哥德堡港。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为它的死亡之旅。
1745年9月12日这天,人们一大早就等候在海岸边上,远远地追随着哥德堡号的身影。
然而,不可思议的一幕在人们眼前出现了--在港口的入口处,哥德堡号莫名其妙地偏离了航线,驶进了著名的“汉尼巴丹”礁石区。刹那间,海水涌入船舱,哥德堡号慢慢在倾斜中下沉。附近的船只迅速赶来救援,但一切已经无法挽回。在无数人惊恐的目光下,它像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带着庞大的身躯,带着满载的中国财富沉向海底。
由于周围众多的船只赶来救援,沉船上的船员们全部脱险,无一身亡。但是,从瑞典出发时的120名船员,此刻只剩余了80个,有大约40名船员因为缺乏营养、暴风雨和原因不明的热带疾病而死在途中。
对于船上装载的货物,东印度公司立即进行了抢救和打捞。打捞上来的丝绸、茶叶等等,晾干处理之后拍卖售出。哥德堡号的货物中,只有四分之一被抢救了出来。但仅靠打捞上来的物品所卖得的价钱,已经使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赚到了利润,连船的本钱也捞了回来。可以想象,如果能成功返航,哥德堡号将会带来多么巨大的财富!
船上的上万斤中国茶叶,就此留在了海底。后人就此写道:汉尼巴丹海域,从此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只茶碗!
而与此同时,关于沉没原因的种种猜测也纷纷扬扬流传开来。但各种说法都很难找到支持的证据,因为东印度公司照例在航行结束后,立即烧毁了所有的记录和账目,没有留下任何只字片纸。
哥德堡号在目的地到达之前突然沉没,有许多可疑之处,因为汉尼巴丹礁石区的存在,是航海者们人人皆知的事实,为什么在二年半的险恶航行中从未失手的船长,会在家门口翻了船呢?这实在太不合情理了。
作为中国船史研究会的会长,辛元欧教授引用了另一条著名的瑞典沉船瓦萨号的例子,试图从它的设计结构上寻找原因。
也有人传说船长不愿意让船东知道自己到底从中国装了多少货物回来,或者,他不愿让瑞典海关来查验船上卸下来的全部货物。因此故意让船触礁沉没。
但是,所有的推测都只是推测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渐渐地对这些无据可查的猜测失去了兴趣。只有一些热衷于探查沉船宝藏的冒险家,会在自己的探险目标中列出哥德堡号的名称。
1906至1907年间,两位海洋探险家杰姆士·凯勒和卡尔·里昂,对哥德堡号进行了打捞,共有3000只完整无损的中国瓷器重见天日,收获不菲。
1986年,年轻的潜水员约克姆·斯菲伦森所在的潜水协会里,来了一位海洋考古学家。人们开始又一次打捞哥德堡号。
海底发掘的过程是如此令人激动,每当新的发现物浮出水面时,总会带来一阵兴奋。如果发现了特殊物品,还要做特别的打捞安排.但是,船上的木质部分,显然已经很难保存下来了。当整整六年的海底发掘工作结束时,潜水员们总共找到了500件完整的瓷器,还有近8吨重的破碎瓷片。当然,还有茶叶。
当旅行者们沿着瑞典狭长的国土南行,一定不会错过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港口:哥德堡。 对于瑞典人来说,中国实在是个遥远的国家。但在这里几乎人人都知道中国,人们对茶叶和瓷器的热情更是近乎虔诚。这种热情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两百多年前那艘神秘沉没的商船--瑞典东印度人哥德堡号,也称哥德堡号。 1621年六月哥德堡市初建,当时瑞典刚刚从丹麦手里夺取了西海岸。18世纪中叶,西方与中国的贸易带来巨大的利润。冒险家坎贝尔等人通过向瑞典宫廷权贵们大力游说,终于获得了皇家的特别准许令,得以与中国开展贸易。这是瑞典国王向外国投资公司签发的第一张贸易许可令。 就商船而言,当时的瑞典在商船建造水平上堪称世界一流,无人可及。 在18世纪20年代末,瑞典的全部海运商船只有480艘,但仅仅50年之后,数量便猛增到900艘,几乎翻了一倍。其中,瑞典东印度公司新建的商船一艘跟着一艘下水,远航东方,极大地带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随着海底的秘密被发掘,越来越多的瑞典人,变成了“古船迷”,和“中国文化迷”。渐渐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人们心中浮起:为什么不能重建沉没的哥德堡号呢?以今天的技术,难道不能超越250年前的智慧吗?让我们再次远航中国,把那个当年没有完成的旅程,画成一个圆满的句号。
1995年,在一片空荡荡的码头上,重建哥德堡号的工程悄然开始了。但是谁也没想到,之后遇到的难题是如此之多,进度被迫一再延期,原定五年后下水远航的宏伟计划,到五年结束时连船体的轮廓都还没有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