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日本人眼中的青岛

2013-3-3 18:20 · 大杂烩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6月10日,我出席了2011年英国《金融时报》青岛国际金融高峰论坛,参加了“青岛战略”的圆桌讨论。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整个观点阐述和互动讨论中,本来要表达的观点没有好好表达出来。因此,借此机会,一边梳理,一边主张一下我要对青岛说的8件事。
一,我对青岛的印象良好。因英国《金融时报》曾几次举办过高峰论坛缘故,我也访问过这座沿海城市。坦率地说,同时具备这么多先天与后发条件的城市在中国是不多的。走走新开发的地区,能看到不少让老外感到亲切的高楼、商店等,还在以较大的规模建设地铁,丰富基础设施。青岛是宜居的空间,青岛市民的文明水平较高,逐渐形成秩序。沿着相对美丽的海边溜达溜达,走到火车站所在的老城区,眼前的情景就变成完全不一样的“中国风格”了。老百姓过得很舒服,节奏又不快,打麻将,聊聊天,打发时间,没什么太多事情可干,闲人不少。我从未见过地理位置如此良好的火车站,步行到海边不到5分钟,其建筑还带着欧式风格。老城区毕竟曾被德国殖民,时光已过,仍有余香。二,3月11日,大地震、大海啸以及核泄漏袭击了日本东北地区,现在,整个日本依然陷于“千年一遇”的复合型大危机状态。我坚定地认为,日本务必要把坏事变成好事,举国一致把此次大危机视为使得自己走出“失去二十年”的战略契机,复兴起来,重新建设家园,向国际社会发出日本独立自主的声音和立场。现在,日本企业正在比以前更加认真地考虑如何把其生产、销售、研发、人才培养等基地转移到海外,为的是进一步推进日本对外开放,避免国内的灾害风险,应对世界上最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必然产生的人才匮乏困境。毫无夸张地说,对日本人的改革事业来说,时间表提前了10年。希望青岛能够细心关注日本国整体的战略步伐以及企业的最新动态,中国青岛将也成为日本人追求转移的重要基地。
三,日本政府、企业以及国民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直以来是高度重视青岛的。日本是青岛第二大进出口贸易伙伴,到2010年9月为止,其累计投资项目有1761个,41.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25亿美元;2010年1月至10月,日本企业在青岛新增的投资项目有47个,同比增长57%,其投资额达到1.24亿美元。据统计,至今共有1500家左右的日本企业在青岛从商,投资。在我出生的1984年设立的华和国际租凭有限公司则是青岛第一个利用外资的项目。2009年1月1日,日本在青岛正式设立了领事馆,大大拉近了日本与青岛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两者之间人员、资本、信息、物品等往来。这是日本在中国开设的第8个使、领馆,其他分别在北京、上海、沈阳、大连、广州、重庆,还有香港。不在济南这一山东省的省会城市,而在青岛设立领事馆,这一事实本身已经意味深长,不难看出日本对青岛的重视与偏向。
四,青岛作为海洋城市,追求蓝色经济的战略品牌显而易见,对外国政府、企业、人才来说,其天生拥有的品牌价值并不陌生。青岛(Qingdao)这一国际上的大名也是与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跨国大企业的成长同舟共济,官民一体地磨练这一品牌的过程,国际社会始终关注着。在东亚地区合作,经济一体化不断被推动的过程中,尤其在将来中日韩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或经济合作协定(EPA)的步伐中,青岛这一“地缘位置”将变得更为重要,从其地理优势与吸引外资、外国人的先天优势以及逐渐提高的市场水平看,青岛很有可能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上的“结合点”。2010年,青岛的GDP达到5666.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9%,人均GDP大约9000美元左右,就一座城市的市民购买力而言,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五,我在“青岛战略”圆桌论坛上听到若干次“让青岛成为金融中心”的声音,自然引起了我的注意与思考。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秦敏先生提到“青岛将成为金融中心,急需金融人才”;FT《中国投资参考》主编James Kynge先生强调“走出去的资本超过引进来资本的历史性意义”,同时借用国外例子来说明“青岛也可以参考新加坡那样的小岛,把自己建设成金融中心”。毫无疑问,“蓝色经济”与“蓝色金融”必须是同行的,开放而深厚的金融市场对区域性的实体经济来说必然起到核心作用。但我始终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理解“让青岛成为金融中心”的说法。请允许谈我浅见:在本人看来,青岛首先是个依靠制造业创造财富、提升品牌的沿海城市,制造业才是青岛战略的精髓,这一点将长期不变。当然,制造业与金融业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是,政府的眼光怎么“突然”跑到金融中心去了呢?
六,访问了几次青岛,其先天条件与后发优势很迷人,令人羡慕。除了制造业以外,还有金融业、旅游业、服务业、帆船业等海洋产业,甚至军事产业。我们不要忘记,对于包括军事在内的中国海样战略来说,青岛也是个重要基地。从教育的角度说,青岛也是培养“海洋人才”最为丰富的城市。这么多的产业基础同时呈现在青岛,那么,对于青岛的长期发展来说,如何定位自己目标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设定好各种产业之间的优先顺序和改革步伐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太杂,太乱,太急。在青岛提倡“蓝色经济”这一战略概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反思其内涵和过程,综合性地进行管理,协调发展布局,否则,它的“先天优势”反而有可能变成“战略劣势”,但愿青岛政府、企业和人民不迷失方向。我坚信,就青岛战略而言,战略决定成败,方向改变青岛。但愿青岛政府和市民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灵魂。
七,在定位战略方向的过程中,我也相信,最为让青岛当局伤脑筋的是人才问题。应该说,人才是青岛战略中最不确定,令人担忧的因素。秦敏副市长也在圆桌论坛与我互动时也承认了这一点:“你提到的人才是问题的核心。”我不认为,位于山东省的青岛市是天生人才匮乏的。众所周知,山东是在全国高考中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我记得,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念书的时候,来自山东的很多同学是能力突出的人才。就像秦敏副市长也表示的那样,“问题是那些走出去的优秀学生,不管曾在大城市学习还是出国留学过的,能否最终回到或来到青岛创业,政府有必要认真研究,建设青岛的创业环境”。那么,能够吸引全国人才的大学建设和投资环境变得极为关键。坦率说,来华8年,人在北大,我从未见过想“我去青岛投资,创业,发展”的中国人,当然,这首先肯定是因为我的社交面太窄,但其次也许意味着某种事实和背景。
八,作为一个外国人,我由衷希望青岛能够做到的是发出独立自主的声音。据我所知,正在面对灾后重建的日本及其企业正在打算进一步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技术转移到中国城市,试图在研发领域促进对华投资。但曾有不少日本企业家,尤其中小企业的老板跟我唉声叹气过:“我们不知道地方城市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技术。接触政府也很难,门槛太高,信息比较封闭,所以不敢冒险。”我相信,除了日本,其他不少发达国家的企业家抱着同样的困惑和怀疑。在全国的非省会、非直辖市当中,直接享受到中央关怀的沿海城市有大连、宁波、厦门以及青岛,外国人对这些城市的重要性是比较清楚的。但从商业投资的角度来说,四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却是很少人能够回答的问题,至少我是回答不了。倘若一个从事咨询行业的新兴企业家正试图投资,四选一,凭什么不是大连,而是青岛,不是宁波,而是青岛,不是厦门,而是青岛?此时此刻,青岛市当局和官员真正要做的是,代表该地企业和人民,向国际社会发出信号,即青岛是谁,青岛有什么,青岛要什么,青岛缺什么,简单明了地、通俗易懂地、深入浅出地、颇有逻辑地,坚定不移地,表达出去,主张下去。这种努力比在国内政治中的政绩较量上抽象地主张蓝色经济,甚至检讨青岛模式,重要很多,深远很多。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6月10日,我出席了2011年英国《金融时报》青岛国际金融高峰论坛,参加了“青岛战略”的圆桌讨论。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整个观点阐述和互动讨论中,本来要表达的观点没有好好表达出来。因此,借此机会,一边梳理,一边主张一下我要对青岛说的8件事。
一,我对青岛的印象良好。因英国《金融时报》曾几次举办过高峰论坛缘故,我也访问过这座沿海城市。坦率地说,同时具备这么多先天与后发条件的城市在中国是不多的。走走新开发的地区,能看到不少让老外感到亲切的高楼、商店等,还在以较大的规模建设地铁,丰富基础设施。青岛是宜居的空间,青岛市民的文明水平较高,逐渐形成秩序。沿着相对美丽的海边溜达溜达,走到火车站所在的老城区,眼前的情景就变成完全不一样的“中国风格”了。老百姓过得很舒服,节奏又不快,打麻将,聊聊天,打发时间,没什么太多事情可干,闲人不少。我从未见过地理位置如此良好的火车站,步行到海边不到5分钟,其建筑还带着欧式风格。老城区毕竟曾被德国殖民,时光已过,仍有余香。二,3月11日,大地震、大海啸以及核泄漏袭击了日本东北地区,现在,整个日本依然陷于“千年一遇”的复合型大危机状态。我坚定地认为,日本务必要把坏事变成好事,举国一致把此次大危机视为使得自己走出“失去二十年”的战略契机,复兴起来,重新建设家园,向国际社会发出日本独立自主的声音和立场。现在,日本企业正在比以前更加认真地考虑如何把其生产、销售、研发、人才培养等基地转移到海外,为的是进一步推进日本对外开放,避免国内的灾害风险,应对世界上最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必然产生的人才匮乏困境。毫无夸张地说,对日本人的改革事业来说,时间表提前了10年。希望青岛能够细心关注日本国整体的战略步伐以及企业的最新动态,中国青岛将也成为日本人追求转移的重要基地。
三,日本政府、企业以及国民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直以来是高度重视青岛的。日本是青岛第二大进出口贸易伙伴,到2010年9月为止,其累计投资项目有1761个,41.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25亿美元;2010年1月至10月,日本企业在青岛新增的投资项目有47个,同比增长57%,其投资额达到1.24亿美元。据统计,至今共有1500家左右的日本企业在青岛从商,投资。在我出生的1984年设立的华和国际租凭有限公司则是青岛第一个利用外资的项目。2009年1月1日,日本在青岛正式设立了领事馆,大大拉近了日本与青岛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两者之间人员、资本、信息、物品等往来。这是日本在中国开设的第8个使、领馆,其他分别在北京、上海、沈阳、大连、广州、重庆,还有香港。不在济南这一山东省的省会城市,而在青岛设立领事馆,这一事实本身已经意味深长,不难看出日本对青岛的重视与偏向。
四,青岛作为海洋城市,追求蓝色经济的战略品牌显而易见,对外国政府、企业、人才来说,其天生拥有的品牌价值并不陌生。青岛(Qingdao)这一国际上的大名也是与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跨国大企业的成长同舟共济,官民一体地磨练这一品牌的过程,国际社会始终关注着。在东亚地区合作,经济一体化不断被推动的过程中,尤其在将来中日韩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或经济合作协定(EPA)的步伐中,青岛这一“地缘位置”将变得更为重要,从其地理优势与吸引外资、外国人的先天优势以及逐渐提高的市场水平看,青岛很有可能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上的“结合点”。2010年,青岛的GDP达到5666.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9%,人均GDP大约9000美元左右,就一座城市的市民购买力而言,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五,我在“青岛战略”圆桌论坛上听到若干次“让青岛成为金融中心”的声音,自然引起了我的注意与思考。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秦敏先生提到“青岛将成为金融中心,急需金融人才”;FT《中国投资参考》主编James Kynge先生强调“走出去的资本超过引进来资本的历史性意义”,同时借用国外例子来说明“青岛也可以参考新加坡那样的小岛,把自己建设成金融中心”。毫无疑问,“蓝色经济”与“蓝色金融”必须是同行的,开放而深厚的金融市场对区域性的实体经济来说必然起到核心作用。但我始终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理解“让青岛成为金融中心”的说法。请允许谈我浅见:在本人看来,青岛首先是个依靠制造业创造财富、提升品牌的沿海城市,制造业才是青岛战略的精髓,这一点将长期不变。当然,制造业与金融业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是,政府的眼光怎么“突然”跑到金融中心去了呢?
六,访问了几次青岛,其先天条件与后发优势很迷人,令人羡慕。除了制造业以外,还有金融业、旅游业、服务业、帆船业等海洋产业,甚至军事产业。我们不要忘记,对于包括军事在内的中国海样战略来说,青岛也是个重要基地。从教育的角度说,青岛也是培养“海洋人才”最为丰富的城市。这么多的产业基础同时呈现在青岛,那么,对于青岛的长期发展来说,如何定位自己目标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设定好各种产业之间的优先顺序和改革步伐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太杂,太乱,太急。在青岛提倡“蓝色经济”这一战略概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反思其内涵和过程,综合性地进行管理,协调发展布局,否则,它的“先天优势”反而有可能变成“战略劣势”,但愿青岛政府、企业和人民不迷失方向。我坚信,就青岛战略而言,战略决定成败,方向改变青岛。但愿青岛政府和市民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灵魂。
七,在定位战略方向的过程中,我也相信,最为让青岛当局伤脑筋的是人才问题。应该说,人才是青岛战略中最不确定,令人担忧的因素。秦敏副市长也在圆桌论坛与我互动时也承认了这一点:“你提到的人才是问题的核心。”我不认为,位于山东省的青岛市是天生人才匮乏的。众所周知,山东是在全国高考中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我记得,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念书的时候,来自山东的很多同学是能力突出的人才。就像秦敏副市长也表示的那样,“问题是那些走出去的优秀学生,不管曾在大城市学习还是出国留学过的,能否最终回到或来到青岛创业,政府有必要认真研究,建设青岛的创业环境”。那么,能够吸引全国人才的大学建设和投资环境变得极为关键。坦率说,来华8年,人在北大,我从未见过想“我去青岛投资,创业,发展”的中国人,当然,这首先肯定是因为我的社交面太窄,但其次也许意味着某种事实和背景。
八,作为一个外国人,我由衷希望青岛能够做到的是发出独立自主的声音。据我所知,正在面对灾后重建的日本及其企业正在打算进一步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技术转移到中国城市,试图在研发领域促进对华投资。但曾有不少日本企业家,尤其中小企业的老板跟我唉声叹气过:“我们不知道地方城市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技术。接触政府也很难,门槛太高,信息比较封闭,所以不敢冒险。”我相信,除了日本,其他不少发达国家的企业家抱着同样的困惑和怀疑。在全国的非省会、非直辖市当中,直接享受到中央关怀的沿海城市有大连、宁波、厦门以及青岛,外国人对这些城市的重要性是比较清楚的。但从商业投资的角度来说,四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却是很少人能够回答的问题,至少我是回答不了。倘若一个从事咨询行业的新兴企业家正试图投资,四选一,凭什么不是大连,而是青岛,不是宁波,而是青岛,不是厦门,而是青岛?此时此刻,青岛市当局和官员真正要做的是,代表该地企业和人民,向国际社会发出信号,即青岛是谁,青岛有什么,青岛要什么,青岛缺什么,简单明了地、通俗易懂地、深入浅出地、颇有逻辑地,坚定不移地,表达出去,主张下去。这种努力比在国内政治中的政绩较量上抽象地主张蓝色经济,甚至检讨青岛模式,重要很多,深远很多。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