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中国帆船】"耆英号"神奇旅程

来自: 中国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西事纪闻]“耆英”号神奇旅程


    新版本“金刚”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以及美丽脱俗女主角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冒险家卡尔那双充满狡诈和贪婪的眼睛。其实很难用单纯的道德的眼光来评判其所作所为的是与非,毕竟这种财富和名誉所诱导出的冒险精神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160年前,一群来自英国的冒险家做了几乎与卡尔同样的事情,所不同的是,他们所诱拐(或者说绑架)的不是子虚乌有的超级大猩猩,而是一艘巨型的中国木船以及30名中国船员。他们的结局似乎也比卡尔更加幸运,没有帝国大厦的空战,也没有最后关头的壮烈的毁灭,每个人都悄悄的在历史的长河中隐藏了自己的身影。。。

  这艘船就是“耆英”号。
  
  “耆英”号是一艘三桅中国帆船(如果还要在细分的话,应该属于“广船”船型)。排水量800吨,长度为45米,宽度为10.7米,船体中部船舱的深度是5.7米。主桅杆的高度是27米(相当于今天的9层住宅楼的高度),总的来说,这是一艘庞大的中国帆船。这是当年的宣传品上所描绘的样子(照相术才发明没几年,还谈不上普及,所以大部分的宣传品还是需要手绘)。
  
  
1e518b536fe856c5230683da6ab49055.jpg

  如果没有后来的跨越半个地球的远航,“耆英号”就会默默无闻的消失所有人的记忆中,几十年后,结构老化之后他就会被拆解作劈柴烧掉或者成为另一艘新船的某个部件。没有人会记得这个世界上会有这样一艘船存在,甚至也根本不会有这个船名。根据现在能够找到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描画出整个阴谋轮廓。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获得了在香港的落脚点,并且获得了名义上进出广州城的权利(真正解决进城问题,还是十多年以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事情:既是起因也是结果)。几个英国人意识到战争即为他们提供了与中国人做生意的机会,同时也提醒了英国本土民众英国的存在,激发了他们对于这个中央帝国的兴趣,这或许正是一个商机。这几个英国人的分别是Douglas Lapraik, S. Revett, T. A. Lane 以及后来的“耆英”号的船长 Charles Alfred Auckland Kellet 这几个人当中最有名的还是T. A. Lane, 这位老兄在1850年与另外一个叫做Ninian Crawford的家伙开了一个小铺子,专门销售水手们吃的饼干(水手们最痛恨又最离不开的食物),这家小铺子最后发展成了今天大名鼎鼎的奢侈品百货商店莲卡佛(Lane & Crawford)。几个人密谋的结果就是搞一艘中国的帆船到英国去展览。当然,赚钱的同时几个人还忘不了忠君爱国,要把这次展览搞成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的一个活动,为这项充满铜臭的活动增加一点高雅气息(虽然女王登基已经是若干年前的事情了)。
  
  想出给猫的脖子上系个铃铛注意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给猫的脖子系上铃铛才是最困难的事情:按照当时中国的法律,禁止任何外国人购买中国的船只,胆敢违反者,一个字“斩”。不过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条四海皆准的法律,那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中间经过了多少曲折已经无法考证了,反正最后的结果是英国人终于在1846年8月份买到了一艘中国帆船,一艘往来于广州和那样之间的茶叶船。不但是船,同时还招募了30名中国水手:这非常重要,毕竟英国人没有驾驶中国帆船的经验,要把这个东西开会英国,没有中国水手参与显然是行不通的。不难想象英国人驾着这艘船逃离***控制的水域的兴奋心情,毕竟是完成了一件几乎不能实现的冒险。不过从事后看,英国人可能太过忧虑了,毕竟只是一艘船而已,不是皇帝老儿的“四十二章经”,所以根本没有任何一个***的官员关注这些事情,没有任何人受到处罚,也没有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留下任何纪录。因为是一桩违法交易,所以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英国人为了这艘船究竟花了多少钱,多少钱花在买船上,多少钱用来打通关节上。
  
  逃离广州之后,这艘船首先停留在香港,停留在香港期间,这艘船接待了不少英国人在远东的头头脑脑之类的任务,其中就包括港督以及舰队的司令和其他军官————因为舰队的司令和军官参观了这艘船,所以早前有人认为这是一场间谍活动,英国人企图从这船上了解清军水师的装备情况,这种狂想的确有些可笑,因为英军阵的需要了解中国的船只的话,新加坡,雅加达都有大把的中国帆船可供详细研究(这首船本身就往来与南洋与广州之间),根本用不着冒着生命危险到广州去购船。在香港停留期间,英国人应该对这艘船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装饰,毕竟他们要把这艘船带到英国去,希望船上能有更多吸引民众兴趣的装饰和物品,而不是茶叶。船的名字应该也是在香港期间确定的,起这个名字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耆英就是当时广东的最高长官,相对来说,耆英也是英国人认为最容易打交道的***官员之一。耆英虽然内心认为英国人本是蛮夷之辈,但是口头上对于英国人还是非产客气的,据说他写给英国人的外交信件肉麻如情书,当然这也不妨碍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对英国人骂娘(后来当英国人把缴获的骂娘文件扔在耆打人面前的时候,他恐怕只有恨自己不是相片不能钻到砖缝里面去了)。
  
  1846年12月6日,“耆英”号离开了香港,开始了前途未卜的跨越半个地球的远航。正是这次航行,让它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出发的时候船上共有30名中国人,12名英国人。船长是英国人Kellet(这位仁兄后来移民到了印度),负责船只的指挥和导航。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指挥阶层的英国人是如何与执行阶层的中国水手进行交流的?指望英国人能够利用广东话与中国水手交流?似乎不太现实,1840年代能够使用中文(不要说熟练使用中文了)的西方人极其罕见。这与***的政策有关,***把语言也当成了一件有效“制夷”武器,任何教授外国人中国语言的做法都是违法的。指望水手们利用英语与英国人交流?似乎更不现实。所以在船上应该由人充当翻译的角色。而这个翻译很可能就是船上30名中国人当中唯一留下名字的希生希老爷。关于希生的出生年月以及此前的经历现在已经无从查证。不过他倒是很幸运的留下了一张肖像画。
  
3996634_3437925.jpg
  这张画显然出自西人之手,画中的希老爷又一张典型的广东人的面孔,神情相当自信。希老爷对英国人自称是四品官员(显然是扯/淡)。关于希生真实身份的一个合理推断就是:他可能某个商行中的买办一类的角色。这样的身份一方面意味着他掌握了一些洋泾浜的英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英国人能够有机会结识他。
  
  总的来说,这个中英联合团队在初期的表现还不错,1847年3月31号耆英号顺利绕过了非洲的好望角,其间经历了一场风暴,依靠船只本身优异的建造质量和船员的努力,基本上没有受到多大损失。4月16号,耆英号停靠在南大西洋上圣赫勒拿岛,也就是拿破仑被流放的那个小岛。

  在圣赫勒拿岛上,耆英号引起了当地人的极大兴趣,岛上的总督以及海军最高指挥官都参观了这艘船。有了领导带头,当地的民众也不甘落后,几乎每个人都跑到码头上欣赏了一下这艘来自遥远的东方国度里的庞然大物。然而,危机也渐渐逼近了,最大的威胁来自30名中国船员:他们当初上船的服务的时候被告知这不过是到新加坡和雅加达的一次普通航行而,所以他们签下的不过是一个8个月的短期合同而已。英国人显然为了获得中国水手的合作而采取了欺骗手段。站在中国水手的立场上就能很容易体会到这种被愚弄和欺骗的愤怒:在遥远的南大西洋上,离开家乡数万里距离。。。这种不满情绪渐渐积累,一场哗变似乎不可避免了。除此以外,船上的补给也日益短缺(我们似乎可以推断英国人手中的现金也出现了问题,否则,完全可以在圣赫勒拿岛完成补给)。内外交困之下,Kellet船长只好做出妥协,暂时驶往纽约,而不是最初的目的地伦敦。并且答应中国船员,到达美国之后安排他们乘坐另外的船只返回广州。

  1847年7月,伴随着船员的愤怒和不满,耆英号终于驶如了纽约港。大城市毕竟是大城市,远非圣赫勒拿到这种穷乡僻壤所能比拟的:耆英号的到来在当地引发了巨大的狂热。大家争相跑到码头上一度为快,不少人花了25美分登船参观,大家的兴趣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欣赏中国帆船奇异的设计,二是要看看中国人长的是啥样。从商业角度上来说,这个展览非常成功,每天需要登船的人络绎不绝,多的时候每天有4000人。可以想象Kellet等人大概每天睡觉都会笑醒的。高兴之余,英国人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26名中国船员于10月6日登上了开往广东的Candace号。英国人的巨大成功让当地的美国人想当眼红,一个叫做P. T. Baunum的家伙灵机一动就照猫画虎也在当地制造了一艘“中国”帆船,并且吹嘘这个东东是他从中国拖来的。船可以照猫画虎的造,中国的水手却不是随便能够变出来的。这位老兄就找了几个黑人来冒充。

  纽约民众的热情消退之后,Kellet等人在1847年11月6号又把船开到了波士顿。波士顿民众的热情不逊于纽约人,根据波士顿晚报的记载,单单感恩节这天,登船参观的人就有四五千人之多。赚的盆满钵满之后,英国人总算想起来他们此行还背负着忠君爱国的使命,他们需要把船开到英国去,让女王陛下也开开眼。

  在纽约一家法庭的文件上我们可以找到部分中国水手的名字,他们是:
  Ong Ahiong, Chien Atai, Yeh Achin, Chew Ati, Lim Akeing, Lim Ale, Khote Sun, Kho per le, Gobun Hap, Ung, Aiong, Lip Hap, Sun Age, Chive Achan, Hia Siang, Chien ten yeng, Lim tai Choog,Ung ii, Lia lai, Tan a Ia, Lin Cheng Li, Tam Sam song, Chin Ansey, Koesing Thiam, Ung tian yong
  
  上述名字应当都是广东话的音译,熟悉广东话的网友可以试着写出他们的中文名字。

  从法庭文件上可以了解更多的更多这次航行的细节:
  第一,Kellet在招募船员的时候使用了相当多欺骗手段。船员们最初被告知航行的目的地是新加坡和吉隆坡,装载的货物是糖或者鸦片,然后再回到Chusan(舟山?)。只要船员们乐意,他们可以在任何港口离开船只,Kellet负责他们在任何外国港口的花费。
  
  第二,工资水平。工资最高的是希生,每个月11块(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位老兄自称***官员的荒谬性,***大员会为了一个月11块的收入飘洋过海?),两个船员的工资是9块,其余的认识6块。大约同时代,清军的军饷不过每月2两银子,对比之下,这个收入还算不坏。不过除了出发前预付了三个月的薪水以外,一直处于拖欠状态。到了纽约之后,获得展出收益之后,每个人补发了12元。

  第三,残酷的海上生活,为了让船员们与自己合作,Kellet除了用花言巧语诱骗之外,还采用了暴力手段:拳打和鞭笞。
  第四,中国船员除了要求讨回工资之外,还要求法庭判处Kellet支付他们从纽约到广州的旅费,大约是每人200元。
  
  对比今日***之民工讨工资需要以自杀相威胁(对合法手段的绝望?),160年前这些勇敢的广东水手可以站在异国的法庭之上主张自己的权利,法庭也做出了支持中国水手的决定,令人不胜感慨。

  耆英号上一般中国水手的工资是每月6元,一年72元,大约同时代,英国皇家海军的水手工资是年薪18英镑左右,二者基本相当。上海滩大班沙逊(或者哈同?)初到上海的时候做看门人,月薪5两银子,大致相当于银元7元。这是那个时代国际市场上一般劳动力的价格。

  在纽约发生的事情的确非常令人着迷:希生以及其他的中国水手是如何想起来到法庭上来解决这个纠纷的,是由当地美国人指点?还是希生凭借自己洋泾浜的英语杀出一条血路?细节如今已经无从探究,不过事情的后来的发展还是比较清楚的。大部分中国水手选择了搭船回广州,希生以及另外两三个人选择了继续与Kellet船长合作,准备再到英国捞一把。按照今天中国人的观点,希生等人的选择相当怪异:他们已经与英国人对簿公堂,彼此之间已经撕破脸皮,居然还能够再次选择与英国人合作看起来非常令人费解。不过站在英国人的角度,这是一个别无选择的决定: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才把这艘中国船开到了大西洋上,眼看着就可以回到英国大捞特捞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了中国水手,那么展览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英国人不但对异国的风光和器物感兴趣,对于外国人更感兴趣。探险家总是会想方设法带一些异国的土著回去,从哥伦布到库克船长莫不如此,他,Kellet船长,虽然不能跟前面两位伟人相比,但是带上几个中国水手,特别是会说英语的中国人回到英国,无论从名誉的角度海还是金钱的角度都是正确的选择。可以想象经过Kellet船长另外的一番甜言蜜语的诱惑,希生以及他的另外几个同胞决定在探险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对Kellet船长而言,回到英国是回家,对于希生等人而言英国是一个更加遥远的未知国度)。

  1848年2月17日,耆英号从波士顿启航,目的地是英国伦敦。这段北大西洋的航程非常不顺利,这可能与大部分中国水手离开有关,Kellet船长恐怕只能雇用一些并不熟悉中国帆船操作和结构的欧美水手。2月28日,船只遭遇大风暴,损失比较惨重:前帆被风撕裂,两艘小艇沉没,船舵因为受损而丧失功能,二副在修复船舵的过程中落海淹死。但是巨大的风浪还是帮了一点忙,耆英号花了21天就横渡了大西洋,这对于木质帆船而言是一个非常快的速度。3月15日,耆英号终于到达了英吉利海峡中泽西岛屿(一个靠近法国的小岛,二战中唯一被德国占领的领土),3月28日修整之后的耆英号到达伦敦。

  Kellet船长一天也没有浪费,抵达伦敦之后立刻投入到热火朝天扒分运动中。既然是搞展览第一步,最重要的肯定是宣传,1840年代报纸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大众媒介,在船长的大力操持之下1848年4月1日的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Kellet的访问,同时配发的是耆英号的大幅铜板画,向大家预告,耆英号正在整修当中,不日将正式展出,展出的地点就在Blackwall码头。其次,为了配合展出,Kellet等人制作了彩色的宣传招贴画,还订制了白镴纪念章,纪念章的正面是耆英号的浮雕,背面是这艘船的介绍:
  ”The first junk that ever rounded the Cape of Good Hope, or appeared in British waters. Her dimensions are length 160ft. Depth of hold: 19ft. Burden: 800 tons Chinese measurement. Rudder 7 1/2 tons, mainsail 9 tons. Mainmast 85ft long from deck. The ship is built of teak wood. She sailed from Hong Kong 6th December 1846, arrived in England 27th March 1848, 477 days from Canton. "Captain Kellet", commander."
  第一艘绕过好望角的中国帆船,也是出现在英国水域的第一艘。她的长度是160英尺,船舱的深度是19英尺,载重800吨。 船舵的重量是7.5吨,主帆中9吨,主桅杆,从甲板起高度为85英尺。1848年12约6日离开香港,1848年3月27日到达英国。耗时477天。船长Kellet.

希生希老爷人生最光辉的时刻就是出席1850年在水晶宫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并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总算有那么一点四品大员的意思了).

Chien Atai 简阿泰,
  Yeh Achin 叶阿钦,
  Ung 雄,
  Lin Cheng Li林成立,
  Ung tian yong翁田勇


摘自天涯社区:http://bbs.tianya.cn/post-no05-106893-1.shtml

北京号帆船气象导航
自由的浪花 来自: 黑龙江齐齐哈尔
看来烟斗大哥真的对中式帆船越来越着迷了
2013-2-22 10:35
烟斗 楼主 来自: 中国
自由的浪花 发表于 2013-2-22 10:35
看来烟斗大哥真的对中式帆船越来越着迷了

哈哈,现在对中式帆装兴趣特大,想整一套感受感受。
2013-2-22 12:20
北京号帆船气象导航
自由的浪花 来自: 黑龙江齐齐哈尔
{:soso_e142:}
2013-2-22 13:34
自由的浪花 来自: 黑龙江齐齐哈尔
烟斗大哥言必信,行必果,这回我们有的看了
2013-2-22 13:34
ssail 来自: 福建福州
本帖最后由 ssail 于 2014-5-26 14:42 编辑

junk-keying-edit.jpg
py0596.jpg

耆英号应该是福船型 但是用了广船的舵 其实那时广船和福船还是没分得很开的 那时的大兵船 后来的北海大拖 七艕 包帆等才是典型的广船:船体消瘦  头低尾高 头尖尾阔 帆骨少的扇形帆 多孔舵
2014-5-26 14:21
ssail 来自: 福建福州
耆英号应该就是这种船型
OLD_JUNKS_副本.jpg
69606b4ajw1dmzz8cq3o2j.jpg
2014-5-26 14:26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西事纪闻]“耆英”号神奇旅程


    新版本“金刚”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以及美丽脱俗女主角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冒险家卡尔那双充满狡诈和贪婪的眼睛。其实很难用单纯的道德的眼光来评判其所作所为的是与非,毕竟这种财富和名誉所诱导出的冒险精神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160年前,一群来自英国的冒险家做了几乎与卡尔同样的事情,所不同的是,他们所诱拐(或者说绑架)的不是子虚乌有的超级大猩猩,而是一艘巨型的中国木船以及30名中国船员。他们的结局似乎也比卡尔更加幸运,没有帝国大厦的空战,也没有最后关头的壮烈的毁灭,每个人都悄悄的在历史的长河中隐藏了自己的身影。。。

  这艘船就是“耆英”号。
  
  “耆英”号是一艘三桅中国帆船(如果还要在细分的话,应该属于“广船”船型)。排水量800吨,长度为45米,宽度为10.7米,船体中部船舱的深度是5.7米。主桅杆的高度是27米(相当于今天的9层住宅楼的高度),总的来说,这是一艘庞大的中国帆船。这是当年的宣传品上所描绘的样子(照相术才发明没几年,还谈不上普及,所以大部分的宣传品还是需要手绘)。
  
  
1e518b536fe856c5230683da6ab49055.jpg

  如果没有后来的跨越半个地球的远航,“耆英号”就会默默无闻的消失所有人的记忆中,几十年后,结构老化之后他就会被拆解作劈柴烧掉或者成为另一艘新船的某个部件。没有人会记得这个世界上会有这样一艘船存在,甚至也根本不会有这个船名。根据现在能够找到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描画出整个阴谋轮廓。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获得了在香港的落脚点,并且获得了名义上进出广州城的权利(真正解决进城问题,还是十多年以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事情:既是起因也是结果)。几个英国人意识到战争即为他们提供了与中国人做生意的机会,同时也提醒了英国本土民众英国的存在,激发了他们对于这个中央帝国的兴趣,这或许正是一个商机。这几个英国人的分别是Douglas Lapraik, S. Revett, T. A. Lane 以及后来的“耆英”号的船长 Charles Alfred Auckland Kellet 这几个人当中最有名的还是T. A. Lane, 这位老兄在1850年与另外一个叫做Ninian Crawford的家伙开了一个小铺子,专门销售水手们吃的饼干(水手们最痛恨又最离不开的食物),这家小铺子最后发展成了今天大名鼎鼎的奢侈品百货商店莲卡佛(Lane & Crawford)。几个人密谋的结果就是搞一艘中国的帆船到英国去展览。当然,赚钱的同时几个人还忘不了忠君爱国,要把这次展览搞成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的一个活动,为这项充满铜臭的活动增加一点高雅气息(虽然女王登基已经是若干年前的事情了)。
  
  想出给猫的脖子上系个铃铛注意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给猫的脖子系上铃铛才是最困难的事情:按照当时中国的法律,禁止任何外国人购买中国的船只,胆敢违反者,一个字“斩”。不过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条四海皆准的法律,那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中间经过了多少曲折已经无法考证了,反正最后的结果是英国人终于在1846年8月份买到了一艘中国帆船,一艘往来于广州和那样之间的茶叶船。不但是船,同时还招募了30名中国水手:这非常重要,毕竟英国人没有驾驶中国帆船的经验,要把这个东西开会英国,没有中国水手参与显然是行不通的。不难想象英国人驾着这艘船逃离***控制的水域的兴奋心情,毕竟是完成了一件几乎不能实现的冒险。不过从事后看,英国人可能太过忧虑了,毕竟只是一艘船而已,不是皇帝老儿的“四十二章经”,所以根本没有任何一个***的官员关注这些事情,没有任何人受到处罚,也没有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留下任何纪录。因为是一桩违法交易,所以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英国人为了这艘船究竟花了多少钱,多少钱花在买船上,多少钱用来打通关节上。
  
  逃离广州之后,这艘船首先停留在香港,停留在香港期间,这艘船接待了不少英国人在远东的头头脑脑之类的任务,其中就包括港督以及舰队的司令和其他军官————因为舰队的司令和军官参观了这艘船,所以早前有人认为这是一场间谍活动,英国人企图从这船上了解清军水师的装备情况,这种狂想的确有些可笑,因为英军阵的需要了解中国的船只的话,新加坡,雅加达都有大把的中国帆船可供详细研究(这首船本身就往来与南洋与广州之间),根本用不着冒着生命危险到广州去购船。在香港停留期间,英国人应该对这艘船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装饰,毕竟他们要把这艘船带到英国去,希望船上能有更多吸引民众兴趣的装饰和物品,而不是茶叶。船的名字应该也是在香港期间确定的,起这个名字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耆英就是当时广东的最高长官,相对来说,耆英也是英国人认为最容易打交道的***官员之一。耆英虽然内心认为英国人本是蛮夷之辈,但是口头上对于英国人还是非产客气的,据说他写给英国人的外交信件肉麻如情书,当然这也不妨碍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对英国人骂娘(后来当英国人把缴获的骂娘文件扔在耆打人面前的时候,他恐怕只有恨自己不是相片不能钻到砖缝里面去了)。
  
  1846年12月6日,“耆英”号离开了香港,开始了前途未卜的跨越半个地球的远航。正是这次航行,让它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出发的时候船上共有30名中国人,12名英国人。船长是英国人Kellet(这位仁兄后来移民到了印度),负责船只的指挥和导航。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指挥阶层的英国人是如何与执行阶层的中国水手进行交流的?指望英国人能够利用广东话与中国水手交流?似乎不太现实,1840年代能够使用中文(不要说熟练使用中文了)的西方人极其罕见。这与***的政策有关,***把语言也当成了一件有效“制夷”武器,任何教授外国人中国语言的做法都是违法的。指望水手们利用英语与英国人交流?似乎更不现实。所以在船上应该由人充当翻译的角色。而这个翻译很可能就是船上30名中国人当中唯一留下名字的希生希老爷。关于希生的出生年月以及此前的经历现在已经无从查证。不过他倒是很幸运的留下了一张肖像画。
  
3996634_3437925.jpg
  这张画显然出自西人之手,画中的希老爷又一张典型的广东人的面孔,神情相当自信。希老爷对英国人自称是四品官员(显然是扯/淡)。关于希生真实身份的一个合理推断就是:他可能某个商行中的买办一类的角色。这样的身份一方面意味着他掌握了一些洋泾浜的英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英国人能够有机会结识他。
  
  总的来说,这个中英联合团队在初期的表现还不错,1847年3月31号耆英号顺利绕过了非洲的好望角,其间经历了一场风暴,依靠船只本身优异的建造质量和船员的努力,基本上没有受到多大损失。4月16号,耆英号停靠在南大西洋上圣赫勒拿岛,也就是拿破仑被流放的那个小岛。

  在圣赫勒拿岛上,耆英号引起了当地人的极大兴趣,岛上的总督以及海军最高指挥官都参观了这艘船。有了领导带头,当地的民众也不甘落后,几乎每个人都跑到码头上欣赏了一下这艘来自遥远的东方国度里的庞然大物。然而,危机也渐渐逼近了,最大的威胁来自30名中国船员:他们当初上船的服务的时候被告知这不过是到新加坡和雅加达的一次普通航行而,所以他们签下的不过是一个8个月的短期合同而已。英国人显然为了获得中国水手的合作而采取了欺骗手段。站在中国水手的立场上就能很容易体会到这种被愚弄和欺骗的愤怒:在遥远的南大西洋上,离开家乡数万里距离。。。这种不满情绪渐渐积累,一场哗变似乎不可避免了。除此以外,船上的补给也日益短缺(我们似乎可以推断英国人手中的现金也出现了问题,否则,完全可以在圣赫勒拿岛完成补给)。内外交困之下,Kellet船长只好做出妥协,暂时驶往纽约,而不是最初的目的地伦敦。并且答应中国船员,到达美国之后安排他们乘坐另外的船只返回广州。

  1847年7月,伴随着船员的愤怒和不满,耆英号终于驶如了纽约港。大城市毕竟是大城市,远非圣赫勒拿到这种穷乡僻壤所能比拟的:耆英号的到来在当地引发了巨大的狂热。大家争相跑到码头上一度为快,不少人花了25美分登船参观,大家的兴趣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欣赏中国帆船奇异的设计,二是要看看中国人长的是啥样。从商业角度上来说,这个展览非常成功,每天需要登船的人络绎不绝,多的时候每天有4000人。可以想象Kellet等人大概每天睡觉都会笑醒的。高兴之余,英国人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26名中国船员于10月6日登上了开往广东的Candace号。英国人的巨大成功让当地的美国人想当眼红,一个叫做P. T. Baunum的家伙灵机一动就照猫画虎也在当地制造了一艘“中国”帆船,并且吹嘘这个东东是他从中国拖来的。船可以照猫画虎的造,中国的水手却不是随便能够变出来的。这位老兄就找了几个黑人来冒充。

  纽约民众的热情消退之后,Kellet等人在1847年11月6号又把船开到了波士顿。波士顿民众的热情不逊于纽约人,根据波士顿晚报的记载,单单感恩节这天,登船参观的人就有四五千人之多。赚的盆满钵满之后,英国人总算想起来他们此行还背负着忠君爱国的使命,他们需要把船开到英国去,让女王陛下也开开眼。

  在纽约一家法庭的文件上我们可以找到部分中国水手的名字,他们是:
  Ong Ahiong, Chien Atai, Yeh Achin, Chew Ati, Lim Akeing, Lim Ale, Khote Sun, Kho per le, Gobun Hap, Ung, Aiong, Lip Hap, Sun Age, Chive Achan, Hia Siang, Chien ten yeng, Lim tai Choog,Ung ii, Lia lai, Tan a Ia, Lin Cheng Li, Tam Sam song, Chin Ansey, Koesing Thiam, Ung tian yong
  
  上述名字应当都是广东话的音译,熟悉广东话的网友可以试着写出他们的中文名字。

  从法庭文件上可以了解更多的更多这次航行的细节:
  第一,Kellet在招募船员的时候使用了相当多欺骗手段。船员们最初被告知航行的目的地是新加坡和吉隆坡,装载的货物是糖或者鸦片,然后再回到Chusan(舟山?)。只要船员们乐意,他们可以在任何港口离开船只,Kellet负责他们在任何外国港口的花费。
  
  第二,工资水平。工资最高的是希生,每个月11块(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位老兄自称***官员的荒谬性,***大员会为了一个月11块的收入飘洋过海?),两个船员的工资是9块,其余的认识6块。大约同时代,清军的军饷不过每月2两银子,对比之下,这个收入还算不坏。不过除了出发前预付了三个月的薪水以外,一直处于拖欠状态。到了纽约之后,获得展出收益之后,每个人补发了12元。

  第三,残酷的海上生活,为了让船员们与自己合作,Kellet除了用花言巧语诱骗之外,还采用了暴力手段:拳打和鞭笞。
  第四,中国船员除了要求讨回工资之外,还要求法庭判处Kellet支付他们从纽约到广州的旅费,大约是每人200元。
  
  对比今日***之民工讨工资需要以自杀相威胁(对合法手段的绝望?),160年前这些勇敢的广东水手可以站在异国的法庭之上主张自己的权利,法庭也做出了支持中国水手的决定,令人不胜感慨。

  耆英号上一般中国水手的工资是每月6元,一年72元,大约同时代,英国皇家海军的水手工资是年薪18英镑左右,二者基本相当。上海滩大班沙逊(或者哈同?)初到上海的时候做看门人,月薪5两银子,大致相当于银元7元。这是那个时代国际市场上一般劳动力的价格。

  在纽约发生的事情的确非常令人着迷:希生以及其他的中国水手是如何想起来到法庭上来解决这个纠纷的,是由当地美国人指点?还是希生凭借自己洋泾浜的英语杀出一条血路?细节如今已经无从探究,不过事情的后来的发展还是比较清楚的。大部分中国水手选择了搭船回广州,希生以及另外两三个人选择了继续与Kellet船长合作,准备再到英国捞一把。按照今天中国人的观点,希生等人的选择相当怪异:他们已经与英国人对簿公堂,彼此之间已经撕破脸皮,居然还能够再次选择与英国人合作看起来非常令人费解。不过站在英国人的角度,这是一个别无选择的决定: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才把这艘中国船开到了大西洋上,眼看着就可以回到英国大捞特捞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了中国水手,那么展览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英国人不但对异国的风光和器物感兴趣,对于外国人更感兴趣。探险家总是会想方设法带一些异国的土著回去,从哥伦布到库克船长莫不如此,他,Kellet船长,虽然不能跟前面两位伟人相比,但是带上几个中国水手,特别是会说英语的中国人回到英国,无论从名誉的角度海还是金钱的角度都是正确的选择。可以想象经过Kellet船长另外的一番甜言蜜语的诱惑,希生以及他的另外几个同胞决定在探险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对Kellet船长而言,回到英国是回家,对于希生等人而言英国是一个更加遥远的未知国度)。

  1848年2月17日,耆英号从波士顿启航,目的地是英国伦敦。这段北大西洋的航程非常不顺利,这可能与大部分中国水手离开有关,Kellet船长恐怕只能雇用一些并不熟悉中国帆船操作和结构的欧美水手。2月28日,船只遭遇大风暴,损失比较惨重:前帆被风撕裂,两艘小艇沉没,船舵因为受损而丧失功能,二副在修复船舵的过程中落海淹死。但是巨大的风浪还是帮了一点忙,耆英号花了21天就横渡了大西洋,这对于木质帆船而言是一个非常快的速度。3月15日,耆英号终于到达了英吉利海峡中泽西岛屿(一个靠近法国的小岛,二战中唯一被德国占领的领土),3月28日修整之后的耆英号到达伦敦。

  Kellet船长一天也没有浪费,抵达伦敦之后立刻投入到热火朝天扒分运动中。既然是搞展览第一步,最重要的肯定是宣传,1840年代报纸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大众媒介,在船长的大力操持之下1848年4月1日的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Kellet的访问,同时配发的是耆英号的大幅铜板画,向大家预告,耆英号正在整修当中,不日将正式展出,展出的地点就在Blackwall码头。其次,为了配合展出,Kellet等人制作了彩色的宣传招贴画,还订制了白镴纪念章,纪念章的正面是耆英号的浮雕,背面是这艘船的介绍:
  ”The first junk that ever rounded the Cape of Good Hope, or appeared in British waters. Her dimensions are length 160ft. Depth of hold: 19ft. Burden: 800 tons Chinese measurement. Rudder 7 1/2 tons, mainsail 9 tons. Mainmast 85ft long from deck. The ship is built of teak wood. She sailed from Hong Kong 6th December 1846, arrived in England 27th March 1848, 477 days from Canton. "Captain Kellet", commander."
  第一艘绕过好望角的中国帆船,也是出现在英国水域的第一艘。她的长度是160英尺,船舱的深度是19英尺,载重800吨。 船舵的重量是7.5吨,主帆中9吨,主桅杆,从甲板起高度为85英尺。1848年12约6日离开香港,1848年3月27日到达英国。耗时477天。船长Kellet.

希生希老爷人生最光辉的时刻就是出席1850年在水晶宫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并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总算有那么一点四品大员的意思了).

Chien Atai 简阿泰,
  Yeh Achin 叶阿钦,
  Ung 雄,
  Lin Cheng Li林成立,
  Ung tian yong翁田勇


摘自天涯社区:http://bbs.tianya.cn/post-no05-106893-1.shtml

北京号帆船气象导航
看来烟斗大哥真的对中式帆船越来越着迷了
2013-2-22 10:35
自由的浪花 发表于 2013-2-22 10:35
看来烟斗大哥真的对中式帆船越来越着迷了

哈哈,现在对中式帆装兴趣特大,想整一套感受感受。
2013-2-22 12:20
北京号帆船气象导航
{:soso_e142:}
2013-2-22 13:34
烟斗大哥言必信,行必果,这回我们有的看了
2013-2-22 13:34
本帖最后由 ssail 于 2014-5-26 14:42 编辑

junk-keying-edit.jpg
py0596.jpg

耆英号应该是福船型 但是用了广船的舵 其实那时广船和福船还是没分得很开的 那时的大兵船 后来的北海大拖 七艕 包帆等才是典型的广船:船体消瘦  头低尾高 头尖尾阔 帆骨少的扇形帆 多孔舵
2014-5-26 14:21
耆英号应该就是这种船型
OLD_JUNKS_副本.jpg
69606b4ajw1dmzz8cq3o2j.jpg
2014-5-26 14: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6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