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行业资讯 [组图]“我也算半个海南人”奥运帆船冠军徐莉佳

2013-2-5 02:27 · 行业新闻
来自: 山东青岛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81941098.jpg

中国选手徐莉佳在女子激光雷迪尔级别帆船比赛中。新华发


81941099.jpg

徐莉佳生活照

  文海南日报记者王黎刚
  2012年伦敦奥运帆船冠军、上海姑娘徐莉佳与海南有深厚的缘份,自称是“半个海南人“。从1997年算起,徐莉佳几乎每年都有近半年时间在海南度过,这些年她在海南呆的时间远比在上海的时间长。徐莉佳说,海口帆船帆板基地对外省冬训选手照顾周到,这些年她取得的成绩,有海口帆船帆板基地的功劳。
  近日,在海南举行的帆船帆板裁判员培训班上,记者见到了奥运帆船冠军、上海姑娘徐莉佳。“我算是半个海南人。”徐莉佳说。她可不是在开玩笑,从1997年算起,她一年中有近半年时间在海南度过。这些年她在海南呆的时间远比在上海的时间长。今年由于补课的原因,十几年来她首次缺席海南冬训,这让她感到有些不习惯。
  海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徐莉佳对两个日子记忆犹新,1997年6月27日和1997年11月20日,前者是她正式进入上海市帆船队的日子,后者是她第一次踏上海南岛的日子。她说:“首次来海南冬训时我才10岁,是练OP级帆船后第一次见到大海,也是第一次在海南过春节。没想到的是,此后16年里的绝大部分春节我都是在海南度过。海南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徐莉佳说:“1997年初,上海帆船队的张静教练到上海市长宁区少体校游泳队挑选苗子,别的队员在听她讲话时大都东张西望,不太专心,只有我瞪大了眼睛、侧耳倾听。当时她觉得我是个注意力专注的孩子,就选中了我。其实这是因为我的右耳听力不好,只能把脑袋探在最前面。”不过,当时徐莉佳对帆船一无所知,还以为是在电视上见过的帆板和冲浪,觉着练帆船一定很时髦。进队后她才觉得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海南留给徐莉佳的印象太深刻了,每年11月她都随队来海口帆船帆板基地冬训,一练就是近5个月的时间。“我记得有一年甚至在海口帆船帆板基地冬训了近半年时间。海口帆船帆板基地对外省冬训选手照顾得很好,对我们的要求有求必应,这些年我取得的成绩有海口帆船帆板基地的功劳。”
  练OP级帆船的大都是10岁左右的小孩子,大家都感到在海南冬训既快乐又兴奋,除了海南冬天气候怡人外,主要是摆脱了家长的束缚。“我们这些小伙伴第一次出远门,看到海南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她说。不过,新鲜感消失后,徐莉佳和她的小伙伴们开始想家了。“收到家里人的来信,信还没有打开,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她说。1998年徐莉佳度过了在海南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她第一次在外地过春节。“我们的年夜饭是在海口一家著名的海鲜店里吃的,我第一次品尝到了海南的四大名菜。”她说。
  徐莉佳还清楚地记得在海口帆船帆板基地的第一堂下海训练课。那年,10岁的徐莉佳和小队友们在来海南冬训前曾在淀山湖练了几个月。在淀山湖训练时教练安排两名队员驾驶一条船,像徐莉佳这样的新手都有老队员带着下湖训练。她说:“我以为在海南下海练,还会有老队员陪着。没想到,教练让我单独出海,船一下海我就慌了,不但拉断了缆又扯掉帆,最后把器材都给弄坏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相当狼狈。”
  差一点就被截肢
  在徐莉佳的帆船生涯中,最要感谢的是教练刘小马和张静夫妇。“没有他们夫妻俩的的悉心栽培,我不可能成为奥运冠军。”徐莉佳说。
  在徐莉佳眼中,张静就像妈妈一样照顾和关心她。上海OP帆船队的小队员都很喜欢张静,大家都叫她“胖妈妈”。“‘胖妈妈’训练时对我们异常严格,但生活上却对我们特别关心。”徐莉佳说,“海上气候反复无常,小队员们抵抗力较差,下海回来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一旦哪个队员发烧,‘胖妈妈’就会整夜守在她的床边。”按照国际帆联的规定,OP级帆船选手15岁后必须改练大级别帆船。这样,徐莉佳改投张静丈夫刘小马门下训练。在刘小马的调教下,徐莉佳终于成为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徐莉佳说:“刘小马曾是国内著名帆船选手,他的训练方法与众不同。从事帆船运动10多年,我的成绩稳步上升,我感觉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刘小马和张静这对帆船伉俪。”
  徐莉佳的帆船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这些年她一直在和伤病做斗争。12岁时,她随队在福建东山进行外海训练,结果突遇暴风雨,教练的皮艇都被打翻。徐莉佳与队友在波涛中挣扎了两个多小时才安全上岸。2004年,徐莉佳发现自己左膝关节长了个小肿瘤。已获雅典奥运入场券的徐莉佳希望带伤参加奥运,但在教练和医生的劝说下她不得不忍痛放弃奥运,接受手术治疗。徐莉佳说:“术后医生告诉我,假如这个肿瘤不及时切除,将在3个月后转化为恶性肿瘤,那时我将被截止。”
  徐莉佳说现在回想起来,2012年伦敦奥运这枚金牌夺得够悬的。“奥运资格赛我仅获得第25名,差点和奥运资格失之交臂。更倒霉的是,在2012年美国的一次训练中,我不慎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受伤较重。伤后第二天我就火速飞回国内接受治疗,一个月后我终于又能扬帆下海了。”
  伦敦奥运会后“啃书本”
  伦敦奥运会后,中国的奥运冠军们很忙,有人忙着进演艺圈,有人忙着开公司,而徐莉佳则忙着“啃书本”。这名上海交大的学子要忙着把备战奥运期间落下的学分补上。
  在伦敦奥运会上徐莉佳用流利的英文接受外国记者采访的一幕让人佩服不已。她的英语是如何练成的?徐莉佳说,在比赛和训练之余坚持背诵《新概念英语》,一有机会就找外国选手聊天。“和老外大胆说英文,出错了也不怕。”为了提高阅读水平,她经常上国外帆船网站、阅读原版专业书籍。如今,她不仅经常用英语写博客,还与激光雷迪尔级世界头号选手佩姬·莱利成为了好朋友,两人经常互发电子邮件。徐莉佳2012年被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录取,她说:“我就是对学外语感兴趣,有机会的话最好能再多学几门。”今年冬训期间由于要在上海交大上课,徐莉佳缺席了今年的海南冬训。大学学习让徐莉佳受益匪浅,她说:“重返赛场的时候,我的思维、看法都和以前不同了,处理问题也沉稳了许多。比赛中遇到困难能迅速分析并解决。”
  推广帆船运动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训练,徐莉佳终于获得了体育人梦寐以求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但在徐莉佳心中,拿了奥运冠军并不意味着一切万事大吉,她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要实现。“我想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帆船运动,体会在海上驾帆的乐趣。”
  这些年在国外训练比赛期间,徐莉佳看到有不少帆船爱好者。在中国,帆船还是小众运动,玩帆的绝大部分是专业运动员。“在中国帆船属于竞技体育,在国外帆船属于休闲运动。”这两年,在海口、青岛、大连和深圳等滨海城市逐渐出现了一些业余帆船爱好者,人数不超过1000人,而在新西兰,保守估计平均4到5个人就有一艘帆船。“作为奥运冠军,我要用自己的知名度推广帆船运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投身到这项运动中。”她说。(南海网-海南日报)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81941098.jpg

中国选手徐莉佳在女子激光雷迪尔级别帆船比赛中。新华发


81941099.jpg

徐莉佳生活照

  文海南日报记者王黎刚
  2012年伦敦奥运帆船冠军、上海姑娘徐莉佳与海南有深厚的缘份,自称是“半个海南人“。从1997年算起,徐莉佳几乎每年都有近半年时间在海南度过,这些年她在海南呆的时间远比在上海的时间长。徐莉佳说,海口帆船帆板基地对外省冬训选手照顾周到,这些年她取得的成绩,有海口帆船帆板基地的功劳。
  近日,在海南举行的帆船帆板裁判员培训班上,记者见到了奥运帆船冠军、上海姑娘徐莉佳。“我算是半个海南人。”徐莉佳说。她可不是在开玩笑,从1997年算起,她一年中有近半年时间在海南度过。这些年她在海南呆的时间远比在上海的时间长。今年由于补课的原因,十几年来她首次缺席海南冬训,这让她感到有些不习惯。
  海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徐莉佳对两个日子记忆犹新,1997年6月27日和1997年11月20日,前者是她正式进入上海市帆船队的日子,后者是她第一次踏上海南岛的日子。她说:“首次来海南冬训时我才10岁,是练OP级帆船后第一次见到大海,也是第一次在海南过春节。没想到的是,此后16年里的绝大部分春节我都是在海南度过。海南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徐莉佳说:“1997年初,上海帆船队的张静教练到上海市长宁区少体校游泳队挑选苗子,别的队员在听她讲话时大都东张西望,不太专心,只有我瞪大了眼睛、侧耳倾听。当时她觉得我是个注意力专注的孩子,就选中了我。其实这是因为我的右耳听力不好,只能把脑袋探在最前面。”不过,当时徐莉佳对帆船一无所知,还以为是在电视上见过的帆板和冲浪,觉着练帆船一定很时髦。进队后她才觉得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海南留给徐莉佳的印象太深刻了,每年11月她都随队来海口帆船帆板基地冬训,一练就是近5个月的时间。“我记得有一年甚至在海口帆船帆板基地冬训了近半年时间。海口帆船帆板基地对外省冬训选手照顾得很好,对我们的要求有求必应,这些年我取得的成绩有海口帆船帆板基地的功劳。”
  练OP级帆船的大都是10岁左右的小孩子,大家都感到在海南冬训既快乐又兴奋,除了海南冬天气候怡人外,主要是摆脱了家长的束缚。“我们这些小伙伴第一次出远门,看到海南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她说。不过,新鲜感消失后,徐莉佳和她的小伙伴们开始想家了。“收到家里人的来信,信还没有打开,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她说。1998年徐莉佳度过了在海南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她第一次在外地过春节。“我们的年夜饭是在海口一家著名的海鲜店里吃的,我第一次品尝到了海南的四大名菜。”她说。
  徐莉佳还清楚地记得在海口帆船帆板基地的第一堂下海训练课。那年,10岁的徐莉佳和小队友们在来海南冬训前曾在淀山湖练了几个月。在淀山湖训练时教练安排两名队员驾驶一条船,像徐莉佳这样的新手都有老队员带着下湖训练。她说:“我以为在海南下海练,还会有老队员陪着。没想到,教练让我单独出海,船一下海我就慌了,不但拉断了缆又扯掉帆,最后把器材都给弄坏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相当狼狈。”
  差一点就被截肢
  在徐莉佳的帆船生涯中,最要感谢的是教练刘小马和张静夫妇。“没有他们夫妻俩的的悉心栽培,我不可能成为奥运冠军。”徐莉佳说。
  在徐莉佳眼中,张静就像妈妈一样照顾和关心她。上海OP帆船队的小队员都很喜欢张静,大家都叫她“胖妈妈”。“‘胖妈妈’训练时对我们异常严格,但生活上却对我们特别关心。”徐莉佳说,“海上气候反复无常,小队员们抵抗力较差,下海回来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一旦哪个队员发烧,‘胖妈妈’就会整夜守在她的床边。”按照国际帆联的规定,OP级帆船选手15岁后必须改练大级别帆船。这样,徐莉佳改投张静丈夫刘小马门下训练。在刘小马的调教下,徐莉佳终于成为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徐莉佳说:“刘小马曾是国内著名帆船选手,他的训练方法与众不同。从事帆船运动10多年,我的成绩稳步上升,我感觉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刘小马和张静这对帆船伉俪。”
  徐莉佳的帆船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这些年她一直在和伤病做斗争。12岁时,她随队在福建东山进行外海训练,结果突遇暴风雨,教练的皮艇都被打翻。徐莉佳与队友在波涛中挣扎了两个多小时才安全上岸。2004年,徐莉佳发现自己左膝关节长了个小肿瘤。已获雅典奥运入场券的徐莉佳希望带伤参加奥运,但在教练和医生的劝说下她不得不忍痛放弃奥运,接受手术治疗。徐莉佳说:“术后医生告诉我,假如这个肿瘤不及时切除,将在3个月后转化为恶性肿瘤,那时我将被截止。”
  徐莉佳说现在回想起来,2012年伦敦奥运这枚金牌夺得够悬的。“奥运资格赛我仅获得第25名,差点和奥运资格失之交臂。更倒霉的是,在2012年美国的一次训练中,我不慎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受伤较重。伤后第二天我就火速飞回国内接受治疗,一个月后我终于又能扬帆下海了。”
  伦敦奥运会后“啃书本”
  伦敦奥运会后,中国的奥运冠军们很忙,有人忙着进演艺圈,有人忙着开公司,而徐莉佳则忙着“啃书本”。这名上海交大的学子要忙着把备战奥运期间落下的学分补上。
  在伦敦奥运会上徐莉佳用流利的英文接受外国记者采访的一幕让人佩服不已。她的英语是如何练成的?徐莉佳说,在比赛和训练之余坚持背诵《新概念英语》,一有机会就找外国选手聊天。“和老外大胆说英文,出错了也不怕。”为了提高阅读水平,她经常上国外帆船网站、阅读原版专业书籍。如今,她不仅经常用英语写博客,还与激光雷迪尔级世界头号选手佩姬·莱利成为了好朋友,两人经常互发电子邮件。徐莉佳2012年被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录取,她说:“我就是对学外语感兴趣,有机会的话最好能再多学几门。”今年冬训期间由于要在上海交大上课,徐莉佳缺席了今年的海南冬训。大学学习让徐莉佳受益匪浅,她说:“重返赛场的时候,我的思维、看法都和以前不同了,处理问题也沉稳了许多。比赛中遇到困难能迅速分析并解决。”
  推广帆船运动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训练,徐莉佳终于获得了体育人梦寐以求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但在徐莉佳心中,拿了奥运冠军并不意味着一切万事大吉,她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要实现。“我想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帆船运动,体会在海上驾帆的乐趣。”
  这些年在国外训练比赛期间,徐莉佳看到有不少帆船爱好者。在中国,帆船还是小众运动,玩帆的绝大部分是专业运动员。“在中国帆船属于竞技体育,在国外帆船属于休闲运动。”这两年,在海口、青岛、大连和深圳等滨海城市逐渐出现了一些业余帆船爱好者,人数不超过1000人,而在新西兰,保守估计平均4到5个人就有一艘帆船。“作为奥运冠军,我要用自己的知名度推广帆船运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投身到这项运动中。”她说。(南海网-海南日报)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6407积分
262帖子
1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1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