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历史人物 寻找帆船时代最后一批传统意义上的船长,他们是中国海洋文明的最后一抹光辉。

2013-11-6 22:59 · 航海历史
来自: 山东烟台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jpg
伍书光

    如今,潭门镇的船长很多,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船长了,因为他们不再完全依靠传统、依靠经验行船,而是依靠GPS的导航,依靠天气预报。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已经很难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船长(帆船时代的船长)。这次我们来到潭门镇,找一位名叫伍书光的船长,他是帆船时代的船长代表。
    伍书光一直默默无闻,他应是我们国人不能忘记的功臣。1983年,他曾带着几个渔民,驾着一艘载重量只有9吨的小帆船前往南沙群岛。潭门镇渔民以前在南沙群岛捕捞海珍品后,有到东南亚去出售的习惯。但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开始“排华”运动,与中国产生外交纠纷,大陆政府因此禁止渔民前往南沙群岛。
    1983年时,我们还没有在南沙群岛占领一个岛礁,还没有一名战士——直到1988年,大陆才在渚碧礁建立起第一代高脚屋,在永暑礁建立了观察站。即使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南沙群岛的考察,也是在1984年才开始的。1983年的南沙群岛是什么状态?无人知晓。
    伍书光此举犹如石破天惊,他重新拉开了中国大陆重返南沙群岛的序幕。但是他还健在吗?算起来已经80多岁了吧?能找到他吗?没想到邓船长与伍书光都是草堂村人,第二天一早就把他请来和我们一起喝老爸茶了。
    瘦小、驼背、行动迟缓、声音沙哑低沉,但是两眼炯炯有神。上身穿着一件70年代的深蓝色海军上衣,铜纽扣上的五星和“八一”两个字已经被磨得亮晶晶的,这是伍船长给我们记者的第一印象。他有4个儿子,两个是海军,这件上衣就是其中一个儿子的。见到老船长我就迫不及待地向他问起1983年闯南沙的事,下面就是记者和他的对话。
单:1983年时为什么决定去南沙群岛?
伍: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去过南沙,知道那里的海货多。当时又正好在西沙遇见一些香港和台湾的渔船,他们告诉我南沙哪些岛屿被外国侵占了,西边的岛菲律宾占得多,南边的岛越南占得多,只有太平岛上有台湾的驻军。我想,南沙群岛是我们中国的,我们祖祖辈辈都在那里捕捞,我们潭门镇渔民把那里叫做“祖宗地”。过去我以为那里都被台湾的军队占领着,他们要反攻大陆,我们要解放台湾,所以不敢去,政府也不让去。现在才知道台湾就占着一个太平岛,除了被其它国家占领的,大部分岛礁都没有人,我们应该去。
记者:你父亲和爷爷去过南沙吗?
伍:他们都去过,1950年我18岁时就和他们一起去过,那时候我还小,不会下水捕捞,就在船上洗碗做饭。
记者:当时国家不允许去南沙吧?
伍:不允许。但是我不管他批不批,在西沙一带抓不到鱼,我们要活命,就得往南沙去。
记者:当时去南沙的船是帆船?
伍:对,有两个帆。吨位很小,只有9吨。先到西沙,再从那里去南沙。
记者:还记得到南沙的第一个岛礁吗?
伍:双子礁,这是离海南最近的岛礁。找到这个礁就开始作业,然后一直往下走,永登暗沙、福禄寺礁、太平岛、三角礁、仁爱礁、九章群礁……
记者:当时没有导航吧?
伍: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木罗盘。那时正是1月份,有东北风,张开帆就顺着风走了。两个月以后刮起南风来,我们就又顺着风回来了。帆船必须顺风才行。
记者:你们那次收获大吗?
伍:很大,船上都装满了。看到别的国家的渔船也怕,怕他们抢劫我们。我们也想早一点回去,把这里的情况赶快告诉国家,告诉部队。
记者:你们这次来有点像调查情况似的?
伍:对。我们主要是探路,探好路明年再来赚钱。那里有海参、公螺、砗磲、红口螺……什么都有,明年再来就有钱赚了。
记者:你们回去以后,政府是怎么表现的?
伍:当地领导说,国家不批准,为什么还要去?他说我们是偷渡。可是南沙是我们国家的,我们是渔民,都是搞作业生产的,为什么判我们罪?
记者:后来怎么处理的?
伍:政府吊销了我的船长执照,一年不准出海。
记者:这一年家里生计怎么办?
伍:我家里有6口人,4个小孩一位妇女,只有我出海挣钱。不让我出海,哪里有饭吃?那一年没钱,没粮食,只有吃红薯稀饭,但是政府不管。
记者:一年以后呢?
伍:第二年就允许了,潭门镇的渔船从此开始自由地驶向南沙群岛。
    就这样,他重新拉开了中国大陆重返南沙群岛的序幕......
    原以为传统意义上的船长,即帆船时代的船长再也没有了,但我们竟然在潭门镇找着了。潭门镇的帆船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而如今健在的几位帆船时代的船长,全成了潭门镇的大人物:伍书光、苏承芬、李根深、陈胜元、吴淑茂。而苏承芬则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的代表性传承人,只凭一个航海罗盘和一本手抄的《更路簿》,在南海闯荡50余年,从未发生过迷航。陈胜元和吴淑茂两位船长,也曾在1984年驾驶帆船前往南沙。

2.jpg
苏承芬

3.jpg
陈胜元
4.jpg
吴淑茂

5.jpg
(这是一次潭门镇船长的大聚会,他们的足迹遍布三沙及东南亚国家,最远的还到过帕劳和澳大利亚。但年轻一代的船长都不再单凭经验行船,而是依靠导航仪和海图驾驶。伍船长和我们感慨道:现在谁都可以当船长啰!但照片中的这些船长,仍然是潭门镇众多船长中的佼佼者,他们从左至右分别是:许德俊船长、许德谭船长、赵先烁船长、伍书光船长、王维轩船长、何子宁船长、周南胜船长、邓大志船长。右五为作者单之蔷、右三为编辑黄菊。)
    除了伍书光,我们还在潭门镇拜访了几位帆船时代的老船长:陈胜元、苏承芬、李根辉、吴淑茂。他们是帆船时代的最后一批英雄,是中国海洋文明的最后一抹光辉。他们让我想起了“中国船长”这个群体。
    中国真正的船长早在宋元时期就开始了他们的地理大发现,他们的航线遍及南海,甚至到了东非海岸。人们一直用郑和船队7次下西洋的事迹来证明这一点,其实这是不对的。郑和是一个太监,一个朝廷官员,他怎么可能懂得航海知识?我查遍了郑和船队的资料,只找到7个太监的名字,可是真正的航海专家,真正的船长,却没有一个人留下名字,由此也可看出朝廷对航海技术人员的轻视。
    在16—19世纪的帆船时代,船长是最稀缺的人才,要懂得洋流,识别天象,辨别季风,会操船使舵,还要知道各地物产、各国风俗。经过宋元两代的酝酿,中国沿海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船长,那时他们的航迹遍及南海、印度洋。看一看从西沙和南沙挖出来的那些宋元时代的瓷器,就可知当时的海上贸易何等繁盛。
    但是明代和清代都实行了非常残酷的“海禁令”和“迁海令”,无数优秀船长因为被诬为“倭寇”和“海贼”而被朝廷杀害。在这样的摧残下,中国还能有海洋文明,还能有海洋英雄,还能有船长吗?
没想到我们在潭门镇遇到了这样的船长,可能是因为海南岛偏于一隅,才躲过无数次来自农耕文明的统治者对海洋文明的摧残。

大家蛇年愉快!
船匠小蔡 来自: 浙江舟山
时代进步太快了,好多有意义的物和人还没来得及记载消失了,可惜啊。
2013-11-6 22:59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jpg
伍书光

    如今,潭门镇的船长很多,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船长了,因为他们不再完全依靠传统、依靠经验行船,而是依靠GPS的导航,依靠天气预报。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已经很难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船长(帆船时代的船长)。这次我们来到潭门镇,找一位名叫伍书光的船长,他是帆船时代的船长代表。
    伍书光一直默默无闻,他应是我们国人不能忘记的功臣。1983年,他曾带着几个渔民,驾着一艘载重量只有9吨的小帆船前往南沙群岛。潭门镇渔民以前在南沙群岛捕捞海珍品后,有到东南亚去出售的习惯。但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开始“排华”运动,与中国产生外交纠纷,大陆政府因此禁止渔民前往南沙群岛。
    1983年时,我们还没有在南沙群岛占领一个岛礁,还没有一名战士——直到1988年,大陆才在渚碧礁建立起第一代高脚屋,在永暑礁建立了观察站。即使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南沙群岛的考察,也是在1984年才开始的。1983年的南沙群岛是什么状态?无人知晓。
    伍书光此举犹如石破天惊,他重新拉开了中国大陆重返南沙群岛的序幕。但是他还健在吗?算起来已经80多岁了吧?能找到他吗?没想到邓船长与伍书光都是草堂村人,第二天一早就把他请来和我们一起喝老爸茶了。
    瘦小、驼背、行动迟缓、声音沙哑低沉,但是两眼炯炯有神。上身穿着一件70年代的深蓝色海军上衣,铜纽扣上的五星和“八一”两个字已经被磨得亮晶晶的,这是伍船长给我们记者的第一印象。他有4个儿子,两个是海军,这件上衣就是其中一个儿子的。见到老船长我就迫不及待地向他问起1983年闯南沙的事,下面就是记者和他的对话。
单:1983年时为什么决定去南沙群岛?
伍: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去过南沙,知道那里的海货多。当时又正好在西沙遇见一些香港和台湾的渔船,他们告诉我南沙哪些岛屿被外国侵占了,西边的岛菲律宾占得多,南边的岛越南占得多,只有太平岛上有台湾的驻军。我想,南沙群岛是我们中国的,我们祖祖辈辈都在那里捕捞,我们潭门镇渔民把那里叫做“祖宗地”。过去我以为那里都被台湾的军队占领着,他们要反攻大陆,我们要解放台湾,所以不敢去,政府也不让去。现在才知道台湾就占着一个太平岛,除了被其它国家占领的,大部分岛礁都没有人,我们应该去。
记者:你父亲和爷爷去过南沙吗?
伍:他们都去过,1950年我18岁时就和他们一起去过,那时候我还小,不会下水捕捞,就在船上洗碗做饭。
记者:当时国家不允许去南沙吧?
伍:不允许。但是我不管他批不批,在西沙一带抓不到鱼,我们要活命,就得往南沙去。
记者:当时去南沙的船是帆船?
伍:对,有两个帆。吨位很小,只有9吨。先到西沙,再从那里去南沙。
记者:还记得到南沙的第一个岛礁吗?
伍:双子礁,这是离海南最近的岛礁。找到这个礁就开始作业,然后一直往下走,永登暗沙、福禄寺礁、太平岛、三角礁、仁爱礁、九章群礁……
记者:当时没有导航吧?
伍: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木罗盘。那时正是1月份,有东北风,张开帆就顺着风走了。两个月以后刮起南风来,我们就又顺着风回来了。帆船必须顺风才行。
记者:你们那次收获大吗?
伍:很大,船上都装满了。看到别的国家的渔船也怕,怕他们抢劫我们。我们也想早一点回去,把这里的情况赶快告诉国家,告诉部队。
记者:你们这次来有点像调查情况似的?
伍:对。我们主要是探路,探好路明年再来赚钱。那里有海参、公螺、砗磲、红口螺……什么都有,明年再来就有钱赚了。
记者:你们回去以后,政府是怎么表现的?
伍:当地领导说,国家不批准,为什么还要去?他说我们是偷渡。可是南沙是我们国家的,我们是渔民,都是搞作业生产的,为什么判我们罪?
记者:后来怎么处理的?
伍:政府吊销了我的船长执照,一年不准出海。
记者:这一年家里生计怎么办?
伍:我家里有6口人,4个小孩一位妇女,只有我出海挣钱。不让我出海,哪里有饭吃?那一年没钱,没粮食,只有吃红薯稀饭,但是政府不管。
记者:一年以后呢?
伍:第二年就允许了,潭门镇的渔船从此开始自由地驶向南沙群岛。
    就这样,他重新拉开了中国大陆重返南沙群岛的序幕......
    原以为传统意义上的船长,即帆船时代的船长再也没有了,但我们竟然在潭门镇找着了。潭门镇的帆船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而如今健在的几位帆船时代的船长,全成了潭门镇的大人物:伍书光、苏承芬、李根深、陈胜元、吴淑茂。而苏承芬则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的代表性传承人,只凭一个航海罗盘和一本手抄的《更路簿》,在南海闯荡50余年,从未发生过迷航。陈胜元和吴淑茂两位船长,也曾在1984年驾驶帆船前往南沙。

2.jpg
苏承芬

3.jpg
陈胜元
4.jpg
吴淑茂

5.jpg
(这是一次潭门镇船长的大聚会,他们的足迹遍布三沙及东南亚国家,最远的还到过帕劳和澳大利亚。但年轻一代的船长都不再单凭经验行船,而是依靠导航仪和海图驾驶。伍船长和我们感慨道:现在谁都可以当船长啰!但照片中的这些船长,仍然是潭门镇众多船长中的佼佼者,他们从左至右分别是:许德俊船长、许德谭船长、赵先烁船长、伍书光船长、王维轩船长、何子宁船长、周南胜船长、邓大志船长。右五为作者单之蔷、右三为编辑黄菊。)
    除了伍书光,我们还在潭门镇拜访了几位帆船时代的老船长:陈胜元、苏承芬、李根辉、吴淑茂。他们是帆船时代的最后一批英雄,是中国海洋文明的最后一抹光辉。他们让我想起了“中国船长”这个群体。
    中国真正的船长早在宋元时期就开始了他们的地理大发现,他们的航线遍及南海,甚至到了东非海岸。人们一直用郑和船队7次下西洋的事迹来证明这一点,其实这是不对的。郑和是一个太监,一个朝廷官员,他怎么可能懂得航海知识?我查遍了郑和船队的资料,只找到7个太监的名字,可是真正的航海专家,真正的船长,却没有一个人留下名字,由此也可看出朝廷对航海技术人员的轻视。
    在16—19世纪的帆船时代,船长是最稀缺的人才,要懂得洋流,识别天象,辨别季风,会操船使舵,还要知道各地物产、各国风俗。经过宋元两代的酝酿,中国沿海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船长,那时他们的航迹遍及南海、印度洋。看一看从西沙和南沙挖出来的那些宋元时代的瓷器,就可知当时的海上贸易何等繁盛。
    但是明代和清代都实行了非常残酷的“海禁令”和“迁海令”,无数优秀船长因为被诬为“倭寇”和“海贼”而被朝廷杀害。在这样的摧残下,中国还能有海洋文明,还能有海洋英雄,还能有船长吗?
没想到我们在潭门镇遇到了这样的船长,可能是因为海南岛偏于一隅,才躲过无数次来自农耕文明的统治者对海洋文明的摧残。

大家蛇年愉快!
时代进步太快了,好多有意义的物和人还没来得及记载消失了,可惜啊。
2013-11-6 22:59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03240743_0_1.html
98471积分
2285帖子
18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1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