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黄河第一艘客货轮。左庆翻拍 1955年12月3日,泺口的黄河码头挤满了人,大家在看一艘新客货轮船试航。这艘崭新漂亮的客货轮共分三层,有能容175人的客舱(还包括软席),有载放45吨的货舱,有整洁的船员宿舍,还设有扩音器。这艘客货轮船满载吃水1.4米,航速每小时上航10公里,下航约30公里,平均20公里。这艘客货轮试航成功后,一直航行于泺口——北镇(今属滨州市)间。航程145公里3天就跑一个航次(来回),而且十分安全。若是用木帆船,在顺利的情况下,跑一个航次也得10天左右,而且还很难经常保持安全航行。这艘客货轮之所以十分安全,是因为它有特殊的构造:如果船头突然搁浅,船身就可随着水流的冲击,马上掉过头来向后跑,避免翻船的危险。 这艘客货轮的设计者是谁呢?他是一个过去全然不懂技术,但是能够刻苦学习的年轻共产党员,他的名字叫葛竟成。1955年,他年仅29岁。
葛竟成 1953年,山东省河运管理局安排葛竟成由做行政管理工作转为机务工作。从此,他便专心致志地学习船舶设计。葛竟成以原有初小的文化水平,来学习这样复杂的船舶设计工作,困难是很大的。他到上海、浙江等地船上去学习,又到长江航船上随船观摩。在上海,葛竟成得到一位年老的吴工程师很大的帮助。这位吴工程师造了半辈子船,经验很丰富。他告诉了葛竟成螺旋推进器的效能和经验系数,这使葛竟成在学习上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当时,学习的参考书不多,为取得先进经验,葛竟成又用了一段时间学习了俄文。他在俄文字典的帮助下,翻译出苏联浅水船舶的几种相关技术资料,这对他设计船舶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葛竟成第一次接受设计任务,是在1953年9月,任务是改造小清河驳船为机船。他和造船工人杨伟卿一起研究,他有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和在上海听吴工程师介绍的关于螺旋推进器的经验,杨有造船的实践经验,终于将船身进行了改造。但是,一连试航了4次都失败了,船就是不往前走。在学习了苏联浅水船舶的经验后,他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原来是船身设计不合理。于是与杨伟卿一起,根据苏联经验把船身进行了改造,结果试航成功了。这只船于1954年4月开始在小清河航行。 葛竟成的情绪更加提高了,机关领导又给了他新的任务——建造黄河渡口拖轮。在船只设计中最复杂的部分是螺旋推进器。以前,在改造小清河驳船时,由于船的大小正好适合于吴工程师指教的公式,因此没大费力,就把螺旋推进器设计好了。但是,这只拖轮和那只船却不大一样,因此,螺旋推进器的设计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怎么也推算不出“螺距原理”来。为了弄通这个问题,他趁赴青岛航运分局帮助工作之便,又到青岛的船上去研究、测量,但由于没有人指导,还是没有解决。 一天,他到青岛百货公司去买袜子。突然,在上楼梯的时候有了灵感,原来楼梯在转弯处恰与螺旋推进器的螺距面相似。这时,他马上拿出尺子来左量右量,也顾不得旁边很多人在好奇地议论,终于把问题弄清楚了。他回到济南后,又和杨伟卿一起,解决了其他问题,把这只拖轮设计成功了。 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领导上给予葛竟成更大的信任,1955年春让他设计黄河客货轮。这是他第三次接受任务。这时,他在技术上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经验不足,设计出的图纸还有缺点。当送往中央内河总局审批时,内河航运总局总工程师发现他设计的螺旋推进器是旧式的。因此,葛竟成和杨伟卿又从内河航运总局总工程师那里学会了设计新型的机翼式螺旋推进器。这个推进器的运用,使船速更加提高。这只客货轮设计好了,制造出来了,这就是航行于泺口—北镇间的黄河上第一艘客货轮。 (本文选自济南市档案馆编《照片里的黄河故事》一书,山东齐鲁音像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11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