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各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冲突不断,乃至热战频仍,当前最受关注的当然是乌克兰局势。近段时间,俄军在乌克兰战事吃紧,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俄罗斯在另一片“战场”开疆拓土的步伐。
就在俄军从赫尔松向第聂伯河东岸退却之际,俄罗斯原子能集团宣布了一个消息:第三艘22220型核动力破冰船“乌拉尔”号最近顺利完成了海试,将在11月交付该集团使用。
该型破冰船排水量3.3万吨,搭载两具175 MW第三代压水堆,最大航速22节,能破除将近3米厚的冰层。俄罗斯目前已有两艘该型破冰船交付使用,并计划建造7艘。
俄方称,22220型破冰船的作用,就是要确保北冰洋航线的全年通航!
没错,人类地缘政治的争夺,早已触及“无主”的两极,尤其是北极,由于周边国家众多,其中更是强国林立,更是纷争不断。
除了俄罗斯外,美国、加拿大以及北欧等其他七个环北极圈国家同样对北极垂涎三尺。
这八个国家围绕北极的资源、航线、领土主权,已争斗了百余年!
1和有广袤大陆的南极不同,北极地区的面积要小很多,主要包括了以北极点为中心,北极圈范围以内的区域,其中2100万平方公里都是遍布浮冰的北冰洋海域,陆地总计只有800万平方公里左右,略大于澳洲。
北冰洋沿岸,则有美、俄、加以及丹麦(格陵兰岛)、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五国,另外还有瑞典、芬兰及冰岛三个国家部分领土位于北极圈内。
它们就是通常所说的“北极八国”。
历史上,人类早在近1200年前就开始涉足北极,最早的可靠记录源自北欧的维京海盗首次驾船驶入北极圈区域。
但那仅是昙花一现。
直到15世纪后欧洲开始大航海时代后,北极探索行动才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到16世纪中期,英国、荷兰的殖民者已经涉足北冰洋沿岸多片区域,沙俄更在北极领域的探索上遥遥领先,他们通过军事征服的方式不断鲸吞北极土地,截至19世纪初已将西伯利亚及阿拉斯加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纳入囊中。
之后,英国殖民者也接踵而至,将麦克尔森山脉至埃尔斯米尔岛这一大片广阔区域并入英属加拿大。
而丹麦则拥有世界最大岛屿——格陵兰岛的管辖权。其实发现并实际统治该岛的是挪威。
而在1375年时,挪威和丹麦因为共享王位继承人,使得两国合并为二元王国。可到1814年挪威被并入瑞典后,二元王国瓦解,丹麦独占了格陵兰岛,直至今天。
至于美帝成为北极区域国家的过程,就相对广为人知了。
1856年后,沙俄因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导致国力大损,其位于白令海峡东侧的阿拉斯加也难以维系,随时可能被英国占领。
鉴于此等情况,俄国人最终忍痛在1867年以720万美元将其“贱卖”给了美国,现在后悔药都没处找去。
而挪威方面取得在北极的权益则相对波折。
前面说到,格陵兰岛权益被丹麦拿去了,自己在脱离瑞典重新独立之际,北极的陆地主权基本上已经被美、俄、加、丹瓜分,仅剩下一个面积为台湾岛两倍的斯瓦尔巴群岛。
该群岛位于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由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组成,在1596 年由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发现,但长期被视为无主之地,列强对其缺乏殖民兴趣。
直到20世纪初,当地突然发现了丰富的矿产、渔业、动物资源后,立刻吸引美、俄、英等外部势力渗透,尤其是俄国专门在群岛进行大规模煤炭开发。
北极圈周边列强都对斯瓦尔巴群岛主权争吵不休,互不相让。
直到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为了所谓“团结大局”,在1920年做出了决议,该群岛主权归属挪威。
但这一切是有代价的。
在美、法的倡议下,参与和会的各国一起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又名《斯瓦尔巴群岛条约》),条约规定:斯瓦尔巴群岛结束“无主地”状态,挪威享有该地主权,并可以在当地实行挪威民法,但挪方必须接受“群岛永远不能为战争目的所利用”的条款,换言之,挪威军队无权在当地驻扎,或进行军事演习。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
而且,挪威还得接受其他缔约国平等开发、利用斯瓦尔巴群岛的自由和权利,包括可以无签证条件下自由在当地经商、务工、定居等。
除了上述五国外,冰岛、芬兰及瑞典三国虽然也在北极有领土权益,但涉及面积太小,也无领土申诉历史,只能是小透明一般的存在。
目前,北极陆地领土主权争议基本都得到了解决,仅存的争议是加拿大和丹麦两国有关汉斯岛的主权争端。
该岛屿之所以产生争议,是1973年加、丹就内尔斯海峡划界问题达成了中间线划界的协议,但对临近中间线的汉斯岛的归属并未作出明确规定,成为现在该岛归属问题的开端。
内尔斯海峡
汉斯岛面积仅 1.3 平方千米,但地处海上交通要道,其归属问题也会影响到周边海域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外大陆架的划界,此外,该岛下可能存在石油资源。
为此,加拿大与丹麦两国为了各自利益,对汉斯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一直无法达成协议。
汉斯岛
近年来,随着北极问题的升温,两国对该岛的争夺愈演愈烈,已成北极地区的热点问题之一。
不过陆上的争议还是小打小闹,真正巨大的争端是在北极的海洋领土以及航线权益上。
第一,就是美国和加拿大关于波弗特海的划界争端。
该海域属于北冰洋的边缘,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沿岸以北至班克斯岛之间。
两国之间的争议点是:美方认为海域划界应该从两国陆地边界点出发,在美、加海域之间划中间线;但加拿大则坚持要按照西经141度子午线延伸到北极点作为两国的海域分界线,这却把美国气坏了。
原来,加拿大这条分界线的竟然是1825年英国和沙俄的一份条约中规定的,合着你是拿“前朝的约分本朝的地”,而且,如果答应了这份协议,就得让加拿大多得6180平方海里的海域,而那里恰恰是波弗特海油气资源的富集区。
第二个巨大的争议就是美俄(苏)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的划界争议。
在当年俄国卖掉阿拉斯加后,两国在白令海峡以及楚科奇海的具体划分一直没有正式条约。
冷战时期,两国开始就此进行谈判,但一直争执不休,难以达成妥协。
直到苏联解体前夕,双方才终于达成了一项协议:将美、苏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专属经济区的界限,划在距苏联海岸约 150 海里、距美国海岸约 250 海里处,两国所得海域面积之比为 7:3。
当然,美方会给予苏联相当一部分渔业、矿产采集配额作为补偿,但具体数目还需要日后商议。
协议是签完了,美国国会很快就全票批准了这一协议,但当时已经风雨飘摇的苏联最高苏维埃,没有工夫去讨论这个条约。
等俄罗斯联邦建立,新组建的国家杜马却认为这一条约“丧权辱国”,对美让步太多,但鉴于彼时俄罗斯需要美国援助,于是俄方没有提出推倒再议,而是选择“拖字诀”——每年,国家杜马都举行例行会议,宣布拒绝批准此条约,并且多次要求重新划界,但美国同样予以拒绝。
此外,其他北极小国也在一些海域存在或多或少的纠纷:比如冰岛和丹麦法罗群岛之间的边界争端、挪威的斯匹茨卑尔根群岛和丹麦的格陵兰岛之间的边界争端等。
不过,上述关于海域领土划分纠葛依旧不算最大争端,最大的问题就是这8个国家都希望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上取得最大程度地突破,因为那里蕴藏着至少数十万亿美元的财富。
这一切的争端源自美国杜鲁门政府。
21945年9月,美国携二战获胜之余威,单方面发布了《关于美国大陆架底土和海床自然资源的政策宣言》(简称“大陆架公告”),主张美国的大陆架权益。
因为在杜鲁门看来,北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已探明的资源也十分可观,争取北极大陆架划界最大化是保证美国国家经济和政治安全的问题。
美国之后,包括苏联、加拿大等国也纷纷提出要获得更多大陆架权利的要求。
北极大陆架
这些声明都没有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的认可,更无国际法支撑,只属于环北极国家自嗨而已。
但由于美苏两大超级霸权国家的强势推进,最终迫使联合国在1982年颁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不久,又成立了大陆架划界委员会。
委员会在《公约》中补充了对于大陆架的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测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超出200海里的部分,也就是被环北极国家称之为“外大陆架”的区域,《公约》中却没有承认“外大陆架”这一名词,只是含糊其辞:200海里外的部分,各国间都可以在排他性的基础上自行开发利用,但如果是沿海国家开发,原则上应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缴纳一定的费用和实物。
《公约》的规定让环北极8国大为不满,因为自己就这么遵循联合国颁布的《公约》,会让北极的国际海地区域缩小,让其他国家占便宜。
为此,美、苏(俄)等北极国家一直坚持所谓“外大陆架”概念,美国方面更是拒绝加入《公约》,并不断耍无赖要求加入“外大陆架”概念。
但就在美国闹腾的时候,其他北极7国却纷纷加入了《公约》,他们希望可以在《公约》允许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得到“法理领海”,但同时不放弃“外大陆架”划界的要求。
其中,俄罗斯的胃口尤大。
2001年,俄罗斯向联合国提出,要将北极点在内的 120 万平方千米的海底划界为俄罗斯的大陆架延伸。
而这片有着33个台湾岛大小的区域还蕴藏着近30万亿美元的矿产!
(俄罗斯声索的区域)
俄方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根据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壳厚度分析数据显示,洛蒙诺索夫海岭和阿尔法—门捷列夫海岭均符合陆壳典型结构,为海底高地,而这几处海岭包含的120万平方公里的海底面积“符合”《公约》第 76 条中对沿海国扩展大陆架界限的要求,所以,俄罗斯的诉求“合情合理”。
俄罗斯此论调一出,美国立刻站出来反对,并声称:“俄罗斯在科学数据上造假,其主张毫无法理依据,完全是无理取闹!”
而加拿大、丹麦、挪威等国也都反对俄罗斯这项主张。
最终,大陆架划界委员会以“提案证据不充分”的理由,驳回了俄罗斯的“鲸吞”请求。
但俄罗斯显然是把裁决当了废纸,继续我行我素在北极搞勘探,并开始加强北极部队的建设。
北极俄军
那美国能让俄国人专美吗?
2003年,美国在未同其他北极圈国家商议的情况下,擅自向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拍卖北极的天然气开采权,此举俨然是宣布主权的意味。
“跟班”加拿大见状,立刻在次年宣布在北极地区举行代号“独角鲸”的军事演习,此举引发国际社会的普遍抗议,认为加方在破坏北极区域和平。
加拿大北极部队军演
随之,丹麦也在2005年跟进,宣布罗蒙诺索夫海岭连接着北极与格陵兰岛,代表着丹麦具有开采北极石油、天然气的权利。
挪威也在2006年底申请了在200海里外大陆架权益。
于是乎,加拿大再次以“独角鲸”为代号举行更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一下子,连美国都大为不满,各国纷纷谴责加拿大这是在“拱火”,破坏北极和平。
那你们都转了一圈了,俄罗斯当然要干“更大的”。
2007年,俄罗斯国家科考队搭乘微型潜艇下潜4261米,在北极点海床上插上一米多高的钛金属国旗,象征性宣示俄罗斯对北极的主权。
这一套下来,彻底点燃了北极的“军备竞赛”。尤其是美、加两国愤怒谴责俄罗斯“用科考之名,行侵略之实”。
那谴责完呢?
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马上呼吁美国在北极的权益扩张也是“合法”的,并派出间谍飞机持续跟踪骚扰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加拿大也立刻借此机会在北极扩军,时任加总理哈珀亲赴北极视察海军,投入巨资升级与新建包括巡逻船在内的军事设施,以期更进一步加强对北冰洋的监控。
丹麦见到局势升级后,也在2009年4月向委员会提交了申请:主张法罗群岛北部大陆架延伸至 200 海里外,同时也提交了法罗群岛南部及格陵兰岛南部,北部及东北部的大陆架界限要求。
皮球踢回给俄罗斯,后者当然也不打算客气,反而是选择让局势进一步恶化,开始极力发展北极部队。
俄军方先是在亚历山德拉岛这个极端恶劣的北极岛屿上历时九年,花费巨资建立了世界上最北端的“北极三叶草”基地。
“三叶草”基地
该基地占地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目前驻扎有俄北方舰队第45集团军第1防空师的近200名官兵。
2017年,俄罗斯政府专门在胜利大阅兵上亮相北极作战部队:北方舰队下属的第61独立海军陆战旅首次参加红场阅兵!
这支配备雪橇和其他极地作战装备、并拥有空降能力的俄精锐部队曾参加过两次车臣战争,苏联时代曾被多次派到地中海和中东服役,目前驻扎在北极圈内的巴伦支海岸边。
此后,俄罗斯不断在北极扩充武力,试图通过武力方式逼迫其他国家让步,并将12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权益变成既定事实。
普京本人更是多次视察俄军北极军事基地,并投入大笔资金研发了漂浮式核电站,以巩固俄军在北极的军事存在。
2020年,俄罗斯的“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漂浮级核电站部署在俄楚科奇自治专区,该核电站具备80兆瓦的发电能力,可以抵御海啸和地震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灾害,并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支持俄在北极地区的各项建设。
可以说,俄罗斯在北极投入了血本,即便到现在,也没有削减北极部队的军费开支,或减少北极驻军。
而俄罗斯之所以如此看重在北极的利益,最大的原因就是潜在的北极航线所蕴藏的无尽价值!
3
随着近些年来全球不断变暖,北极的冰盖在不断缩减,这意味着北冰洋有可能成为海洋交通枢纽。
根据资料显示,北冰洋航线如能顺利打通,同样从中国上海港出发到荷兰鹿特丹,北冰洋航线要比印度洋-地中海节省2670海里的距离,如果这条航线贯通,就能将欧洲、俄罗斯、东亚三大区域连接起来,这自然会让俄罗斯受益颇丰,也能促进亚欧贸易规模。
这里也不难看出,北极航线也事关中国的直接利益。
尽管中国距离最近的北极圈区域都有超过5500公里的直线距离,且中国历朝历代并未涉足北极,但在国际法理上中国的确是有权开发北极少部分区域的。
这就还得聊回前面提及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
该条约签订的1925年,一共有51个国家受邀签署,其中就包括当时的中国北洋段祺瑞政府。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签署现场
原来,法国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参与北极事务,并进一步压制德国等战败国,就四处拉拢“友邦”来一起签约,北洋政府正在其列。
只不过,这个“北极权益”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比现在讨论载人登火星还要不现实,北洋政府当时也有许多官员认为此协议“无甚益处,实属多余”,不过段祺瑞政府认为此条约没有“割地赔款”的风险,还能促进和法国的关系,就稀里糊涂签了。
段祺瑞
不过,这条旧中国时期难得的平等条约在北洋政府覆灭后就被彻底遗忘,一直到1991年,中国知名探险家高登义(现中国科学探险研究会主席)应挪威卑尔根大学Y·叶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联合的北极综合科学考察。
考察期间,高登义无意中在挪威的《北极指南》中发现了该条约的英文版,他感到此条约意义重大,并将其上报给有关部门。
中国政府很快发表声明:根据国际法中政府继承的相关规定,中国有权对前任政府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继承。中国依据《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规定,承认挪威在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而中方则享有在斯瓦尔巴群岛自由进出、开展经济性活动、科学考察活动的平等权利。
这一下子,北极圈各国傻眼了。
此后,中国在北极的各项活动也如火如荼展开。
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城2004年,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 “中国北极黄河站”。
2013年,中国还顺利成为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正式在北极事务上有了话语权。
2013年5月15日,瑞典外长比尔特(右四)欢迎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
黄河站的建立,为中国在北极地区开创了一个永久性的观测研究平台,为解开日地相互作用、北极气候环境变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等众多课题提供了一个窗口。
中国在北极理事会发言 此外,中国公民有权在斯瓦尔巴群岛免签长期停留(不违反挪威法律),并可在没有工作签证的限制下,自由从事旅游、经商等合法行为。
中国游客在斯瓦尔巴群岛更重要的一点是,北极航道即便开通,也因为其地理情况复杂、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等客观因素,缺乏不间断通行的自然条件,斯瓦尔巴群岛则是航道途中为数不多可以停靠休整的地方,战略意义重大。
三条北极航线,红圈处为斯瓦尔巴群岛
中国则可以依据条约将斯瓦尔巴群岛作为北极航运的补给站,降低在北极航道航行的风险。
可以说,段祺瑞政府那次还真是莫名其妙做了件“恩泽后人”的好事。
中国科考队抵达“北极点”
只是,对于中国在北极的存在,北极圈各国都深感不安,尤其是对于美俄来说,将中国完全排挤出北极可能是两国难得的共识。
挪威也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北极域外国家利用斯瓦尔巴群岛一直颇为忌惮。
中国北极科考队破冰船深入北极探索 为此,挪威利用不断修正“民法”来干扰其他国家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权益,并且还联合其他国家打破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不再扩员”的规定,在2012年9月11日允许韩国加入了该条约,其指向性明显,因为彼时的中国正在积极申请“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身份。
比如,挪威为“保护北极环境”为名,专门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尤其是在交通和污染处理上堪称苛刻,这样也正好限制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在斯瓦尔巴群岛自由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的范围。
此外,挪威在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斯瓦尔巴群岛旅游后,担心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有长期留居的可能。
挪威为此将斯瓦尔巴群岛的机场降级成挪威国内机场,这样,中国难以开通直航飞机,中国公民只能费力申请挪威签证,通过挪本土辗转前往,不过在抵达斯岛后,挪威签证自动停止计算,中国公民依然可以在不违法的情况下,无限期停留在斯岛。
但对于中国民船的自由停靠上则没办法进行法律层面的限制。
斯瓦尔巴机场
最近几年,挪威更是以原条约中的所谓“平等原则”,通过国内立法和制度建设来加强对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和管辖权。
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北极熊数量(5000头)超过当地人口(3000人)
挪威这些举动明显损害了其他缔约国在斯瓦尔巴群岛权利的趋势,尤其是对于后来者中国损害巨大。
而且,挪方不断宣传《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文本中只提及斯瓦尔巴群岛领水以内的海洋区域,在其群岛领海以外的海洋区域是否同样适用,至今存在争议。
因此,斯瓦尔巴群岛领海以外的海洋权利的归属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可能会给中国带来潜在的利益,将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权利延伸到斯瓦尔巴群岛领海以外的海洋区域;另一方面,这种争议的不确定性也会成为中国参与开拓北极事务的阻碍。
中国是否能够在强国环伺的北极取得突破,这得打上巨大的问号。当然,所谓“北极圈诸国”显然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在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上,冰岛、瑞典就持支持态度,中国还和冰岛达成了进一步合作协议,比如在冰岛设立极光观测点,和冰岛建立联合北极科考站。
尤其在当今这个纷争不断的世界,善用其中的裂隙和机会,中国在北极开发上的前景仍然可期。
斯瓦尔巴群岛的极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