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22-10-24 14:53 编辑
明末清初,我国曾经有一支所向披靡的强大舰队,堪称亚洲版的“无敌舰队”。 这便是郑成功麾下的船队。其在巅峰期,一度与世界海上霸主荷兰相抗衡。 昙花一现的盛况,曾无数次激发后世人们的想象力。不少人颇有兴致地探讨建立大明海上帝国,乃至开启中国版“大航海时代”的可能性。 海权论鼻祖马汉提出,海权的取得必须将贸易、运输通道与军事联系到一起。 而今,我国海军同样处在由近海向远洋发展的过程中。郑成功向远洋进军的探索,能否带来启示?
中国版的“东印度公司” 17世纪左右,欧洲的水手们正在探索整个世界,并尝试将全球性市场的架子搭起来。他们眼中,东方是充满诱惑的流金淌银之地。 荷兰人来到中国,人生地不熟,想要开个分公司,但中国下游的海商根本不鸟他们。于是,荷兰人想到了找个“地陪”,让本地人来充当代理人,把中国市场整合起来。 荷兰人找到了郑成功的父亲、海盗郑芝龙,想通过他的武力来垄断中国对外贸易市场。 没想到天上真的掉馅饼了。郑芝龙因此发达,郑氏集团迅速崛起。 一、击败海上霸主 郑芝龙原本是福建巨商李旦与荷兰人谈判的翻译。荷兰史学家包乐史在研究中提到,“1625年春天……郑雇佣了李旦的船只作为武装民船为荷兰人服务。”有了荷兰人的帮助,郑芝龙的成长属性被激活。用了两年,他就实现了小目标,拥有了上千艘船。后来,他的实力越来越强,还多次打败了明廷的福建水师。 开始荷兰人是惊喜的:郑芝龙已组建起中国最大的外贸公司,吞并了原先的零散贸易渠道,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 但没想到郑芝龙路子越走越野。到后来,他竟然想在台湾海峡自己做老板开贸易公司,不再听任荷兰人摆布。是啊,既然有人有船有渠道,为啥还要替荷兰人数钱? 曾经的小弟出头做老大,对这个结果荷兰人显然是拒绝的。他们想将这个未来的竞争者扼杀在摇篮中。 1633年,在金门岛的料罗湾,一场东西方海上力量的对决开始了。 是役,荷兰东印度公司集结了9艘数百吨的先进战舰和50艘海盗船,对阵郑芝龙所率大明的50艘战舰和100艘小型战船。 荷兰人不愧是海上霸主,战术上很有一套。他们决定发挥火力优势,让海盗战船在前面挡住郑芝龙的火船,然后荷军战舰在后面疯狂攻击。 这本是个完美的作战计划。 可没想到,郑芝龙玩起了饱和打击。他让100艘小型战船全部充当火船,并乘着上风优势,满帆全速地冲向荷兰舰队群。火船从四面八方涌来,纵使荷兰人火力再强大,也无法全部挡住。在一艘主力战舰被撞沉后,荷兰舰队开始溃逃。 郑芝龙早已安排30艘战舰堵截,让荷兰舰队猝不及防,其火力强大的优势也难以发挥。 最终,郑芝龙所率的大明舰队焚烧并击沉荷兰主力舰9艘中的4艘,俘舰1艘,杀敌数百人,并俘虏了百余人。明军大获全胜。 料罗湾海战意义非凡。郑芝龙凭其一己之力,奠定了明朝对日本、中国台湾及南海海域的控制权。 郑家的海上产业也顺带保住了。
二、庞大的海上军事贸易帝国 郑氏集团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冲突,说到底是为了争夺东亚海上贸易控制权。 因为郑氏集团已经差不多独占了明朝的对外贸易。时人记载:“凡中国各货,海外皆仰资郑氏。于是通洋之利,惟郑氏独操之,财用益饶。” 郑氏集团内靠大陆、外接大洋,建立起庞大的商业贸易网络“五商十行”,分为山海两路。其中山路五商总部设在杭州。《明季北略》和《谈往》都记载,郑芝龙“置苏、杭细软兴贩各国”。“五商十行”除了做贸易生意外,还兼有打探情报的间谍网的功能。 这个地下商业帝国盘根错节、体量庞大。在从浙江直到北京的整个东部沿海,这个地下的商业网络,负责采买各种商品、装备和补给物资,为郑氏带来巨大的收入。 此外还能收取保护费。由于当时前明已经覆灭,海关不再运转,郑成功遂规定,郑氏集团之外的船只,都要向郑氏集团缴纳一定的抽税。 只要缴了税买了牌票,就会被郑氏集团罩着,无论生命、财产还是面子都能有保障。这在全不讲理的西方殖民者介入,让南洋商贸、南洋变得凶险万分之时,无疑是商人们最好的选择。 一名西班牙传教士记载到:“郑氏家族是海上君主和统治者,在中国从未有如此众多和庞大的船队,仅在厦门水域的水师就多达13000艘帆船,成千上万分布在整个沿海线上的其他船只也听命于这个帝国。” 据估算,对外贸易产业每年能给郑成功带来269万余两白银的收入。要知道,当时整个明朝每年总收入也仅在2000万两左右。 巨额的收入,让郑成功在巅峰时期拥有3000只船、10多万军队,几十万普通民众。 1662年郑成功拿下台湾后,从荷兰人手中接收了150门大炮与4000支火枪,其武器装备水平再上新台阶。 郑氏集团由此一度颇有希望打破欧洲垄断,构建独立的亚洲航海贸易体系,创立实力强健的明朝海上帝国。
近在咫尺的南洋 下南洋,曾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 事实上,郑成功在入台之后,就曾计划攻打菲律宾。 他为何有此雄心?原因很简单,之前就有人这么干过,并且差一点就快成功了。并且郑成功在菲律宾华人群体中颇具威望。 一、马尼拉差点被攻陷 1574年,海盗林凤很忙。他急于想摆脱一场海上大追杀。 论工作环境,明朝的海盗绝对是全球同行中最为恶劣的。因为当时明朝实施海禁。连海都禁了,海盗自然也很合理地被列入打击之列。作为两广海盗的话事人,林凤自然被重点关注。 这次,大明显然是要下狠手。因为致力于“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都靠前指挥,一下就攻破了林凤在南澳群岛的老巢。 眼看自己也要被平,林凤赶紧拿出海盗狡兔三窟的绝招,带着他的62艘战舰、3000余名士兵逃到了台湾。可没想到,明朝这次再也没兴趣玩猫鼠游戏。明将胡守仁带着水师不依不饶地跟着林凤撵到台湾。 眼看就要凉凉,林凤不得不另谋出路。正在这节骨眼上,手下有了惊人大发现:他们日常打劫时,抢到了两艘满载银币和西洋货的运输船。船上的水手说他们来自吕宋(现在的菲律宾),给一帮欧洲人打工。那帮欧洲人刚占领菲律宾的马尼拉不久,人不多,防守也空虚。 林凤一听,居然还有这等的好地方,遍地金银还不设防,简直就是个皮薄肉厚的大包子啊。 林凤迅速挥师南下,在菲律宾马尼拉发起突袭。应该来说海盗很勇敢,他们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域,发起这场破釜沉舟的攻击,居然出乎意料地大获成功。 此战,这群乌合之众直接就干死了西班牙驻菲律宾总指挥戈尹特。马尼拉唾手可得。 可战场就像大海上的风浪一样瞬息万变。马尼拉虽然防守薄弱,但是后来又有一大波西班牙军队前来支援。好汉架不住人多。林凤作战失利,马尼拉虽在眼前,可就是死活攻不进去。 一帮海盗只得退到马尼拉北部。随后,林凤在菲律宾邦阿西楠省的林加延湾建国,圆了自己的国王梦。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西班牙后来联系上远道而来的明朝军队,两支八竿子打不着的军队居然结成了联盟。在联合进攻下,海盗再也顶不住了。在坚守四个月之后,赶在弹尽粮绝之前,林凤率领四十余艘战舰逃往台湾方向,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通过这次不成功的袭击可以得知,菲律宾也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军队驻扎: 受地理限制,菲律宾物产并不丰富,其定位充其量只是东西贸易线上的一个补给站; 当地交通四通八达,便于欧洲人调兵遣将,集结兵力; 缺乏可长期固守的城池。 所以综合来看,菲律宾更适合做一个贸易据点,而非向外扩张的中心。
二、华侨的守护者 80多年前的突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于是,海外扩张一再被提上郑氏集团的议程。 因为当时众多海外华人过得并不舒坦。欧洲殖民者对越来越庞大的华人移民群体采取了打压政策。 在明末,西班牙人开始大规模在马尼拉杀华人,掠夺华人财产。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和1639年(崇祯十二年),在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二次杀害华侨华商,受害者数量达五万余人之多。 明朝皇帝对此还是持谴责态度。比如,万历皇帝就曾对西班牙人所作所为进行了严厉谴责。但到了清朝,皇帝则彻底躺平了。1740年,乾隆皇帝对于荷兰殖民者在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杀害近万名华侨的“红溪惨案”,则表示“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出了国,跟我没关系,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想问。 但郑成功则态度鲜明。因为他们世代干的是海商这一行,对海外华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郑成功曾在1654年发下禁令,要求郑氏控制下的商船均不得载货前往马尼拉贸易,违反法令者没收财产甚至处以死刑。他通过贸易战,迫使西班牙人不得不减轻对华人的打压。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四月遣使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罗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 但傲慢的西班牙人,反而在马尼拉又一次肆意杀害华侨。 郑成功闻讯,决定兴师问罪。他一边集结军队,一边派人去联络在菲律宾的华人,准备趁势出兵。
难以萌芽的航海时代从大陆沿海到台湾的距离约130公里;而台湾与菲律宾北部所隔的巴士海峡,平均宽度约185公里。 当时,郑成功已经完成接近一半的征程,再迈一步,就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派遣神父李科罗到菲律宾递交国书也仅仅只是要求对方纳贡,并做好了战斗准备。此后,其子郑经也对攻打吕宋念念不忘,甚至在清朝施琅大军兵临城下时,“建威镇黄良骥、水师镇萧武、中提督中镇洪邦桂等”还提出退出台湾转而攻打吕宋。 然而计划始终没有实施。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卡在了起步阶段。 一、强大舰队的背后 当时,郑成功虽然称霸南洋,但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从南京战役失败后,郑成功的势力一直在缩水。 这个趋势在军队实力上也表现得很明显: 攻打南京时,郑军号称80万人马。南京战役失败后,郑军一路溃退。到入台时,其所用的兵力已经缩减至2.5万人。经过与荷兰人作战,再减去留守及垦荒的部队,如要远征菲律宾,郑军能出动的人数仅有万余人。 而郑军的武器装备存在火力不足的短板。这点,在郑军攻打南京和台湾的战役中,表现得很明显。当时,郑军主要的火器是鸟铳和虎蹲炮。郑军鸟铳数量有限,还是以弓箭为主。虎蹲炮身管较短、射程近、准确率不高,且难以攻击到较高城墙后的敌人。 按照《热兰遮城日志》中记载,在驻台湾的荷兰人眼中,北线尾郑军装备是“有又大又重的关刀,长矛,旌旗和弓箭。他们头上戴着闪亮光滑的头盔,身穿铁片做成的铁甲 ”,这分明就是标准的冷兵器装备。 反观菲律宾这边。与林凤进攻时的木栅栏相比,80多年后,马尼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尼拉已被西班牙建设为其在远东的核心基地,构建了棱堡防御体系,配置了多层火力。在兵力上,西班牙人有100骑兵和8000步兵。 人数优势不明显,武器装备处于劣势。这种情况下,郑成功进攻马尼拉已不再是个好的选择。
二、失去支撑的贸易线 拿下台湾绝对是郑成功的高光时刻。但对于郑氏势力而言,之后的形势并不乐观。 大陆对于郑氏势力而言,就是主要货源。他们开贸易公司相当于是干前店后厂的买卖。而1659年4月,郑成功进攻南京失败后,被清军一路围追堵截,以至于放弃在大陆的所有基地。他转入台湾时,相当于厂子全都被满清集团给兼并了。 搞贸易的却调不到货,这生意还怎么做?从那时起,郑氏集团就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尤其是,郑成功到台湾后才发现,当地根本还是一穷二白,只有过去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在台南稀稀拉拉开了一些耕地,这点规模,根本养不活郑氏大军。而且,岛上的大部分木材都不适合用于建造海船。并且台湾物资难言丰富,主要出产蔗糖和鹿皮,贸易规模跟过去相比难及项背。 因此,拿下台湾后,郑氏集团实力已经发挥到极限,难有进一步作为。 三、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 纵观世界各国,海上探险和贸易活动都有国家的支持。比如,最先到达中国沿海的葡萄牙人持有王室颁发的“批文”。英国著名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长期在海上打家劫舍,业绩突出,但他得到的不是英军的围剿火炮,而是女王授予的爵士爵位和赠送的20吨金银珠宝。 所有支持海上殖民的国家都在近代脱颖而出,成为了世界上的顶流强国。 而对于郑氏势力而言,他们的崛起还是得益于改朝换代的动荡期。中原朝廷泥菩萨过江之时,放松了对沿海的封禁。甚至隆武帝朱聿键还依仗郑氏势力来维持自己的末代小王朝。 美好的时光仅是昙花一现。一旦满清王朝坐拥了天下,便腾出手来对沿海实施全面封禁。而欧洲的殖民者出于巩固自身霸权的考虑,根本不会给予郑氏势力任何发展的机会。两股势力一拍即合,发动了对郑氏集团的联合剿杀。 在夹缝中生存的郑氏集团,由此失去了最后的生存土壤。远航的梦想,也随之湮灭在南洋的波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