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中国的大运河怎么突然就衰落了?

2022-9-26 10:18 · 大杂烩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经济大动脉。
        自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一直是汇通南北的黄金水道,历朝历代的噪光率都很高。清朝康熙皇帝曾说过一段话:“联白听政以来,以三灌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凤夜摩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1.jpg

       康熙关心的三件大事,河务、漕运这两件大事都跟运河有关,不可谓不重要。
       只是同样是在清朝,到了清未突然之间运河就没什么人提了。不仅是曝光度下降,运河这条经济命脉在清末民初开始大段大段淤塞,这在清朝前期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运河突然就衰落了?
       老一辈的学者做学问往往有现实的关怀,也会基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提出建议。譬如,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中国的运河》中不仅梳理了运河开凿、使用的历史,更颇为大胆地向政府提出进一步整治运河,让运河焕发生机的构想。
       对于运河衰落的原因,史念海提出了三大理由:漕粮、海运、铁路。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鸿章奏请废漕折色。
forum.jpg

       当时田赋折色,不再征收实物,改以缴纳银两。如此,官方也就没有通过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的迫切需要,运河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固然运河的运输不仅只限于漕粮,而漕粮究竟要占主要的成分。当时政府所以再培修运河,并且有时候以全力赴之,就完全是为了漕运的便利:至于商旅的往来,仅是分了一点余惠,只好算作附带的作用罢了。
      漕运要去之后,京杭运河能否正常通行跟官府统治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也就一任其自生自灭。到了游塞的时候,官府没有动力去搞这么大的清淡工程,商旅也就裹足了。所以要说到近百年来运河的尼运,这废漕折色实在是使运河游塞的关键,是不能忽视的。
      运河的代替者最初是海运,轮舶的发明与东来实在使运河为之减色。运河中普通所行驶的只限于二三百料的小船,若是较大的船只,就超过运河水量的载重力。即使这二三百料的小船,也需要盘闸按换,才得通行;费时费力,如何能望海上轮船的项背?这还是在运河安流的时期;如果沿河出了险情,那就更难于估计。海运代替了运河的运输,实在是必然的事情,何况彼此的道路还是差不多平行的。
       海运而外,和运河竞争的是铁路。京津铁路(即京山铁路的北京、天津间一段)建筑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这是和旧日的通惠河、白河平行的。接着又兴建津浦铁路,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南北通车,和由天津到扬州的运河平行。大江以南的沪宁铁路和沪杭甬铁路,又和江南运河取平行的形式。这两条铁路于清末兴筑,沪杭甬铁路在那时虽未完全通车,而沪杭之间则早已岭工
       这时的运河已经是残破不堪,而铁路交通又是迅速易达,既和运河平行,自然夺去运河的运输。海运代替运河的地方还仅限于几个海口,及距离海口较近的地方,而铁路则因为和运河邻近的关系,沿途都可和运河竞争。
forum.jpg

       例如京津铁路不绕道通县,仅以一条支路联系于北京和通县之间,所以通县的繁荣就远不如以前了。运河岸上的河西务、张家湾等地,就更不容易为人们所提起。津浦铁路不过临清,临清也就比旧日萧条了。若是以河南的道口(今滑县城)的兴衰来观察,其影响更是明显的。道口不在这条运河沿岸,但居于卫河的上游,其繁荣确是受运河之赐。
       在铁路未兴筑时,由天津运往河南各地的货物,都是经卫河上运;由河南各地运以隔着黄河和朱仙镇或周家口相对称。不料京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北段)通车以后,道口就受了严重影响,旧日的繁荣立刻变为萧条;虽还有一条道清支路(清化镇,今为河南博爱县。抗战时,新乡至道口一段已拆毁)通到这里,也无济于在这样重重竞争和自然游塞的情形之下,运河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旧日对于运河所以那样注意,是为了漕运;同时,所有沿岸的农产品和工矿产品也都待运河来运输。
       海运自然最为经济,但海运所能及的只限于海口附近的地方,而上海、天津之间轮舶可以寄旋的港湾也不过是连云港、青岛、威海卫、烟台等处;以这有限的几个海口,吐纳运河沿岸各地的货物,显然不足。
       这几个海口,有的距离运河沿岸还是太远,其作用并不能尽量发挥起来。要以运河沿岸各地的货物来迁就可以吐纳的海口,当中免不了再假借其他方式的运输。就以青岛来说,如果山东运河沿岸的货物由青岛转运,那就必须假途于胶济铁路;这样,运费就得增加,而没有纯粹由海上运输那样经济了。
       再说运河沿岸各地的货物不一定都要出口,或者仅限于沿岸运输,因此,海上的交通也就自然难于完全解决问题。
铁路行车迅速,比较起运河中的行船,诚然优越,可以补救海运的缺点;然而计较到运费,运河却是经济得多。运河既已残破不堪,不能和铁路相提并论.
       若运河恢复,而且河身加宽,便能增加运输量,那么,运河和铁路平行,在时间和运费上可以互相调济。行旅需要迅速,自可舍舟乘车;货运需要省费,就应该遵循水道。双方只有互相调济功效,而没有彼此冲突的地方。
       西欧各国铁路的交通不能不说是极端发达,但是各国在铁路以外,还积极地注意运河,不仅对于旧有的培护改良,新开的更是时有所闻,其中不乏和铁路平行的,可知运河和铁路的关系是如何的密切。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西欧各国已有的经验很可取以为法。
       运河中的水源若非清流,是极易淤塞的。欲期全流畅通,自须随时疏浚。这条大运河淤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漕运停止;海运开通和平行铁路的修筑,使当时政府对于运河漠视。应该是漕运可废,运道实不可废;也不能因为漕运不恢复,运河就没有恢复的必要了。要知旧日的运河固然是以漕运为主,漕运之外,并不是再没有别的功效,只是以前以漕运为重,一般人的眼光也都限于这一点,倒把其他的事情都忽略了。运河沿岸物产富饶,而南北各地的货物亦需要通过运河运输交流。这就不宜使运河长期残破下去,亟应早日图谋恢复。不仅恢复到明清时期的旧规,而且应超过明清时期,达到当前世界各国的水平。


4.jpg

2.jpg
3.jpg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经济大动脉。
        自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一直是汇通南北的黄金水道,历朝历代的噪光率都很高。清朝康熙皇帝曾说过一段话:“联白听政以来,以三灌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凤夜摩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1.jpg

       康熙关心的三件大事,河务、漕运这两件大事都跟运河有关,不可谓不重要。
       只是同样是在清朝,到了清未突然之间运河就没什么人提了。不仅是曝光度下降,运河这条经济命脉在清末民初开始大段大段淤塞,这在清朝前期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运河突然就衰落了?
       老一辈的学者做学问往往有现实的关怀,也会基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提出建议。譬如,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中国的运河》中不仅梳理了运河开凿、使用的历史,更颇为大胆地向政府提出进一步整治运河,让运河焕发生机的构想。
       对于运河衰落的原因,史念海提出了三大理由:漕粮、海运、铁路。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鸿章奏请废漕折色。
forum.jpg

       当时田赋折色,不再征收实物,改以缴纳银两。如此,官方也就没有通过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的迫切需要,运河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固然运河的运输不仅只限于漕粮,而漕粮究竟要占主要的成分。当时政府所以再培修运河,并且有时候以全力赴之,就完全是为了漕运的便利:至于商旅的往来,仅是分了一点余惠,只好算作附带的作用罢了。
      漕运要去之后,京杭运河能否正常通行跟官府统治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也就一任其自生自灭。到了游塞的时候,官府没有动力去搞这么大的清淡工程,商旅也就裹足了。所以要说到近百年来运河的尼运,这废漕折色实在是使运河游塞的关键,是不能忽视的。
      运河的代替者最初是海运,轮舶的发明与东来实在使运河为之减色。运河中普通所行驶的只限于二三百料的小船,若是较大的船只,就超过运河水量的载重力。即使这二三百料的小船,也需要盘闸按换,才得通行;费时费力,如何能望海上轮船的项背?这还是在运河安流的时期;如果沿河出了险情,那就更难于估计。海运代替了运河的运输,实在是必然的事情,何况彼此的道路还是差不多平行的。
       海运而外,和运河竞争的是铁路。京津铁路(即京山铁路的北京、天津间一段)建筑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这是和旧日的通惠河、白河平行的。接着又兴建津浦铁路,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南北通车,和由天津到扬州的运河平行。大江以南的沪宁铁路和沪杭甬铁路,又和江南运河取平行的形式。这两条铁路于清末兴筑,沪杭甬铁路在那时虽未完全通车,而沪杭之间则早已岭工
       这时的运河已经是残破不堪,而铁路交通又是迅速易达,既和运河平行,自然夺去运河的运输。海运代替运河的地方还仅限于几个海口,及距离海口较近的地方,而铁路则因为和运河邻近的关系,沿途都可和运河竞争。
forum.jpg

       例如京津铁路不绕道通县,仅以一条支路联系于北京和通县之间,所以通县的繁荣就远不如以前了。运河岸上的河西务、张家湾等地,就更不容易为人们所提起。津浦铁路不过临清,临清也就比旧日萧条了。若是以河南的道口(今滑县城)的兴衰来观察,其影响更是明显的。道口不在这条运河沿岸,但居于卫河的上游,其繁荣确是受运河之赐。
       在铁路未兴筑时,由天津运往河南各地的货物,都是经卫河上运;由河南各地运以隔着黄河和朱仙镇或周家口相对称。不料京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北段)通车以后,道口就受了严重影响,旧日的繁荣立刻变为萧条;虽还有一条道清支路(清化镇,今为河南博爱县。抗战时,新乡至道口一段已拆毁)通到这里,也无济于在这样重重竞争和自然游塞的情形之下,运河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旧日对于运河所以那样注意,是为了漕运;同时,所有沿岸的农产品和工矿产品也都待运河来运输。
       海运自然最为经济,但海运所能及的只限于海口附近的地方,而上海、天津之间轮舶可以寄旋的港湾也不过是连云港、青岛、威海卫、烟台等处;以这有限的几个海口,吐纳运河沿岸各地的货物,显然不足。
       这几个海口,有的距离运河沿岸还是太远,其作用并不能尽量发挥起来。要以运河沿岸各地的货物来迁就可以吐纳的海口,当中免不了再假借其他方式的运输。就以青岛来说,如果山东运河沿岸的货物由青岛转运,那就必须假途于胶济铁路;这样,运费就得增加,而没有纯粹由海上运输那样经济了。
       再说运河沿岸各地的货物不一定都要出口,或者仅限于沿岸运输,因此,海上的交通也就自然难于完全解决问题。
铁路行车迅速,比较起运河中的行船,诚然优越,可以补救海运的缺点;然而计较到运费,运河却是经济得多。运河既已残破不堪,不能和铁路相提并论.
       若运河恢复,而且河身加宽,便能增加运输量,那么,运河和铁路平行,在时间和运费上可以互相调济。行旅需要迅速,自可舍舟乘车;货运需要省费,就应该遵循水道。双方只有互相调济功效,而没有彼此冲突的地方。
       西欧各国铁路的交通不能不说是极端发达,但是各国在铁路以外,还积极地注意运河,不仅对于旧有的培护改良,新开的更是时有所闻,其中不乏和铁路平行的,可知运河和铁路的关系是如何的密切。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西欧各国已有的经验很可取以为法。
       运河中的水源若非清流,是极易淤塞的。欲期全流畅通,自须随时疏浚。这条大运河淤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漕运停止;海运开通和平行铁路的修筑,使当时政府对于运河漠视。应该是漕运可废,运道实不可废;也不能因为漕运不恢复,运河就没有恢复的必要了。要知旧日的运河固然是以漕运为主,漕运之外,并不是再没有别的功效,只是以前以漕运为重,一般人的眼光也都限于这一点,倒把其他的事情都忽略了。运河沿岸物产富饶,而南北各地的货物亦需要通过运河运输交流。这就不宜使运河长期残破下去,亟应早日图谋恢复。不仅恢复到明清时期的旧规,而且应超过明清时期,达到当前世界各国的水平。


4.jpg

2.jpg
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