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新闻资讯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徐鹏 于 2021-8-18 16:58 编辑

编者按

“中国人开中国船”——印在红色中式软翼帆上的这句话格外显眼。站在红帆前面的是中式帆船文化守护者之一——邝向荣,也是本文作者。在本文中,邝向荣将带大家从对英国中式帆装协会(JunkRigAssociation)前主席安妮·希尔的采访中,介绍安妮和中式帆船的故事,上篇为: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上),本文为下篇。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jpg

/ 安妮·希尔简介 /

安妮.希尔,英国中式帆装协会(JunkRigAssociation)1979年的创始会员及2015-2018年的主席。1955年生于英国,自20岁开始便过着航海生活,大半生都在航行的她至今已经航行了165000海里,相当于环球7.6圈,而且大部分时间是驾驶着她自己用胶合板造的木船,挂上中式帆装航行,2009年她获得美洲消闲航海俱乐部(CruisingClub of America)颁发航海界的殊荣“蓝海大奖”(BlueWater Medal)。1993年,她出版了航海经典《Voyaging in a Small Income》(《穷游大海》)一书,教人如何在低微的收入下享受自由自在的航海生活方式。年逾花甲的她不但心境年轻毫无上岸定居之意,还身体力行亲自动手造船,她用胶合板自制的中式帆装船Fanshi号于2021年在新西兰下水成功试航。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2.jpg

(安妮·希尔,一个自己动手建造“小是美,少是多”的中式帆木船的航海家 摄影/TaniaWhyte)
邝:你什么时候加入中式帆装协会的?协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安妮:中式帆装协会是在1979年,我第一次遇到中式帆装的一个船展上成立的,皮特和我是第一批的会员。协会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当我在2012年航行到新西兰北岛时,只认识一个住在那里的人,然而那里的中式帆装迷就成为了我第一群的朋友,还有一些成为我最要好的挚友。
当然,拥有一艘中式帆装的船是一个共同的纽带,但这种帆装吸引了那些与我同样有许多其他想法和兴趣的朋友。经过协会让我结识了这些挚友,因此中式帆装协会对我非常重要。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3.jpg

▲1980年5月1日出版的中式帆装协会第一期会刊是用手动打字机加手绘的,其中会徽设计的投票中设计概念的描述,反映出当时的创会会员对中华航海文化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邝:请分享一下你驾驶中式帆装时的乐趣。安妮:当我们驾驶着“獾”号时,她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尤其在早期当中式帆装还很少见,而且互联网还没有让人们了解更多的新事物,人们都对我们的船帆可以那么迅速地自己收起而感到惊奇。我记得有一次在巴哈马群岛,一群水手朋友对我们只用前帆就能从一个锚地转移到另一个锚地感到惊讶。我们总是在我们的锚地驶出驶入,而且因为可以很从容的缩帆来减速,我们能信心满满的在一群船中航行。(有趣的是,我们有一段长时间没有在拥挤的锚地逗留后,在南美和南部岛屿时,我们发现我们已经失去了这种信心,在众多船只中航行时更加忐忑不安)。
起初,独立的桅杆对我来说似乎很奇怪,但随着我对这艘船的了解,我越来越喜欢它。事实上,我现在对西式桅杆索具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对我来说,这帆装最好的地方是能够让我单人驾驶一艘大船。我可能无法处理锚具,我可能需要绞盘辅助来把帆升起或拉紧,但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完成一切。远洋航行真的很令人愉快,我想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值班。我喜欢和我的船分享着那三个小时的独处,知道我们不会被打扰。站在阳蓬下,看着日出或日落,惊叹于月圆缺,观察奇妙的鸟儿,或体验海豚和鲸鱼来访的魔力,这些都令人难忘。我喜欢能够判断应该用多少帆,它们应该如何设置,并简单地看着船尾起起伏伏的随波逐流。在大风浪下,收起前帆,只用一两坑主帆,船总是在控制之中。她似乎从来没有滑浪或栽进水里(broach)的倾向,即使是大浪滔天,浪头破碎,也很少有浪花上船的情况。有时会有一点溅起流过船尾,流到甲板上,但并不常见。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我们会把帆拉紧来减少船的颠簸,但同样地只要有一丝微风,“獾”号就会往上风走,我们就会放她继续航行。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4.jpg

▲“獾”号航行时的英姿

中式帆装让航行更容易,这极大地增加了我的乐趣,特别是在进出新港口的时候。她会自己转向上风的这一点也很特别。离岸时,海浪往往会把船头打得转向了,我们得用自动操向装置。但当我们在沿海航行时,我们可以放她自己走。我记得一次载着朋友在格林纳达的海岸航行,当我们接近港口时,其中一个朋友转过身来祝贺我,说我迎风时把船开得很好,紧紧跟着风,风向转时也没有失速。我不得不承认,“獾”号一直都是自己在做,我只是坐在舵手位的舵柄旁边而已。
注中式帆船普遍采用独立桅杆,其结构非常简单,根部固定在龙骨与甲板之间的楔形桅夹,在甲板以上桅杆是无支索的独立悬臂结构,而西式桅杆一般采用多根支索拉着船壳支撑的。支索的构造由卸扣、花篮螺栓、钢丝、桅钩等诸多庞大数量的部件构成,而且一些部件上丝微的裂痕很难察觉,问题在任一部件断裂足可导致整根桅杆在强风中折断,断桅的风险高。相比之下结构简单的中式独立桅杆安全得多,风暴中断桅的概率几乎是零。中式的独立桅杆虽然比较粗大,但其重量与西式桅杆加上支索的总重量相差不远。注broach 是指西式帆船在顺风航行时失控自动转向的意外,通常是用球帆时发生,意外的顺风转向会导致人员受伤或索具损坏,严重时船艏栽进水里船舵离开水面失去控制。
邝:你觉得现代航海与你当年刚开始时有什么分别?安妮:我喜爱新西兰,但自从我45年前开始航海以来,航海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实1930年航行的船只和1975年航行的船只之间的差异很少:聚酯帆和索具、声纳探测仪和胶合板甲板可能是主要的差异。在1975年,没有装发动机的帆船并不罕见,况且许多船上发动机也不大可靠。我们用纸质海图和六分仪来导航,食物大多是从罐头出来的,很少人有冰箱。用煤油煮食很普遍,油灯也是如此。邮件是由朋友或家人打包寄来的,每两三个月从邮局领取一次。国际航班并不常见,当然也很少有人能负担得起离开他们的船飞回家乡。事实上,很少有地方能让你安全的存放你的船。我们在船上交际,外汇管制意味着我们都有差不多的钱(不多!),必须小心消费。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5.jpg
然而,1975年和2020年之间的差异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船只要大的多,而且几乎都是用白色塑料建造的。她们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是她们有诸多的电子设备和复杂的系统。电冰箱是标准配置,冷冻库、制水机、电视和洗衣机也很正常。卫星通信相当普及,我想没有人会在没有GPS的情况下航行的。发动机非常大,而且非常可靠,有很多人选择用马达而不是用帆来航行,甚至在离岸也是。人们似乎更有钱了,他们想呆在游艇港里,每年至少飞回家一次。他们在岸上的酒吧进行社交活动。我与这种航行方式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也因为现在这种方式变成了常态,我也不确定我是否想再航行了。
邝:什么原因驱使你建造下一艘船?你的理想是怎么样的船?安妮:和“獾”号一起航行的那些年头是很美好的,而我决定建造Fanshi号的部分原因也是为了重新创建这种魔力。我的“扇尾”号小乌鸦(Raven)航行得很好,也是一个很好的浮宅。但她是由玻璃钢制成的,我真的不怎么喜欢这种材料。我想拥有另一艘起码在我眼中认为是漂亮的木船。胶合板和环氧树脂,如果适当和仔细地结合和维护,胶合板便不容易进水和腐烂。我没有技术来建造一艘平接板(carvel)的木船,也没有技术来建造一艘带有多弧曲线的粘合船,胶合板显然是最合适的方式。
注Carvel的造船方法是在船壳纵向铺板条,木板条经过蒸煮软化后弯曲固定上船肋,木板条之间是平接,板缝用填缝剂或麻丝等密封防水,这方法可制作双弧线的面。注粘合船通常是把一边凹一边凸的小木条用射钉纵向临时固定上坯模成型,拔掉射钉后用树脂在不同斜向贴多层的薄木板,最后在表面糊上玻璃钢及喷胶衣,这方法可制作双弧线的面。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6.jpg

▲安妮在她的26英尺Raven型“扇尾”号(Fantail)中式帆装船

我的下一艘船,我会造一艘最适合巡航于新西兰海域的船。然而,以备万一,这艘船还必须能让我航行到低纬度地区的其他地方。26英尺/8米似乎是我的理想长度。在这个尺寸上,我可以装置非常好的锚具,但体力上仍然可以轻松地处理。然而,这艘船能够达到合理的平均速度,而且够大让我过舒适的生活。而且,即使在拥挤的锚地,通常都有空间容纳一艘小船,小船需要的维护也比较少。“獾”号的乐趣之一是她的简单性,这意味着别人还在他们船上忙忙碌碌作准备的时候,我们已经出航了。“扇尾”号有一个压缩机制冷的冰箱和一台内置柴油发动机,我两者都不想要。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7.jpg

▲心境年轻的安妮·希尔女士自豪地坐在她亲手建造的SibLim概念帆船上 (摄影/TaniaWhyte)

我喜欢停泊在靠近海滩的地方,那里除了有比较好的掩蔽处,我还能坐在后舱里观看岸上的鸟儿,聆听它们的叫声。船吃水浅让这样做起来更加容易,还开辟了其他船只无法进入游玩的水域。只要你确定水底是较为松软的土,你就可以探索小溪、海湾和浅水区。如果需要的话,利用潮差把船底晾干。我认为有这些选择是非常好,但我觉得拥有一块坚实的龙骨也是很值得的,以防被突然冒出的石头碰坏。在非常恶劣的天气下,能够走进深入河口给我更多避风的选择。我不喜欢转轴式稳向板(centerboard),如果你像我一样打算把船晾晒,稳向板可能会被泥巴卡住,那么你就必须能够从船内接触到它,这就会导致漏水,或者让它直达甲板,为了清理它就把船完全占据了。舭插板(bilgeboard)看来是最好的选择。注Centerboard是一种安装在船底中线的稳向板,不使用时横向收纳在龙骨的箱子里,使用时转90°竖向从船底伸出,箱子顶部一般高于水线,除了控制的索具和转轴外大部分密封,稳向板采用没有攻角的对称翼型。注Bilgeboard舭插板是一种安装在船两侧舭部的竖向插板,左右各一块,一般向外稍为倾斜,因为当船迎风航行时倾斜,插板便差不多垂直,而且插板可以采用不对称的翼型及有攻角,迎风航行时产生横向升力,把船推往上风方向,是效率较高的稳向板设计。
如果你要知道更多关于这艘船的设计,请你从中式帆装协会杂志第67期起开始看,其中详细介绍了SibLim“小是美,少是多”(Small is beautiful, Less ismore)。如果要把它重新再写一遍,将需要太多的篇幅了。DavidTyler(大卫·泰勒)在中式帆装协会网站上的简介有图和数据。说实话,我不知道她的欧盟CE稳性等级是多少,这看来不大相关。注大卫-泰勒David Tyler是退休帆船索具设计师,曾任中式帆装协会主席,是创会会员之一,他的Tystie号采用他发明的中式软翼帆,2012年获海洋巡航俱乐部Ocean Cruising Club颁发玫瑰勋章,至今航行了10万海里。他是SibLim帆船的设计师。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8.jpg
▲SibLim胶合板船设计图(图片来源:JRA杂志2015年第68期)
SibLim船总长26英尺/8米,宽8英尺9英寸/2.67米,吃水2英尺4英寸/0.7米。她的船艏有一个2米长的睡舱,有一个大床铺,还有一个全长的海图桌。后面是卫生间,舭插板箱就在那里。内有一个堆肥厕所,左右两侧都有大储物柜,开关面板就在这里。在这区域的后面,右舷是厨房,左舷是沙龙式小餐桌,这区域有2米长。驾驶舱的甲板上有储物柜,但它下面是完全分开的空间及有更多的储存空间。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9.jpg
▲SibLim效果图(图片来源:JRA杂志2015年第68期)
为我的船起一个名字非常困难,船名的选择比婴儿名的选择要多得多。我想要一个对我有意义的名字,但同时也可以让别人能记住的。我喜欢在名字中保留“Fan”的想法,因为Fantail号对我很好。我起了Fanshi这个名字是出于我个人的原因。我很喜欢这个名字,但除了亲密朋友外,我不想向人解释选择它的原因。然而,这个名字确实有点儿中文的味道。当我发现中文翻译的意思是“所有的事”时,我感到很高兴。毕竟,这艘船对我来说就是我的所有,以及我所拥有的所有。我确实曾想过用汉字来命名,但否定了,因为不仅是文化盗用,而且我对Fanshi的英语发音不同于用中文来代表“所有”的发音。名字用了中国式粗字体写在船尾。这艘船是对中式帆船的模仿,但我希望人们能够理解,这是在“模仿就是最诚恳的奉承”的意义上进行的,并带有尊重。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0.jpg
▲安妮驾驶着Fanshi号顺利下水 摄影/GraemeKenyon
同样,如果要详细介绍造船的情况,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下一期杂志将有一个摘要,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细节,你可以在我的博客中找到:www.anniehill.blogspot.com。
当我第一次开着船时,她有下风舵。回顾一下大卫发给我的各种帆的设计,我发现有些桅杆有2°的倾斜,有些是4°。我给了它4°,但我认为大卫用了2°来设计帆的。要纠正下风舵,我已经把升帆索在帆秤上往前移,但在适当的时候,我会拿下桅杆,并在桅杆底固定处放一块木楔子以减少前倾。除此以外,就觉得这艘船航行得非常好。我较喜欢在微风中航行,她在这种条件下非常棒。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让她在超过五级风力的情况下出海,所以无法评论她在大风中的航行情况。我敢说我迟早会知道的,但我不急于这样做。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1.jpg

▲在新西兰的中式帆装迷聚会上百花齐放的中式帆 摄影/GraemeKenyon

至于改进:当然不会。我真的想不出有什么能让她变得更好,我也没有兴趣再拿出我的工具。我估计就算真的有可以再改进之处,我也会欣然接受那些缺陷。
邝:你自己家里造的船需要通过船检及注册吗?安妮:虽然新西兰总体上是一个管制过严的国家,但我们仍然是被允许自己造船,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涉的。我决定购买第三方(责任)保险,由于船是家里建造,保险公司要求对建造进行专业评估。幸好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是造船厂的,其中一个帮我填写了表格。否则我也不会去买保险,实际上这么小这么轻的船很难造成什么破坏。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2.jpg

▲安妮·希尔在驾驶她的FanShi号现代中式帆船  摄影/GraemeKenyon

如果我要带Fanshi号出远海,而她是在新西兰注册的话,我需要备置各种的所谓安全设备。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救援设备,我不觉得我有任何权利去花纳税人大笔钱来让人把我从远海中救起。如果我要出远海,我将不得不找一个没有如此荒谬要求的国家来注册我的船。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在新西兰航行对驾驶员没有任何资格要求,希望这一点能长久不变。
邝:你有想过来中国航行吗?你喜欢到中国哪里遨游?安妮:如果能来到中国并能驾驶传统的中国帆船,那绝对是一次美妙的经历。而如果在那里驾驶我自己的船也会是更美妙的,但我不认为这会发生。在新冠疫情之前,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会允许你在没有预先通知或许可的情况下到达,这是我喜欢的航行方式。我猜如要在中国航行,会有更多手续需要办理,获得许可只是第一步。然而,如果我真的可以在贵国航行,我很想沿着海岸线慢慢走,在沿途的小城镇和村庄停下来,呆在锚地上观察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了解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中式帆船了,这让人非常难过。我很想看看真正的福建运木帆船,它们是多么的漂亮。我也想去厦门,看看那些美妙的帆船。Fanshi号船身上的彩绘设计就是以它们为借鉴的。我认为你们这些独特的船的消亡确实是一个悲剧,它们的建造方式、水手的文化、引申出不同船型的理念以及它们惊人的适用性,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沉淀起来的。可悲的是,这一切都在短短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消亡了。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3.jpg

▲福建运木帆船——闻名海外但已经荡然无存的中华航海文化遗产 图片来源:布里斯托大学“中国历史图片”网站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4.jpg

▲伊凡·唐纳利1923年用水彩画记载的福建运木帆船

帆船不仅仅是一种运输方式:学会与自然共存,而不是对抗自然,使得我们能够长期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一旦我们决定要试图控制自然,我们就开始沿着那可怕的道路上走向一个过热的星球。我不是说所有的进步都是不好的,我们都感激科技带给我们的许多馈赠。然而我确实相信,当一个社会脱离了与大自然力量的合作,我们就忽略了我们依赖这些力量的事实。当然,科技能让事情简化了,但当捕鱼作业是以风或桨推动的船上进行时,一些鱼就有机会逃脱并繁殖。当我们把河流用作运输,我们尊重河流,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可以随意利用的一种资源。你们有这么多种类的中式帆船,承载着这么多不同的文化,有这么多不同的做事方法:失去这样的多样性和这么多的知识,只能使我们在文化上更加贫乏。
如果有一天我来中国,我想去农村地区旅行。城市对我来说意义不大,但我看到的那些中国农村风景照片却让我叹为观止。我想参观野生动物保护区,看看作为候鸟天堂的河口。沿着巨大的河流和运河在内陆旅行会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缓慢的旅程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一切。虽然现代中国无疑是一个拥有惊人科技的国家,但我更想看看这国家独特而古老的技术。我们都知道汽车是什么样子的,计算机或工厂也是。我最想探索的是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所有惊人的发明和创造,它们显示了与西方人截然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这样的经历之后,我估计我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人生。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5.jpg
▲色彩斑斓的FANSHI号与带着长摇橹无发动机的ZEBEDEE号并肩航行 摄影/GraemeKenyon

邝:你对中式帆船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什么祝愿?安妮:想到中国人会把帆船作为运动和消遣,我觉得这很是美好。但若看到他们跟随大多数西方人去建造和购买越来越大的复杂船只,我就会觉得很遗憾。当航行只需你和船根据风和潮水的操作,那种成就感是巨大的。当然,如果一个人在外面呆了一天,晚上能有办法回家就好,但你们发明了摇橹。在发动机被发明之前,西方人从来都没有找到一个除风以外能够推动大型船只的方法(我真希望能为我的船找到一个摇橹的设计,那时船外机就几乎用不上了!)。若能看到中国人从自己的历史中发展出帆船运动,在传统的理念中蜕变,造出更小更轻的船只,必要时还可以由一个人操作,那会非常令人兴奋。在英国,游艇的建造可以从我们传统造船工艺里追溯到它们的起源,能看到中国人也能这样做就好了,我还希望你们能用可持续发展的材料来建造船只,而不要重蹈我们西方人的覆撤。
我相信贵国的人们可以将传统帆船改造成更轻、更少劳动密集型的结构。木材,无论以哪种形式,将是一个适当的选择。开始时先发展许多拥有平底和明显简单船体线形的传统帆船,通过计算机建模和设计软件,可以进行大量的实验,而不需要昂贵的试错法来建造。试想,如果在全国各地的海岸线和湖泊上都有中式小帆船队,人们可以学习航行,同时又可以吸收那漂亮工艺背后数千年的历史,那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如果有一天我驶入一个锚地,看到一艘挂着中国国旗的中式小帆船停泊在那里,那真是绝妙了。


邝向荣的访后感:
·一艘长度仅34英尺(10.36米)的自建小木帆船可以进行绕地球5圈的越洋航程,而且不少时间都是没发动机的,这完全颠覆了我们认为的:大船才能安全远航,而且必须有发动机的概念;
·中式帆装及摇橹等没被我们重视的优秀传统中华航海文化,在我国面临淘汰,但到西方玩家手中却如获至宝,而且在他们热爱亲水的自由环境下蓬勃发展。
·木船在我国现今制度中因为没有规范而不能上牌,导致传统木质帆船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生存空间,产业链断裂,没有年轻人入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舟船文化频临灭绝。讽刺的是木材是可降解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材料,政策鼓励放弃木船改用玻璃钢,但大力推崇的玻璃钢至今没有完善的降解方法,才是环境的隐患。
·该检讨一下“自建的船不安全”和“木船不安全”的命题了,木船在中国已经有千年历史,会不安全吗?没有规范就等于不安全吗?没有规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这一代人有权把流传千年的中华舟船文化断绝吗?保障自建船安全的办法很多,保障木船安全的办法更多,只是事在人为而已;
·新西兰人口仅485万,不如我们海南岛,GDP不如我们三线城市,然而这个小国四度夺得美洲杯,让英美大国都靠边站,其独特之处是无为而治的自由亲水环境,他们把监管处罚的资源改为投放在安全教育与保障体系上,证明对降低事故率比海禁式管理更有效,也是我们发展海洋强国值得借鉴的;
·福建运木船等西方向往的中华航海文化我们已经荡然无存,是时候回过头来盘点一下我们已经丢失的航海文化遗产,抢救频临灭绝的中式帆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徐鹏 于 2021-8-18 16:58 编辑

编者按

“中国人开中国船”——印在红色中式软翼帆上的这句话格外显眼。站在红帆前面的是中式帆船文化守护者之一——邝向荣,也是本文作者。在本文中,邝向荣将带大家从对英国中式帆装协会(JunkRigAssociation)前主席安妮·希尔的采访中,介绍安妮和中式帆船的故事,上篇为: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上),本文为下篇。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jpg

/ 安妮·希尔简介 /

安妮.希尔,英国中式帆装协会(JunkRigAssociation)1979年的创始会员及2015-2018年的主席。1955年生于英国,自20岁开始便过着航海生活,大半生都在航行的她至今已经航行了165000海里,相当于环球7.6圈,而且大部分时间是驾驶着她自己用胶合板造的木船,挂上中式帆装航行,2009年她获得美洲消闲航海俱乐部(CruisingClub of America)颁发航海界的殊荣“蓝海大奖”(BlueWater Medal)。1993年,她出版了航海经典《Voyaging in a Small Income》(《穷游大海》)一书,教人如何在低微的收入下享受自由自在的航海生活方式。年逾花甲的她不但心境年轻毫无上岸定居之意,还身体力行亲自动手造船,她用胶合板自制的中式帆装船Fanshi号于2021年在新西兰下水成功试航。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2.jpg

(安妮·希尔,一个自己动手建造“小是美,少是多”的中式帆木船的航海家 摄影/TaniaWhyte)
邝:你什么时候加入中式帆装协会的?协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安妮:中式帆装协会是在1979年,我第一次遇到中式帆装的一个船展上成立的,皮特和我是第一批的会员。协会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当我在2012年航行到新西兰北岛时,只认识一个住在那里的人,然而那里的中式帆装迷就成为了我第一群的朋友,还有一些成为我最要好的挚友。
当然,拥有一艘中式帆装的船是一个共同的纽带,但这种帆装吸引了那些与我同样有许多其他想法和兴趣的朋友。经过协会让我结识了这些挚友,因此中式帆装协会对我非常重要。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3.jpg

▲1980年5月1日出版的中式帆装协会第一期会刊是用手动打字机加手绘的,其中会徽设计的投票中设计概念的描述,反映出当时的创会会员对中华航海文化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邝:请分享一下你驾驶中式帆装时的乐趣。安妮:当我们驾驶着“獾”号时,她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尤其在早期当中式帆装还很少见,而且互联网还没有让人们了解更多的新事物,人们都对我们的船帆可以那么迅速地自己收起而感到惊奇。我记得有一次在巴哈马群岛,一群水手朋友对我们只用前帆就能从一个锚地转移到另一个锚地感到惊讶。我们总是在我们的锚地驶出驶入,而且因为可以很从容的缩帆来减速,我们能信心满满的在一群船中航行。(有趣的是,我们有一段长时间没有在拥挤的锚地逗留后,在南美和南部岛屿时,我们发现我们已经失去了这种信心,在众多船只中航行时更加忐忑不安)。
起初,独立的桅杆对我来说似乎很奇怪,但随着我对这艘船的了解,我越来越喜欢它。事实上,我现在对西式桅杆索具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对我来说,这帆装最好的地方是能够让我单人驾驶一艘大船。我可能无法处理锚具,我可能需要绞盘辅助来把帆升起或拉紧,但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完成一切。远洋航行真的很令人愉快,我想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值班。我喜欢和我的船分享着那三个小时的独处,知道我们不会被打扰。站在阳蓬下,看着日出或日落,惊叹于月圆缺,观察奇妙的鸟儿,或体验海豚和鲸鱼来访的魔力,这些都令人难忘。我喜欢能够判断应该用多少帆,它们应该如何设置,并简单地看着船尾起起伏伏的随波逐流。在大风浪下,收起前帆,只用一两坑主帆,船总是在控制之中。她似乎从来没有滑浪或栽进水里(broach)的倾向,即使是大浪滔天,浪头破碎,也很少有浪花上船的情况。有时会有一点溅起流过船尾,流到甲板上,但并不常见。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我们会把帆拉紧来减少船的颠簸,但同样地只要有一丝微风,“獾”号就会往上风走,我们就会放她继续航行。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4.jpg

▲“獾”号航行时的英姿

中式帆装让航行更容易,这极大地增加了我的乐趣,特别是在进出新港口的时候。她会自己转向上风的这一点也很特别。离岸时,海浪往往会把船头打得转向了,我们得用自动操向装置。但当我们在沿海航行时,我们可以放她自己走。我记得一次载着朋友在格林纳达的海岸航行,当我们接近港口时,其中一个朋友转过身来祝贺我,说我迎风时把船开得很好,紧紧跟着风,风向转时也没有失速。我不得不承认,“獾”号一直都是自己在做,我只是坐在舵手位的舵柄旁边而已。
注中式帆船普遍采用独立桅杆,其结构非常简单,根部固定在龙骨与甲板之间的楔形桅夹,在甲板以上桅杆是无支索的独立悬臂结构,而西式桅杆一般采用多根支索拉着船壳支撑的。支索的构造由卸扣、花篮螺栓、钢丝、桅钩等诸多庞大数量的部件构成,而且一些部件上丝微的裂痕很难察觉,问题在任一部件断裂足可导致整根桅杆在强风中折断,断桅的风险高。相比之下结构简单的中式独立桅杆安全得多,风暴中断桅的概率几乎是零。中式的独立桅杆虽然比较粗大,但其重量与西式桅杆加上支索的总重量相差不远。注broach 是指西式帆船在顺风航行时失控自动转向的意外,通常是用球帆时发生,意外的顺风转向会导致人员受伤或索具损坏,严重时船艏栽进水里船舵离开水面失去控制。
邝:你觉得现代航海与你当年刚开始时有什么分别?安妮:我喜爱新西兰,但自从我45年前开始航海以来,航海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实1930年航行的船只和1975年航行的船只之间的差异很少:聚酯帆和索具、声纳探测仪和胶合板甲板可能是主要的差异。在1975年,没有装发动机的帆船并不罕见,况且许多船上发动机也不大可靠。我们用纸质海图和六分仪来导航,食物大多是从罐头出来的,很少人有冰箱。用煤油煮食很普遍,油灯也是如此。邮件是由朋友或家人打包寄来的,每两三个月从邮局领取一次。国际航班并不常见,当然也很少有人能负担得起离开他们的船飞回家乡。事实上,很少有地方能让你安全的存放你的船。我们在船上交际,外汇管制意味着我们都有差不多的钱(不多!),必须小心消费。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5.jpg
然而,1975年和2020年之间的差异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船只要大的多,而且几乎都是用白色塑料建造的。她们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是她们有诸多的电子设备和复杂的系统。电冰箱是标准配置,冷冻库、制水机、电视和洗衣机也很正常。卫星通信相当普及,我想没有人会在没有GPS的情况下航行的。发动机非常大,而且非常可靠,有很多人选择用马达而不是用帆来航行,甚至在离岸也是。人们似乎更有钱了,他们想呆在游艇港里,每年至少飞回家一次。他们在岸上的酒吧进行社交活动。我与这种航行方式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也因为现在这种方式变成了常态,我也不确定我是否想再航行了。
邝:什么原因驱使你建造下一艘船?你的理想是怎么样的船?安妮:和“獾”号一起航行的那些年头是很美好的,而我决定建造Fanshi号的部分原因也是为了重新创建这种魔力。我的“扇尾”号小乌鸦(Raven)航行得很好,也是一个很好的浮宅。但她是由玻璃钢制成的,我真的不怎么喜欢这种材料。我想拥有另一艘起码在我眼中认为是漂亮的木船。胶合板和环氧树脂,如果适当和仔细地结合和维护,胶合板便不容易进水和腐烂。我没有技术来建造一艘平接板(carvel)的木船,也没有技术来建造一艘带有多弧曲线的粘合船,胶合板显然是最合适的方式。
注Carvel的造船方法是在船壳纵向铺板条,木板条经过蒸煮软化后弯曲固定上船肋,木板条之间是平接,板缝用填缝剂或麻丝等密封防水,这方法可制作双弧线的面。注粘合船通常是把一边凹一边凸的小木条用射钉纵向临时固定上坯模成型,拔掉射钉后用树脂在不同斜向贴多层的薄木板,最后在表面糊上玻璃钢及喷胶衣,这方法可制作双弧线的面。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6.jpg

▲安妮在她的26英尺Raven型“扇尾”号(Fantail)中式帆装船

我的下一艘船,我会造一艘最适合巡航于新西兰海域的船。然而,以备万一,这艘船还必须能让我航行到低纬度地区的其他地方。26英尺/8米似乎是我的理想长度。在这个尺寸上,我可以装置非常好的锚具,但体力上仍然可以轻松地处理。然而,这艘船能够达到合理的平均速度,而且够大让我过舒适的生活。而且,即使在拥挤的锚地,通常都有空间容纳一艘小船,小船需要的维护也比较少。“獾”号的乐趣之一是她的简单性,这意味着别人还在他们船上忙忙碌碌作准备的时候,我们已经出航了。“扇尾”号有一个压缩机制冷的冰箱和一台内置柴油发动机,我两者都不想要。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7.jpg

▲心境年轻的安妮·希尔女士自豪地坐在她亲手建造的SibLim概念帆船上 (摄影/TaniaWhyte)

我喜欢停泊在靠近海滩的地方,那里除了有比较好的掩蔽处,我还能坐在后舱里观看岸上的鸟儿,聆听它们的叫声。船吃水浅让这样做起来更加容易,还开辟了其他船只无法进入游玩的水域。只要你确定水底是较为松软的土,你就可以探索小溪、海湾和浅水区。如果需要的话,利用潮差把船底晾干。我认为有这些选择是非常好,但我觉得拥有一块坚实的龙骨也是很值得的,以防被突然冒出的石头碰坏。在非常恶劣的天气下,能够走进深入河口给我更多避风的选择。我不喜欢转轴式稳向板(centerboard),如果你像我一样打算把船晾晒,稳向板可能会被泥巴卡住,那么你就必须能够从船内接触到它,这就会导致漏水,或者让它直达甲板,为了清理它就把船完全占据了。舭插板(bilgeboard)看来是最好的选择。注Centerboard是一种安装在船底中线的稳向板,不使用时横向收纳在龙骨的箱子里,使用时转90°竖向从船底伸出,箱子顶部一般高于水线,除了控制的索具和转轴外大部分密封,稳向板采用没有攻角的对称翼型。注Bilgeboard舭插板是一种安装在船两侧舭部的竖向插板,左右各一块,一般向外稍为倾斜,因为当船迎风航行时倾斜,插板便差不多垂直,而且插板可以采用不对称的翼型及有攻角,迎风航行时产生横向升力,把船推往上风方向,是效率较高的稳向板设计。
如果你要知道更多关于这艘船的设计,请你从中式帆装协会杂志第67期起开始看,其中详细介绍了SibLim“小是美,少是多”(Small is beautiful, Less ismore)。如果要把它重新再写一遍,将需要太多的篇幅了。DavidTyler(大卫·泰勒)在中式帆装协会网站上的简介有图和数据。说实话,我不知道她的欧盟CE稳性等级是多少,这看来不大相关。注大卫-泰勒David Tyler是退休帆船索具设计师,曾任中式帆装协会主席,是创会会员之一,他的Tystie号采用他发明的中式软翼帆,2012年获海洋巡航俱乐部Ocean Cruising Club颁发玫瑰勋章,至今航行了10万海里。他是SibLim帆船的设计师。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8.jpg
▲SibLim胶合板船设计图(图片来源:JRA杂志2015年第68期)
SibLim船总长26英尺/8米,宽8英尺9英寸/2.67米,吃水2英尺4英寸/0.7米。她的船艏有一个2米长的睡舱,有一个大床铺,还有一个全长的海图桌。后面是卫生间,舭插板箱就在那里。内有一个堆肥厕所,左右两侧都有大储物柜,开关面板就在这里。在这区域的后面,右舷是厨房,左舷是沙龙式小餐桌,这区域有2米长。驾驶舱的甲板上有储物柜,但它下面是完全分开的空间及有更多的储存空间。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9.jpg
▲SibLim效果图(图片来源:JRA杂志2015年第68期)
为我的船起一个名字非常困难,船名的选择比婴儿名的选择要多得多。我想要一个对我有意义的名字,但同时也可以让别人能记住的。我喜欢在名字中保留“Fan”的想法,因为Fantail号对我很好。我起了Fanshi这个名字是出于我个人的原因。我很喜欢这个名字,但除了亲密朋友外,我不想向人解释选择它的原因。然而,这个名字确实有点儿中文的味道。当我发现中文翻译的意思是“所有的事”时,我感到很高兴。毕竟,这艘船对我来说就是我的所有,以及我所拥有的所有。我确实曾想过用汉字来命名,但否定了,因为不仅是文化盗用,而且我对Fanshi的英语发音不同于用中文来代表“所有”的发音。名字用了中国式粗字体写在船尾。这艘船是对中式帆船的模仿,但我希望人们能够理解,这是在“模仿就是最诚恳的奉承”的意义上进行的,并带有尊重。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0.jpg
▲安妮驾驶着Fanshi号顺利下水 摄影/GraemeKenyon
同样,如果要详细介绍造船的情况,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下一期杂志将有一个摘要,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细节,你可以在我的博客中找到:www.anniehill.blogspot.com。
当我第一次开着船时,她有下风舵。回顾一下大卫发给我的各种帆的设计,我发现有些桅杆有2°的倾斜,有些是4°。我给了它4°,但我认为大卫用了2°来设计帆的。要纠正下风舵,我已经把升帆索在帆秤上往前移,但在适当的时候,我会拿下桅杆,并在桅杆底固定处放一块木楔子以减少前倾。除此以外,就觉得这艘船航行得非常好。我较喜欢在微风中航行,她在这种条件下非常棒。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让她在超过五级风力的情况下出海,所以无法评论她在大风中的航行情况。我敢说我迟早会知道的,但我不急于这样做。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1.jpg

▲在新西兰的中式帆装迷聚会上百花齐放的中式帆 摄影/GraemeKenyon

至于改进:当然不会。我真的想不出有什么能让她变得更好,我也没有兴趣再拿出我的工具。我估计就算真的有可以再改进之处,我也会欣然接受那些缺陷。
邝:你自己家里造的船需要通过船检及注册吗?安妮:虽然新西兰总体上是一个管制过严的国家,但我们仍然是被允许自己造船,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涉的。我决定购买第三方(责任)保险,由于船是家里建造,保险公司要求对建造进行专业评估。幸好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是造船厂的,其中一个帮我填写了表格。否则我也不会去买保险,实际上这么小这么轻的船很难造成什么破坏。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2.jpg

▲安妮·希尔在驾驶她的FanShi号现代中式帆船  摄影/GraemeKenyon

如果我要带Fanshi号出远海,而她是在新西兰注册的话,我需要备置各种的所谓安全设备。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救援设备,我不觉得我有任何权利去花纳税人大笔钱来让人把我从远海中救起。如果我要出远海,我将不得不找一个没有如此荒谬要求的国家来注册我的船。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在新西兰航行对驾驶员没有任何资格要求,希望这一点能长久不变。
邝:你有想过来中国航行吗?你喜欢到中国哪里遨游?安妮:如果能来到中国并能驾驶传统的中国帆船,那绝对是一次美妙的经历。而如果在那里驾驶我自己的船也会是更美妙的,但我不认为这会发生。在新冠疫情之前,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会允许你在没有预先通知或许可的情况下到达,这是我喜欢的航行方式。我猜如要在中国航行,会有更多手续需要办理,获得许可只是第一步。然而,如果我真的可以在贵国航行,我很想沿着海岸线慢慢走,在沿途的小城镇和村庄停下来,呆在锚地上观察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了解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中式帆船了,这让人非常难过。我很想看看真正的福建运木帆船,它们是多么的漂亮。我也想去厦门,看看那些美妙的帆船。Fanshi号船身上的彩绘设计就是以它们为借鉴的。我认为你们这些独特的船的消亡确实是一个悲剧,它们的建造方式、水手的文化、引申出不同船型的理念以及它们惊人的适用性,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沉淀起来的。可悲的是,这一切都在短短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消亡了。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3.jpg

▲福建运木帆船——闻名海外但已经荡然无存的中华航海文化遗产 图片来源:布里斯托大学“中国历史图片”网站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4.jpg

▲伊凡·唐纳利1923年用水彩画记载的福建运木帆船

帆船不仅仅是一种运输方式:学会与自然共存,而不是对抗自然,使得我们能够长期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一旦我们决定要试图控制自然,我们就开始沿着那可怕的道路上走向一个过热的星球。我不是说所有的进步都是不好的,我们都感激科技带给我们的许多馈赠。然而我确实相信,当一个社会脱离了与大自然力量的合作,我们就忽略了我们依赖这些力量的事实。当然,科技能让事情简化了,但当捕鱼作业是以风或桨推动的船上进行时,一些鱼就有机会逃脱并繁殖。当我们把河流用作运输,我们尊重河流,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可以随意利用的一种资源。你们有这么多种类的中式帆船,承载着这么多不同的文化,有这么多不同的做事方法:失去这样的多样性和这么多的知识,只能使我们在文化上更加贫乏。
如果有一天我来中国,我想去农村地区旅行。城市对我来说意义不大,但我看到的那些中国农村风景照片却让我叹为观止。我想参观野生动物保护区,看看作为候鸟天堂的河口。沿着巨大的河流和运河在内陆旅行会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缓慢的旅程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一切。虽然现代中国无疑是一个拥有惊人科技的国家,但我更想看看这国家独特而古老的技术。我们都知道汽车是什么样子的,计算机或工厂也是。我最想探索的是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所有惊人的发明和创造,它们显示了与西方人截然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这样的经历之后,我估计我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人生。
安妮·希尔与中式帆船的故事(下)w15.jpg
▲色彩斑斓的FANSHI号与带着长摇橹无发动机的ZEBEDEE号并肩航行 摄影/GraemeKenyon

邝:你对中式帆船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什么祝愿?安妮:想到中国人会把帆船作为运动和消遣,我觉得这很是美好。但若看到他们跟随大多数西方人去建造和购买越来越大的复杂船只,我就会觉得很遗憾。当航行只需你和船根据风和潮水的操作,那种成就感是巨大的。当然,如果一个人在外面呆了一天,晚上能有办法回家就好,但你们发明了摇橹。在发动机被发明之前,西方人从来都没有找到一个除风以外能够推动大型船只的方法(我真希望能为我的船找到一个摇橹的设计,那时船外机就几乎用不上了!)。若能看到中国人从自己的历史中发展出帆船运动,在传统的理念中蜕变,造出更小更轻的船只,必要时还可以由一个人操作,那会非常令人兴奋。在英国,游艇的建造可以从我们传统造船工艺里追溯到它们的起源,能看到中国人也能这样做就好了,我还希望你们能用可持续发展的材料来建造船只,而不要重蹈我们西方人的覆撤。
我相信贵国的人们可以将传统帆船改造成更轻、更少劳动密集型的结构。木材,无论以哪种形式,将是一个适当的选择。开始时先发展许多拥有平底和明显简单船体线形的传统帆船,通过计算机建模和设计软件,可以进行大量的实验,而不需要昂贵的试错法来建造。试想,如果在全国各地的海岸线和湖泊上都有中式小帆船队,人们可以学习航行,同时又可以吸收那漂亮工艺背后数千年的历史,那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如果有一天我驶入一个锚地,看到一艘挂着中国国旗的中式小帆船停泊在那里,那真是绝妙了。


邝向荣的访后感:
·一艘长度仅34英尺(10.36米)的自建小木帆船可以进行绕地球5圈的越洋航程,而且不少时间都是没发动机的,这完全颠覆了我们认为的:大船才能安全远航,而且必须有发动机的概念;
·中式帆装及摇橹等没被我们重视的优秀传统中华航海文化,在我国面临淘汰,但到西方玩家手中却如获至宝,而且在他们热爱亲水的自由环境下蓬勃发展。
·木船在我国现今制度中因为没有规范而不能上牌,导致传统木质帆船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生存空间,产业链断裂,没有年轻人入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舟船文化频临灭绝。讽刺的是木材是可降解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材料,政策鼓励放弃木船改用玻璃钢,但大力推崇的玻璃钢至今没有完善的降解方法,才是环境的隐患。
·该检讨一下“自建的船不安全”和“木船不安全”的命题了,木船在中国已经有千年历史,会不安全吗?没有规范就等于不安全吗?没有规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这一代人有权把流传千年的中华舟船文化断绝吗?保障自建船安全的办法很多,保障木船安全的办法更多,只是事在人为而已;
·新西兰人口仅485万,不如我们海南岛,GDP不如我们三线城市,然而这个小国四度夺得美洲杯,让英美大国都靠边站,其独特之处是无为而治的自由亲水环境,他们把监管处罚的资源改为投放在安全教育与保障体系上,证明对降低事故率比海禁式管理更有效,也是我们发展海洋强国值得借鉴的;
·福建运木船等西方向往的中华航海文化我们已经荡然无存,是时候回过头来盘点一下我们已经丢失的航海文化遗产,抢救频临灭绝的中式帆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YA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80408积分
2459帖子
1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