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航海气象学之海上风力
海上风力的大小及由风引起的海浪,直接影响船速及船舶航行的安全,所以风历来是海员
最为重视的气象要素。从气象学角度而言,风对地球上热量和水分的输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19
用,它也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
第一节 概 述
一、风的定义、单位和表示方法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W ind )。风是一个表示空气运动的矢量,它既有大小(风速)又具
有方向(风向)。
风速(W ind S peed,W ind V elocity)是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常用的
单位有:米/ 秒(m ·s- 1),公里/ 小时(km ·h- 1)和海里/ 小时(n m ile·h- 1),即节(kn )。它们之
间有如下关系:
1m·s- 1= 3.6km ·h- 1 (4-1)
1k n= 1.852km ·h - 1 (4-2)
通常取1kn≈0.5m ·s- 1 (4-3)
或1m ·s- 1≈2kn (4-3)′
风向(W ind D irection)是指风的来向。如北风,指风从北方吹来。常用度数(0°~360°)或16
个方位来表示,见图4-1。
图4-1 风向表示法
二、风力等级
根据风对地面物体或者海面的影响程度,定出
风力等级。目前,国际上采用的风力等级是英国人蒲
福(F rancis B eaufort, 1774 ~ 1857) 于1808 年拟定
的,故称“蒲福风级”(B eaufort W ind Scale)。当时将
风级划分为0~12 级共13 个等级,风速越大,则等级
越高。自1946 年以后,对风力等级进行了修改,并将
风级增至0~17 级共18 个等级,见表4-1。实际中所
使用的风级是0~12 级。海员在目力测风时,采用风
级表示风的大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于用风
级表示风的大小。
风级B 与风速V (m / s) 之间的关系为: V =
0.836B3/ 2。
风作用于物体时,产生风压,风速越大,则风压越大。在垂直于风的方向上单位面积所受到
的压力称为风压,它与风速之间的近似关系可表示为:
P = 0.613V2 (4-4)
式中: P 为风压,单位用N ·m - 2。例如,当风速为30m ·s- 1(11 级)时。面积为5× 4m 2 的船舷
上要受到11kN 多的压力。
第二节 作用于空气微团上的外力
空气的水平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之下产生的。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水平
20
风 力 等 级 表表4-1
风级风 名
相当风速
kn km / h m / s
中数
m / s
海面状况
海面浪高(m )
一般最高
海 面 征 象陆 面 征 象
风压
(N / m 2) 0 无风
C alm
小于1 小于1 0~0.2 0.1 平如镜子
C alm -glassy
— — 海面像镜子一样平静(无浪) 静,烟直上0~0.04 1 软风
L ight air
1~3 1~5 0.3~1.5 0.9 微波
C alm -rippled
0.1 0.1 海面有波纹,但还没有白色波顶烟能表示风向,但风标不
能转动
0.09~2.25 2 轻风
L igh t breeze
4~6 6~11 1.6~3.3 2.5 3 微风
G entle breeze
7~10 12~19 3.4~5.4 4.4 小波
Sm ooth w avelets
0.2 0.3 波浪纹虽小,但已明显,波顶透明
像玻璃,但不碎
人面感觉有风,树叶有微
响,风向标能转动
2.56~10.89 0.6 1.0 波较大,波顶开始分裂,泡沫有光,
间或见到白色波浪
树叶及微枝摇动不息,旌
旗开展
11.56~29.16 4 和风
M oderate breeze
11~16 20~28 5.5~7.9 6.7 轻浪
Slight
1.0 1.5 小浪,波长较大,往前卷的白碎浪
较多,有间断的呼啸声
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
树的小枝摇动
30.25~62.41 5 清风
F resh breeze
17~21 29~38 8.0~10.7 9.4 中浪
M oderate
2.0 2.5 中浪,波浪相当大,白碎浪很多,呼
啸声不断,间或有浪花溅起
有叶的小树摇摆,内陆的
水面有小波
64.00~114.49 6 强风
S trong breeze
22~27 39~49 10.8~13.8 12.3 大浪
R ough
3.0 4.0 开始成大浪,波浪白沫飞布海面,
呼啸声大作(可能有少数浪花溅
起)
大树枝摇摆,电线呼呼有
声,举伞困难
116.64~190.44 7 疾风
N ear gale
28~33 50~61 13.9~17.1 15.5 巨浪
V ery rough
4.0 5.5 海面像由波浪堆积而成,碎浪的白
泡沫开始成纤维状,随风吹散,飞
过几个波顶
全树摇动, 大树弯下来,
迎风步行感到不便
193.21~292.41 8 大风
G ale
34~40 62~74 17.2~20.7 19.0 狂浪
H igh
5.5 7.5 中高波,波长更大,随风吹起的纤
维状更明显,呼啸声更大
可摧毁树枝,迎风步行,
感觉阻力甚大
295.8~428.5
续上表
风级风 名
相当风速
kn km / h m / s
中数
m / s
海面状况
海面浪高(m )
一般最高
海 面 征 象陆 面 征 象
风压
(N / m 2) 9 烈风
Strong gale
41~47 75~88 20.8~24.4 22.6 10 狂风
Storm
48~55 89~102 24.5~28.4 26.5 狂涛
V ery high
7.0 10.0 高浪,泡沫纤维更加浓密,海浪卷
翻,泡沫可能影响能见度
烟囱及平房顶受到损坏,
小屋遭受破坏
432.6~595.4 9.0 12.5 大高浪,波浪成长形突出,纤维状
泡沫更为浓厚,并成片状,海浪颠
簸好像槌击,浪花飞起带白色,能
见度受影响
陆上少见,有时可将树木
拔起,或将建筑物吹毁
600.3~806.6 11 暴风
V iolent storm
56~63 103~117 28.5~32.6 30.6 12 飓风
H urricane
64~71 118~133 32.7~36.9 34.8 非凡现象
P henom enal
11.5 16.0 特高浪,中小型的船在海上有时可
能被浪所蔽,波顶边缘被风吹成泡
沫,能见度大减
陆上少见,有则必有重大
损毁
812.3~1062.8 14.0 — 空气中充满泡沫和浪花,海面因浪
花的飞起成白色状态,能见度剧烈
降低
陆上极少,其摧毁力极大> 1062.8 13 72~80 134~149 37.0~41.4 39.2 14 81~89 150~166 41.5~46.1 43.8 15 90~99 167~183 46.2~50.9 38.6 16 100~108184~201 51.0~56.0 53.5 17 109~118202~220 56.1~61.2 58.7 注:13~17 级风力是当风速可以用仪器测定时使用。
气压梯度力是产生风的直接原因,空气一旦开始运动,又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等力的作用。下面
分析空气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各种力。
一、水平气压梯度和水平气压梯度力G
_
n
1.水平气压梯度
气象学中规定,垂直于等压线,沿气压减小的方向,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称为水平气压梯
图4-2 气压梯度示意图
度(P ressure G radient), 用符号-
Δp
Δn
表
示。负号表示沿着水平气压梯度的方向气
压是减小的,即水平气压梯度的方向垂直
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如图4-2 所
示,在A、C 两处垂直于等压线各作出气
压梯度的矢量AB 和CD, 设AB 和CD
长度相等,由图4-2 可知,AB 间的气压差
为5h P a,而CD 间的气压差为10h P a。显
然,CD 处的气压梯度大于AB 处。
水平气压梯度的单位是h P a·m - 1。
实际工作中,常用百帕/ 赤道度来表示。1
赤道度相当于60n m ile 或约111k m 。
地面天气图上相邻两等压线间的气压差值Δp 是一定的,因此,在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
压梯度大;在等压线稀疏处,水平气压梯度小。
2.水平气压梯度力G
_
n
由于水平气压梯度而产生的使空气作水平运动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P ressure
G radient F orce)。气象学中,单位质量的空气微团所受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用G
_
n 表示,且有:
G
_
n= -
1
ρ
Δp
Δn
(4-5)
式中: ρ—— 空气密度。
由上式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
Δp
Δn
成正比,与空气密度ρ成反
比,它的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方向相同,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气压梯度值
Δp
Δn
≠ 0 时,则水平气
压梯度力G
_
n≠0,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就产生由高压流向低压的水平运动;若
Δp
Δn
= 0 时,则有G
_
n = 0,空气就不可能有水平运动,也就没有风了。所以,水平方向上气压分布的不
均匀是产生风的直接原因,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原动力。在地面天气图上,等压线密集处,
水平气压梯度和梯度力大,地面风大;反之,等压线稀疏处,地面风小。
二、水平地转偏向力A
_
n
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任何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偏转它们的运动方向,这是
由于受到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该力简称地转偏向力(D eflection F orce
of E arth R otation),亦称科里奥利力(C oriolis F orce)。
23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纬度φ,空气运动速度v 和地球自转角速度ω有关。单位质量的空气
微团所受到的地转偏向力以A
_
n 表示,其大小为:
An= 2ωvsinφ (4-6)
地转偏向力A
_
n 具有如下性质:
1.地转偏向力只有当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物体静止时,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
用。
2.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风速和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当风速相同时,随纬度的增高而增
大,在两极最大,而在赤道等于零;当纬度相同时,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
3.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恒垂直于运动方向,故它只能改变空气的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空气
运动速度的大小。在北半球,它指向空气运动的右方,使空气运动方向不断向右偏转;在南半
球,它指向空气运动方向的左方,使空气运动方向向左偏转,如图4-3 所示。
三、惯性离心力C
_
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要受到惯性离心力(Inertial C entrifugal F orce)的作用。对单位质量
的空气微团而言,所受到的惯性离心力为:
C=
V2
r
(4-7)
式中: V——空气运动的线速度; r—— 曲率半径。
式(4-7)表明惯性离心力的大小与空气运动的线速度V 的平方成正比、与曲率半径r 成反
比。惯性离心力的方向由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指向外,它与空气运动的切线方向相垂直,如图
4-4 所示。可见,惯性离心力与地转偏向力一样都是一个虚力,它只能改变空气的运动方向而
不能改变运动速度。
在实际大气中,由于空气运动的曲率半径一般都很大,有几十千米到上千千米,因而惯性
离心力往往比地转偏向力小得多。但是,在低纬地区或空气运动速度很大而曲率半径又很小
时,惯性离心力则可达到较大值并有可能超过地转偏向力。例如,在强台风中心附近,惯性离心
力可达很大值,并对台风结构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图4-3 水平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图4-4 惯性离心力
四、摩擦力R
_
在摩擦层中,运动的空气还要受到地面摩擦力(F rictional D rag)的作用。摩擦力以近地面
24
层(指从地面至30~50m 高的层次)最为显著,随着高度的升高,摩擦力逐渐减小,到摩擦层顶
时,摩擦力的影响就可忽略不计了。在摩擦层的下边界处,摩擦力可近似表达为:
R
_
= - μV
_
(4-8)
式中:V
_
——风速; μ—— 摩擦系数,其大小取决于地面粗糙度。
上式表明,摩擦力的大小与风速和摩擦系数成正比;式中负号代表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
反。
上述四种力都是在水平方向上作用于空气微团的力,它们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产生运动的直接动力,是最基本的力;其它力是在空气开
始运动后产生和起作用的,而且所起的作用视具体情况而不同,因而也就有了地转风、梯度风
和摩擦层中的风的区别。
第三节 地转风和梯度风
一、地 转 风
1.地转风定义及其形成过程
在自由大气中,等压线平直的气压场内,当水平气压梯度力G
_
n 与水平地转偏向力A
_
n 达到
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这种风称为地转风(G eostrophic W ind)。
图4-5 地转风的形成示意图
地转风的形成过程如图4-5 所示:在等压线平
直分布的气压场内,原处于静止状态的空气微团a
因受水平气压梯度力G
_
n 的作用,开始由高压流向低
压。运动一开始,便有地转偏力A
_
n 产生,但因空气运
动的初速度小,所以地转偏向力也小。随着G
_
n 作用
时间的增加,空气运动的速率越来越大,地转偏向力
A
_
n 随之增大,它迫使空气向右偏转(北半球)的程度
也越来越大,直到地转偏向力A
_
n 增至与水平气压梯度力G
_
n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两力达到
平衡状态时,空气沿着等压线方向作等速、直线运动,就形成了地转风。
2.地转风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地转风定义,在地转风形成时,有:
G
_
n+ A
_
n = 0 (4-9)
若以V
_
g 表示地转风时,则有:
-
1
ρ
·
Δp
Δn
= 2ωVgsinφ (4-9)′
可得地转风速公式: Vg= -
1
2ρωsinφ
·
Δp
Δn
(4-10)
由以上地转风公式可得如下结论:
25
1)地转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即等压线密集的地方,地转风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
地转风小。
2)地转风速与空气密度成反比。因此,当水平气压梯度相同时,高空的地转风速比低层大,
而且越向高空越大。
3)地转风速与纬度的正弦成反比。当气压梯度和空气密度相同时,低纬度地区地转风速比
高纬大。但在赤道及附近地区,由于sinφ≈0,所以地转风不存在。实际上,由于低纬地区的气
压梯度值比高纬小得多,故低纬地区的风速一般较小。但是,有热带风暴活动时除外。
从图4-5 中可以看出,地转风风向与等压线相平行,即风场与气压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规
律:测者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在南半球,高压在左,低压在右。这就是风压
定律,又称白贝罗定律(B uys B allot′s L aw )。显然,根据风压定律,由风向可判断出高、低压的
大致方位。
3.地转风的计算方法
1)利用地转风公式
将地球自转角速度ω及标准情况下的空气密度ρ= 1.293k g·m - 3代入地转风公式(4-10)
式中,则有:
Vg= -
4.78
sinφ
·
Δp
Δn
(4-11)
令Δn= 1 赤道度(60n m ile)、Δp = 1hP a 时的地转风以V0 表示,利用式(4-11)计算可得如
下结果:
V0=
4.78
sinφ
m / s (4-12)
利用式(4-12),便可计算出不同纬度上的地转风值,见表4-2。
地转风风速(米/ 秒)随纬度(φ)的变化
(假设
Δp
Δn
= 1hPa/ 赤道度;ρ= 1.293kg/ m 3 时算出的) 表4-2
纬 度 (度) 5°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风速V0(m / s) 55.4 27.4 14.0 9.5 7.4 6.2 5.6 5.1 4.9 4.8 实际大气中,气压梯度的值可能是任意的。所以,当Δn= 60n m ile、Δp ≠1h P a 时,应有:
Vg= V0·Δp m / s (4-13)
这样,只要有了实际的Δp 值,很快便可求出地转风值。
例如:当纬度φ= 30°,Δp = 1.5hP a 时的地转风速值为:
Vg=
4.78
sin30°
× 1.5= 14.3m / s
2)地转风尺的应用
欧、美及南半球有些国家发布的地面传真天气图上一般都附有地转风尺(G eostrophic
W ind S cale),如图4-6 所示。该图为北半球天气图上所附的地转风尺。图中:纵坐标代表纬度,
曲线是地转风速线(单位:kn)。它是每隔4hP a 划一根等压线的天气图上所附的地转风尺。利
用地面天气图上等压线的分布和地转风尺,可得到任意地区的地转风速。
例如:在地面天气图上,40°N 的某处,量得两根等压线之间的垂直距离Δn= a b,然后在地
转风尺的40°N 线上,以纵坐标轴为起点量取ab线段,b 点落在30kn 线和20kn 线间约中点附
近,因此可判断该处的地转风速值为25kn。
26
图4-6 可用于不同纬度的地转风尺
二、梯 度 风
1.梯度风的定义
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G
_
n,水平地转偏向力A
_
n 和惯性离心力C
_
达到
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G radient W ind)。
2.高、低气压区中的梯度风
以北半球圆形等压线的情况为例,分别加以讨论:
在低压区中,如图4-7a)所示,气压梯度力G
_
n 沿半径由外指向中心;惯性离心力C
_
由中心
沿半径指向外,一般情况下,惯性离心力C
_
较小,所以地转偏向力A
_
n 的方向必须从中心指向
外。因而三力平衡时,有:
G
_
n= - (A
_
n+ C
_
) (4-14)
或: G
_
n = A
_
n + C
_
(4-14)′
由此,根据地转偏向力的性质可判断:北半球低压区中的梯度风应按反时针方向沿等压线吹;
南半球低压区中梯度风应按顺时针方向沿等压线吹。
图4-7 梯度风
在高压区中, 如图4-7b) 所示,气压梯度力G
_
n
由中心沿半径指向外;惯性离心力C
_
由中心沿半径
指向外;当三力达到平衡时,地转偏向力A
_
n 必定指
向以上二力的反方向,即:
G
_
n+ C
_
= - A
_
n (4-15)
或: G
_
n + C
_
= A
_
n (4-15)′
同理可知:北半球高气压区中的梯度风应按顺时针方向沿等压线吹;南半球高气压区中的梯度
风应按反时针方向沿等压线吹。从风场角度定义,将高气压称为反气旋,低气压称为气旋。
由以上分析可知,梯度风风向仍符合风压定律。即: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低压
在左;南半球,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3.梯度风的风速
由式(4-14)′和(4-15)′经过求解后,最后得到气旋和反气旋中的梯度风速公式分别为:
气旋: vc= - rωsinφ+ (rωsin φ)2+
r
ρ
-
Δp
Δn
(4-16)
27
反气旋: va= rωsinφ- (rωsinφ)2-
r
ρ
-
Δp
Δn
(4-17)
式(4-16)和(4-17)表明,梯度风的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纬度的正弦和空气密度有关,同
时还要受到空气运动路径的曲率半径影响。
在式(4-16)中右边根号内总是正值,所以气旋区内的水平气压梯度-
Δp
Δn
不受限制,也就是说
低压区内气压梯度可以很大,即可以有很大的风速,这与经常观测到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在式( 4-17 ) 中, 右边根号内两项的正负号相反, 因此反气旋区中的水平气压梯度
-
Δp
Δn
不能超过某一临界值。否则根号内会出现负值,使算出的va 没有实际意义。令:
(rωsinφ)2-
r
ρ
-
Δp
Δn
≥0
则有: -
Δp
Δn
≤rρω2sin 2φ (4-18)
上式表明,反气旋区内水平气压梯度的极限值为γρω2sin2φ,将该值代入式(4-17)中,于是得出
反气旋区内梯度风速的极限值为:
va= ωrsin φ (4-19)
由以上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反气旋区内,边缘风速较大,向中心风速减小,在中心附近微风或者静风。该结论与实际
情况相符合。当反气旋区内等压线曲率不均匀时,在曲率较小(r 大)处,即等压线平直处,等压
线密集,风速较大;在曲率较大(r 小)处,即等压线弯曲较大处,等压线稀疏,风速较小。
2)中高纬度反气旋的风速较大,低纬度反气旋内风速较小。
3)在一定纬度带,当气压梯度和曲率半径相同时,有反气旋区内的梯度风速大于地转风
速,气旋区内的梯度风速小于地转风速。即有:
Va> Vg> Vc (4-20)
根据式(4-14)′,在低压区(气旋)内,有A
_
n < G
_
n ;依据(4-15)′式,在高压区(反气旋)
内,有A
_
n > G
_
n ;在地转风场内,有A
_
n = G
_
n 。地转偏向力A
_
n 总是与风速成正比,因此,
气压梯度和纬度相等的条件下,A
_
n 的大小实际上反映了风速的大小,故式(4-20)成立。
三、旋 衡 风
在小尺度低压中,如果气压梯度力很大,那以由于空气微团运动轨迹的曲率半径小,风速
大,这时地转偏向力比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都小得多,可略去不计。此种情况下,水平气压
梯度力与惯性离心力相平衡,这种风称为旋衡风(C yclostroph ic W ind )。其力的平衡方程为:
v2
r
= -
1
ρ
Δp
Δn
(4-21)
故得旋衡风速: v= -
r
ρ
Δp
Δn
(4-22)
旋衡风不再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其风向既可按顺时针方向吹,又可以按反时针方向
吹,但都对应着低压。例如龙卷风就具有旋衡风的性质。
上述地转风和梯度风,概括了尤其是中、高纬度自由大气中风场和气压场的基本关系,在
28
气象学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梯度风与地转风相比,它考虑了空气运动路径的曲率影响,因而
比地转风更接近于实际风。实际工作中,因为空气微团运动的曲率半径难以确定,所以,更广泛
地使用地转风作为实际大气运动的近似。
第四节 摩擦层中的风
一、摩擦力对风向、风速的影响
在摩擦层中,空气作水平运动时,要受到摩擦力作用。摩擦力在使风速减弱的同时,破坏了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平衡关系,因而风向也受到干扰,使运动变得复杂。
首先,讨论等压线平直分布的简单情况,如图4-8 所示。作用于空气微团上的有水平气压
梯度力G
_
n 、地转偏向力A
_
n 和摩擦力R
_
。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风速减小,小于与该气压场相应
的地转风,因而地转偏向力相应减小,最后三力平衡关系如下:
G
_
n= - (A
_
n + R
_
) (4-23)
在这种情况下,风不再沿着等压线吹,而是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即风向与等压线之间
有一交角α。
同理,在等压线弯曲的气压场内,摩擦力的作用使风速比该气压场内所应有的梯度风风速
小,风向穿过等压线指向低压一侧,因而使摩擦层中高、低气压内风的分布有了如下规律:北半
球高压区的风顺时针方向向外辐散,低压区的风反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见图4-9;南半球,高
压区的风反时针向外辐散,低压区的风顺时针向中心辐合。
图4-8 摩擦层中的风图4-9 北半球摩擦层低压和高压的风
由以上各种气压场风的分布可见,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应为: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
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摩擦层中,实际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α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与地面粗
糙度相关,所以,地面粗糙度越大,交角α越大;反之,地面粗糙度越小,交角α越小。通常在中
高纬度陆地上α约为35°~45°,海面摩擦力比陆面小得多,α约为10°~20°,但有大风浪时,海
面粗糙度增大,交角α可适当取大些。
实际风速比相应的地转风、梯度风减小。通常陆面上的风速(指10~ 12m 高度的风)约为
相应地转风速的1/ 3~1/ 2;海面上的风速约为相应地转风速的3/ 5~2/ 3。若令v0 为海面实际
风速;求v0 时通常采用以下经验公式:
v0= v×g 65% (4-24)
29
二、风的日变化和风的阵性
1.风的日变化
在近地面层,一天内的风速通常具有白天大、夜间小的日变化规律。在上层则相反,风速白
天小、夜间大。风的这种日变化规律主要是由于热力性对流和乱流作用所造成的。白天,由于
太阳辐射作用,近地面气层受热逐渐变得不稳定,乱流逐渐发展,午后乱流最强烈。随着近地面
层乱流的发展,上下层空气对流交换频繁,上层风速大、动量大的空气下传,使得下层风速加
大,上层风速减小,午后,下层风速达最大值,上层风速达最小值;夜间,乱流显著减弱,下层风
速随之减小,夜间和清晨达最小,上层风速则增至最大。这里所说的上、下层分界的高度并不固
定,主要是取决于乱流的强度,平均高度约为50~100m 。
风的日变化幅度,通常是晴天大于阴天,夏季大于冬季,陆地大于海洋。当有强的天气系统
影响时,这种日变化规律不明显或被扰乱。另外,在乱流比较强的夏季,适当天气条件下,日变
化作用在中午前后可造成局地大风。沿岸航行的小船有必要了解风的这一特点。
2.风的阵性
风向摇摆不定、风速忽大忽小的现象,称为风的阵性, 亦称风速脉动(W in d V elocity
F luctuation)。阵风则是指某段时间里最大的瞬时风速。例如,气象报告“风力4~5 级,阵风6
级”的意思是说平均风力4~5 级,最大瞬时风力可达6 级。图4-10 是某时段内风速的自计曲
线,由图可见风的阵性是很显著的。造成风的阵性的主要原因是空气的乱流运动,如图4-11 所
示,在大范围平均气流上夹带着一个绕垂直轴的小涡旋,涡旋随平均气流一起移动,两种运动
迭加的结果,使得A 点风速增大,C 点风速减小,B 点和D 点风向、风速发生了如图示的改变。
实际上在小涡旋的每一处的气流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若有测者位于P 点,就可以观测
到风的脉动性。
图4-10 风的阵性图4-11 风的阵性的形成示意图
摩擦层中风的阵性表现得经常而且显著,随着高度的升高, 阵性逐渐减弱,一般到2 ~
3km高度以上就不明显了。阵风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一天中,午后最强,一年中,夏季较明显;
陆地比海洋明显,山区最甚。
三、风随高度的变化
摩擦层中,摩擦力和大气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减小,因而风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另外,风随
高度的变化还要受到气压场随高度变化的影响。假定在气压场不随高度改变的前提下,风随高
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摩擦力随高度的减小而引起的。其变化规律是:风速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加
大,风向不断向右偏转(南半球则向左偏转),到摩擦层顶部,风向和风速都逐渐接近于地转风
了,如图4-12 所示。
近地面层(指下垫面至30~50m 的贴地层)中,由于受乱流作用影响,风随高度的变化不
30
图4-12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图中:V0 为地面风,V100、V200 ⋯分别代表高度为
100m、200m ⋯的风,V1000 与Vg 一致
具明显的上述特点。
另外,在摩擦层以上的自由大气中,风随高度的改
变是由气层中温度的分布决定的。不再详细讨论。
第五节 地形的动力作用及地方性风
这里主要讨论局部地形对气流产生的影响。气流
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岛屿、海岸、海峡等地形时,风向、风速都会发生变化,因而产生了一些局
部环流和有名的地方性风。了解和掌握它们对保障航行安全是很必要的。
一、地形的动力作用
1.绕流
当气流遇到孤立的山峰和岛屿时,会绕过山峰(岛屿),从两侧通过。这种情况下,在迎风坡
风速增强,在背风坡风速减弱,并且在背风坡会产生气旋式或反气旋式涡流,如图4-13 所示。
2.狭管效应
当气流从开阔地区进入峡谷口时,由于狭管效应,在峡谷中风速加大,风向被迫改变为沿
峡谷走向,形成狭谷风,如图4-14 所示。我国的台湾海峡经常出现大风,且夏季多西南大风,冬
季多东北大风,就是这个缘故,如图4-15 表示出当气流经过台湾海峡时,风向风速所发生的显
著改变。
图4-13 绕流图4-14 峡谷风图4-15 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
(1962 年1 月7 日20 时地面实况天气图)
3.岬角效应
当气流流经向海中突出的半岛或山脉尽头时,会造成气流辐合、流线密集,使风力大大加
强,这种现象称为岬角效应,如图4-16 所示。南非的好望角、南美的合恩角等处风浪很大,其中
就有岬角效应的影响。我国山东半岛的成山角附近也存在岬角效应,使得吹偏北风时,风力常
比周围海区大1~2 级左右。
4.海岸的摩擦效应
当气流接近于沿着海岸线方向吹时,在海陆交界处,海面与沿岸陆地上摩擦力大小不同,
因而风与等压线间的交角在沿岸处发生明显改变。如图4-17 所示,陆地在气流方向的右侧,当
气流接近海岸时,流线变密,风速增大;如果是陆地位于气流方向的左侧,则流线会疏散开来,
使风速减小。
31
图4-16 岬角效应图4-17 海岸的摩擦效应
二、地方性风
因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或地表性质等影响产生的局部范围的风,称为地方性风。它们的形
成原因有地形的动力作用或下垫面的热力作用,或者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地方性风有峡
谷风、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布拉风等。有些对航海活动有影响的地方性风,在有关航线资料上
都有介绍。表4-3 介绍了部分地方性风的名称及主要特征,以供参考。
地 方 性 风表4-3
名 称地 域季 节风 向特 性
贝拉风(B elat) 阿拉伯南岸12~3 月N ,N W 寒冷干燥强陆风布拉风(B ora) 亚得利亚海冬N ,E 突发性狂暴山风
布拉克非德风
(Brickfielder)
澳洲南岸夏N 热风
可乐诺风
(C oronozo)
墨西哥东岸发生热带低压时S 强烈南风
艾艺风(E lephanta) 印度洋棉兰海岸9~10 月S,SE 西南季风尾声地中海季风
(E tesian)
地中海东部夏N 山风
格烈风(G regale) 地中海马尔他冬N E 强烈
哈麦丹风
(H arm attan)
非洲西岸佛地角与几内亚
湾间
冬E
干燥东风挟带红沙,可吹离海岸数
百里,造成能见度障碍
考斯风(K aus) 波斯湾12~4 月SE 与Sham al交替喀新风(K ham sin) 亚丁湾7~9 月N 挟带黄砂暴利凡脱风
(L evanter)
直布罗陀海峡夏E
常伴潮湿云带,风力强时形成强涡
流
拉维奇风(L eveche) 西班牙常有SE 干热有沙阵
麦斯楚风(M aestro) 地中海北部N W ,N 干冷
东北风
(N ortheaster)
北太平洋海岸N E 强烈
诺色风(N orther) 墨西哥湾12~4 月N ,N W 寒冷、强烈而干燥诺色风(N orther) 智利12~4 月N 常伴气压下降,密云32
续上表
名 称地 域季 节风 向特 性
潘派洛风(P am pero)
南美东海岸、拉布拉他河口
以外海面
7~10 月N 转SW 随飑线而来, 北风微弱转西南风
时,风力突然增至飓风级以上
西洛可风(Sirocco) 意大利马尔他夏末S
暖风, 地中海南干燥,地中海北湿
热
东南勃斯特风
(Southeast B uster)
澳洲南、东南岸12~4 月(夏) SE 狂风,狂风前常有热风夏马风(Sham al)
波斯湾、阿曼湾及沿马直兰
海岸
5~11 月N W 冬季可达8 级,伴有飑、雨、闪电, 来时无预兆
苏门答腊风
(Sum atra)
马来西亚W 强风
德呼脱比亚风
(T ehuantepecer)
T ehuantepecer N 强风
非洲龙卷风
(T ornado)
非洲西岸赤道至10°N 4~5 月9~ 11 月
离岸暴风雨
特拉蒙地那风
(T ram ontana)
地中海N 寒冷
文达瓦风
(V endavales)
西班牙直布罗陀海峡S W 强风
威利瓦风
(W illiw ays)
麦哲伦海峡狂风,无预兆,可持续1~2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