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二手
资料库
帆船航海资料库
活动中心
导读
Guide
手机APP
网址导航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二手
资料库
帆船航海资料库
活动中心
导读
Guide
手机APP
网址导航
视频电影
航海文库
造船图纸
航海摄影
下载APP
手机精选
每日签到
帖子
淘专辑
导读
淘专辑
好友
收藏
排行榜
动态
分享
广播
门户
勋章
活动中心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返回列表
《海洋强国是怎样炼成的》之总结篇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任重而道远 第八十八章:走出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
[ 复制链接 ]
憨哥的天空
2020-12-23 14:04 ·
航海历史
关注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第八十八章:走出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
纵观现代史,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其海洋强国的进程。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历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海洋战略,加大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掌控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将海洋权益视为核心利益所在,积极推行新一轮海洋经济政策和战略调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发展之要、民生之需,也是中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拓展的题中之意。世界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建成海洋强国。
第八节:我国现在还只是一个海洋大国
我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海洋大国,之所以这样说,是根据我国的海洋资源特点和海洋开发能力来说的。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端,濒临西太平洋,是世界上少有的陆疆和海疆都十分辽阔的大国。中国首先是一个大陆国家,拥有960万平公里的陆地领土,幅员辽阔,南北相间长约5500公里,跨越30多条纬度线,东西相间宽达5200公里,陆地边界长达22800公里。中国同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大陆东南两面为海洋所环抱,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陆岸线绵亘南北,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洋国土。我国大陆岸线1.8万公里,海岛岸线1.6万公里,按自然疆界划分473万平方公里海域,按照国际海洋法公约我们宣称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我国拥有69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70万平方公里的含油沉积盆地,约400亿吨的海洋油气资源量,在资源上堪称海洋大国。
从海洋经济总量上来说。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941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1%。海洋经济总量在国际上也名列前茅,因此就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来说我们也算大国。
在几个重要海洋产业领域位列第一。譬如:海洋水产品总量连续十年世界第一,海水养殖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海洋运输能力,特别是集装箱运输能力堪称世界第一,我国港口年吞吐量超过70亿吨,世界前20名的亿吨大港中,中国占一半以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航运中心;海洋卤水化工和海藻化工产量世界第一,以海盐为基础的“两碱一盐一溴”,以海带为基础的“碘胶醇”总量约占国际市场的半壁江山;修
造船
业总量世界第一,我国每年造船总量约2300万载重吨,几乎能涵盖除中国外全世界造船业的需求总量。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中国是海洋大国。
虽然我们拥有不少堪称“世界第一”的数字,但是离海洋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说,我们的水产品总量全世界第一,世界公认中国是海水养殖的故乡,但我们每亩水面的单产、海水养殖的自动化程度远不如国外;我们的养殖品种和品质亟待提高,贝类、藻类占80%以上,真正附加值高的、效益好的鱼、虾、海参、鲍鱼总量很小。再比如造船业,就订单来说,中国是第一造船大国,但是核心技术并不在我们手里。从船舶设计到船用发动机,甚至包括船舶电子等一切重要的部件,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的,我们主要从事“焊钢板”式的组装作业。我们和海洋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下一节重点阐述)。
何谓“海洋强国”?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标准。但总体上来讲,海洋强国是指在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2012年11月26日,前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
我认为,海洋强国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海洋权益的维护能力强。海洋权益维护能力和深海远洋的控制能力。海洋强国必须有足够的能力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国土完整;必须对广袤的深海大洋和国际公共海底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也就是说,能在当今愈演愈烈的国际海底“蓝色圈地”和全人类公共资源开发方面维护国家利益,能在海洋运输、科学探索、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维护国家安全。
二是海洋经济实力雄厚,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的实力基础,特别是以开发深海资源为前提的产业领域必须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公共海底战略资源开发和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海洋、涉海、临海产业技术先进,效益良好,海洋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蓝色经济成为国内重要的支柱产业。
三是海洋科技水平先进。拥有雄厚的海洋科学储备和先进的海洋科研装备,表现出很强的海洋科学探索认知能力。能够对深海大洋进行高精度的调查勘探。掌握先进的深海作业技术,有能力探索极端环境中的海洋自然现象,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能够为海洋领域的人类健康、社会进步、资源开发、防灾减灾、全球环境变化和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支撑。
四是权益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良好,海洋资源再生能力强。近岸海域水质优良,对海洋生物保护到位,海洋生态体系健康发展,海洋物种自然平衡,海洋资源开发协调、有序、可持续,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能够有效监测、减排、控制陆源污染;海岸带自然、稳定,无大规模海洋生态灾害和人类造成的环境灾害发生。对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海难事故具有很强的应急响应能力。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既是海洋环境良好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是在国际上对海洋事务有较强的的话语权。国家有一批国际海洋事务机构,有一批熟系海洋事务的国际人才,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海洋纠纷裁决方面有坚强的话语权。
第九节:我国在海洋强国方面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把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海洋科技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但和国际上的海洋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对海洋的控制能力不够。我国海域,除渤海属于中国内海,无疆界争端外,黄海、东海和南海划界矛盾错综复杂,而且愈演愈烈。东海的钓鱼岛、南海的黄岩礁,以及整个南沙海域划界问题日益突出,甚至黄海的渔业资源竞争也不断升级。
此外,在占海洋面积70%以上的国际公共海底,新一轮“蓝色圈地”达到“白热化”程度。“外大陆架”问题,北冰洋航道问题,北极海区油气资源问题,国际海底矿区划分问题,等等,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以上的中华民族岂能坐视西方国家肆意瓜分全人类的公共财产?我们缺少话语权,缺少国际海洋资源竞争软实力。
二是科技水平低,深海资源的开发能力不够。当今世界,人口急剧增加,陆地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来说,已捉襟见肘,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战略性资源大都在深海大洋之中。水深300—3000米的深海油气田,大多分布在国际公共海底,其产量已达全球石油消费量的10%以上。深海资源的勘探技术、海底工程作业技术、开采运载技术,以及加工处理技术,其难度远大于陆地,是我们的又一个“短腿”问题。
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主要发育在东北太平洋。根据最保守的估计,现在太平洋铁锰结核资源量超过3万亿吨,仅每年生长量就远高于人类目前的需求量。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在大洋中已发现400多处,其储量规模和金属品位,都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海底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其储量是陆地上一次性化石燃料的两倍以上,甚至有人估计是4—7倍。这些重要的海洋矿床都是一些年轻的矿床,陆地上的矿产其成矿年代一般是几亿年,至少是“千万年”量级。而海洋中铁锰结核、热液硫化物矿床、海底可燃冰几乎每天都在不断生长,其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完全不同于陆地,有些矿床形成年龄不过几年时间,可谓海洋对当今人类的特殊奉献。对这些国际公共海底的战略性资源,我们作过不少调查研究,但尚缺少进一步勘探开发的技术体系。如何在全人类战略性资源布局中占有中华民族应得的份额,依赖我们的深海资源勘探开发能力。
三是海洋装备相对落后。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海洋装备水平差距较大,国防装备、科研装备和产业装备都相对落后,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问题。海洋国防装备高度机密,充分体现自主创新能力,从探测设备、运载设施、武器装备到水下工程作业,科技含量高,技术密度大。如果没有先进的国防装备作保障就不可能维护海洋国家权益,更不可能控制广袤的深海远洋。
科研装备体现科研水平。目前在国内海洋科研领域,从陆地实验室到海洋科考船,90%的重要装备都是国外买来的,国外卖给我们的多是二流、三流的东西,而且系统软件仍掌握在人家手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流设备,很难获取一流的调查资料,也难以作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海洋产业装备落后情况更加严重,大多数涉海企业,特别是水产企业还基本上是手工操作,自动化程度低下,缺少现代化的流水线,产品指标很难达到国际标准,也很难创出中国的海洋产品品牌。
四是缺乏关键技术支撑。从海水养殖到水产加工,从卤水化工到造船航运,海洋经济的各个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共性技术,缺少解决瓶颈问题的关键技术,外来技术依存度较高,在许多领域受制于人。在海洋产业中,总体上还是传统产业一统天下,规模上占80%以上,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有些苗头,但规模较小。两个突出的特点制约海洋产业的发展:一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粗浅加工;二是原料型、食品型、中间品型的产品出口,仍然没有摆脱“一火车换人家一皮包”的出口外贸格局。不仅是水产品,甚至海藻化工、卤水化工的主打产品,外国人买去仍然是用作原料。原料出口自然就是低附加值的。
五是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欠账多,保护和恢复压力大。相对于海洋产业发展来讲,我们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太大。曾经的不过子孙后代式掠夺性海洋资源开发,无序的围海用海,许多禁海海域“荒漠化”,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河口海湾环境污染严重,人工海岸比例太大,海水倒灌,海岸侵蚀,海洋生态灾害频发等。是历史旧账,也是过去错误的开发方式的恶果。历史旧账必须还,还要进一步恢复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治理成本、进一步开发利用成本高昂。
六是在国际海洋事务上基本没有话语权。这和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实力极不相称,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争取国际话语权。
第十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和平发展。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成型和实施,坚守通过和平的方法和手段予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的原则。这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符合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也符合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目标。
二是合作互利发展。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不以中国获取最多的海洋资源及利益为目的,应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诉求和关切,寻求适当的利益平衡,以确保互利、共赢原则的实现。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目标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战略层次。从大战略的角度来看:从国际方面看,中国海洋大战略应以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为根本目标;从国内方面看,中国海洋大战略应以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战略意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根本目标。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是一个系统的战略体系。构建海洋发展大战略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构成了指导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由此出发,中国海洋发展大战略应该是包括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管理、海洋法律、海洋科技、海洋安全、海洋社会(文化)等子战略,并彼此形成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战略体系。海洋经济战略的功能在于通过海洋开发与利用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外交战略的目标在于处理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海洋矛盾,服务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总体外交战略和军事战略;海洋管理战略的功能在于借助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对海洋开发利用
活动
中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海洋法律战略的功能在于海洋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服务于国际和国内海洋秩序的建立与完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的功能在于寻求海洋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撑,并协调科技与海洋发展之间的关系;海洋安全战略的功能在于应对海洋领域的传统军事安全威胁以及形形色色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海洋社会(文化)战略的功能在于继承和借鉴人类历史上海洋社会活动的经验与教训,建构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的良性模式,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海洋发展大战略的各子战略之间应该是相互融通、渗透与互补的关系,并服务于海洋发展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构建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多重战略需求。当前中国的国家大战略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发展需求、主权需求和责任需求。发展需求即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需求,此需求的满足既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持强劲活力,同时更需要国际和国内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主权需求即保障领土、边界的不受侵犯,并最终全面实现国家统一以及与周边国家领土和权益争端的妥善解决;责任需求,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成为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有相当影响力、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国家,塑造负责任的地区和国际大国形象。从长远讲,三种需求的满足是互利的,但在局部的时间和空间内又会产生重大矛盾,甚至在同一需求自身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中国国家大战略要满足多重战略需求这一基本现实,要求中国海洋大战略的构建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多重战略需求,并实现彼此需求的平衡和互补,有效弥合或减缓不同战略需求之间的矛盾张力,进而服务于中国大战略多重战略需求的实现和满足。
第十一节: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
实现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新跨越,需要雄厚的海洋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需要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更需要涉海企业和全国人民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包括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人才、海洋文化和海洋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进程。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海洋科技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技术保障,也是增强海洋开发能力的重要支柱;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目的之一;高级海洋人才队伍不断涌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依托和重要力量;管理海洋问题或事故的能力,以及完备的海洋法律和制度,是体现国家对海洋问题综合管理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健康而具有公正取向的海洋文化,是进一步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海洋教育活动,合力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基础和力量源泉,也是易被其他国家接受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育全民族海洋意识。我国虽然濒临浩瀚的太平洋,但国人自古崇尚黄土地的农耕文明,或者叫“黄色文明”,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几千年经久不衰。即便古人提出“上善若水”,也是指淡水。利万物而不争,趋低洼而不怨,专指陆地上的江河湖泊。而“海”字,从“水”从“晦”,自古认为是阴暗可怕的水域。一提到海,首先想到的是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的苦咸海水,认为海洋是滋生狂风恶浪的万丈深渊,是妖魔水怪出没的黑暗世界。所以,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就缺乏海洋意识,甚至连小学地理课本上也只认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
普及、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走向海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娃娃抓起,牢固树立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产业意识,形成全民族的“海洋自觉”。人类要发展就必须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因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文明的起源、风雨的温床、资源的宝库、商贸的通道和国防的前沿。
加速动能转换,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高端装备、海洋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海洋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促进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海洋港口,优化全国沿海港口布局,完善港口基础设施,稳步建设大型专业化码头和深水航道,推进海运领域扩大开放,提升邮轮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探索以近浅海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为重点的现代化海洋渔业发展新模式。拓展提升海洋旅游业,支持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健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制度,提升海洋经济监测评估能力,建立海洋经济调查体系,制定和修订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瞄准深海,提高海洋探索认知能力。探索海洋、认识海洋是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前提。改善海洋科研装备,提升海洋科研水平,增强对深海大洋的认知能力,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先行使命。
当前国际海洋科技领域,在探测能力、科研水平和开发技术等方面发展迅速。调查研究的目标集中在深海观测网络、洋底资源勘探、全球环境变化、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体系和海洋汇碳固碳等几个重要领域。我们必须把握世界海洋科技动向,立足国际技术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大幅度提升海洋勘探认知能力。
放眼未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从古代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到当今的浅海油气、海水养殖,都是茫茫大海奉献给人类的天然资源。而新一轮“资源掠夺”瞄准的是深海洋底,是国际公共海底的战略性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海热液硫化物矿床、大洋多金属矿产、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深海油气藏、深海微生物和极端环境的生物基因资源。在这些人类战略性资源勘探开发领域,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必须取得应有的地位,我们有权获得应得的份额。但这些资源大多沉睡在4000—6000米的黑暗洋底,如何勘探发现?怎么开采上浮?取上来后如何加工?都是重要的技术难题。
因此,发展深海矿产原位勘探技术,弄清深海成矿过程和成矿规律;研发深海采矿技术,提升深海作业能力;掌握提升运载技术,探讨冶炼提纯能力;探索深海环境控制技术,保证可持续发展,都是提升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开发能力的重要方面。
大力推动海洋科技进步,打造海洋开发的高质量要地。人类走向海洋的每一步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海洋科技为探索海洋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后要继续加大海洋科技研发力度,加快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国防装备领域,从航空母舰到水下探测浮标;科研装备领域,从远洋考察船到实验仪器仪表;产业装备领域,从特种海洋工程平台到自动化生产线;海洋公共技术领域,从耐压密封材料到海气信号传输系统,都有一系列亟待攻克的核心共性技术和关键瓶颈技术。
实施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涉海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网络,重点发展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新技术,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环节,加快构建政策牵引、企业主体、应用导向、军民融合、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供给和技术装备支撑。尽快完成“蛟龙探海”“雪龙探极”“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等重大工程论证。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为中国超越传统海洋强国提供了捷径和便利条件。当今时代,科技突飞猛进,正是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窗口期。海洋开发和保护正呈现出立体、绿色、高技术化的新趋势,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先进材料、能源与海洋工程以及互联网、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既带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也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上信息走廊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并将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在海洋领域,中国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后发优势,实施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赶超传统海洋强国,努力成为新兴的、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
坚持绿色发展,提高蓝色产业支撑能力。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生态文明的前提下,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人和海洋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可能率先实现绿色发展的海洋产业领域非常宽广。比如说海洋新能源,包括海洋的风能、水动力能源,海洋生物能源。甚至海洋微藻柴油可能会迅速替代航空煤油,海洋温差发电即将迈出产业化的步伐。海藻纤维会迅速实现产业化,成为替代陆地棉麻毛丝和化学纤维的第三个纤维来源。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公海、深海和极地是世界各国期待能够赢得竞争优势的海洋新疆域。随着陆地战略资源的日益短缺,公海、深海、极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坚持“走出去”的外向型战略,超越管辖海域,走向大洋,走向深海,走向极地。
在全球海洋治理的进程中,制定规则是海上秩序的关键抓手,而法理博弈是海权竞争的重要舞台。我们必须积极运用法律思维,不断增强规则制定的能力和法理博弈的能力,力图将国家自身利益与国际通行规则有机融合。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发展程度相对不足,以非国家行为体身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渠道并没有充分打开。还应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能动性,使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在其中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智库外交和科研外交的独特优势,合理运用非国家行为体的独特渠道。
参考资料
1、《瞭望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8年3月15日
2李春峰,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潜力与挑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9月下
3鞠海龙: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三大挑战,海洋中国-中国网 2012-12-13 09:03
4吴立新,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科技,人民网-人民日报2017年11月07日
5项文惠,中国的海外公民保护—战略实施、制约因素及策略应对[J].国际展望,2017(04)
6陈立,维护海外利益安全研究—中国民营保安公司作用探析[M].法律出版社,2019
7、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中央企业“一带一路”国别风险与安保体系建设研究[J].理论视野,2017(06)
8、肖晞,关系治理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海外利益保护[J],探索,2019(01)
9、孙永生,一带一路:中国海外利益安全风险防控[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06)
10、孟超,建设海洋强国视角下的中国海洋安全,2014-12-11 15:28:01 | 来源:中国网
11、金永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三步走,2013-08-1210:13:33 来源: 东方早报
12、殷储,中国海外利益亟需三方保护[J],世界知识,2018(01)
13、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4、互联网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内容,来自互联网,未查明出处。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我将立即删除。
回复
举报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期待你的评论哦~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第八十八章:走出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
纵观现代史,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其海洋强国的进程。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历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海洋战略,加大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掌控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将海洋权益视为核心利益所在,积极推行新一轮海洋经济政策和战略调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发展之要、民生之需,也是中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拓展的题中之意。世界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建成海洋强国。
第八节:我国现在还只是一个海洋大国
我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海洋大国,之所以这样说,是根据我国的海洋资源特点和海洋开发能力来说的。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端,濒临西太平洋,是世界上少有的陆疆和海疆都十分辽阔的大国。中国首先是一个大陆国家,拥有960万平公里的陆地领土,幅员辽阔,南北相间长约5500公里,跨越30多条纬度线,东西相间宽达5200公里,陆地边界长达22800公里。中国同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大陆东南两面为海洋所环抱,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陆岸线绵亘南北,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洋国土。我国大陆岸线1.8万公里,海岛岸线1.6万公里,按自然疆界划分473万平方公里海域,按照国际海洋法公约我们宣称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我国拥有69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70万平方公里的含油沉积盆地,约400亿吨的海洋油气资源量,在资源上堪称海洋大国。
从海洋经济总量上来说。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941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1%。海洋经济总量在国际上也名列前茅,因此就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来说我们也算大国。
在几个重要海洋产业领域位列第一。譬如:海洋水产品总量连续十年世界第一,海水养殖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海洋运输能力,特别是集装箱运输能力堪称世界第一,我国港口年吞吐量超过70亿吨,世界前20名的亿吨大港中,中国占一半以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航运中心;海洋卤水化工和海藻化工产量世界第一,以海盐为基础的“两碱一盐一溴”,以海带为基础的“碘胶醇”总量约占国际市场的半壁江山;修
造船
业总量世界第一,我国每年造船总量约2300万载重吨,几乎能涵盖除中国外全世界造船业的需求总量。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中国是海洋大国。
虽然我们拥有不少堪称“世界第一”的数字,但是离海洋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说,我们的水产品总量全世界第一,世界公认中国是海水养殖的故乡,但我们每亩水面的单产、海水养殖的自动化程度远不如国外;我们的养殖品种和品质亟待提高,贝类、藻类占80%以上,真正附加值高的、效益好的鱼、虾、海参、鲍鱼总量很小。再比如造船业,就订单来说,中国是第一造船大国,但是核心技术并不在我们手里。从船舶设计到船用发动机,甚至包括船舶电子等一切重要的部件,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的,我们主要从事“焊钢板”式的组装作业。我们和海洋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下一节重点阐述)。
何谓“海洋强国”?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标准。但总体上来讲,海洋强国是指在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2012年11月26日,前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
我认为,海洋强国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海洋权益的维护能力强。海洋权益维护能力和深海远洋的控制能力。海洋强国必须有足够的能力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国土完整;必须对广袤的深海大洋和国际公共海底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也就是说,能在当今愈演愈烈的国际海底“蓝色圈地”和全人类公共资源开发方面维护国家利益,能在海洋运输、科学探索、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维护国家安全。
二是海洋经济实力雄厚,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的实力基础,特别是以开发深海资源为前提的产业领域必须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公共海底战略资源开发和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海洋、涉海、临海产业技术先进,效益良好,海洋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蓝色经济成为国内重要的支柱产业。
三是海洋科技水平先进。拥有雄厚的海洋科学储备和先进的海洋科研装备,表现出很强的海洋科学探索认知能力。能够对深海大洋进行高精度的调查勘探。掌握先进的深海作业技术,有能力探索极端环境中的海洋自然现象,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能够为海洋领域的人类健康、社会进步、资源开发、防灾减灾、全球环境变化和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支撑。
四是权益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良好,海洋资源再生能力强。近岸海域水质优良,对海洋生物保护到位,海洋生态体系健康发展,海洋物种自然平衡,海洋资源开发协调、有序、可持续,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能够有效监测、减排、控制陆源污染;海岸带自然、稳定,无大规模海洋生态灾害和人类造成的环境灾害发生。对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海难事故具有很强的应急响应能力。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既是海洋环境良好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是在国际上对海洋事务有较强的的话语权。国家有一批国际海洋事务机构,有一批熟系海洋事务的国际人才,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海洋纠纷裁决方面有坚强的话语权。
第九节:我国在海洋强国方面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把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海洋科技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但和国际上的海洋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对海洋的控制能力不够。我国海域,除渤海属于中国内海,无疆界争端外,黄海、东海和南海划界矛盾错综复杂,而且愈演愈烈。东海的钓鱼岛、南海的黄岩礁,以及整个南沙海域划界问题日益突出,甚至黄海的渔业资源竞争也不断升级。
此外,在占海洋面积70%以上的国际公共海底,新一轮“蓝色圈地”达到“白热化”程度。“外大陆架”问题,北冰洋航道问题,北极海区油气资源问题,国际海底矿区划分问题,等等,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以上的中华民族岂能坐视西方国家肆意瓜分全人类的公共财产?我们缺少话语权,缺少国际海洋资源竞争软实力。
二是科技水平低,深海资源的开发能力不够。当今世界,人口急剧增加,陆地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来说,已捉襟见肘,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战略性资源大都在深海大洋之中。水深300—3000米的深海油气田,大多分布在国际公共海底,其产量已达全球石油消费量的10%以上。深海资源的勘探技术、海底工程作业技术、开采运载技术,以及加工处理技术,其难度远大于陆地,是我们的又一个“短腿”问题。
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主要发育在东北太平洋。根据最保守的估计,现在太平洋铁锰结核资源量超过3万亿吨,仅每年生长量就远高于人类目前的需求量。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在大洋中已发现400多处,其储量规模和金属品位,都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海底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其储量是陆地上一次性化石燃料的两倍以上,甚至有人估计是4—7倍。这些重要的海洋矿床都是一些年轻的矿床,陆地上的矿产其成矿年代一般是几亿年,至少是“千万年”量级。而海洋中铁锰结核、热液硫化物矿床、海底可燃冰几乎每天都在不断生长,其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完全不同于陆地,有些矿床形成年龄不过几年时间,可谓海洋对当今人类的特殊奉献。对这些国际公共海底的战略性资源,我们作过不少调查研究,但尚缺少进一步勘探开发的技术体系。如何在全人类战略性资源布局中占有中华民族应得的份额,依赖我们的深海资源勘探开发能力。
三是海洋装备相对落后。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海洋装备水平差距较大,国防装备、科研装备和产业装备都相对落后,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问题。海洋国防装备高度机密,充分体现自主创新能力,从探测设备、运载设施、武器装备到水下工程作业,科技含量高,技术密度大。如果没有先进的国防装备作保障就不可能维护海洋国家权益,更不可能控制广袤的深海远洋。
科研装备体现科研水平。目前在国内海洋科研领域,从陆地实验室到海洋科考船,90%的重要装备都是国外买来的,国外卖给我们的多是二流、三流的东西,而且系统软件仍掌握在人家手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流设备,很难获取一流的调查资料,也难以作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海洋产业装备落后情况更加严重,大多数涉海企业,特别是水产企业还基本上是手工操作,自动化程度低下,缺少现代化的流水线,产品指标很难达到国际标准,也很难创出中国的海洋产品品牌。
四是缺乏关键技术支撑。从海水养殖到水产加工,从卤水化工到造船航运,海洋经济的各个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共性技术,缺少解决瓶颈问题的关键技术,外来技术依存度较高,在许多领域受制于人。在海洋产业中,总体上还是传统产业一统天下,规模上占80%以上,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有些苗头,但规模较小。两个突出的特点制约海洋产业的发展:一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粗浅加工;二是原料型、食品型、中间品型的产品出口,仍然没有摆脱“一火车换人家一皮包”的出口外贸格局。不仅是水产品,甚至海藻化工、卤水化工的主打产品,外国人买去仍然是用作原料。原料出口自然就是低附加值的。
五是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欠账多,保护和恢复压力大。相对于海洋产业发展来讲,我们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太大。曾经的不过子孙后代式掠夺性海洋资源开发,无序的围海用海,许多禁海海域“荒漠化”,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河口海湾环境污染严重,人工海岸比例太大,海水倒灌,海岸侵蚀,海洋生态灾害频发等。是历史旧账,也是过去错误的开发方式的恶果。历史旧账必须还,还要进一步恢复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治理成本、进一步开发利用成本高昂。
六是在国际海洋事务上基本没有话语权。这和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实力极不相称,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争取国际话语权。
第十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和平发展。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成型和实施,坚守通过和平的方法和手段予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的原则。这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符合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也符合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目标。
二是合作互利发展。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不以中国获取最多的海洋资源及利益为目的,应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诉求和关切,寻求适当的利益平衡,以确保互利、共赢原则的实现。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目标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战略层次。从大战略的角度来看:从国际方面看,中国海洋大战略应以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为根本目标;从国内方面看,中国海洋大战略应以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战略意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根本目标。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是一个系统的战略体系。构建海洋发展大战略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构成了指导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由此出发,中国海洋发展大战略应该是包括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管理、海洋法律、海洋科技、海洋安全、海洋社会(文化)等子战略,并彼此形成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战略体系。海洋经济战略的功能在于通过海洋开发与利用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外交战略的目标在于处理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海洋矛盾,服务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总体外交战略和军事战略;海洋管理战略的功能在于借助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对海洋开发利用
活动
中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海洋法律战略的功能在于海洋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服务于国际和国内海洋秩序的建立与完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的功能在于寻求海洋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撑,并协调科技与海洋发展之间的关系;海洋安全战略的功能在于应对海洋领域的传统军事安全威胁以及形形色色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海洋社会(文化)战略的功能在于继承和借鉴人类历史上海洋社会活动的经验与教训,建构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的良性模式,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海洋发展大战略的各子战略之间应该是相互融通、渗透与互补的关系,并服务于海洋发展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构建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多重战略需求。当前中国的国家大战略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发展需求、主权需求和责任需求。发展需求即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需求,此需求的满足既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持强劲活力,同时更需要国际和国内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主权需求即保障领土、边界的不受侵犯,并最终全面实现国家统一以及与周边国家领土和权益争端的妥善解决;责任需求,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成为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有相当影响力、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国家,塑造负责任的地区和国际大国形象。从长远讲,三种需求的满足是互利的,但在局部的时间和空间内又会产生重大矛盾,甚至在同一需求自身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中国国家大战略要满足多重战略需求这一基本现实,要求中国海洋大战略的构建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多重战略需求,并实现彼此需求的平衡和互补,有效弥合或减缓不同战略需求之间的矛盾张力,进而服务于中国大战略多重战略需求的实现和满足。
第十一节: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
实现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新跨越,需要雄厚的海洋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需要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更需要涉海企业和全国人民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包括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人才、海洋文化和海洋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进程。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海洋科技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技术保障,也是增强海洋开发能力的重要支柱;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目的之一;高级海洋人才队伍不断涌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依托和重要力量;管理海洋问题或事故的能力,以及完备的海洋法律和制度,是体现国家对海洋问题综合管理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健康而具有公正取向的海洋文化,是进一步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海洋教育活动,合力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基础和力量源泉,也是易被其他国家接受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育全民族海洋意识。我国虽然濒临浩瀚的太平洋,但国人自古崇尚黄土地的农耕文明,或者叫“黄色文明”,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几千年经久不衰。即便古人提出“上善若水”,也是指淡水。利万物而不争,趋低洼而不怨,专指陆地上的江河湖泊。而“海”字,从“水”从“晦”,自古认为是阴暗可怕的水域。一提到海,首先想到的是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的苦咸海水,认为海洋是滋生狂风恶浪的万丈深渊,是妖魔水怪出没的黑暗世界。所以,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就缺乏海洋意识,甚至连小学地理课本上也只认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
普及、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走向海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娃娃抓起,牢固树立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产业意识,形成全民族的“海洋自觉”。人类要发展就必须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因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文明的起源、风雨的温床、资源的宝库、商贸的通道和国防的前沿。
加速动能转换,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高端装备、海洋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海洋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促进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海洋港口,优化全国沿海港口布局,完善港口基础设施,稳步建设大型专业化码头和深水航道,推进海运领域扩大开放,提升邮轮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探索以近浅海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为重点的现代化海洋渔业发展新模式。拓展提升海洋旅游业,支持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健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制度,提升海洋经济监测评估能力,建立海洋经济调查体系,制定和修订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瞄准深海,提高海洋探索认知能力。探索海洋、认识海洋是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前提。改善海洋科研装备,提升海洋科研水平,增强对深海大洋的认知能力,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先行使命。
当前国际海洋科技领域,在探测能力、科研水平和开发技术等方面发展迅速。调查研究的目标集中在深海观测网络、洋底资源勘探、全球环境变化、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体系和海洋汇碳固碳等几个重要领域。我们必须把握世界海洋科技动向,立足国际技术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大幅度提升海洋勘探认知能力。
放眼未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从古代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到当今的浅海油气、海水养殖,都是茫茫大海奉献给人类的天然资源。而新一轮“资源掠夺”瞄准的是深海洋底,是国际公共海底的战略性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海热液硫化物矿床、大洋多金属矿产、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深海油气藏、深海微生物和极端环境的生物基因资源。在这些人类战略性资源勘探开发领域,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必须取得应有的地位,我们有权获得应得的份额。但这些资源大多沉睡在4000—6000米的黑暗洋底,如何勘探发现?怎么开采上浮?取上来后如何加工?都是重要的技术难题。
因此,发展深海矿产原位勘探技术,弄清深海成矿过程和成矿规律;研发深海采矿技术,提升深海作业能力;掌握提升运载技术,探讨冶炼提纯能力;探索深海环境控制技术,保证可持续发展,都是提升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开发能力的重要方面。
大力推动海洋科技进步,打造海洋开发的高质量要地。人类走向海洋的每一步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海洋科技为探索海洋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后要继续加大海洋科技研发力度,加快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国防装备领域,从航空母舰到水下探测浮标;科研装备领域,从远洋考察船到实验仪器仪表;产业装备领域,从特种海洋工程平台到自动化生产线;海洋公共技术领域,从耐压密封材料到海气信号传输系统,都有一系列亟待攻克的核心共性技术和关键瓶颈技术。
实施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涉海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网络,重点发展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新技术,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环节,加快构建政策牵引、企业主体、应用导向、军民融合、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供给和技术装备支撑。尽快完成“蛟龙探海”“雪龙探极”“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等重大工程论证。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为中国超越传统海洋强国提供了捷径和便利条件。当今时代,科技突飞猛进,正是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窗口期。海洋开发和保护正呈现出立体、绿色、高技术化的新趋势,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先进材料、能源与海洋工程以及互联网、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既带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也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上信息走廊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并将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在海洋领域,中国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后发优势,实施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赶超传统海洋强国,努力成为新兴的、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
坚持绿色发展,提高蓝色产业支撑能力。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生态文明的前提下,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人和海洋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可能率先实现绿色发展的海洋产业领域非常宽广。比如说海洋新能源,包括海洋的风能、水动力能源,海洋生物能源。甚至海洋微藻柴油可能会迅速替代航空煤油,海洋温差发电即将迈出产业化的步伐。海藻纤维会迅速实现产业化,成为替代陆地棉麻毛丝和化学纤维的第三个纤维来源。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公海、深海和极地是世界各国期待能够赢得竞争优势的海洋新疆域。随着陆地战略资源的日益短缺,公海、深海、极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坚持“走出去”的外向型战略,超越管辖海域,走向大洋,走向深海,走向极地。
在全球海洋治理的进程中,制定规则是海上秩序的关键抓手,而法理博弈是海权竞争的重要舞台。我们必须积极运用法律思维,不断增强规则制定的能力和法理博弈的能力,力图将国家自身利益与国际通行规则有机融合。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发展程度相对不足,以非国家行为体身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渠道并没有充分打开。还应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能动性,使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在其中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智库外交和科研外交的独特优势,合理运用非国家行为体的独特渠道。
参考资料
1、《瞭望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8年3月15日
2李春峰,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潜力与挑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9月下
3鞠海龙: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三大挑战,海洋中国-中国网 2012-12-13 09:03
4吴立新,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科技,人民网-人民日报2017年11月07日
5项文惠,中国的海外公民保护—战略实施、制约因素及策略应对[J].国际展望,2017(04)
6陈立,维护海外利益安全研究—中国民营保安公司作用探析[M].法律出版社,2019
7、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中央企业“一带一路”国别风险与安保体系建设研究[J].理论视野,2017(06)
8、肖晞,关系治理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海外利益保护[J],探索,2019(01)
9、孙永生,一带一路:中国海外利益安全风险防控[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06)
10、孟超,建设海洋强国视角下的中国海洋安全,2014-12-11 15:28:01 | 来源:中国网
11、金永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三步走,2013-08-1210:13:33 来源: 东方早报
12、殷储,中国海外利益亟需三方保护[J],世界知识,2018(01)
13、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4、互联网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内容,来自互联网,未查明出处。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我将立即删除。
回复
举报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憨哥的天空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5049
积分
77
帖子
0
精华
发布新话题
帖子排行榜
换一批
1
南美篇33:从冰山冰川到伊他卡号锚地
2
赞助商|逐浪王者·荣耀鲸狮,青岛鲸狮啤酒与海帆赛共同见证海上
3
赛队巡礼 | 全环不停歇,竞逐海南岛
返回版块列表
千万粉丝的大本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发送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