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二手
资料库
帆船航海资料库
活动中心
导读
Guide
手机APP
网址导航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二手
资料库
帆船航海资料库
活动中心
导读
Guide
手机APP
网址导航
视频电影
航海文库
造船图纸
航海摄影
下载APP
手机精选
每日签到
帖子
淘专辑
导读
淘专辑
好友
收藏
排行榜
动态
分享
广播
门户
勋章
活动中心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返回列表
《海洋强国是怎样炼成的》之总结篇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任重而道远 第八十五章:建设海洋强国:前路险峻(一)
[ 复制链接 ]
憨哥的天空
2020-11-6 22:19 ·
航海历史
关注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第八十五章:建设海洋强国:
前路险峻(一)
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就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十八大、十九大更加明确和具体,但建设海洋强国,前行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十分险峻。
第一节:复杂严峻的周边海洋局势
中国毗邻四海,除了渤海属于我国无可争议的内海之外,东海、黄海、南海和相关国家都有着海洋权益争议。共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在东海海域有与日本海域划界和钓鱼岛纷争,在黄海海域有与韩国的苏岩礁纠纷,在南海有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的海域划界及岛礁纷争,可以说我国面临的周边海洋局势极其复杂。
南海南沙群岛海域和诸岛之争:
南沙群岛地处广阔浩瀚的南海南端。中国在公元前二世纪,即汉武帝时代,就发现了南沙,从宋朝起,就已宣布对其行使管辖权。南沙群岛的重要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海上交通运输的重要航道和蕴藏丰富的海底资源。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物资源,拥有极丰富的水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初步勘探资料显示,南海是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可采储油量达20-30亿吨。目前已经发现10多个储油盆地和50多个油气田。南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它是沟通两大洋和连接三大洲的海上交通枢纽。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延伸至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是扼守两洋交通运输的要冲,是世界海洋航运最繁忙的海域之一。经过这一海域的国际贸易量占整个世界的80%左右,日本90%的石油运输船只需要经过这一海域。
直到上世纪中叶,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主权提出任何质疑。上世纪50年代初,南海周边国家尚未对南海诸岛发生兴趣。直到1956年,菲律宾外长宣布,南海诸岛中太平岛等部分岛屿里菲律宾最近,理应属于菲律宾,遭到我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的严辞驳斥。由于美国不予支持,菲律宾不得不表示对南沙并无主权要求。
上一世纪50年代末,周边各国纷纷对南沙进行石油地质调查,陆续在近岸海域发现石油和天然气,找到了一些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气田,并有专家估计南沙海域是亚洲最大的三个储油区之一。这些重要发现引起周边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最终成为南沙争端升级的导火索。但由于其时美国开始入侵南越,并使战争逐步升级,一时冲淡了南沙问题。上世纪70年代初,菲律宾对南沙政策做出重大转变,决定从本国利益出发,不惜冒最大风险,以军事行动造成既成事实,迫使其他国家和地区让步。
1970年9月,菲出兵侵占了马欢岛和费信岛,随后又侵占了部分岛屿。与此同时,从1956年就开始非法入侵南沙的南越侵略
活动
加剧。而此时我国正处于文革中,国内一片混乱,对菲律宾、越南的侵略行为未采取任何有效的制止。1975年4月,完成统一的越南当局一改往日对中国关于南沙主权的承认,突然出兵抢占了原由南越占领的6个岛屿。由于当时中越关系尚未破裂,黎笋集团正企图利用中苏两个大国玩弄政治平衡,也不想引起更大的政治纠纷,所以在既得利益在手的情况下,一面敷衍我国,一面尽量缩小事态,暂时停止了在南沙的进一步扩张。但这却给周边其他国家造成了错觉,以为我国有可能会为政治利益而在岛屿归属上做出让步。于是,马来西亚也在一年后加入进来,派舰入侵南沙群岛。1983年占领了弹丸礁。就这样,南沙争端终于演变成四国五方直接介入的国际性问题,并变得更为复杂。这些国家还大肆掠夺我海洋资源并多次发生抓捕和打死打伤我渔民的事件。
再后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按照各自的需要,逐步蚕食和瓜分了南沙群岛中的所有较大岛礁,并在岛上修建各种军事设施,企图长期控制。目前,除中国大陆控制6个岛礁和台湾当局驻守太平岛之外,另有43个岛礁分别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侵占,其中越南侵占29个岛礁,菲律宾侵占9个岛礁,马来西亚侵占5个岛礁,并在6个礁滩上竖立了"主权牌",在弹丸礁上开设旅游区。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单方面宣布的专属经济区也深入我国的"南海断续线",重叠面积分别为5万平方公里和3万平方公里。这些国家通过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将其主张的海域范围覆盖了南海大部分海域且彼此重叠,也与中国主张的管辖海域的范围形成重叠。因此,在南中国海问题上,除了南沙群岛的领土争端之外,还存在着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有关海洋管辖区域的划分问题和海上捕捞业争端问题,我渔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和港、澳、台渔民在南沙海域作业时,屡遭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驱赶、扣捕,甚至被判刑入狱。此外,我国自1999年开始,每年宣布南海实行夏季休渔期。但受到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严重挑战,越、菲两国不但说中国"无权宣布休渔",而且我休他不休,乘我渔民不出海之机大肆捕捞。
这些国家在占领我南沙岛屿的同时还疯狂地开采那里的资源。
当事国宣布拥有南海部分岛礁的主要理由有:
一是用南沙距离本土的远近以及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如菲律宾和越南)和大陆架(如越南和马来西亚)等现代概念提出主权要求。然而,即使根据1992年制定、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包括以往的国际法,岛屿距离某一国土的远近不能用来改变该岛屿的主权属性,就象关岛和夏威夷群岛遥距美国本土,福克兰岛(或称马尔维纳斯岛)也遥距英国,但它们分别属于美国、英国一样。同样,经济专属区这一现代概念,也不能用来改变岛屿历史上形成的主权归属。因为历史上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
二是从历史上一些故事提出主权要求。菲律宾只是在1956年才有一个名为托马斯·科罗码的菲律宾人,登上并声称“首次”发现南沙,宣布在该地区建立一个范围约为65平方英里包括33个岛礁的新国家,称此为“自由之邦”。当时的菲律宾政府对此事并不热心,也没有正式书面支持这一行动。1974年科罗码才将这一大片地区转让给菲政府,其价格仅为一个比索(现在约为4美分),这种仅以个人名义,而非国家名义的“发现与占领”,更何况菲律宾人的所谓“首次”发现要晚于中国人1000多年。在1978年6月11日,菲律宾用总统条例的形式,正式对南沙提出主权要求,要求领土的范围与当年科罗码提出的大致相仿。越南也从历史角度来否认中国拥有南沙,声称其公元7世纪首先发现南沙。即使该说法能成立,也明显晚于中国人。更何况越南声称所发现的“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实际上是越南沿海的一些岛屿和沙洲,并非真正的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
三是以殖民占领为由提出主权要求。越南另一理由是法国在越南殖民统治期间曾占领南沙。因而越南应承袭南沙主权。然而这一理由同样站不住脚。上世纪30年代,在越南的殖民当局曾偷偷侵占南沙7个岛礁,遭到中国政府的抗议。
二战结束后,当中国派兵收复日本占领的南沙岛屿后,法国人一直没提任何抗议,更没有提及他们的主权要求。况且,法国人离开越南时,在所有两国之间所达成的条约和协议中,均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法国将南沙移交越南(南越)。值得提起的是,当南越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南沙提出要求时,法国公开宣布,法国从未将南沙移交给越南,更何况法国只是在上世纪30年代曾一度占领7个小岛礁,而现在越南却要“承袭”整个南沙近300个岛礁和沙洲。至于北越,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北越政府官员在不同场合多次承认中国对南沙诸岛享有领土主权。1956年6月15日,北越外交部副部长雍文谦在会见中国驻越南大使临时代办李志民时表示:"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应属中国领土。"当时在座的越南外交部亚洲司代司长藜禄也指出:"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早在宋朝就已经属于中国了。"1958年9月14日,北越总理范文同照会中国总理周恩来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国承认和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9月4日重申享有南沙和西沙领土主权的声明。越南教科书直到1974年仍承认中国拥有西沙、南沙群岛主权。越南只是在1975年统一后才改变政策,宣称其对西沙和南沙拥有主权。从国际法来看,北越推翻南越(北越至今没承认南越政权的合法性)而统一越南,北越以前的文件在今天仍具法律效力。
中日领海之争: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海之争几乎包括海权之争的所有内容,既有东海边界划分之争,也有钓鱼岛归属权之争,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海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之争和海上捕捞权之争等各个方面。
中日海界划分之争源于东海划界之争。东海是一片由中、日、韩三国领土环绕形成的半封闭海域。由于其最宽处仅为360海里,如果中日各自划定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难免会出现重叠。日方提出,日中之间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界限,应依照陆地间等距中间线来划分,并于1982年由驻华使馆向中国交通部递交了一份地图,第一次明确提出"中间线"的划界原则。我方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认为,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间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应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即中日专属经济区分界线应在冲绳海槽一带。这两种不同的划分原则的面积差将达30万平方公里。根据当今国际社会的海权划分实践,中间线和等距离线只有在符合公平原则时方可使用,仅可作为争议方开始谈判的出发点。而中日之间没有划界协议,日方提出的“中间线”未经双方协商和中方同意,不具法律效力,强加给中方不符合公平原则。国际法院的海权争端判例也证明了中国在中日海界划分的原则是符合国际惯例的。1969年2月,西德与丹麦、荷兰就北海大陆架归属发生纷争。如按中间线划分,西德所得的大陆架最少,但事实上北海大陆架多由西德领土延伸出去。最后国际法院判决西德胜诉,确立了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
中日钓鱼岛之争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日签订的《旧金山和约》。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自明朝初年起,钓鱼岛列岛就属于中国版图。明朝永乐年间出版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岛列岛的记载,这比日本声称的琉球人古贺辰四郎1884年发现钓鱼岛要早400多年。明朝以后中国许多历史文献对这些岛屿都有记载。在日本1783年和1785年出版的标有琉球王国疆界的地图上,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在19世纪末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1884年日本那霸居民古贺首次登上钓鱼岛采集羽毛和捕捞周围海产物。他随后提出开拓钓鱼岛的请愿还被冲绳县知事拒绝。1885年后,冲绳县知事多次上书日本政府,要求将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归其管辖,日本官方都顾及中国清朝政府对这些岛屿的主权主张而没作答复。但是后来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后,把台湾归还给了中国,却把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等私自交给了美国托管。1951年,美、日背着战胜国中国,非法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和约》第二条虽然载明日本放弃其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但第三条错误地把日本所窃取的钓鱼岛等岛屿归在美国托管的琉球管辖区内。
上世纪60年代末联合国一委员会宣布该岛附近可能蕴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后,日方立即单方面采取行动,先是由多家石油公司前往勘探,接著又将巡防船开去,擅自将岛上原有的标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了标明这些岛屿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名字。1971年,美日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把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这一交易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可是,当1978年中日谈判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日本一些敌视中国的右派国会议员提出要中国承认日本对钓鱼岛列岛拥有主权。日本政府顺应右派要求,出动巡逻艇和飞机对我在钓鱼岛列岛海域作业的渔民进行监视。翌年5月,日本政府用巡视船将人员和器材运到钓鱼岛,并在那里修建了直升机场,还向那里派出调查团和测量船。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局势和国家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日本再次将手伸向钓鱼岛。
1990年10月,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经政府允许,在钓鱼岛列岛的一个岛屿上修建了灯塔。日方还出动12艘船只和两架直升机阻扰台湾渔船接近钓鱼岛列岛。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列岛的北小岛设置了一座灯塔,企图使灯塔列于海图以便让国际社会承认钓鱼岛是日本领土。8月18日,日本右翼分子又在钓鱼岛上竖起绘有"太阳旗"和纪念死者字样的木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上进行的这些活动都得到了日本政府的纵容和支持,而且政府要人与此相配合,称钓鱼岛就是日本领土,并要日本海上保安厅随时准备用武力排除“干扰”。
中韩海域之争:
中韩之间在黄海和东海上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争议的核心是东海上的苏岩礁。
苏岩礁即“江苏外海之礁石”之意,是中国东海上的一个礁石,位于江苏南通和上海崇明岛以东约150海里,距离舟山群岛最东侧的童岛132海里,在地质学上是长江三角洲的海底丘陵。该礁石在低潮时仍处在海面以下,离海面最浅处达4.6米,位于公海水域,处于中国东海大陆架上。中国认为苏岩礁并非岛屿,由于位于东海大陆架上,因此应该属于中国的专属经济区。韩国的主张则立足于苏岩礁距济州岛的较近距离、专属经济海域和“先占原则”。海洋法公约规定,两国之间若有重叠的经济海域,应以协商解决。苏岩礁既然不是水上岛屿而是水下礁岩,应不宜适用国际法的无主地先占原则实施管辖,不应是“领土”而是经济海域。韩方片面在重叠的经济海域抢占,中方曾多次抗议。
苏岩礁与钓鱼岛争议类似的地方在于,两处都曾经经过日本依据条约而管辖,战前未有列强质疑,后日本因战败而丧失,于是原受日本侵略国家必须诉诸早于日本占有前,在此处有国民活动的历史纪录,以主张领土和领海。
1952年,韩国政府擅自将苏岩礁划入韩国海域,但未得到任何国际承认。1970年,韩国将苏岩礁非法列入其“第四水下开发区”。1987年,韩国在苏岩礁上设立航海浮标,为取得东海海域资源预留伏笔。1995年,韩国以水文观测为名开始在苏岩礁架设建物。2000年起,韩国继续实施“变礁为岛”的策略,开始在苏岩礁非法建立3600吨重的大型海洋平台,最近几年又加强在相关海域的海洋调查和舰机巡逻活动。
总体来说,中国与沿海国家在海洋权益问题上的争议较大,海岛归属问题和海界划分问题是该地区海权争端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当事国互不相让,这些问题能否合理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21世纪的世界和平与安全。但短期得到解决的困难较大,这就为美国等插手有了借口,前路艰险,更需小心谨慎。
第二节:海上围堵:遏制中国的重要方式
海上围堵中国是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以及联合亚太地区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区遏制中国的重要方式。主要通过围绕中国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太平洋锁链、印太战略等方式进行。
岛链因冷战而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其亚太附庸国的目的是通过互相勾结,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多道防御圈和众多的军事基地,作为其遏制、攻防和封杀以苏联、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国家的依托堡垒。
最初美国海军只在太平洋地区形成三大基地网雏形:第一线基地网分布在西太平洋和白令海地区,北起阿拉斯加,经西太平洋岛屿锁链、印度支那,西至巴基斯坦,组成对社会主义国家基地包围圈的“东方弧线”;第二线基地网位于太平洋中、南部地区;第三线基地网位于美国西海岸至巴拿马一线,组成亚洲战场的后方基地网。可以说,这些基地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形成了岛屿锁链的基地配置,加速构成了对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封锁与包围。很快,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包围圈,由点到线构成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中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澳大利亚、新西兰。在此基础上,美国逐步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了三道封锁岛链。
在提出岛链战略的同时,美国大力加强在岛链上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军事设施建设,扩建海空军基地,加速构建军事包围体系。此外,美还加紧拼凑“东亚集体安全体系”,签订各种条约,建立军事同盟,增加驻兵数量,加紧岛链的封锁力度、对各国的遏压态势。如美国于1952年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日本缔结了安全条约,1953年又同韩国签订了安全条约,1954年还与菲律宾签订了马尼拉条约等。
然而岛链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终结,这条套在亚洲大陆脖子上的锁链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还在不断加长,兵力也在不断增加。
第一岛链:
第一岛链是源自位于西太平洋,是指北起日本群岛、冲绳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位于朝鲜半岛南方的韩国有的时候也会被视为第一岛链的一部分。
第一岛链地带海峡包括: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大隅海峡、朝鲜海峡实行自由航行制度的非领海海峡。中国通往西太平洋的国际航道有大隅海峡、吐噶喇海峡、奄美海峡、宫古海峡(最宽)、石垣水道(石垣海峡)、与那国海峡等,及巴士海峡、菲北海峡群,菲律宾南部海峡群等。
第二岛链:
“第二岛链”相对于第一岛链而言的,它以关岛为中心,由日本的小笠原岛、硫磺列岛和美国的马里亚群岛等岛屿组成。冷战时期其后方依托力量是驻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基地群。
太平洋锁链(第三岛链):
将原西太平洋上的岛链延伸到印度洋,把其在太平洋上的基地链与印度洋上的基地链连在一起,构筑起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上万千米的超长防线。美国加紧拉拢印度为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这条所谓的太平洋锁链。据印度媒体披露,美国正拟定计划,希望获得对印度军事基地和军事设施的使用权,而一旦美国获得印度基地,它就将把太平洋的基地链与印度洋的基地链连在一起,构筑起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上万千米的超长防线,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构筑的最长一条防线。
印太战略:
印太战略最早是在2016年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的。今年6月安倍首相在会见美国印度—太平洋司令部新任司令菲利普·戴维森时表示,日本愿意同美国一道促进该战略的实施。
“印太”是指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地理空间概念。近年来,中印经济崛起及其带来的海上贸易,使印度洋、太平洋海上通道对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印太”地区有世界近一半人口,囊括充满活力的东北亚、东南亚以及资源丰富的中东和非洲,还包含了世界上几个全球商贸咽喉要道。在地缘战略上,“印太战略”是一个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视为一个战略弧”的体系。传统观念中,太平洋和印度洋各自独立,但地区局势新的发展开始激发一种将太平洋与印度洋看作整体的战略视角。
早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印太”概念就已在美国外交话语中出现。2010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其发表于《外交政策》杂志的“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中提到,美国计划“将其与澳大利亚的战略同盟从太平洋扩展到印太地区,以成为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澳大利亚在2013年的国防白皮书中,将其战略利益区域定义为覆盖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印太战略弧”。同年,印度和日本的政府高官也纷纷举起“印太”的大旗,在外交和安全论坛场合频频使用“印太”来代替早已约定俗成的“亚太”概念,进而重新定义地区的战略范围和格局。
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出发,一些学者总结了印太概念所包含的两个现实主义目的。第一,美澳日高调倡导印太概念和印太战略,其目的就是提升印度在地区安全中的重要性,并希望印度能承担起制衡中国崛起的重任。印太概念的兴起,其实就是让印度发挥其一直应该发挥的作用,即在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新的地区安全格局中起到平衡中国地区影响力的作用。正如美国智库学者所指出的,“印度的崛起本身就是维持亚洲安全秩序的保证。”无论今后美国是否从亚洲退出,印度都将成为平衡中国影响的地区大国。
印太概念的提出也为美国继续深化和扩展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同盟提供了理由。中国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又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西方国家深陷金融危机的经济停滞形成鲜明对比。因此,美国开始警惕和担忧中国崛起对地区安全及其世界霸权地位的挑战。2010年起,奥巴马政府即开始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应对中国崛起的挑战。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是提升美国与地区同盟国以及友好国家的安全合作,并以此制衡中国崛起的速度和影响。印度虽然不是美国的军事同盟国,但在新的印太地区格局的安全形势下,美国积极发展与印度的安全合作。2012年,美国在“国防贸易及技术倡议”的框架下,提升了与印度的防务合作。2014年,美印又签署联合声明,表示将国防合作定位为双边关系的核心领域。2017年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华盛顿,在特朗普与莫迪会晤期间,特朗普表示,美国与印度的关系,“从来没有这么紧密和友好。”在美印联合声明中,美国支持印度反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特朗普上台后推行印太战略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制衡中国的崛起。虽然特朗普几乎推翻了奥巴马时期所有的对内和对外政策,但其对华战略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在制衡程度和手段上更加简单粗暴。其印太战略可以看成是奥巴马“亚太再平衡”的加强版。从现实主义理论视角看,制衡中国崛起是美国的理性战略选择。特朗普的贸易战试图在经济和贸易领域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其印太战略旨在为从安全领域制衡中国进行战略布局。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之下,印太战略给中国制造的压力显得更加紧迫。
为了做实“印太战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为美军印度—太平洋司令部,表明其将重心转移到应对中国在南海以及其他地区崛起的战略思想上。新司令部符合美国及其他盟友提出的“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战略”。从美国西海岸到印度洋。印度—太平洋司令部37.5万军人和文职人员负责监控全球一半以上的区域,以及驻日驻韩美军。
参考资料:
1、《瞭望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8年3月15日
2、太平洋地区海权之争……(作者/策划:胡越强) 2004-10-10 14:27:21 稿源:国际在线
3、美智库支招海上围堵中国,加强军事存在让中国“知难而退”,拉拢盟友外交经贸孤立中国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 作者:王权 时间:2014-09-2916:21:33
4、遏制中国,美国打了哪些“组合牌”2019-09-12 15:51来源:半月谈网
5、互联网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内容,来自互联网,未查明出处。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我将立即删除。
回复
举报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期待你的评论哦~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第八十五章:建设海洋强国:
前路险峻(一)
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就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十八大、十九大更加明确和具体,但建设海洋强国,前行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十分险峻。
第一节:复杂严峻的周边海洋局势
中国毗邻四海,除了渤海属于我国无可争议的内海之外,东海、黄海、南海和相关国家都有着海洋权益争议。共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在东海海域有与日本海域划界和钓鱼岛纷争,在黄海海域有与韩国的苏岩礁纠纷,在南海有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的海域划界及岛礁纷争,可以说我国面临的周边海洋局势极其复杂。
南海南沙群岛海域和诸岛之争:
南沙群岛地处广阔浩瀚的南海南端。中国在公元前二世纪,即汉武帝时代,就发现了南沙,从宋朝起,就已宣布对其行使管辖权。南沙群岛的重要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海上交通运输的重要航道和蕴藏丰富的海底资源。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物资源,拥有极丰富的水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初步勘探资料显示,南海是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可采储油量达20-30亿吨。目前已经发现10多个储油盆地和50多个油气田。南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它是沟通两大洋和连接三大洲的海上交通枢纽。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延伸至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是扼守两洋交通运输的要冲,是世界海洋航运最繁忙的海域之一。经过这一海域的国际贸易量占整个世界的80%左右,日本90%的石油运输船只需要经过这一海域。
直到上世纪中叶,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主权提出任何质疑。上世纪50年代初,南海周边国家尚未对南海诸岛发生兴趣。直到1956年,菲律宾外长宣布,南海诸岛中太平岛等部分岛屿里菲律宾最近,理应属于菲律宾,遭到我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的严辞驳斥。由于美国不予支持,菲律宾不得不表示对南沙并无主权要求。
上一世纪50年代末,周边各国纷纷对南沙进行石油地质调查,陆续在近岸海域发现石油和天然气,找到了一些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气田,并有专家估计南沙海域是亚洲最大的三个储油区之一。这些重要发现引起周边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最终成为南沙争端升级的导火索。但由于其时美国开始入侵南越,并使战争逐步升级,一时冲淡了南沙问题。上世纪70年代初,菲律宾对南沙政策做出重大转变,决定从本国利益出发,不惜冒最大风险,以军事行动造成既成事实,迫使其他国家和地区让步。
1970年9月,菲出兵侵占了马欢岛和费信岛,随后又侵占了部分岛屿。与此同时,从1956年就开始非法入侵南沙的南越侵略
活动
加剧。而此时我国正处于文革中,国内一片混乱,对菲律宾、越南的侵略行为未采取任何有效的制止。1975年4月,完成统一的越南当局一改往日对中国关于南沙主权的承认,突然出兵抢占了原由南越占领的6个岛屿。由于当时中越关系尚未破裂,黎笋集团正企图利用中苏两个大国玩弄政治平衡,也不想引起更大的政治纠纷,所以在既得利益在手的情况下,一面敷衍我国,一面尽量缩小事态,暂时停止了在南沙的进一步扩张。但这却给周边其他国家造成了错觉,以为我国有可能会为政治利益而在岛屿归属上做出让步。于是,马来西亚也在一年后加入进来,派舰入侵南沙群岛。1983年占领了弹丸礁。就这样,南沙争端终于演变成四国五方直接介入的国际性问题,并变得更为复杂。这些国家还大肆掠夺我海洋资源并多次发生抓捕和打死打伤我渔民的事件。
再后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按照各自的需要,逐步蚕食和瓜分了南沙群岛中的所有较大岛礁,并在岛上修建各种军事设施,企图长期控制。目前,除中国大陆控制6个岛礁和台湾当局驻守太平岛之外,另有43个岛礁分别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侵占,其中越南侵占29个岛礁,菲律宾侵占9个岛礁,马来西亚侵占5个岛礁,并在6个礁滩上竖立了"主权牌",在弹丸礁上开设旅游区。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单方面宣布的专属经济区也深入我国的"南海断续线",重叠面积分别为5万平方公里和3万平方公里。这些国家通过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将其主张的海域范围覆盖了南海大部分海域且彼此重叠,也与中国主张的管辖海域的范围形成重叠。因此,在南中国海问题上,除了南沙群岛的领土争端之外,还存在着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有关海洋管辖区域的划分问题和海上捕捞业争端问题,我渔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和港、澳、台渔民在南沙海域作业时,屡遭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驱赶、扣捕,甚至被判刑入狱。此外,我国自1999年开始,每年宣布南海实行夏季休渔期。但受到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严重挑战,越、菲两国不但说中国"无权宣布休渔",而且我休他不休,乘我渔民不出海之机大肆捕捞。
这些国家在占领我南沙岛屿的同时还疯狂地开采那里的资源。
当事国宣布拥有南海部分岛礁的主要理由有:
一是用南沙距离本土的远近以及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如菲律宾和越南)和大陆架(如越南和马来西亚)等现代概念提出主权要求。然而,即使根据1992年制定、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包括以往的国际法,岛屿距离某一国土的远近不能用来改变该岛屿的主权属性,就象关岛和夏威夷群岛遥距美国本土,福克兰岛(或称马尔维纳斯岛)也遥距英国,但它们分别属于美国、英国一样。同样,经济专属区这一现代概念,也不能用来改变岛屿历史上形成的主权归属。因为历史上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
二是从历史上一些故事提出主权要求。菲律宾只是在1956年才有一个名为托马斯·科罗码的菲律宾人,登上并声称“首次”发现南沙,宣布在该地区建立一个范围约为65平方英里包括33个岛礁的新国家,称此为“自由之邦”。当时的菲律宾政府对此事并不热心,也没有正式书面支持这一行动。1974年科罗码才将这一大片地区转让给菲政府,其价格仅为一个比索(现在约为4美分),这种仅以个人名义,而非国家名义的“发现与占领”,更何况菲律宾人的所谓“首次”发现要晚于中国人1000多年。在1978年6月11日,菲律宾用总统条例的形式,正式对南沙提出主权要求,要求领土的范围与当年科罗码提出的大致相仿。越南也从历史角度来否认中国拥有南沙,声称其公元7世纪首先发现南沙。即使该说法能成立,也明显晚于中国人。更何况越南声称所发现的“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实际上是越南沿海的一些岛屿和沙洲,并非真正的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
三是以殖民占领为由提出主权要求。越南另一理由是法国在越南殖民统治期间曾占领南沙。因而越南应承袭南沙主权。然而这一理由同样站不住脚。上世纪30年代,在越南的殖民当局曾偷偷侵占南沙7个岛礁,遭到中国政府的抗议。
二战结束后,当中国派兵收复日本占领的南沙岛屿后,法国人一直没提任何抗议,更没有提及他们的主权要求。况且,法国人离开越南时,在所有两国之间所达成的条约和协议中,均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法国将南沙移交越南(南越)。值得提起的是,当南越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南沙提出要求时,法国公开宣布,法国从未将南沙移交给越南,更何况法国只是在上世纪30年代曾一度占领7个小岛礁,而现在越南却要“承袭”整个南沙近300个岛礁和沙洲。至于北越,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北越政府官员在不同场合多次承认中国对南沙诸岛享有领土主权。1956年6月15日,北越外交部副部长雍文谦在会见中国驻越南大使临时代办李志民时表示:"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应属中国领土。"当时在座的越南外交部亚洲司代司长藜禄也指出:"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早在宋朝就已经属于中国了。"1958年9月14日,北越总理范文同照会中国总理周恩来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国承认和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9月4日重申享有南沙和西沙领土主权的声明。越南教科书直到1974年仍承认中国拥有西沙、南沙群岛主权。越南只是在1975年统一后才改变政策,宣称其对西沙和南沙拥有主权。从国际法来看,北越推翻南越(北越至今没承认南越政权的合法性)而统一越南,北越以前的文件在今天仍具法律效力。
中日领海之争: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海之争几乎包括海权之争的所有内容,既有东海边界划分之争,也有钓鱼岛归属权之争,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海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之争和海上捕捞权之争等各个方面。
中日海界划分之争源于东海划界之争。东海是一片由中、日、韩三国领土环绕形成的半封闭海域。由于其最宽处仅为360海里,如果中日各自划定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难免会出现重叠。日方提出,日中之间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界限,应依照陆地间等距中间线来划分,并于1982年由驻华使馆向中国交通部递交了一份地图,第一次明确提出"中间线"的划界原则。我方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认为,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间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应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即中日专属经济区分界线应在冲绳海槽一带。这两种不同的划分原则的面积差将达30万平方公里。根据当今国际社会的海权划分实践,中间线和等距离线只有在符合公平原则时方可使用,仅可作为争议方开始谈判的出发点。而中日之间没有划界协议,日方提出的“中间线”未经双方协商和中方同意,不具法律效力,强加给中方不符合公平原则。国际法院的海权争端判例也证明了中国在中日海界划分的原则是符合国际惯例的。1969年2月,西德与丹麦、荷兰就北海大陆架归属发生纷争。如按中间线划分,西德所得的大陆架最少,但事实上北海大陆架多由西德领土延伸出去。最后国际法院判决西德胜诉,确立了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
中日钓鱼岛之争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日签订的《旧金山和约》。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自明朝初年起,钓鱼岛列岛就属于中国版图。明朝永乐年间出版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岛列岛的记载,这比日本声称的琉球人古贺辰四郎1884年发现钓鱼岛要早400多年。明朝以后中国许多历史文献对这些岛屿都有记载。在日本1783年和1785年出版的标有琉球王国疆界的地图上,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在19世纪末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1884年日本那霸居民古贺首次登上钓鱼岛采集羽毛和捕捞周围海产物。他随后提出开拓钓鱼岛的请愿还被冲绳县知事拒绝。1885年后,冲绳县知事多次上书日本政府,要求将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归其管辖,日本官方都顾及中国清朝政府对这些岛屿的主权主张而没作答复。但是后来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后,把台湾归还给了中国,却把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等私自交给了美国托管。1951年,美、日背着战胜国中国,非法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和约》第二条虽然载明日本放弃其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但第三条错误地把日本所窃取的钓鱼岛等岛屿归在美国托管的琉球管辖区内。
上世纪60年代末联合国一委员会宣布该岛附近可能蕴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后,日方立即单方面采取行动,先是由多家石油公司前往勘探,接著又将巡防船开去,擅自将岛上原有的标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了标明这些岛屿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名字。1971年,美日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把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这一交易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可是,当1978年中日谈判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日本一些敌视中国的右派国会议员提出要中国承认日本对钓鱼岛列岛拥有主权。日本政府顺应右派要求,出动巡逻艇和飞机对我在钓鱼岛列岛海域作业的渔民进行监视。翌年5月,日本政府用巡视船将人员和器材运到钓鱼岛,并在那里修建了直升机场,还向那里派出调查团和测量船。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局势和国家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日本再次将手伸向钓鱼岛。
1990年10月,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经政府允许,在钓鱼岛列岛的一个岛屿上修建了灯塔。日方还出动12艘船只和两架直升机阻扰台湾渔船接近钓鱼岛列岛。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列岛的北小岛设置了一座灯塔,企图使灯塔列于海图以便让国际社会承认钓鱼岛是日本领土。8月18日,日本右翼分子又在钓鱼岛上竖起绘有"太阳旗"和纪念死者字样的木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上进行的这些活动都得到了日本政府的纵容和支持,而且政府要人与此相配合,称钓鱼岛就是日本领土,并要日本海上保安厅随时准备用武力排除“干扰”。
中韩海域之争:
中韩之间在黄海和东海上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争议的核心是东海上的苏岩礁。
苏岩礁即“江苏外海之礁石”之意,是中国东海上的一个礁石,位于江苏南通和上海崇明岛以东约150海里,距离舟山群岛最东侧的童岛132海里,在地质学上是长江三角洲的海底丘陵。该礁石在低潮时仍处在海面以下,离海面最浅处达4.6米,位于公海水域,处于中国东海大陆架上。中国认为苏岩礁并非岛屿,由于位于东海大陆架上,因此应该属于中国的专属经济区。韩国的主张则立足于苏岩礁距济州岛的较近距离、专属经济海域和“先占原则”。海洋法公约规定,两国之间若有重叠的经济海域,应以协商解决。苏岩礁既然不是水上岛屿而是水下礁岩,应不宜适用国际法的无主地先占原则实施管辖,不应是“领土”而是经济海域。韩方片面在重叠的经济海域抢占,中方曾多次抗议。
苏岩礁与钓鱼岛争议类似的地方在于,两处都曾经经过日本依据条约而管辖,战前未有列强质疑,后日本因战败而丧失,于是原受日本侵略国家必须诉诸早于日本占有前,在此处有国民活动的历史纪录,以主张领土和领海。
1952年,韩国政府擅自将苏岩礁划入韩国海域,但未得到任何国际承认。1970年,韩国将苏岩礁非法列入其“第四水下开发区”。1987年,韩国在苏岩礁上设立航海浮标,为取得东海海域资源预留伏笔。1995年,韩国以水文观测为名开始在苏岩礁架设建物。2000年起,韩国继续实施“变礁为岛”的策略,开始在苏岩礁非法建立3600吨重的大型海洋平台,最近几年又加强在相关海域的海洋调查和舰机巡逻活动。
总体来说,中国与沿海国家在海洋权益问题上的争议较大,海岛归属问题和海界划分问题是该地区海权争端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当事国互不相让,这些问题能否合理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21世纪的世界和平与安全。但短期得到解决的困难较大,这就为美国等插手有了借口,前路艰险,更需小心谨慎。
第二节:海上围堵:遏制中国的重要方式
海上围堵中国是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以及联合亚太地区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区遏制中国的重要方式。主要通过围绕中国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太平洋锁链、印太战略等方式进行。
岛链因冷战而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其亚太附庸国的目的是通过互相勾结,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多道防御圈和众多的军事基地,作为其遏制、攻防和封杀以苏联、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国家的依托堡垒。
最初美国海军只在太平洋地区形成三大基地网雏形:第一线基地网分布在西太平洋和白令海地区,北起阿拉斯加,经西太平洋岛屿锁链、印度支那,西至巴基斯坦,组成对社会主义国家基地包围圈的“东方弧线”;第二线基地网位于太平洋中、南部地区;第三线基地网位于美国西海岸至巴拿马一线,组成亚洲战场的后方基地网。可以说,这些基地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形成了岛屿锁链的基地配置,加速构成了对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封锁与包围。很快,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包围圈,由点到线构成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中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澳大利亚、新西兰。在此基础上,美国逐步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了三道封锁岛链。
在提出岛链战略的同时,美国大力加强在岛链上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军事设施建设,扩建海空军基地,加速构建军事包围体系。此外,美还加紧拼凑“东亚集体安全体系”,签订各种条约,建立军事同盟,增加驻兵数量,加紧岛链的封锁力度、对各国的遏压态势。如美国于1952年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日本缔结了安全条约,1953年又同韩国签订了安全条约,1954年还与菲律宾签订了马尼拉条约等。
然而岛链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终结,这条套在亚洲大陆脖子上的锁链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还在不断加长,兵力也在不断增加。
第一岛链:
第一岛链是源自位于西太平洋,是指北起日本群岛、冲绳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位于朝鲜半岛南方的韩国有的时候也会被视为第一岛链的一部分。
第一岛链地带海峡包括: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大隅海峡、朝鲜海峡实行自由航行制度的非领海海峡。中国通往西太平洋的国际航道有大隅海峡、吐噶喇海峡、奄美海峡、宫古海峡(最宽)、石垣水道(石垣海峡)、与那国海峡等,及巴士海峡、菲北海峡群,菲律宾南部海峡群等。
第二岛链:
“第二岛链”相对于第一岛链而言的,它以关岛为中心,由日本的小笠原岛、硫磺列岛和美国的马里亚群岛等岛屿组成。冷战时期其后方依托力量是驻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基地群。
太平洋锁链(第三岛链):
将原西太平洋上的岛链延伸到印度洋,把其在太平洋上的基地链与印度洋上的基地链连在一起,构筑起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上万千米的超长防线。美国加紧拉拢印度为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这条所谓的太平洋锁链。据印度媒体披露,美国正拟定计划,希望获得对印度军事基地和军事设施的使用权,而一旦美国获得印度基地,它就将把太平洋的基地链与印度洋的基地链连在一起,构筑起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上万千米的超长防线,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构筑的最长一条防线。
印太战略:
印太战略最早是在2016年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的。今年6月安倍首相在会见美国印度—太平洋司令部新任司令菲利普·戴维森时表示,日本愿意同美国一道促进该战略的实施。
“印太”是指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地理空间概念。近年来,中印经济崛起及其带来的海上贸易,使印度洋、太平洋海上通道对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印太”地区有世界近一半人口,囊括充满活力的东北亚、东南亚以及资源丰富的中东和非洲,还包含了世界上几个全球商贸咽喉要道。在地缘战略上,“印太战略”是一个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视为一个战略弧”的体系。传统观念中,太平洋和印度洋各自独立,但地区局势新的发展开始激发一种将太平洋与印度洋看作整体的战略视角。
早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印太”概念就已在美国外交话语中出现。2010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其发表于《外交政策》杂志的“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中提到,美国计划“将其与澳大利亚的战略同盟从太平洋扩展到印太地区,以成为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澳大利亚在2013年的国防白皮书中,将其战略利益区域定义为覆盖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印太战略弧”。同年,印度和日本的政府高官也纷纷举起“印太”的大旗,在外交和安全论坛场合频频使用“印太”来代替早已约定俗成的“亚太”概念,进而重新定义地区的战略范围和格局。
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出发,一些学者总结了印太概念所包含的两个现实主义目的。第一,美澳日高调倡导印太概念和印太战略,其目的就是提升印度在地区安全中的重要性,并希望印度能承担起制衡中国崛起的重任。印太概念的兴起,其实就是让印度发挥其一直应该发挥的作用,即在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新的地区安全格局中起到平衡中国地区影响力的作用。正如美国智库学者所指出的,“印度的崛起本身就是维持亚洲安全秩序的保证。”无论今后美国是否从亚洲退出,印度都将成为平衡中国影响的地区大国。
印太概念的提出也为美国继续深化和扩展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同盟提供了理由。中国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又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西方国家深陷金融危机的经济停滞形成鲜明对比。因此,美国开始警惕和担忧中国崛起对地区安全及其世界霸权地位的挑战。2010年起,奥巴马政府即开始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应对中国崛起的挑战。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是提升美国与地区同盟国以及友好国家的安全合作,并以此制衡中国崛起的速度和影响。印度虽然不是美国的军事同盟国,但在新的印太地区格局的安全形势下,美国积极发展与印度的安全合作。2012年,美国在“国防贸易及技术倡议”的框架下,提升了与印度的防务合作。2014年,美印又签署联合声明,表示将国防合作定位为双边关系的核心领域。2017年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华盛顿,在特朗普与莫迪会晤期间,特朗普表示,美国与印度的关系,“从来没有这么紧密和友好。”在美印联合声明中,美国支持印度反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特朗普上台后推行印太战略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制衡中国的崛起。虽然特朗普几乎推翻了奥巴马时期所有的对内和对外政策,但其对华战略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在制衡程度和手段上更加简单粗暴。其印太战略可以看成是奥巴马“亚太再平衡”的加强版。从现实主义理论视角看,制衡中国崛起是美国的理性战略选择。特朗普的贸易战试图在经济和贸易领域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其印太战略旨在为从安全领域制衡中国进行战略布局。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之下,印太战略给中国制造的压力显得更加紧迫。
为了做实“印太战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为美军印度—太平洋司令部,表明其将重心转移到应对中国在南海以及其他地区崛起的战略思想上。新司令部符合美国及其他盟友提出的“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战略”。从美国西海岸到印度洋。印度—太平洋司令部37.5万军人和文职人员负责监控全球一半以上的区域,以及驻日驻韩美军。
参考资料:
1、《瞭望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8年3月15日
2、太平洋地区海权之争……(作者/策划:胡越强) 2004-10-10 14:27:21 稿源:国际在线
3、美智库支招海上围堵中国,加强军事存在让中国“知难而退”,拉拢盟友外交经贸孤立中国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 作者:王权 时间:2014-09-2916:21:33
4、遏制中国,美国打了哪些“组合牌”2019-09-12 15:51来源:半月谈网
5、互联网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内容,来自互联网,未查明出处。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我将立即删除。
回复
举报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憨哥的天空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5049
积分
77
帖子
0
精华
发布新话题
帖子排行榜
换一批
1
普吉岛帆船旅行:皮皮岛的旅行彩蛋
2
普吉岛帆船旅行:返回普吉看船展
3
【二手好船】2016年博纳多48二类12人证书,仅300小时
4
【二手好船】国产太阳鸟62尺(证书长度53英尺,可省泊位费)转让
5
【国内现货】新款法国丹枫Dufour 41单体帆船
6
【国内现货】博纳多安海仕Antares 8
1
【二手好船】18年汉斯548 带海水淡化
2
【国内现货】Navan C30 | 三亚国际游艇展中国首秀,探险游艇新纪
返回版块列表
千万粉丝的大本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发送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