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航海史籍 漂海录:中国行记

2020-5-19 10:28 · 航海文库
来自: 山东青岛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漂海录:中国行记
微信图片_20200428014311.jpg
作者: 崔溥 著 / 葛振家 点注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行记
出版年: 1992年6月
页数: 198
定价: 3.80
ISBN: 9787800502934

33漂海录:中国行记198_11699045.pdf (7.91 MB, 下载次数: 14, 售价: 30 贝壳)

作者简介  
崔溥(1454年~1504年)字渊渊,号锦南,明朝朝鲜全罗道罗州(即今韩国务安郡)人,24岁中进士第三名,29岁中文科乙科第一名,1487年任朝鲜弘文馆副校理(五品官员),奉王命赴济州岛执行公务。明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初,因其父去世渡海返家奔丧,与同船的从吏、护军、仆人、水手等42人,不幸遭风暴袭击。漂流海上并最终在中国官员和百姓的帮助下返回朝鲜。《漂海录》即是其这次遭遇的沿途记录,是研究中国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内容简介
朝鲜汉文古籍。明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初,因其父去世渡海返家奔丧,与同船的从吏、护军、仆人、水手等42人,不幸遭风暴袭击。崔溥等在海上漂流14天,依靠“或细嚼干米,掬其溲溺以饮”维持一线生命,最后漂至“大唐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1940年三门建县前分别属于临海、宁海两县)。崔溥一行登陆之初被疑为倭寇,后送“桃渚所”经审查排除嫌疑,即受到中国官员和老百姓的礼遇和护送,自台州走陆路经宁波、绍兴至杭州,由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故国。崔溥在中国经留4个半月,行程4000余公里。回国后用流畅的汉文,以日记体叙写这一南北经历《漂海录》,为朝鲜国王提供“内参报告”,全书约5.4万余字,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韩友谊关系及中国明朝海防、政制、司法、运河、城市、地志、民俗的重要历史文献,被称:“摹写中原之巨笔”。
看贴是收获,跟贴是友谊,顶贴是美德!

徐鹏 楼主 来自: 山东青岛
第一个走完京杭大运河的朝鲜人:原本回家奔丧,却被台风刮到中国
史馆
2019-12-17 18:41
此人名为崔溥,曾任朝鲜王朝弘文馆(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副修撰等官职。1488年闰正月初三,其父病逝。崔溥带领42名随从,从朝鲜济州岛乘船回全罗道老家奔丧时,不幸遭遇台风袭击,在海上漂流了14天,最后在中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附近获救。当地官员护送他们走陆路经宁波、绍兴到了杭州,再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到北京,得到明孝宗的接见,其后又从北京走陆路经鸭绿江回国。
回国后,崔溥仅用7天的时间,将自己在中国停留4个半月、行程8000余里的中国海陆经历记录下来,写成了3卷2册约5.4余万字的汉文日记体纪行文《漂海录》,囊括了我国明代弘治初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image.png
崔溥画像
崔溥(1454—1504)字渊渊,号锦南,朝鲜全罗道罗州人。自1487年起,他先后在朝鲜弘文馆、校书馆、成均馆等处任职,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中朝历代典籍,参与过朝鲜王朝的《东国舆地胜览》及《东国通鉴》等重要历史典籍的编修工作。当时的朝鲜王朝使用汉语,所以他精通汉文,常用汉语写日记,记录每一天的见闻。此外,他还十分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是朝鲜时代的“中国通”。
1487年(朝鲜成宗十八年),崔溥升任朝鲜弘文馆副校理(五品官员)后不久,又被任命为济州三邑的推刷敬差官(负责追捕逃跑奴婢的朝鲜官员),赴济州岛执行公务。
朝鲜成宗十九年、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三十,崔溥忽然收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准备回家奔丧。
从济州岛到全罗道需要坐船过海。闰正月初三出发当天,济州同僚故友都前来送别时,有人劝阻崔溥说,这两天海上常起台风,为防不测,最好过几天再出海。但崔溥归心似箭,思前虑后还是决定带着护军、奴仆等一行42人出海返乡。
出海后不久,果然狂风骤起,崔溥乘坐的船只随即失控,几次差点倾覆。众人突遇险境,都吓得不知所措。崔溥临危不惧,马上指挥大家砍倒桅杆,以免在风暴中翻船;另命众人分布在船只四周保持平衡,抓紧绳索以防被甩进海里。
image.png
崔溥丧服,现保存于韩国国立济州博物馆
就这样挣扎着在海上漂流了几个昼夜,原本应向北回家的,却被台风不断的往西南方向刮。船上的食物和淡水大部分掉进了海里,只剩下准备带回家的一篓子济州岛特产柑橘、一小袋大米和与两瓶清酒。
前路未卜,崔溥不敢贸然消耗这些仅存的食物,要求船上的随员只能在紧要关头才能食用这些食物和酒水。但坚持没几天,这些东西还是吃完了,全船的人只能饮尿、用衣服收集雨水保持体内水分。
在海上将近十天后,他们遇到了两艘中国船只。崔溥会说中文,询问得知已经漂到了宁波海域。但谁知这是两艘海盗船,船上都是海盗,当天夜晚,崔溥一行随身财物被搜刮一空。
他们继续向西南方向漂流了4天,正月十六这一天船只再次靠岸,在当地渔民的帮助下上了岸。
image.png
崔溥漂流到中国及其归国时间路线图
据后来崔溥自己的记载,当时他们登陆的地方,是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三门县浦坝港镇牛头门。
渔民把他们救上岸后,发现是外国人就报了官。崔溥等人的随身物品被海盗打劫一空,但好在朝鲜国的官符还藏在身上,当地官员验明了崔溥一行确实不是倭寇,而是朝鲜官员后,立即护送他们从宁波沿着日本贡使的路线北上。二月初六抵杭州,其后经镇江、扬州、淮安,三月二十七日到通州张家湾,贯通京杭大运河全程,全程历时44天,崔溥也成为明代行经运河全程的第一个朝鲜人。崔溥在北京觐见大明皇帝孝宗朱祐樘后,于四月二十四日从北京会同馆启程由陆路回朝鲜,共历经135天。
新即位的明孝宗是一代明君,思想开明,宽厚仁慈,他对这个在海洋上漂流了半个月来到中国的朝鲜官员很是友好,命各地官府护送崔溥及随员四十多人沿大运河北上入京,之后再走陆路过辽东回朝鲜。崔溥本就是具有极高文学素养的朝鲜士子,一路上他与苏杭文人官吏交游唱和,寻访名胜,详细记录了沿途各地景致和民俗风貌。
image.png
崔溥墓志铭
以儒教立国的朝鲜李氏王朝,一直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推崇备至,朝鲜的文人、士大夫对孔子及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一直都是是无比仰慕的。
三月初七日晚,崔溥一行开始进入山东地界,首先到达了鲁国旧地兖州,在随行的明朝松门卫(今温岭市松门镇)千户傅荣傅荣的介绍下,他们遥望了孔子出生地曲阜尼山和东岳泰山。在当天的日记中,崔溥这样写道:“此行若缘陆路,经兖州、曲阜县,则尼丘可经,洙、泗可涉,孔里可观,泰山可近望矣。”(漂海录·卷二·三月初八)而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崔溥对于此行未能走陆路怀有深深的遗憾,过曲阜,去没能亲自瞻仰孔子故里。这正是源于他自弱冠之年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孔子及其故里的无比崇敬之情。
崔溥从杭州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大明的繁华和富庶繁荣让他深深叹服,山东也是如此。明代山东是中国北方商业经济繁荣的代表性地区,其中作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的临清,商业经济尤为发达。明代中叶,京杭大运河被重新疏浚后,运河之畔的临清依托漕运的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山东乃至北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一度以“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而闻名于世。崔溥一行于三月十四日到达临清,在《漂海录》中客观地记录了当时临清的富足景象。“县城在河之东岸半里许,县治及临清卫治俱在城中。在两京要冲、商旅辐辏之地。其城中及城外数十里间,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财之富、船泊之集,虽不及苏杭亦甲于山东,名于天下矣。”(漂海录·卷二·三月十四日)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当时临清作为南北货物集散地的一派繁华富庶景象。
image.png
崔溥著《漂海录》
但在山东也有让崔溥不如意的地方。在朝鲜王朝,宦官一般只负责清扫和传令事务,不得参与政务。三月初八,崔溥等人路过山东运河鲁桥驿鲁桥闸时,遇到一名刘姓宦官封王进京,竟然用弹弓射击船上的人取乐。这让他大为感慨,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有太监姓刘者,封王赴京,其旌旗、甲胄、锺墩、管弦之盛,震荡江河。及是闸,刘以弹丸乱射舟人。”(漂海录·卷二·三月初八日)三月十七日行至恩县(今山东平原县)时,河面上又漂来几具浮尸,吓得傅荣当夜停航,怕遭遇盗匪袭击。在崔溥一再追问为什么不走了的时候,傅荣才说:“此方连遭凶歉,相率而为盗者多,又不知你等为漂流行李扫地,反以为异邦人必多贵物,皆有欲利之心。又前路人烟鲜少,盗多肆行,故不去也。”(漂海录·卷二·三月十七日)
虽然他们不是使节,但崔溥等人从台州启程开始便得到优待。沿途接待的官员大多有美食礼品相赠,到达北京紫禁城后,明朝官方还送给他们每人一套衣冠鞋袜。崔溥在北京水土不服之时,明孝宗也安排太医前去看护医治,回国时明朝方面专门派遣军兵,将他们一行护送回国。
他们从宁波到杭州,经镇江、扬州、淮安,再到通州抵达京城,出山海关,鸭绿江,平安回国。没有走丢一个,没有一个伤残,更没一人亡故。500多年前,如此漫长严酷的行程,居然能毫发无损的回到自己的祖国,实在是意外之喜。
image.png
明朝之所以优待崔溥一行,虽然得益于他的外国官员身份,但更与明朝的海上救助政策和对外友好交流有很大关系。明朝时经常有朝鲜、琉球人因海难而漂到中国海域。正是因此,明朝周边各国都面临着怎样处理海上漂来的外国商民这一棘手问题。
当时大明正值世界史上的大航海时代,且疆域辽阔、国家富强,海洋贸易空前繁荣,与附近诸国都有稳定邦交,北京城内常年驻扎着多国使臣。一般海上救助的漂流外国人,不论是官员平民,贫富与否,朝廷都一视同仁,派人护送入京,并赠给衣食,交给各自国家的赴华使者带回自己的家乡,充分体现了对外国友人的礼遇。
image.png
500多年后,崔溥的后裔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除韩国本土之外,他的后人遍及日本、美国、东南亚等世界各地。他们对500年前祖上的遭际感慨唏嘘,对《漂海录》中记载的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没齿不忘。为了纪念那一段难忘的历史,重续中韩两国人民的友谊,他们决定在崔溥行驻过的地方勒石纪念,并委托北京大学葛振家教授考察筛选首选立碑地址。
葛教授自1994年始,根据《漂海录》中所载的内容,反复考查,多次踏勘,终于在当年4月确定宁海的越溪乡作为主碑的首选,越溪乡是当年宁海自海上进入内陆的门户,崔溥被查明身份之后,受到宁海军民的照顾,就是在越溪的巡检司城与驻防官兵惜别,启程去往北京的。
500年前,崔溥一行踏上宁海这块土地时,因为有丧在身,不饮酒,不食荤腥,当地百姓只得待之以米浆与茶。500年后,崔溥的后代子孙回赠给越溪人民“崔溥漂流录奖学金”,以崔溥的名义,嘉奖越溪品学兼优的莘莘学子。崔溥地下有知,定欣慰矣。
参考文献:

[1](韩)朴元熇著.崔溥漂海录分析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2]葛振家主编.崔溥漂海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3]崔溥著;葛振家点注.漂海录 中国行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4]倪毅.漂海闻见——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J].艺术品.2017,(1):72-81.

[5]董服标.“东方马可·波罗”崔溥足迹始于浙江三门[J].文化交流.2016,(7):38-41.

[6]袁哲飞.崔溥后裔宁海寻踪记[J].文化交流.2002,(6):62-63.

[7]陈尚胜.明朝初期与朝鲜海上交通考[J].海交史研究.1997,(1):43-53.

[8]子繇.一个朝鲜人在明朝的奇幻漂流,还原了真实的大明气象[J].领导文萃.2018,(22):97-100.

2020-5-2 01:33
谢碧波 来自: 海南五指山
知恩图报,为其后代子孙点赞
2020-5-2 16:03
自由必胜号 来自: 安徽合肥
用一句话证明你是一个正直的人:我的微信曾经被永久封过号.
2020-5-19 10:28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漂海录:中国行记
微信图片_20200428014311.jpg
作者: 崔溥 著 / 葛振家 点注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行记
出版年: 1992年6月
页数: 198
定价: 3.80
ISBN: 9787800502934

33漂海录:中国行记198_11699045.pdf (7.91 MB, 下载次数: 14, 售价: 30 贝壳)

作者简介  
崔溥(1454年~1504年)字渊渊,号锦南,明朝朝鲜全罗道罗州(即今韩国务安郡)人,24岁中进士第三名,29岁中文科乙科第一名,1487年任朝鲜弘文馆副校理(五品官员),奉王命赴济州岛执行公务。明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初,因其父去世渡海返家奔丧,与同船的从吏、护军、仆人、水手等42人,不幸遭风暴袭击。漂流海上并最终在中国官员和百姓的帮助下返回朝鲜。《漂海录》即是其这次遭遇的沿途记录,是研究中国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内容简介
朝鲜汉文古籍。明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初,因其父去世渡海返家奔丧,与同船的从吏、护军、仆人、水手等42人,不幸遭风暴袭击。崔溥等在海上漂流14天,依靠“或细嚼干米,掬其溲溺以饮”维持一线生命,最后漂至“大唐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1940年三门建县前分别属于临海、宁海两县)。崔溥一行登陆之初被疑为倭寇,后送“桃渚所”经审查排除嫌疑,即受到中国官员和老百姓的礼遇和护送,自台州走陆路经宁波、绍兴至杭州,由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故国。崔溥在中国经留4个半月,行程4000余公里。回国后用流畅的汉文,以日记体叙写这一南北经历《漂海录》,为朝鲜国王提供“内参报告”,全书约5.4万余字,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韩友谊关系及中国明朝海防、政制、司法、运河、城市、地志、民俗的重要历史文献,被称:“摹写中原之巨笔”。
看贴是收获,跟贴是友谊,顶贴是美德!

第一个走完京杭大运河的朝鲜人:原本回家奔丧,却被台风刮到中国
史馆
2019-12-17 18:41
此人名为崔溥,曾任朝鲜王朝弘文馆(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副修撰等官职。1488年闰正月初三,其父病逝。崔溥带领42名随从,从朝鲜济州岛乘船回全罗道老家奔丧时,不幸遭遇台风袭击,在海上漂流了14天,最后在中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附近获救。当地官员护送他们走陆路经宁波、绍兴到了杭州,再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到北京,得到明孝宗的接见,其后又从北京走陆路经鸭绿江回国。
回国后,崔溥仅用7天的时间,将自己在中国停留4个半月、行程8000余里的中国海陆经历记录下来,写成了3卷2册约5.4余万字的汉文日记体纪行文《漂海录》,囊括了我国明代弘治初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image.png
崔溥画像
崔溥(1454—1504)字渊渊,号锦南,朝鲜全罗道罗州人。自1487年起,他先后在朝鲜弘文馆、校书馆、成均馆等处任职,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中朝历代典籍,参与过朝鲜王朝的《东国舆地胜览》及《东国通鉴》等重要历史典籍的编修工作。当时的朝鲜王朝使用汉语,所以他精通汉文,常用汉语写日记,记录每一天的见闻。此外,他还十分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是朝鲜时代的“中国通”。
1487年(朝鲜成宗十八年),崔溥升任朝鲜弘文馆副校理(五品官员)后不久,又被任命为济州三邑的推刷敬差官(负责追捕逃跑奴婢的朝鲜官员),赴济州岛执行公务。
朝鲜成宗十九年、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三十,崔溥忽然收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准备回家奔丧。
从济州岛到全罗道需要坐船过海。闰正月初三出发当天,济州同僚故友都前来送别时,有人劝阻崔溥说,这两天海上常起台风,为防不测,最好过几天再出海。但崔溥归心似箭,思前虑后还是决定带着护军、奴仆等一行42人出海返乡。
出海后不久,果然狂风骤起,崔溥乘坐的船只随即失控,几次差点倾覆。众人突遇险境,都吓得不知所措。崔溥临危不惧,马上指挥大家砍倒桅杆,以免在风暴中翻船;另命众人分布在船只四周保持平衡,抓紧绳索以防被甩进海里。
image.png
崔溥丧服,现保存于韩国国立济州博物馆
就这样挣扎着在海上漂流了几个昼夜,原本应向北回家的,却被台风不断的往西南方向刮。船上的食物和淡水大部分掉进了海里,只剩下准备带回家的一篓子济州岛特产柑橘、一小袋大米和与两瓶清酒。
前路未卜,崔溥不敢贸然消耗这些仅存的食物,要求船上的随员只能在紧要关头才能食用这些食物和酒水。但坚持没几天,这些东西还是吃完了,全船的人只能饮尿、用衣服收集雨水保持体内水分。
在海上将近十天后,他们遇到了两艘中国船只。崔溥会说中文,询问得知已经漂到了宁波海域。但谁知这是两艘海盗船,船上都是海盗,当天夜晚,崔溥一行随身财物被搜刮一空。
他们继续向西南方向漂流了4天,正月十六这一天船只再次靠岸,在当地渔民的帮助下上了岸。
image.png
崔溥漂流到中国及其归国时间路线图
据后来崔溥自己的记载,当时他们登陆的地方,是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三门县浦坝港镇牛头门。
渔民把他们救上岸后,发现是外国人就报了官。崔溥等人的随身物品被海盗打劫一空,但好在朝鲜国的官符还藏在身上,当地官员验明了崔溥一行确实不是倭寇,而是朝鲜官员后,立即护送他们从宁波沿着日本贡使的路线北上。二月初六抵杭州,其后经镇江、扬州、淮安,三月二十七日到通州张家湾,贯通京杭大运河全程,全程历时44天,崔溥也成为明代行经运河全程的第一个朝鲜人。崔溥在北京觐见大明皇帝孝宗朱祐樘后,于四月二十四日从北京会同馆启程由陆路回朝鲜,共历经135天。
新即位的明孝宗是一代明君,思想开明,宽厚仁慈,他对这个在海洋上漂流了半个月来到中国的朝鲜官员很是友好,命各地官府护送崔溥及随员四十多人沿大运河北上入京,之后再走陆路过辽东回朝鲜。崔溥本就是具有极高文学素养的朝鲜士子,一路上他与苏杭文人官吏交游唱和,寻访名胜,详细记录了沿途各地景致和民俗风貌。
image.png
崔溥墓志铭
以儒教立国的朝鲜李氏王朝,一直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推崇备至,朝鲜的文人、士大夫对孔子及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一直都是是无比仰慕的。
三月初七日晚,崔溥一行开始进入山东地界,首先到达了鲁国旧地兖州,在随行的明朝松门卫(今温岭市松门镇)千户傅荣傅荣的介绍下,他们遥望了孔子出生地曲阜尼山和东岳泰山。在当天的日记中,崔溥这样写道:“此行若缘陆路,经兖州、曲阜县,则尼丘可经,洙、泗可涉,孔里可观,泰山可近望矣。”(漂海录·卷二·三月初八)而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崔溥对于此行未能走陆路怀有深深的遗憾,过曲阜,去没能亲自瞻仰孔子故里。这正是源于他自弱冠之年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孔子及其故里的无比崇敬之情。
崔溥从杭州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大明的繁华和富庶繁荣让他深深叹服,山东也是如此。明代山东是中国北方商业经济繁荣的代表性地区,其中作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的临清,商业经济尤为发达。明代中叶,京杭大运河被重新疏浚后,运河之畔的临清依托漕运的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山东乃至北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一度以“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而闻名于世。崔溥一行于三月十四日到达临清,在《漂海录》中客观地记录了当时临清的富足景象。“县城在河之东岸半里许,县治及临清卫治俱在城中。在两京要冲、商旅辐辏之地。其城中及城外数十里间,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财之富、船泊之集,虽不及苏杭亦甲于山东,名于天下矣。”(漂海录·卷二·三月十四日)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当时临清作为南北货物集散地的一派繁华富庶景象。
image.png
崔溥著《漂海录》
但在山东也有让崔溥不如意的地方。在朝鲜王朝,宦官一般只负责清扫和传令事务,不得参与政务。三月初八,崔溥等人路过山东运河鲁桥驿鲁桥闸时,遇到一名刘姓宦官封王进京,竟然用弹弓射击船上的人取乐。这让他大为感慨,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有太监姓刘者,封王赴京,其旌旗、甲胄、锺墩、管弦之盛,震荡江河。及是闸,刘以弹丸乱射舟人。”(漂海录·卷二·三月初八日)三月十七日行至恩县(今山东平原县)时,河面上又漂来几具浮尸,吓得傅荣当夜停航,怕遭遇盗匪袭击。在崔溥一再追问为什么不走了的时候,傅荣才说:“此方连遭凶歉,相率而为盗者多,又不知你等为漂流行李扫地,反以为异邦人必多贵物,皆有欲利之心。又前路人烟鲜少,盗多肆行,故不去也。”(漂海录·卷二·三月十七日)
虽然他们不是使节,但崔溥等人从台州启程开始便得到优待。沿途接待的官员大多有美食礼品相赠,到达北京紫禁城后,明朝官方还送给他们每人一套衣冠鞋袜。崔溥在北京水土不服之时,明孝宗也安排太医前去看护医治,回国时明朝方面专门派遣军兵,将他们一行护送回国。
他们从宁波到杭州,经镇江、扬州、淮安,再到通州抵达京城,出山海关,鸭绿江,平安回国。没有走丢一个,没有一个伤残,更没一人亡故。500多年前,如此漫长严酷的行程,居然能毫发无损的回到自己的祖国,实在是意外之喜。
image.png
明朝之所以优待崔溥一行,虽然得益于他的外国官员身份,但更与明朝的海上救助政策和对外友好交流有很大关系。明朝时经常有朝鲜、琉球人因海难而漂到中国海域。正是因此,明朝周边各国都面临着怎样处理海上漂来的外国商民这一棘手问题。
当时大明正值世界史上的大航海时代,且疆域辽阔、国家富强,海洋贸易空前繁荣,与附近诸国都有稳定邦交,北京城内常年驻扎着多国使臣。一般海上救助的漂流外国人,不论是官员平民,贫富与否,朝廷都一视同仁,派人护送入京,并赠给衣食,交给各自国家的赴华使者带回自己的家乡,充分体现了对外国友人的礼遇。
image.png
500多年后,崔溥的后裔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除韩国本土之外,他的后人遍及日本、美国、东南亚等世界各地。他们对500年前祖上的遭际感慨唏嘘,对《漂海录》中记载的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没齿不忘。为了纪念那一段难忘的历史,重续中韩两国人民的友谊,他们决定在崔溥行驻过的地方勒石纪念,并委托北京大学葛振家教授考察筛选首选立碑地址。
葛教授自1994年始,根据《漂海录》中所载的内容,反复考查,多次踏勘,终于在当年4月确定宁海的越溪乡作为主碑的首选,越溪乡是当年宁海自海上进入内陆的门户,崔溥被查明身份之后,受到宁海军民的照顾,就是在越溪的巡检司城与驻防官兵惜别,启程去往北京的。
500年前,崔溥一行踏上宁海这块土地时,因为有丧在身,不饮酒,不食荤腥,当地百姓只得待之以米浆与茶。500年后,崔溥的后代子孙回赠给越溪人民“崔溥漂流录奖学金”,以崔溥的名义,嘉奖越溪品学兼优的莘莘学子。崔溥地下有知,定欣慰矣。
参考文献:

[1](韩)朴元熇著.崔溥漂海录分析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2]葛振家主编.崔溥漂海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3]崔溥著;葛振家点注.漂海录 中国行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4]倪毅.漂海闻见——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J].艺术品.2017,(1):72-81.

[5]董服标.“东方马可·波罗”崔溥足迹始于浙江三门[J].文化交流.2016,(7):38-41.

[6]袁哲飞.崔溥后裔宁海寻踪记[J].文化交流.2002,(6):62-63.

[7]陈尚胜.明朝初期与朝鲜海上交通考[J].海交史研究.1997,(1):43-53.

[8]子繇.一个朝鲜人在明朝的奇幻漂流,还原了真实的大明气象[J].领导文萃.2018,(22):97-100.

2020-5-2 01:33
知恩图报,为其后代子孙点赞
2020-5-2 16:03
用一句话证明你是一个正直的人:我的微信曾经被永久封过号.
2020-5-19 10:28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209862积分
3923帖子
15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3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