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游艇驾驶 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

2021-9-7 18:24 · 航海论文
来自: 山东青岛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徐鹏 于 2020-2-25 20:22 编辑

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
1731019390.jpg
内容简介
本文也是一篇物质文化史的民族考古重建,鉴于考古发现自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百越先民就已经开始了频繁的近海及远洋航行实践,但学界对于史前航海所需的稳定、牢固的舟船及持续的动力却有争议。作者依据夏威夷考察所见边架艇独木帆舟的形态结构,参照太平洋南岛语族大量的舟船民族志,提出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早期独木舟、福建连江西汉独木舟、广东化州2号东汉独木舟、广西钦州茅岭江东岸独木舟,存在许多与太平洋边架艇风帆独木舟类似的结构痕迹。由于"南岛语族"与史前期百越土著先民历史、文化密切的源流关系,这一组民族考古类比为探索东南沿海与太平洋史前交通工具,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作者简介

0.jpg

吴春明,男,出生于1966年,籍贯福建省古田县,200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2014年7月,网曝其长期猥亵诱奸女学生,厦门大学中止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其招生和指导研究生。2014年10月14日,厦门大学给予吴春明开除党籍,撤销其教师资格处分。2015年12月,当选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8年1月,吴春明在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工作。

吴春明是2003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11年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咨询专家,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201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考古学)学科评审专家。

1983-1990年,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学习,学士、硕士学位;

1990年,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助教;

1991年,任超前破格讲师;

1993年,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教研室主任;

1995年,任历史系选优副教授;

1997-2001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博士学位;

1998年7-10月,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0年,任教授;

2002年,任博士生导师;

2004年,任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9月—2007年7月,任美国鲁斯奖学金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2008年8—9月,任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9年,任考古人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2012年,任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

2012年8月—2013年7月,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13年,任特聘教授;

2015年12月,当选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1]

2018年1月,吴春明在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工作,吴春明现具有中级职称,职位为“图书馆员”。[2]


3、研究方

主要学术方向: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沉船考古与海洋文明史、中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先后主持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有“教育部八五社科规划项目——先秦两汉时期东南沿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教育部九五社科规划项目——福州城市考古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环中国海沉船与海洋考古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闽台土著民族关系史与南岛语族起源研究”。


4、主要作著作

《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吴春明、林果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000年福建省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环中国海沉船》,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2005年福建省第六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透视中国东南——经济文化的整合研究》,陈支平等主编,执笔第二编《汉越合韵:东南文化的社会基础》,“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2004年度“中国图书奖”、2005年福建省第六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海洋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0.jpg
武夷山崖上聚落

《从百越土著到南岛海洋文化》,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丛书第二十七”,文物出版社2012年出版。

《福建连江定海湾沉船考古》,赵嘉斌、吴春明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2011年度中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13年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林惠祥文集》三卷,蒋炳钊、吴春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

《武夷山崖上聚落》,吴春明、佟珊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海洋遗产与考古》,吴春明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冶城历史与福州城市考古论文选》,吴春明、林果执行主编,海风出版社1999年。

《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吴绵吉、吴春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邓聪、吴春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邓聪、吴春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东南考古研究》第四辑,邓聪、吴春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百越研究》第一辑,容小宁、吴春明主编,广西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百越研究》第二辑,陆勤毅、吴春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

《百越研究》第三辑,张一平、吴春明、丘刚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论文

1987年

《论两性配偶居制及惠东型长住娘家》,《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报》(社科版)2期。

《对考古学黄金时代的反思》,《中国人类学会通讯》第152期。

《从崇安城村古城看秦汉时期汉越文化的融合》,《人类学新苑》第4辑。

1988年

《崇安汉城的年代与族属》,《考古》12期。

《福建秦汉墓葬文化类型及其民族史意义》,《东南文化》3期。

1990年

《闽文化刍议》,《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3期。

《闽江下游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初步研究》,《东南文化》3期。

1991年

《史学与人类学:近代考古学的两种取向评述》,《东南文化》2期,《新华文摘》7期全文转载。

1992年

《论文化人类学理论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载《建设中国人类学》文集,上海三联书店。

《台湾西海岸史前文化编年初论》(与李家添合作),《南方文物》3期。

《林惠祥的考古生涯及其学术思想》,《文物天地》4期。

1993年

《共同体文化与考古学文化》,《东南文化》1期。

1994年

《从原始制陶探讨高山族文化的史前基础》,《考古》11期。

《福建先秦青铜器文化类型的初步探索》,《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期。

《闽越故冶地望的新探索》,《福建文博》2期。

1995年

《闽江流域先秦两汉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期。

《再论崇安汉城的年代》,《考古与文物》2期。

《1992年福建平潭岛考古调查新收获》(与林果合作),《考古》7期。

1996年

《对武夷山脉以东地区史前文化聚落形态研究的几点思考》,《考古与文物》3期。

《中国东南:早期历史与考古文化》,《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粤东闽南早期古文化的初步分析》,《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晋江、九龙江流域新石器和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南方文物》3期。

《福建定海沉船陶瓷的考察》,《福建文博》2期。

《考古学中国化的探索:回顾与思考》,载《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文集,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

《粤闽台沿海的彩陶及相关问题》,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从考古看华南沿海先秦社会的发展》,《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3期。

《定海湾沉船考古与宋元明福州港的对外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期。

《华南沿海的先秦文化与早期文明》,《中原文物》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数据》6期全文转载。

《中国沉船考古的新进展》,载《东方博物》第一辑,杭州大学出版社。

《开展海洋考古学教学、研究的回顾与设想》,《教育评论》增刊。

1998年

《闽越冶城地望的新证据》,《民族研究》4期。

《关于汉晋东南史地的两个关键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1期。

《福建先秦玉器初探》,载《东亚玉器——庆祝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论集》,香港中文大学。

《峡江地区古文化的新标杆》,《中国文物报》5月27日。

《从武平小径背到台北园山──林惠祥的闽台源流探索》,《厦门晚报》7月26日。

1999年

《中国南方崖葬的类型学考察》,《考古学报》3期。

《试论惠东妇女“长住娘家”婚俗的起因》,《民族研究》2期。

《史前城址的考古新发现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3期,98-104页。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考察》,《光明日报》8月27日理论版。

《试说海洋考古与社会经济史学的整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期。

《试析华南中石器时代文化的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中石器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也从郡县沿革看冶城地望》(与郭志超合作),载《冶城历史与福州城市考古论文选》,福州海风出版社。

《冶城不在泉山下》(与钟礼强合作),《冶城历史与福州城市考古论文选》,福州海风出版社。

《“冶城历史与福州城市考古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3期。

《近七十年闽越都城地望探索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0期。

《关于福建定海沉船考古的有关问题》(与张威、林果合作),《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福建定海沉船遗址1995年度调查与试掘》(与张威、林果、栗建安合作),《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万县龙宝区三峡工程库区古遗址的调查与试掘》,《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万县龙宝区三峡工程库区古墓葬的调查与试掘》,《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项不该忘却的重要学术贡献》(与吴春新合作),《福建文博》1999年2期。

《汉化中的“越王城”与越化中的楚汉墓:秦汉东南民族变迁模式举偶》,《东方博物》第四辑,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浅谈“海峡人”的问题》(与钟礼强合作),《闽台文化》3期。

2000年

《闽越冶城地望的历史考古问题》,《考古》11期。

《东南沿海史前史序列中北方文化因素的传入与融合(摘要)》,《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七辑。

《再谈“海峡人”发现与研究中的问题》,《闽台文化》4期。

2001年

《福建地方史与区域汉民族学研究的新进展》(与秦慧颖合作),《民族研究》2001年6期。

《湖北巴东茅寨子湾遗址发掘报告》(与王凤竹合作),《考古学报》3期。

《20世纪闽台考古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与钟礼强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期。

《再说龙山时代还不是真正的文明时代》,《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八期。

《三峡地区早期汉民人文聚落成长的个案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期。

《“文明”观中的两种误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8月23日 “历史”版。

《从武平小径背到台北圆山》,载《纪念林惠祥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林惠祥与“亚洲东南海洋地带”考古》,载《纪念林惠祥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

《闽、越融合与“闽越”生成的考古学解释》(与曹峻合作),载《纪念林惠祥百年诞辰学术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珠江三角洲历史人文新视野——评珠海文物集粹》(与钟礼强合作),《考古》10期。

《台湾原住民“南来论”辨析——兼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郭志超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3期。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Location of Ye City in Minyue, Chinese Archaelolgy, Vol2.200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闽台考古百年刍议》,载《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六朝唐宋的台海交通与汉人拓殖台澎的早期历史》,《岭南文史》4期。

《东洋航路网络中的贸易陶瓷与沉船考古》,载《闽南古陶瓷研究》文集,福建美术出版社。

《闽中社会文明起源的考古学初探》,载《闽越文化研究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3年

《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闽台说的商榷》(与陈文合作),《民族研究》4期。

《中国东南海洋性陶瓷经济贸易体系的发展与变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3期。

《东南沿海史前史序列中北方文化因素的传入与融合》,《中央研究院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史前与古典文明》,中央研究院。

《海洋考古学:西方兴起与西学东渐》(与张威合作),《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社版)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5期。

《寻找“王者之舟”——读李世源珠海宝镜湾岩画判读》(与王炜合作),《东南文化》1期。

《东南民族研究半世纪》(与王公明合作),《广西民族研究》2期。

《峡江地区崖葬的内涵与性质》(与王炜合作),载《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近古欧亚航路网络中的沉船考古》,载《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南岛语族”起源与华南民族考古》,载《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饭岛武次<中国考古学概论>述评》(与邓聪合作),载《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虎林山遗址>序》,福建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岭南民族考古与南岛语族起源问题》,载《岭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岭南考古研究中心。

《海峡两岸蛇崇拜的民族考古学研究》(与王樱合作),载《海峡两岸五缘论》,方志出版社。

《文明及其在中国的发生》,载《潮声:厦门大学人文演讲集》,黄山书社。

2004年

《东南汉人的形成:民族考古学提纲》,载《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教授八十诞辰论文选》,香港中文大学。

《南岛语族起源研究述评》,《广西民族研究》2期。

《澳门历史文化的分层性》(与姚乐音合作),载《“澳门: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社会科学学会。

《百越先民与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的中西对话》,载《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南岛语族起源研究的四大误区》(与曹峻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数据》(语言学)6期全文转载。

《没有帝国的东南——闽中地区国家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初步研究》,载《东方考古》第二辑,科学出版社。

《南海沉船福建陶瓷与东西洋航路》, 载《中国东南沿海岛屿考古学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中研院人文社科研究中心。

《华南“汉民”社会中越文化因素的积淀——从现实人文寻觅土著历史》,载《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

《华夏人文视野中东南方的百越先民与南岛土著》,载《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

《闽台石敢当初论》(与陈文合作),《福建文博》1期。

《郑德坤教授对厦门大学的学术贡献》,载《厦大史学》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中原文明的传播与东南地区方国社会的发展》(与常浩合作),载《百越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载《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年

《从漳州窑的兴起看明清青花瓷业海洋性的成长》(与王新天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5期。

《万年前后的亚洲东南海洋地带》,载《东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纪念良渚遗址发现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菲律宾史前文化中的大陆因素》,载《厦大史学》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厦门海岛早期开发史的考古新发现》(与王新天合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期。

2007年

《台湾原住民研究的几个问题》(与王新天合作),《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1期。

《中国水下考古二十载》,《海洋世界》8期。

《东南汉民人文的百越文化基础》,载《百越研究》第一辑,广西科技出版社。

《郑德坤教授对厦门大学的学术贡献》,载《郑德坤古史论集选》,商务印书馆。

2008年

《明初青花瓷业的伊斯兰文化因素》(与刘淼合作),《厦门大学学报》1期。

《红河下游史前史与骆越文化的发展》,载《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第二集,科学出版社。

《自交趾至会稽:百越的历史、文化与变迁》,载《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第二集,科学出版社。

《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南方文物》2期。

《民族考古与华南民族史文化史的考古学重建》,《南方文物》2期。

《黔东南台江施洞苗族子母船在太平洋文化史上的意义》,《贵州民族研究》5期。

《台湾原住民的始祖神话及其文化史线索》(与彭维斌合作),《厦门大学学报》6期。

《异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的“统称”》,《广西民族研究》4期。

《三峡地区早期汉民人文聚落成长的个案考察》(与钟礼强合作),《中国考古学学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菲律宾史前文化与华南的关系》,《考古》9期。

2009年

《“裸国”印象》,《南方文物》3期。

《跨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的认知与“族称”》,《台湾研究集刊》4期。

《阿美族“织树为布”工艺及其文化史意义》,《广西民族研究》3期。

《阿美族树皮布文化在亚太民族史上的意义》,《海峡两岸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民族考古视野下的“岛夷卉服”》,载《跨胡桥文化论集》,人民出版社。

《考古发现的海洋舶来品》,载《杨国桢教授治史五十年纪念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史前航海舟船的民族考古学探索》,《海交史研究》2期。

《中国东南考古与海洋文化探索》,《福建文博》增刊。

2010年

《岛夷卉服、织绩木皮的民族考古新证》,《厦门大学学报》1期。

《环中国海海洋文化史研究的两个问题》,《人文国际》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南蛮蛇种文化史》(与王樱合作),《南方文物》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1年2期。

《中国海洋考古学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学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东山文化与“瓯骆国”问题》,《东南考古研究》第四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的土著生成与汉人传承论纲》,《复旦学报》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期。

《环中国海海洋族群的历史发展》(与佟珊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3期。

《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的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2010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红河下游新石器文化与华南的关系》,《百越研究》第二辑,安徽大学出版社。

《峡江崖洞居遗存与华南早期“洞蛮”聚落人文》(与佟珊合作),《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水下考古的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报》8月30日第5版。

《福建武夷山赤石渡头岗史前聚落遗址群》(与佟珊合作),《中国考古新发现2010年度记录》《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增刊。

《福建长泰后厝山商周时期石器制造场》(与林壹合作),《中国考古新发现2010年度记录》《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增刊。

《福建建瓯东峰六朝墓地》(与佟珊合作),《中国考古新发现2010年度记录》《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增刊

《关于海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问题》,载《2011马祖研究——马祖列岛与海洋环境文化》,福建省连江县政府、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ISBN 978-986-03-01441-1

Prehistoric cultural contact between Philippine and south China, Chinese Archaeology, Vol.11.

《“北洋”海域中朝航路及其沉船史迹》,《国家航海》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考古学:探索物质遗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之学》(与佟珊合作),载陈必滔主编《社会科学概览》,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2年

《中华海洋文化遗产亟待抢救与保护》,《中国文物报》5月11日第三版。

《从郡县沿革探讨东瓯都城地望》(与佟珊合作),《厦门大学学报》3期。

《从南岛“裸掌测星”到郑和“过洋牵星”——环中国海天文导航术的起源探索》,《南方文物》3期。

《复合型独木舟与亚太航海术的起源》,《西岸文史集刊》第一辑,福建教育出版社。

《从蛇神的分类演变看华南文化的发展》,《考古学研究(九)——纪念严文明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水下考古学中的海洋文化史研究》,《水下考古学研究》第一卷,科学出版社。

《发掘“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报》6月14日“社科基金专刊”。

《从越濮裸国到南岛裸番》,《百越研究》第三辑,暨南大学出版社。

《从东夷、百越到华南“汉人”:亚太海洋文化的土著性》,《百越研究》第三辑,暨南大学出版社。

《海洋文化与海洋考古》,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

《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航路与性质的再认识》,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

《“南岛语族”复合型独木舟与东亚》,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

《朝鲜半岛传统木帆船的发现与研究》(与张陟合作),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

《古代航海术中的天文导航——从中国史到南岛民族志的再思考》,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

2013年

《“重瓣花朵”与“多元一体”》,《南方文物》1期。

《海洋文化遗产的多学科新探索》(与孙若昕合作),《华夏考古》4期。

《林惠祥、郑德坤与福建考古博物馆事业的初创》,载《春华秋实——福建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纪念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考古》《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史》

《民族学概论》

《水下考古学》

《海洋考古学》

《环中国海沉船》

《东南民族史》

《东南亚民族考古》

《华南土著文化史》


主要成就

2000年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福建省第二届优秀青年社科工作者(十佳提名),2003年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福建省第三届优秀青年社科工作者(十佳),2005年厦门大学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005年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2005年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厦门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全国台湾研究会第三届台湾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2011年福建省第七届教学名师奖,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2013年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有,教育部八五规划“先秦两汉时期东南沿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1993-1996),教育部九五规划专项任务“福州城市考古研究”(1997-1999),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闽台土著民族关系与‘南岛语族’起源”(2001-2004),教育部十五规划“环中国海沉船与海洋考古研究”(2001-2004),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台湾原住民研究”(2006-20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2010-2015)。

人物

被曝丑闻

2014年7月10日,一篇称厦大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专业博导吴春明长期猥亵诱奸女学生的博文在网上疯转。被指长期猥亵诱奸多名女学生,甚至有女学生因此割腕。而其所在的历史系迅速作出回应要求校方给说法,被网友称为“院系倒逼校方给说法”。

0.jpg
吴春明床照2014年7月14日,厦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称,厦大老师们传言,“从学生在网上发的第一封信,学校就很紧张,找了吴春明,问他给学生承诺什么没实现”,然而吴春明“连睡几个都没搞清楚”,他自己也“承认了和女生开房的发票在国家课题里报销”。[3]

2014年10月13日,当事女生首次接受采访,称曾与其三次开房,“向学院反映之后,学院牺牲学生的利益去保全吴,而这种默认的态度导致吴春明有恃无恐,在办公室肆无忌惮”“他之前在办公室的时候,曾经拿出来过安全套,希望我和他在办公室发生性关系”。此外,从未公开身份第三名受害者也公布了一系列重磅证据,吴春明与学生的聊天记录,短信来往直指吴春明性骚扰。[4]


被处分

厦门大学2014年10月14日晚间发布《关于对吴春明处理情况的通报》。吴春明与一名女研究生多次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并对另一名女研究生有性骚扰行为。经研究,决定给予吴春明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资格处分


吴春明担任2004年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会长,2007年闽台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08年中国考古学会理事,2013年福建省文物博物馆学会副会长,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国际良渚研究中心(浙江)等客座研究员及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客座教授,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研究会理事、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看贴是收获,跟贴是友谊,顶贴是美德

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pdf

3.33 MB, 下载次数: 2, 下载积分: 贝壳 -1 , 贡献 -2

售价: 5 贝壳  [记录]

xlq 来自: 中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21-9-7 18:24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徐鹏 于 2020-2-25 20:22 编辑

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
1731019390.jpg
内容简介
本文也是一篇物质文化史的民族考古重建,鉴于考古发现自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百越先民就已经开始了频繁的近海及远洋航行实践,但学界对于史前航海所需的稳定、牢固的舟船及持续的动力却有争议。作者依据夏威夷考察所见边架艇独木帆舟的形态结构,参照太平洋南岛语族大量的舟船民族志,提出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早期独木舟、福建连江西汉独木舟、广东化州2号东汉独木舟、广西钦州茅岭江东岸独木舟,存在许多与太平洋边架艇风帆独木舟类似的结构痕迹。由于"南岛语族"与史前期百越土著先民历史、文化密切的源流关系,这一组民族考古类比为探索东南沿海与太平洋史前交通工具,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作者简介

0.jpg

吴春明,男,出生于1966年,籍贯福建省古田县,200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2014年7月,网曝其长期猥亵诱奸女学生,厦门大学中止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其招生和指导研究生。2014年10月14日,厦门大学给予吴春明开除党籍,撤销其教师资格处分。2015年12月,当选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8年1月,吴春明在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工作。

吴春明是2003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11年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咨询专家,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201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考古学)学科评审专家。

1983-1990年,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学习,学士、硕士学位;

1990年,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助教;

1991年,任超前破格讲师;

1993年,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教研室主任;

1995年,任历史系选优副教授;

1997-2001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博士学位;

1998年7-10月,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0年,任教授;

2002年,任博士生导师;

2004年,任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9月—2007年7月,任美国鲁斯奖学金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2008年8—9月,任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9年,任考古人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2012年,任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

2012年8月—2013年7月,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13年,任特聘教授;

2015年12月,当选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1]

2018年1月,吴春明在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工作,吴春明现具有中级职称,职位为“图书馆员”。[2]


3、研究方

主要学术方向: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沉船考古与海洋文明史、中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先后主持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有“教育部八五社科规划项目——先秦两汉时期东南沿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教育部九五社科规划项目——福州城市考古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环中国海沉船与海洋考古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闽台土著民族关系史与南岛语族起源研究”。


4、主要作著作

《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吴春明、林果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000年福建省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环中国海沉船》,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2005年福建省第六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透视中国东南——经济文化的整合研究》,陈支平等主编,执笔第二编《汉越合韵:东南文化的社会基础》,“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2004年度“中国图书奖”、2005年福建省第六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海洋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0.jpg
武夷山崖上聚落

《从百越土著到南岛海洋文化》,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丛书第二十七”,文物出版社2012年出版。

《福建连江定海湾沉船考古》,赵嘉斌、吴春明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2011年度中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13年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林惠祥文集》三卷,蒋炳钊、吴春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

《武夷山崖上聚落》,吴春明、佟珊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海洋遗产与考古》,吴春明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冶城历史与福州城市考古论文选》,吴春明、林果执行主编,海风出版社1999年。

《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吴绵吉、吴春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邓聪、吴春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邓聪、吴春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东南考古研究》第四辑,邓聪、吴春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百越研究》第一辑,容小宁、吴春明主编,广西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百越研究》第二辑,陆勤毅、吴春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

《百越研究》第三辑,张一平、吴春明、丘刚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论文

1987年

《论两性配偶居制及惠东型长住娘家》,《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报》(社科版)2期。

《对考古学黄金时代的反思》,《中国人类学会通讯》第152期。

《从崇安城村古城看秦汉时期汉越文化的融合》,《人类学新苑》第4辑。

1988年

《崇安汉城的年代与族属》,《考古》12期。

《福建秦汉墓葬文化类型及其民族史意义》,《东南文化》3期。

1990年

《闽文化刍议》,《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3期。

《闽江下游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初步研究》,《东南文化》3期。

1991年

《史学与人类学:近代考古学的两种取向评述》,《东南文化》2期,《新华文摘》7期全文转载。

1992年

《论文化人类学理论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载《建设中国人类学》文集,上海三联书店。

《台湾西海岸史前文化编年初论》(与李家添合作),《南方文物》3期。

《林惠祥的考古生涯及其学术思想》,《文物天地》4期。

1993年

《共同体文化与考古学文化》,《东南文化》1期。

1994年

《从原始制陶探讨高山族文化的史前基础》,《考古》11期。

《福建先秦青铜器文化类型的初步探索》,《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期。

《闽越故冶地望的新探索》,《福建文博》2期。

1995年

《闽江流域先秦两汉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期。

《再论崇安汉城的年代》,《考古与文物》2期。

《1992年福建平潭岛考古调查新收获》(与林果合作),《考古》7期。

1996年

《对武夷山脉以东地区史前文化聚落形态研究的几点思考》,《考古与文物》3期。

《中国东南:早期历史与考古文化》,《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粤东闽南早期古文化的初步分析》,《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晋江、九龙江流域新石器和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南方文物》3期。

《福建定海沉船陶瓷的考察》,《福建文博》2期。

《考古学中国化的探索:回顾与思考》,载《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文集,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

《粤闽台沿海的彩陶及相关问题》,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从考古看华南沿海先秦社会的发展》,《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3期。

《定海湾沉船考古与宋元明福州港的对外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期。

《华南沿海的先秦文化与早期文明》,《中原文物》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数据》6期全文转载。

《中国沉船考古的新进展》,载《东方博物》第一辑,杭州大学出版社。

《开展海洋考古学教学、研究的回顾与设想》,《教育评论》增刊。

1998年

《闽越冶城地望的新证据》,《民族研究》4期。

《关于汉晋东南史地的两个关键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1期。

《福建先秦玉器初探》,载《东亚玉器——庆祝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论集》,香港中文大学。

《峡江地区古文化的新标杆》,《中国文物报》5月27日。

《从武平小径背到台北园山──林惠祥的闽台源流探索》,《厦门晚报》7月26日。

1999年

《中国南方崖葬的类型学考察》,《考古学报》3期。

《试论惠东妇女“长住娘家”婚俗的起因》,《民族研究》2期。

《史前城址的考古新发现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3期,98-104页。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考察》,《光明日报》8月27日理论版。

《试说海洋考古与社会经济史学的整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期。

《试析华南中石器时代文化的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中石器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也从郡县沿革看冶城地望》(与郭志超合作),载《冶城历史与福州城市考古论文选》,福州海风出版社。

《冶城不在泉山下》(与钟礼强合作),《冶城历史与福州城市考古论文选》,福州海风出版社。

《“冶城历史与福州城市考古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3期。

《近七十年闽越都城地望探索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0期。

《关于福建定海沉船考古的有关问题》(与张威、林果合作),《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福建定海沉船遗址1995年度调查与试掘》(与张威、林果、栗建安合作),《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万县龙宝区三峡工程库区古遗址的调查与试掘》,《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万县龙宝区三峡工程库区古墓葬的调查与试掘》,《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项不该忘却的重要学术贡献》(与吴春新合作),《福建文博》1999年2期。

《汉化中的“越王城”与越化中的楚汉墓:秦汉东南民族变迁模式举偶》,《东方博物》第四辑,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浅谈“海峡人”的问题》(与钟礼强合作),《闽台文化》3期。

2000年

《闽越冶城地望的历史考古问题》,《考古》11期。

《东南沿海史前史序列中北方文化因素的传入与融合(摘要)》,《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七辑。

《再谈“海峡人”发现与研究中的问题》,《闽台文化》4期。

2001年

《福建地方史与区域汉民族学研究的新进展》(与秦慧颖合作),《民族研究》2001年6期。

《湖北巴东茅寨子湾遗址发掘报告》(与王凤竹合作),《考古学报》3期。

《20世纪闽台考古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与钟礼强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期。

《再说龙山时代还不是真正的文明时代》,《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八期。

《三峡地区早期汉民人文聚落成长的个案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期。

《“文明”观中的两种误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8月23日 “历史”版。

《从武平小径背到台北圆山》,载《纪念林惠祥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林惠祥与“亚洲东南海洋地带”考古》,载《纪念林惠祥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

《闽、越融合与“闽越”生成的考古学解释》(与曹峻合作),载《纪念林惠祥百年诞辰学术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珠江三角洲历史人文新视野——评珠海文物集粹》(与钟礼强合作),《考古》10期。

《台湾原住民“南来论”辨析——兼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郭志超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3期。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Location of Ye City in Minyue, Chinese Archaelolgy, Vol2.200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闽台考古百年刍议》,载《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六朝唐宋的台海交通与汉人拓殖台澎的早期历史》,《岭南文史》4期。

《东洋航路网络中的贸易陶瓷与沉船考古》,载《闽南古陶瓷研究》文集,福建美术出版社。

《闽中社会文明起源的考古学初探》,载《闽越文化研究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3年

《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闽台说的商榷》(与陈文合作),《民族研究》4期。

《中国东南海洋性陶瓷经济贸易体系的发展与变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3期。

《东南沿海史前史序列中北方文化因素的传入与融合》,《中央研究院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史前与古典文明》,中央研究院。

《海洋考古学:西方兴起与西学东渐》(与张威合作),《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社版)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5期。

《寻找“王者之舟”——读李世源珠海宝镜湾岩画判读》(与王炜合作),《东南文化》1期。

《东南民族研究半世纪》(与王公明合作),《广西民族研究》2期。

《峡江地区崖葬的内涵与性质》(与王炜合作),载《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近古欧亚航路网络中的沉船考古》,载《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南岛语族”起源与华南民族考古》,载《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饭岛武次<中国考古学概论>述评》(与邓聪合作),载《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虎林山遗址>序》,福建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岭南民族考古与南岛语族起源问题》,载《岭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岭南考古研究中心。

《海峡两岸蛇崇拜的民族考古学研究》(与王樱合作),载《海峡两岸五缘论》,方志出版社。

《文明及其在中国的发生》,载《潮声:厦门大学人文演讲集》,黄山书社。

2004年

《东南汉人的形成:民族考古学提纲》,载《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教授八十诞辰论文选》,香港中文大学。

《南岛语族起源研究述评》,《广西民族研究》2期。

《澳门历史文化的分层性》(与姚乐音合作),载《“澳门: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社会科学学会。

《百越先民与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的中西对话》,载《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南岛语族起源研究的四大误区》(与曹峻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数据》(语言学)6期全文转载。

《没有帝国的东南——闽中地区国家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初步研究》,载《东方考古》第二辑,科学出版社。

《南海沉船福建陶瓷与东西洋航路》, 载《中国东南沿海岛屿考古学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中研院人文社科研究中心。

《华南“汉民”社会中越文化因素的积淀——从现实人文寻觅土著历史》,载《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

《华夏人文视野中东南方的百越先民与南岛土著》,载《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

《闽台石敢当初论》(与陈文合作),《福建文博》1期。

《郑德坤教授对厦门大学的学术贡献》,载《厦大史学》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中原文明的传播与东南地区方国社会的发展》(与常浩合作),载《百越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载《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年

《从漳州窑的兴起看明清青花瓷业海洋性的成长》(与王新天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5期。

《万年前后的亚洲东南海洋地带》,载《东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纪念良渚遗址发现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菲律宾史前文化中的大陆因素》,载《厦大史学》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厦门海岛早期开发史的考古新发现》(与王新天合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期。

2007年

《台湾原住民研究的几个问题》(与王新天合作),《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1期。

《中国水下考古二十载》,《海洋世界》8期。

《东南汉民人文的百越文化基础》,载《百越研究》第一辑,广西科技出版社。

《郑德坤教授对厦门大学的学术贡献》,载《郑德坤古史论集选》,商务印书馆。

2008年

《明初青花瓷业的伊斯兰文化因素》(与刘淼合作),《厦门大学学报》1期。

《红河下游史前史与骆越文化的发展》,载《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第二集,科学出版社。

《自交趾至会稽:百越的历史、文化与变迁》,载《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第二集,科学出版社。

《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南方文物》2期。

《民族考古与华南民族史文化史的考古学重建》,《南方文物》2期。

《黔东南台江施洞苗族子母船在太平洋文化史上的意义》,《贵州民族研究》5期。

《台湾原住民的始祖神话及其文化史线索》(与彭维斌合作),《厦门大学学报》6期。

《异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的“统称”》,《广西民族研究》4期。

《三峡地区早期汉民人文聚落成长的个案考察》(与钟礼强合作),《中国考古学学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菲律宾史前文化与华南的关系》,《考古》9期。

2009年

《“裸国”印象》,《南方文物》3期。

《跨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的认知与“族称”》,《台湾研究集刊》4期。

《阿美族“织树为布”工艺及其文化史意义》,《广西民族研究》3期。

《阿美族树皮布文化在亚太民族史上的意义》,《海峡两岸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民族考古视野下的“岛夷卉服”》,载《跨胡桥文化论集》,人民出版社。

《考古发现的海洋舶来品》,载《杨国桢教授治史五十年纪念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史前航海舟船的民族考古学探索》,《海交史研究》2期。

《中国东南考古与海洋文化探索》,《福建文博》增刊。

2010年

《岛夷卉服、织绩木皮的民族考古新证》,《厦门大学学报》1期。

《环中国海海洋文化史研究的两个问题》,《人文国际》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南蛮蛇种文化史》(与王樱合作),《南方文物》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1年2期。

《中国海洋考古学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学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东山文化与“瓯骆国”问题》,《东南考古研究》第四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的土著生成与汉人传承论纲》,《复旦学报》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期。

《环中国海海洋族群的历史发展》(与佟珊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3期。

《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的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2010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红河下游新石器文化与华南的关系》,《百越研究》第二辑,安徽大学出版社。

《峡江崖洞居遗存与华南早期“洞蛮”聚落人文》(与佟珊合作),《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水下考古的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报》8月30日第5版。

《福建武夷山赤石渡头岗史前聚落遗址群》(与佟珊合作),《中国考古新发现2010年度记录》《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增刊。

《福建长泰后厝山商周时期石器制造场》(与林壹合作),《中国考古新发现2010年度记录》《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增刊。

《福建建瓯东峰六朝墓地》(与佟珊合作),《中国考古新发现2010年度记录》《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增刊

《关于海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问题》,载《2011马祖研究——马祖列岛与海洋环境文化》,福建省连江县政府、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ISBN 978-986-03-01441-1

Prehistoric cultural contact between Philippine and south China, Chinese Archaeology, Vol.11.

《“北洋”海域中朝航路及其沉船史迹》,《国家航海》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考古学:探索物质遗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之学》(与佟珊合作),载陈必滔主编《社会科学概览》,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2年

《中华海洋文化遗产亟待抢救与保护》,《中国文物报》5月11日第三版。

《从郡县沿革探讨东瓯都城地望》(与佟珊合作),《厦门大学学报》3期。

《从南岛“裸掌测星”到郑和“过洋牵星”——环中国海天文导航术的起源探索》,《南方文物》3期。

《复合型独木舟与亚太航海术的起源》,《西岸文史集刊》第一辑,福建教育出版社。

《从蛇神的分类演变看华南文化的发展》,《考古学研究(九)——纪念严文明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水下考古学中的海洋文化史研究》,《水下考古学研究》第一卷,科学出版社。

《发掘“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报》6月14日“社科基金专刊”。

《从越濮裸国到南岛裸番》,《百越研究》第三辑,暨南大学出版社。

《从东夷、百越到华南“汉人”:亚太海洋文化的土著性》,《百越研究》第三辑,暨南大学出版社。

《海洋文化与海洋考古》,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

《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航路与性质的再认识》,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

《“南岛语族”复合型独木舟与东亚》,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

《朝鲜半岛传统木帆船的发现与研究》(与张陟合作),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

《古代航海术中的天文导航——从中国史到南岛民族志的再思考》,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

2013年

《“重瓣花朵”与“多元一体”》,《南方文物》1期。

《海洋文化遗产的多学科新探索》(与孙若昕合作),《华夏考古》4期。

《林惠祥、郑德坤与福建考古博物馆事业的初创》,载《春华秋实——福建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纪念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考古》《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史》

《民族学概论》

《水下考古学》

《海洋考古学》

《环中国海沉船》

《东南民族史》

《东南亚民族考古》

《华南土著文化史》


主要成就

2000年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福建省第二届优秀青年社科工作者(十佳提名),2003年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福建省第三届优秀青年社科工作者(十佳),2005年厦门大学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005年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2005年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厦门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全国台湾研究会第三届台湾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2011年福建省第七届教学名师奖,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2013年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有,教育部八五规划“先秦两汉时期东南沿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1993-1996),教育部九五规划专项任务“福州城市考古研究”(1997-1999),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闽台土著民族关系与‘南岛语族’起源”(2001-2004),教育部十五规划“环中国海沉船与海洋考古研究”(2001-2004),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台湾原住民研究”(2006-20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2010-2015)。

人物

被曝丑闻

2014年7月10日,一篇称厦大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专业博导吴春明长期猥亵诱奸女学生的博文在网上疯转。被指长期猥亵诱奸多名女学生,甚至有女学生因此割腕。而其所在的历史系迅速作出回应要求校方给说法,被网友称为“院系倒逼校方给说法”。

0.jpg
吴春明床照2014年7月14日,厦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称,厦大老师们传言,“从学生在网上发的第一封信,学校就很紧张,找了吴春明,问他给学生承诺什么没实现”,然而吴春明“连睡几个都没搞清楚”,他自己也“承认了和女生开房的发票在国家课题里报销”。[3]

2014年10月13日,当事女生首次接受采访,称曾与其三次开房,“向学院反映之后,学院牺牲学生的利益去保全吴,而这种默认的态度导致吴春明有恃无恐,在办公室肆无忌惮”“他之前在办公室的时候,曾经拿出来过安全套,希望我和他在办公室发生性关系”。此外,从未公开身份第三名受害者也公布了一系列重磅证据,吴春明与学生的聊天记录,短信来往直指吴春明性骚扰。[4]


被处分

厦门大学2014年10月14日晚间发布《关于对吴春明处理情况的通报》。吴春明与一名女研究生多次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并对另一名女研究生有性骚扰行为。经研究,决定给予吴春明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资格处分


吴春明担任2004年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会长,2007年闽台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08年中国考古学会理事,2013年福建省文物博物馆学会副会长,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国际良渚研究中心(浙江)等客座研究员及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客座教授,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研究会理事、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看贴是收获,跟贴是友谊,顶贴是美德

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pdf

3.33 MB, 下载次数: 2, 下载积分: 贝壳 -1 , 贡献 -2

售价: 5 贝壳  [记录]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21-9-7 18:24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209862积分
3923帖子
15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1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