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二手
资料库
帆船航海资料库
活动中心
导读
Guide
手机APP
网址导航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二手
资料库
帆船航海资料库
活动中心
导读
Guide
手机APP
网址导航
视频电影
航海文库
造船图纸
航海摄影
下载APP
手机精选
每日签到
帖子
淘专辑
导读
淘专辑
好友
收藏
排行榜
动态
分享
广播
门户
勋章
活动中心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返回列表
航海故事
重新启航的十年 ——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十周年
[ 复制链接 ]
海上丝路
2019-12-25 00:46 ·
航海历史
关注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加挂南海I号博物馆牌子)是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的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考古现场发掘动态的专题博物馆,被誉为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自2009年开馆以来,广东海丝馆围绕“在科学保护‘南海Ⅰ号’中加快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持续推进“南海I号”保护发掘、展示利用等工作,为“南海I号”的重新启航砥砺前行,现就广东海丝馆开馆十年来的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考古发掘
——揭开“南海I号”真容
“南海I号”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南宋贸易商船。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省台山市与阳江市阳东区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艘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Rijinsburg”号时,在24米深的水下意外发现的。“南海Ⅰ号”的发现与“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的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的成立,并称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开端的三大标志事件。
经1989年的中日联合调查和2001年香港有关方面支持下的水下考古调查,为永久性地保护“南海I号”沉船及出水文物,2002年,水下考古专家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打捞”的发掘思路和创新方案,并于2007年成功实施。2007年12月28日,“南海I号”顺利入住了位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
经2009年和2011年的两次室内试发掘,并在2012年预研究的基础上,2013年11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南海I号”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考古发掘工作进入船体外围清理和船体加固阶段,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考古发掘显示,沉船船体保存较为完整,仅艏艉稍有残缺,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沉船保留有左右舷板、水线甲板、隔舱板、舵承孔等船体结构,以及船中桅托梁、甲板、船壳板、底板和小隔板等部分。考古专家从船体结构、
船型
工艺等方面判断,“南海Ⅰ号”属于“福船”类型,采用木材的产地来自于中国东南沿海、西南及南亚等地区,因此判定为中国制造。而根据诸多线索判断,它的始发港为当时的贸易港口泉州港,可能曾停靠广州港等地。“南海Ⅰ号”还使用了一种先进的升降船舵技术以及“可倒桅”技术,升降船舵由中国人发明,先传到阿拉伯,14世纪才传到欧洲,因此,“南海Ⅰ号”对于中国
造船
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I号”是目前为止我国最重要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众多开创性的成果。一是构建了中央、省、市共同组织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的项目管理模态,由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南海I号”保护发掘工作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开展“南海I号”的考古、保护、展示利用等各项工作。二是得益于在饱水保湿的基础上采用陆地发掘的方式进行的考古发掘模式,使得南宋古沉船上保留的大量文物信息得于保存,取得了诸如漆木器、人类毛发、疑似鸭蛋的蛋类、多种香药类的遗存等多项重要发现,还采集了大量的各类动植物标本,为学者们重构宋代远洋商船上的原貌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三是整体打捞和广东海丝馆场馆的建设,为水下考古的展示、水下考古发掘的科普和推广提供了条件,为精细化发掘提供了重要支持。四是科技考古工场的搭建,使“南海I号”在室内可控环境下发掘,考古提取的信息丰富多样、标本采集数量大,工作精细度较水下容易。五是考古发掘报告以阶段性成果的形式出版,目前出版了《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二本阶段性考古发掘报告,让考古发掘成果更高效快速地服务社会公众。六是将考古发掘现场纳入展览流线,整个考古发掘过程对公众实时展示,公众参与度高。
二、文物保护
——守护人类文化遗产
“南海I号”拥有大量海洋出水文物,其保护工作为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科学的范例,为海洋出水出土的大批量文物现场保护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一是为大批量的海洋出水陶瓷器快速脱盐、稳定性保护提供了可推广的模式,也为多材质的文物现场保护积累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处理经验。二是为文物加固、现场脆弱文物提取、海洋出水文物保护材料的筛选积累了经验。三是为木质文物微生物的种群分析、木材防腐技术防腐药剂的筛选提供了经验,也为药剂喷淋装备的安装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四是为海洋出水文物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现场环境和难得的材料。目前,国家相关机构已依托“南海Ⅰ号”的资源举办了九期国家级、省级海洋出水文物培训班,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文博系统的150多名专业人员。
三、课题研究
——解读千年丝路传奇
研究是开展展示利用的基础,围绕“南海I号”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广东海丝馆搭建、利用种种学术研究的平台,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一是推动阳江市政府与中山大学联合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I号”)研究中心。双方围绕古代沉船保护、海洋出水文物保护、阳江特色海洋文化等研究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及产学研合作,开展了多个科研课题的研究。二是依托珠江研究会、海上丝绸之路(“南海I号”)研究中心、博物馆学会航海专业委员会等平台,积极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或国际学术论坛,已成功举办2010年首届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论坛、2017年南海I号发现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涉博物馆馆长论坛、2019年古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暨广东海丝馆开馆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三是积极参与阳江市社规划课题。《阳江木船传统造船工艺与风俗抢救性保护》、《发展阳江海丝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南海Ⅰ号”出水德化窑瓷器的初步研究》等多个课题均获得优秀。四是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到目前为止,馆内专业技术人员共发表的学术论文已超过100篇,馆员张玄微出版了专著《油画修复技术》、馆员耿苗出版了专著《纸质书画修复技术》,此外还有馆内员工参与或独自完成的《出水陶瓷器表面凝结物的剥离方法》、《一种在线实时监测可编组移动式文物脱盐装置》、《一种微动力缓流循环脆弱有机质文物脱盐装置》均获得了技术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五是建设了多个科研基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开放的平台。自开馆以来,已建立中国广东水下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基地、中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基地、文物保护与创新实践基地。
四、陈列展览
——船说丝绸之路文明
目前,广东海丝馆的基本陈列“丝路船说·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展览面积11000多平方米,展线长达1500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套),展览紧紧围绕“南海I号”主题,展现其发现、水下发掘探摸、整体打捞、保护发掘等历程,分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七个展区,同时向公众开放“南海I号”发掘现场,并通过展厅内声光电多媒体场景、AR\VR等高科技手段,让公众体验“南海I号”出帆远洋,搏击风浪和货通万国的浪漫故事,感受古代海上丝路恢宏灿烂的历史,进一步提升了“南海I号”品牌知名度以及“南海I号”文化名片的影响力,“南海I号”承载的海丝文化也成为了地区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五、社会教育
——传承海丝文化知识
开展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广东海丝馆高度重视,近年来不但创建了广东省社科普及教育基地,还获评广东省第一批十佳研学旅行基地、十佳科普教育基地。
广东海丝馆推出了多种多样社会教育与服务,除了基本的陈列讲解外,还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教育
活动
,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的公众。一是秉承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办馆宗旨,通过海丝文化知识讲堂、泥塑创意活动、船模拼图、“南海I号”出水陶瓷器修复展示等形式,打造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积极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提供支持,并专门推出“南海I号”奇妙之旅活动。二是积极推出“南海I号”进学校、进乡村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到阳江职院和海丝馆帮扶的扶贫村马尾村开展宣讲、举办展览,传播海丝文化。三是推出网络直播,把海丝馆基本陈列和“南海I号”发掘现场连接到互联网,让广大网民朋友能感受到海丝文化和“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的精彩现场。
六、文创开发
——弘扬丝路文化文明
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博物馆文物的重要延伸,日渐成为博物馆日常运营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及评价博物馆软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广东海丝馆是广东省首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近年来,以落实国家文物局等六部委《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为契机,深入挖掘出水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元素,通过授权、合作开发等方式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近年来,采用“联合设计”模式,挑选具有相当优势的企业进行联合设计开发,将“南海Ⅰ号”文化元素与该成熟品类的产品相结合,形成饱含“南海Ⅰ号”底蕴的高品质文创产品。截至目前,广东海丝馆共设计研发了文创产品20类240种。营销方面,采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线上销售包括“南海Ⅰ号”淘宝店、“南海Ⅰ号”微店;线下销售包括广东海丝馆北门文创展销区、南门文创展销区、阳江市东汇城文创展销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广东海丝馆正在与广西贺州学院联合举办“南海I号”文创设计大赛。
七、对外交流
——传播中华文化自信
早在1993年3-9月,“南海I号”第一批出水的文物就利用中日联合举办的“中日南海沉船考古暨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在日本、大阪、名古屋、和岛等地巡回展出,获得了日本学术界的广州关注和好评。近年来,伴随“南海I号”保护发掘工作的不断开展,广东海丝馆与广州博物馆积极推动以“南海I号”为载体的对外文化交流。2018年与澳门博物馆合作推出展览“深蓝瑰宝—‘南海I号’水下考古文物大展”,与香港海事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合作策划“东西汇流——13至17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此外,广东海丝馆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共同推动“南海I号”文物赴英展出,力求将“南海I号”打造成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国际合作的示范性项目。五方代表已于5月31日正式签署了海上丝绸之路特展备忘录,该特展预计于2021年在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首展,并将在三个国际(欧洲)场馆巡回展出,展出“南海I号”打捞出水的近300件文物,向西方观众展示中西方贸易发展史与我国水下文化遗产考古和保护的成就,进一步诠释我国“一带一路”倡导的重要意义。
八、景区建设
——满足公众服务需求
驼队和善意、宝船和友谊,造就了传承千年的陆海丝绸之路。海丝馆人以服务游客为办馆宗旨,大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海丝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幅度提升了旅游环境,成功创建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智慧博物馆的探索方兴未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逐渐向多场景、多维度的方向推进。广东海丝馆也在积极探索智慧博物馆的建设。通过开发应用智能门票系统,实现博物馆电子门票管理、自动售取票、智能检票等功能。通过
app
、微信、小程序、电子智能导览器等手段为观众提供博物馆内的观光线路导览。积极加强新技术的运用,加强相关成果的转化,提升展览展示水平。推出了裸眼3D视频播放,建设了“南海I号”VR/AR科技探秘之旅项目。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观众兴趣点,根据广东海丝馆服务对象,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特定人群开展精准宣传,为公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效果良好。
依托“南海I号”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广东海丝馆积极推动景区打造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目前,已出台以“南海I号”为核心,以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建设为契机,集水下考古、文物保护、海丝文化研究与研发、海丝风情展示、海丝文创产品展销、海丝文艺作品展演为一体,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旅游综合体的景区整体规划。规划的实施后,将形成以艺术天麓、文化银滩、探索蓝海三大游览体验为特色的海丝文化产业带,将进一步增强淡季旅游吸引力,提升海陵岛文旅深度体验,更好地服务公众的需求。
九、安全保卫
——守护文化
帆船
平安
为保证“南海I号”古沉船的安全,近年来,海丝馆的安防体系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整个安防系统以技防为安全工作的重点,安装了星光级高清、具备人脸识别等功能的视频监控系统、可视对讲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安检系统等,加强重点部位、重要区域、重点场所的技术防范,并发挥视频报警联动性能,保证安全工作有的放矢,为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加强技防与人防的联动性,有效保证了博物馆的安全。
消防安全方面,通过消防系统升级改造工程,接入省消防总队开发新的“智慧新消防”网上管理平台,加强日常巡查录入工作,为博物馆消防安全、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进一步的坚实保障。
十、人才队伍
——确保事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广东海丝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南海I号”的启航、远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现有事业编制干部30名,合同制职员34名,其中研究生学历者10名。专业技术职称方面,现有副高级专业技术七级职员1名,中级职称岗位十级职员8名,初级职称岗位十一级职员4名。此外,拥有水下考古队员3名,其中国家水下考古队员2名,省水下考古队员1名,经国家文物局海洋出水文物保护培训人员11名,经考古发掘工作培训的人员共10人,经文物鉴定培训的工作人员2名。
在人才利用方面,积极与各科研院校联系,建立了中山大学广东海丝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中山大学教学研究基地、广州美术学院教学与科研基地,为社会参与“南海I号”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搭建了开放性的学术平台。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深刻思考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从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开辟了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境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十周年,对“南海I号”的历史来讲只是一小部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来讲,是更小的一部分,广东海丝馆人将继续“南海I号”当年的未竟事业,高高扬帆,乘“一带一路”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造阳江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供稿 ▏龙志坤
编辑 ▏姜 娜
回复
举报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期待你的评论哦~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加挂南海I号博物馆牌子)是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的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考古现场发掘动态的专题博物馆,被誉为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自2009年开馆以来,广东海丝馆围绕“在科学保护‘南海Ⅰ号’中加快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持续推进“南海I号”保护发掘、展示利用等工作,为“南海I号”的重新启航砥砺前行,现就广东海丝馆开馆十年来的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考古发掘
——揭开“南海I号”真容
“南海I号”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南宋贸易商船。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省台山市与阳江市阳东区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艘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Rijinsburg”号时,在24米深的水下意外发现的。“南海Ⅰ号”的发现与“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的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的成立,并称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开端的三大标志事件。
经1989年的中日联合调查和2001年香港有关方面支持下的水下考古调查,为永久性地保护“南海I号”沉船及出水文物,2002年,水下考古专家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打捞”的发掘思路和创新方案,并于2007年成功实施。2007年12月28日,“南海I号”顺利入住了位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
经2009年和2011年的两次室内试发掘,并在2012年预研究的基础上,2013年11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南海I号”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考古发掘工作进入船体外围清理和船体加固阶段,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考古发掘显示,沉船船体保存较为完整,仅艏艉稍有残缺,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沉船保留有左右舷板、水线甲板、隔舱板、舵承孔等船体结构,以及船中桅托梁、甲板、船壳板、底板和小隔板等部分。考古专家从船体结构、
船型
工艺等方面判断,“南海Ⅰ号”属于“福船”类型,采用木材的产地来自于中国东南沿海、西南及南亚等地区,因此判定为中国制造。而根据诸多线索判断,它的始发港为当时的贸易港口泉州港,可能曾停靠广州港等地。“南海Ⅰ号”还使用了一种先进的升降船舵技术以及“可倒桅”技术,升降船舵由中国人发明,先传到阿拉伯,14世纪才传到欧洲,因此,“南海Ⅰ号”对于中国
造船
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I号”是目前为止我国最重要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众多开创性的成果。一是构建了中央、省、市共同组织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的项目管理模态,由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南海I号”保护发掘工作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开展“南海I号”的考古、保护、展示利用等各项工作。二是得益于在饱水保湿的基础上采用陆地发掘的方式进行的考古发掘模式,使得南宋古沉船上保留的大量文物信息得于保存,取得了诸如漆木器、人类毛发、疑似鸭蛋的蛋类、多种香药类的遗存等多项重要发现,还采集了大量的各类动植物标本,为学者们重构宋代远洋商船上的原貌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三是整体打捞和广东海丝馆场馆的建设,为水下考古的展示、水下考古发掘的科普和推广提供了条件,为精细化发掘提供了重要支持。四是科技考古工场的搭建,使“南海I号”在室内可控环境下发掘,考古提取的信息丰富多样、标本采集数量大,工作精细度较水下容易。五是考古发掘报告以阶段性成果的形式出版,目前出版了《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二本阶段性考古发掘报告,让考古发掘成果更高效快速地服务社会公众。六是将考古发掘现场纳入展览流线,整个考古发掘过程对公众实时展示,公众参与度高。
二、文物保护
——守护人类文化遗产
“南海I号”拥有大量海洋出水文物,其保护工作为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科学的范例,为海洋出水出土的大批量文物现场保护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一是为大批量的海洋出水陶瓷器快速脱盐、稳定性保护提供了可推广的模式,也为多材质的文物现场保护积累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处理经验。二是为文物加固、现场脆弱文物提取、海洋出水文物保护材料的筛选积累了经验。三是为木质文物微生物的种群分析、木材防腐技术防腐药剂的筛选提供了经验,也为药剂喷淋装备的安装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四是为海洋出水文物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现场环境和难得的材料。目前,国家相关机构已依托“南海Ⅰ号”的资源举办了九期国家级、省级海洋出水文物培训班,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文博系统的150多名专业人员。
三、课题研究
——解读千年丝路传奇
研究是开展展示利用的基础,围绕“南海I号”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广东海丝馆搭建、利用种种学术研究的平台,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一是推动阳江市政府与中山大学联合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I号”)研究中心。双方围绕古代沉船保护、海洋出水文物保护、阳江特色海洋文化等研究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及产学研合作,开展了多个科研课题的研究。二是依托珠江研究会、海上丝绸之路(“南海I号”)研究中心、博物馆学会航海专业委员会等平台,积极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或国际学术论坛,已成功举办2010年首届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论坛、2017年南海I号发现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涉博物馆馆长论坛、2019年古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暨广东海丝馆开馆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三是积极参与阳江市社规划课题。《阳江木船传统造船工艺与风俗抢救性保护》、《发展阳江海丝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南海Ⅰ号”出水德化窑瓷器的初步研究》等多个课题均获得优秀。四是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到目前为止,馆内专业技术人员共发表的学术论文已超过100篇,馆员张玄微出版了专著《油画修复技术》、馆员耿苗出版了专著《纸质书画修复技术》,此外还有馆内员工参与或独自完成的《出水陶瓷器表面凝结物的剥离方法》、《一种在线实时监测可编组移动式文物脱盐装置》、《一种微动力缓流循环脆弱有机质文物脱盐装置》均获得了技术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五是建设了多个科研基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开放的平台。自开馆以来,已建立中国广东水下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基地、中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基地、文物保护与创新实践基地。
四、陈列展览
——船说丝绸之路文明
目前,广东海丝馆的基本陈列“丝路船说·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展览面积11000多平方米,展线长达1500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套),展览紧紧围绕“南海I号”主题,展现其发现、水下发掘探摸、整体打捞、保护发掘等历程,分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七个展区,同时向公众开放“南海I号”发掘现场,并通过展厅内声光电多媒体场景、AR\VR等高科技手段,让公众体验“南海I号”出帆远洋,搏击风浪和货通万国的浪漫故事,感受古代海上丝路恢宏灿烂的历史,进一步提升了“南海I号”品牌知名度以及“南海I号”文化名片的影响力,“南海I号”承载的海丝文化也成为了地区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五、社会教育
——传承海丝文化知识
开展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广东海丝馆高度重视,近年来不但创建了广东省社科普及教育基地,还获评广东省第一批十佳研学旅行基地、十佳科普教育基地。
广东海丝馆推出了多种多样社会教育与服务,除了基本的陈列讲解外,还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教育
活动
,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的公众。一是秉承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办馆宗旨,通过海丝文化知识讲堂、泥塑创意活动、船模拼图、“南海I号”出水陶瓷器修复展示等形式,打造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积极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提供支持,并专门推出“南海I号”奇妙之旅活动。二是积极推出“南海I号”进学校、进乡村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到阳江职院和海丝馆帮扶的扶贫村马尾村开展宣讲、举办展览,传播海丝文化。三是推出网络直播,把海丝馆基本陈列和“南海I号”发掘现场连接到互联网,让广大网民朋友能感受到海丝文化和“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的精彩现场。
六、文创开发
——弘扬丝路文化文明
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博物馆文物的重要延伸,日渐成为博物馆日常运营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及评价博物馆软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广东海丝馆是广东省首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近年来,以落实国家文物局等六部委《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为契机,深入挖掘出水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元素,通过授权、合作开发等方式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近年来,采用“联合设计”模式,挑选具有相当优势的企业进行联合设计开发,将“南海Ⅰ号”文化元素与该成熟品类的产品相结合,形成饱含“南海Ⅰ号”底蕴的高品质文创产品。截至目前,广东海丝馆共设计研发了文创产品20类240种。营销方面,采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线上销售包括“南海Ⅰ号”淘宝店、“南海Ⅰ号”微店;线下销售包括广东海丝馆北门文创展销区、南门文创展销区、阳江市东汇城文创展销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广东海丝馆正在与广西贺州学院联合举办“南海I号”文创设计大赛。
七、对外交流
——传播中华文化自信
早在1993年3-9月,“南海I号”第一批出水的文物就利用中日联合举办的“中日南海沉船考古暨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在日本、大阪、名古屋、和岛等地巡回展出,获得了日本学术界的广州关注和好评。近年来,伴随“南海I号”保护发掘工作的不断开展,广东海丝馆与广州博物馆积极推动以“南海I号”为载体的对外文化交流。2018年与澳门博物馆合作推出展览“深蓝瑰宝—‘南海I号’水下考古文物大展”,与香港海事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合作策划“东西汇流——13至17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此外,广东海丝馆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共同推动“南海I号”文物赴英展出,力求将“南海I号”打造成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国际合作的示范性项目。五方代表已于5月31日正式签署了海上丝绸之路特展备忘录,该特展预计于2021年在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首展,并将在三个国际(欧洲)场馆巡回展出,展出“南海I号”打捞出水的近300件文物,向西方观众展示中西方贸易发展史与我国水下文化遗产考古和保护的成就,进一步诠释我国“一带一路”倡导的重要意义。
八、景区建设
——满足公众服务需求
驼队和善意、宝船和友谊,造就了传承千年的陆海丝绸之路。海丝馆人以服务游客为办馆宗旨,大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海丝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幅度提升了旅游环境,成功创建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智慧博物馆的探索方兴未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逐渐向多场景、多维度的方向推进。广东海丝馆也在积极探索智慧博物馆的建设。通过开发应用智能门票系统,实现博物馆电子门票管理、自动售取票、智能检票等功能。通过
app
、微信、小程序、电子智能导览器等手段为观众提供博物馆内的观光线路导览。积极加强新技术的运用,加强相关成果的转化,提升展览展示水平。推出了裸眼3D视频播放,建设了“南海I号”VR/AR科技探秘之旅项目。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观众兴趣点,根据广东海丝馆服务对象,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特定人群开展精准宣传,为公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效果良好。
依托“南海I号”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广东海丝馆积极推动景区打造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目前,已出台以“南海I号”为核心,以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建设为契机,集水下考古、文物保护、海丝文化研究与研发、海丝风情展示、海丝文创产品展销、海丝文艺作品展演为一体,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旅游综合体的景区整体规划。规划的实施后,将形成以艺术天麓、文化银滩、探索蓝海三大游览体验为特色的海丝文化产业带,将进一步增强淡季旅游吸引力,提升海陵岛文旅深度体验,更好地服务公众的需求。
九、安全保卫
——守护文化
帆船
平安
为保证“南海I号”古沉船的安全,近年来,海丝馆的安防体系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整个安防系统以技防为安全工作的重点,安装了星光级高清、具备人脸识别等功能的视频监控系统、可视对讲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安检系统等,加强重点部位、重要区域、重点场所的技术防范,并发挥视频报警联动性能,保证安全工作有的放矢,为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加强技防与人防的联动性,有效保证了博物馆的安全。
消防安全方面,通过消防系统升级改造工程,接入省消防总队开发新的“智慧新消防”网上管理平台,加强日常巡查录入工作,为博物馆消防安全、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进一步的坚实保障。
十、人才队伍
——确保事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广东海丝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南海I号”的启航、远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现有事业编制干部30名,合同制职员34名,其中研究生学历者10名。专业技术职称方面,现有副高级专业技术七级职员1名,中级职称岗位十级职员8名,初级职称岗位十一级职员4名。此外,拥有水下考古队员3名,其中国家水下考古队员2名,省水下考古队员1名,经国家文物局海洋出水文物保护培训人员11名,经考古发掘工作培训的人员共10人,经文物鉴定培训的工作人员2名。
在人才利用方面,积极与各科研院校联系,建立了中山大学广东海丝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中山大学教学研究基地、广州美术学院教学与科研基地,为社会参与“南海I号”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搭建了开放性的学术平台。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深刻思考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从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开辟了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境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十周年,对“南海I号”的历史来讲只是一小部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来讲,是更小的一部分,广东海丝馆人将继续“南海I号”当年的未竟事业,高高扬帆,乘“一带一路”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造阳江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供稿 ▏龙志坤
编辑 ▏姜 娜
回复
举报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海上丝路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730
积分
11
帖子
0
精华
发布新话题
帖子排行榜
换一批
1
南美篇33:从冰山冰川到伊他卡号锚地
2
赞助商|逐浪王者·荣耀鲸狮,青岛鲸狮啤酒与海帆赛共同见证海上
3
赛队巡礼 | 全环不停歇,竞逐海南岛
4
赛队巡礼|巾帼力量VS精英战队,书写海帆赛别样风景
5
赞助商 | 11月跟着海帆赛,探秘万宁石梅湾
返回版块列表
千万粉丝的大本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发送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