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

来自: 山东青岛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亲亲元宝 于 2019-12-14 06:57 编辑

近日,一篇名为《上世纪初的哈尔滨,洋气十足,不乏“东方莫斯科”之美誉》的文章在朋友圈广泛流传,一幅幅有关哈尔滨老车站、秋林公司、博物馆广场、中央大街、老道外、八杂市及松花江畔、太阳岛上休闲生活等老照片,把人们的目光拉回到建城之初的哈尔滨,美得让人震撼!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2.jpg

说到哈尔滨的洋气,客观记录的书籍已有多部,老哈尔滨人可以从中寻找往日的浪漫回忆,新哈尔滨人则能从中读出一座城市的高贵和骄傲。

欧式建筑,给了哈尔滨一副西洋的骨架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常怀生27年前出版的《哈尔滨建筑艺术》一书,以370幅图片为主,图文并茂地将哈尔滨“存盘”。当时的哈尔滨,曾经满街都是洋文商号的中央大街,处处留存着犹太人生活遗迹的通江街(原犹太街),围绕博物馆广场的大直街、红军街,中华巴洛克风格的老道外,还有洋姿百态的领事馆和教堂,这些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建筑和街区,还是欧式老味道。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4.jpg

常怀生教授提到,1934年,有日本、英国、美国、前苏联、前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意大利、法国、波兰等20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哈尔滨曾一度是27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集居地,加上为数众多的无国籍的犹太人,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优秀成果,给哈尔滨留下光辉灿烂的世界性建筑文化遗产。“巴洛克、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中国古典、伊斯兰建筑等东西方各种建筑艺术流派,五花八门地相继出现在哈尔滨,琳琅满目,争奇斗艳,形成一个同台汇演的大联欢局面。”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5.jpg

1900年,沙俄殖民主义者怀着眷恋故土的心情,仿照莫斯科的面貌,在哈尔滨最高点——南岗中心建成了东正教尼古拉教堂,它成为“东方莫斯科”的象征。此后,新艺术运动几乎与欧洲同步传入并席卷哈尔滨,一些俄国建筑师以当时法国最流行的艺术形式作为新建筑的设计理念,1903年建造的原哈尔滨火车站成为欧洲新艺术思潮在东方传播的开端之作,哈尔滨铁路局、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铁路局招待所、马迭尔宾馆等都是代表作品,故哈尔滨又有“东方巴黎”的盛誉。

“沙俄殖民主义者将‘东方莫斯科’作为城市的形象目标,将‘东方巴黎’作为建筑的艺术楷模,因此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有较高的起点,并且很快步入了现代城市的行列,从而一直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常怀生教授在书中写道。他表示,之所以花费两年时间抢拍哈尔滨老建筑照片,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了解认识哈尔滨建筑艺术价值的参考资料,也“为了在这些古旧建筑不断遭到破坏甚至消失的过程中,为后人积累一些历史文献”,唤醒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有价值的古旧建筑的维修和保护”。

音乐歌舞,给了哈尔滨一股洋气的血液

音乐文化作为城市的血液,伴随着西洋骨架应运而生,很多方面在全国开了先河。这一点,在《画说哈尔滨》中“有图有真相”,在最新出版的《道里史话》丛书之二《从小九站到洋埠头》中亦有生动的记载。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7.jpg

《道里史话》中提到,早在1901年夏天,中东铁路总工厂就在今车辆厂文化宫南侧建立了一座露天剧场,外籍员工组成的乐团经常在这里演出。1908年,俄国外阿穆尔铁道旅团管弦乐队(中东铁路俱乐部交响乐团前身)在露天剧场演出,被视为哈埠交响乐之始,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交响乐团。

1903年,希尔科夫公园(今兆麟公园)里的“夏日剧场”落成使用,首演为柴可夫斯基的名作《胡桃夹子》。1905年,一座木刻楞的“达尼洛夫”剧场在炮队街(今通江街)落成,当时有“大提琴王”之称的威尔日比洛维奇应邀来此举办独奏音乐会,场场爆满。此后,马迭尔宾馆剧场、商务俱乐部陆续落成,成为当时全国领先的西洋文艺演出场所。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8.jpg

大批欧洲音乐家、钢琴家、戏剧表演艺术家也在哈尔滨创办学校。1921年,当时的大师级钢琴家戈尔施格琳娜担任校长,创办了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1925年,著名小提琴家戈里德施京及夫人、钢琴家迪龙共同创办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1930年,在中国人对芭蕾舞大都闻所未闻之时,哈尔滨安德·列耶娃芭蕾舞学校成立,培养了大批芭蕾舞人才。“卡西亚”舞厅专门教授当时最流行的交谊舞,领时尚之先。

哈尔滨浓郁的艺术氛围声名远扬,吸引了众多大师来此演出。1920年,被誉为“夏里亚宾第二”的圣彼得堡歌剧院著名男低音歌唱家雅·斯·卢金来哈演出,轰动一时。1921年,莫斯科歌剧院著名女演员吉·姆·马莫诺娃来哈巡演,让观众如痴如醉。1928年,后来被誉为“中国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在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学习期间,为左翼作家塞克创作的话剧《北归》谱写了主题曲《离情别绪》。1930年,哈尔滨“格依戈涅尔爵士”乐队应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之邀,将40多首舞曲灌成唱片,风靡哈埠。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深厚的音乐底蕴,才有了后来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也才得以成为世界五大音乐城之一的“音乐之城”。

现代运动,给了哈尔滨一身健美的肌肉

《画说哈尔滨》提道,哈尔滨华洋杂处,为西学东渐之窗口。欧美国家率先兴起的各种体育运动,毫不例外地随着外侨大量涌入,较早地传入哈尔滨。网球、滑冰、拳击、划船、足球等很多体育项目,在早期的哈尔滨就已经非常流行。

《道里史话》用“风姿领先的体育活动”形容体育活动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影响。1907年,在埠头区(今道里区)一街心广场(后辟为道里体育场)举办的自行车赛事,堪称一幕“西洋景”,让国人大开眼界。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10.jpg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11.jpg

1912年,哈尔滨游艇俱乐部会所(今铁路江上俱乐部)在松花江畔九站落成,从此成为哈尔滨的“水上运动之家”,夏天人们在松花江上游泳,组织帆船和赛艇等水上运动,成为哈尔滨的“城市脉搏”。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12.jpg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13.jpg

创办于20世纪初的哈尔滨赛马场位于马家沟南,每年春、夏、秋三季逢周六、周日举行赛马比赛,曾是中国内地最早成立的赛马会所,风靡了40年,1945年才关闭。

哈尔滨得天独厚的“冰天雪地”资源,让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滑雪等西方流行的冬季体育项目也传入到哈尔滨;由此衍生出的江上冰帆、打冰爬犁、冬泳等冬季娱乐项目也成为哈尔滨的一种时尚,尤其是凿开松花江冰面搞的冬泳运动,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姑娘身着泳装参加冬泳和泳装表演,更成为寒冷的哈尔滨冬天的一景。

这些现代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随外侨进入哈尔滨后落地生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加。经过多年的“锻炼”,哈尔滨就像一个健美运动员一样,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帅气的国际化的年轻城市。

洋滋洋味,给了哈尔滨一种浪漫的气质

如今外地人提起哈尔滨,首先想到的就是“洋派”;提到哈尔滨人,往往用“洋气”来形容。哈尔滨的“洋”气质,追根溯源,与外侨洋滋洋味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道里史话》中写道:“他们带来的西洋文化、欧陆内情,在居住环境、服饰着装、饮食特色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无不对这里的人们产生影响,留下‘欧风俄雨’的印记。”

居住方面,当时哈尔滨的富商大贾住在建筑华美、风格独异的欧式私家宅邸、别墅里,普通外侨民居住的也是掩映在树影花影中的带有木栅栏的洋房,有花厅、壁炉和带烤炉的厨房,有罩了边沿带穗、绣花桌巾的椭圆餐桌和酒柜的餐厅,也有黄铜花饰的钢丝软床和西洋油画布置的卧室。如今,一些欧洲宅邸和俄式民居还保留着,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风情。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15.jpg

着装方面,俄罗斯少女少妇的布拉吉(连衣裙)、裘皮大衣成为时尚的代表,深深地影响着哈尔滨人,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处于相对保守年代里,哈尔滨女人爱美、敢穿早已经名声在外。夏季好裙装,冬天喜穿貂,这样的着装特点至今还在哈尔滨保留着。

饮食方面,欧洲侨民喜欢啤酒、格瓦斯饮料、面包、红肠、酸黄瓜和红菜汤。解放后的民谣用“大面包像锅盖,喝啤酒像灌溉”形容哈尔滨的饮食特色。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就是俄侨乌鲁布列夫斯基1900年在哈尔滨创办的,1902年,德国人也在埠头区开办了啤酒厂。

在生活方式上,外侨们守着松花江,夏季最喜欢的就是野游野餐。一到了假日,他们呼朋唤友,带上家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来到江北太阳岛,带着啤酒、格瓦斯、红肠、面包等食物饮品及曼陀铃、小提琴、八扬(一种类似于手风琴的键盘乐器)等乐器。《道里史话》一书中这样描绘野餐的场景:“男人钓鱼,女人野炊,燃起篝火,架起吊锅,煮鲜鱼汤,烤鱼烤肉。人们边吃边唱,在江中野浴,在岸边沙滩上接受日光浴。会乐器的,吹奏弹拉,歌声伴唱,大家跳舞,直到黄昏,赏江上斜阳,浴落日余晖,方才登上轮渡,返回江南。”

1931年8月,朱自清赴欧洲时途经哈尔滨,在给叶圣陶的信中这样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哈尔滨:道里纯粹不是中国味儿。街上满眼是俄国人,走着的,坐着的;女人比哪儿似乎都要多些……这里人(指生活在哈尔滨的中国人,编者注)大都会说俄国话,即使是卖扫帚的……他们(指哈尔滨人,编者注)的外国化是生活自然的趋势,而不是奢侈的装饰,是“全民”的,不是少数“高等华人”的。一个生客到此,能领受多少异域的风味而不任小感窒息似的;与洋大人治下的上海,新贵族消夏地的青岛、北戴河,宛然是两个世界。

这里的路都用石块筑成。有人说石头路尘土少些;至于不用柏油,也许因为冬天太冷,柏油不经冻之故。总之,尘土少是真的,从北平到这儿,想着尘土要多些,哪知适得其反;在这儿街上走,从好些方面看,确是比北平舒服多了。因为路好,汽车也好。不止坐着平稳而已,又多!又贱!又快!满街都是,一扬手就来,和北平洋车一样……胡适之先生提倡“汽车文明”,这里我是第一次接触汽车文明了。

最后我要说松花江,道里道外都在江南,那边叫江北。江中有一太阳岛,夏天人很多,往往有带了一家人去整日在上面的。岛上最好的玩意自然是游泳,其次,许就算划船……岛上有一个临时照相人,我和一位徐君同去,我们坐在小船上让他照一个相。岸边穿着游泳衣的俄国妇人孩子共四五人,跳跳跑跑地硬挤到我们船边,有的浸在水里,有的爬在船上,一同照在那张相里。这种天真烂漫,倒也有些教人感着温暖的。

如今品读朱自清大师的文字,仍能感受到当年的哈尔滨超越上海的现代、时尚、以及自然的西方文化呈现和罕见的国际化。历经80多年的岁月,哈尔滨这座城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颜多改,得失难言,唯有老照片中的真实记录与大师名人的亲历描述更加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本报记者 田青春






               
于全 来自: 中国
我的家乡,与有荣焉。
2022-2-18 08:57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一面述说着自己的渺小,一面谱写着自己的狂妄。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亲亲元宝 于 2019-12-14 06:57 编辑

近日,一篇名为《上世纪初的哈尔滨,洋气十足,不乏“东方莫斯科”之美誉》的文章在朋友圈广泛流传,一幅幅有关哈尔滨老车站、秋林公司、博物馆广场、中央大街、老道外、八杂市及松花江畔、太阳岛上休闲生活等老照片,把人们的目光拉回到建城之初的哈尔滨,美得让人震撼!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2.jpg

说到哈尔滨的洋气,客观记录的书籍已有多部,老哈尔滨人可以从中寻找往日的浪漫回忆,新哈尔滨人则能从中读出一座城市的高贵和骄傲。

欧式建筑,给了哈尔滨一副西洋的骨架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常怀生27年前出版的《哈尔滨建筑艺术》一书,以370幅图片为主,图文并茂地将哈尔滨“存盘”。当时的哈尔滨,曾经满街都是洋文商号的中央大街,处处留存着犹太人生活遗迹的通江街(原犹太街),围绕博物馆广场的大直街、红军街,中华巴洛克风格的老道外,还有洋姿百态的领事馆和教堂,这些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建筑和街区,还是欧式老味道。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4.jpg

常怀生教授提到,1934年,有日本、英国、美国、前苏联、前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意大利、法国、波兰等20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哈尔滨曾一度是27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集居地,加上为数众多的无国籍的犹太人,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优秀成果,给哈尔滨留下光辉灿烂的世界性建筑文化遗产。“巴洛克、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中国古典、伊斯兰建筑等东西方各种建筑艺术流派,五花八门地相继出现在哈尔滨,琳琅满目,争奇斗艳,形成一个同台汇演的大联欢局面。”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5.jpg

1900年,沙俄殖民主义者怀着眷恋故土的心情,仿照莫斯科的面貌,在哈尔滨最高点——南岗中心建成了东正教尼古拉教堂,它成为“东方莫斯科”的象征。此后,新艺术运动几乎与欧洲同步传入并席卷哈尔滨,一些俄国建筑师以当时法国最流行的艺术形式作为新建筑的设计理念,1903年建造的原哈尔滨火车站成为欧洲新艺术思潮在东方传播的开端之作,哈尔滨铁路局、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铁路局招待所、马迭尔宾馆等都是代表作品,故哈尔滨又有“东方巴黎”的盛誉。

“沙俄殖民主义者将‘东方莫斯科’作为城市的形象目标,将‘东方巴黎’作为建筑的艺术楷模,因此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有较高的起点,并且很快步入了现代城市的行列,从而一直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常怀生教授在书中写道。他表示,之所以花费两年时间抢拍哈尔滨老建筑照片,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了解认识哈尔滨建筑艺术价值的参考资料,也“为了在这些古旧建筑不断遭到破坏甚至消失的过程中,为后人积累一些历史文献”,唤醒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有价值的古旧建筑的维修和保护”。

音乐歌舞,给了哈尔滨一股洋气的血液

音乐文化作为城市的血液,伴随着西洋骨架应运而生,很多方面在全国开了先河。这一点,在《画说哈尔滨》中“有图有真相”,在最新出版的《道里史话》丛书之二《从小九站到洋埠头》中亦有生动的记载。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7.jpg

《道里史话》中提到,早在1901年夏天,中东铁路总工厂就在今车辆厂文化宫南侧建立了一座露天剧场,外籍员工组成的乐团经常在这里演出。1908年,俄国外阿穆尔铁道旅团管弦乐队(中东铁路俱乐部交响乐团前身)在露天剧场演出,被视为哈埠交响乐之始,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交响乐团。

1903年,希尔科夫公园(今兆麟公园)里的“夏日剧场”落成使用,首演为柴可夫斯基的名作《胡桃夹子》。1905年,一座木刻楞的“达尼洛夫”剧场在炮队街(今通江街)落成,当时有“大提琴王”之称的威尔日比洛维奇应邀来此举办独奏音乐会,场场爆满。此后,马迭尔宾馆剧场、商务俱乐部陆续落成,成为当时全国领先的西洋文艺演出场所。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8.jpg

大批欧洲音乐家、钢琴家、戏剧表演艺术家也在哈尔滨创办学校。1921年,当时的大师级钢琴家戈尔施格琳娜担任校长,创办了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1925年,著名小提琴家戈里德施京及夫人、钢琴家迪龙共同创办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1930年,在中国人对芭蕾舞大都闻所未闻之时,哈尔滨安德·列耶娃芭蕾舞学校成立,培养了大批芭蕾舞人才。“卡西亚”舞厅专门教授当时最流行的交谊舞,领时尚之先。

哈尔滨浓郁的艺术氛围声名远扬,吸引了众多大师来此演出。1920年,被誉为“夏里亚宾第二”的圣彼得堡歌剧院著名男低音歌唱家雅·斯·卢金来哈演出,轰动一时。1921年,莫斯科歌剧院著名女演员吉·姆·马莫诺娃来哈巡演,让观众如痴如醉。1928年,后来被誉为“中国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在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学习期间,为左翼作家塞克创作的话剧《北归》谱写了主题曲《离情别绪》。1930年,哈尔滨“格依戈涅尔爵士”乐队应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之邀,将40多首舞曲灌成唱片,风靡哈埠。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深厚的音乐底蕴,才有了后来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也才得以成为世界五大音乐城之一的“音乐之城”。

现代运动,给了哈尔滨一身健美的肌肉

《画说哈尔滨》提道,哈尔滨华洋杂处,为西学东渐之窗口。欧美国家率先兴起的各种体育运动,毫不例外地随着外侨大量涌入,较早地传入哈尔滨。网球、滑冰、拳击、划船、足球等很多体育项目,在早期的哈尔滨就已经非常流行。

《道里史话》用“风姿领先的体育活动”形容体育活动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影响。1907年,在埠头区(今道里区)一街心广场(后辟为道里体育场)举办的自行车赛事,堪称一幕“西洋景”,让国人大开眼界。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10.jpg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11.jpg

1912年,哈尔滨游艇俱乐部会所(今铁路江上俱乐部)在松花江畔九站落成,从此成为哈尔滨的“水上运动之家”,夏天人们在松花江上游泳,组织帆船和赛艇等水上运动,成为哈尔滨的“城市脉搏”。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12.jpg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13.jpg

创办于20世纪初的哈尔滨赛马场位于马家沟南,每年春、夏、秋三季逢周六、周日举行赛马比赛,曾是中国内地最早成立的赛马会所,风靡了40年,1945年才关闭。

哈尔滨得天独厚的“冰天雪地”资源,让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滑雪等西方流行的冬季体育项目也传入到哈尔滨;由此衍生出的江上冰帆、打冰爬犁、冬泳等冬季娱乐项目也成为哈尔滨的一种时尚,尤其是凿开松花江冰面搞的冬泳运动,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姑娘身着泳装参加冬泳和泳装表演,更成为寒冷的哈尔滨冬天的一景。

这些现代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随外侨进入哈尔滨后落地生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加。经过多年的“锻炼”,哈尔滨就像一个健美运动员一样,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帅气的国际化的年轻城市。

洋滋洋味,给了哈尔滨一种浪漫的气质

如今外地人提起哈尔滨,首先想到的就是“洋派”;提到哈尔滨人,往往用“洋气”来形容。哈尔滨的“洋”气质,追根溯源,与外侨洋滋洋味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道里史话》中写道:“他们带来的西洋文化、欧陆内情,在居住环境、服饰着装、饮食特色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无不对这里的人们产生影响,留下‘欧风俄雨’的印记。”

居住方面,当时哈尔滨的富商大贾住在建筑华美、风格独异的欧式私家宅邸、别墅里,普通外侨民居住的也是掩映在树影花影中的带有木栅栏的洋房,有花厅、壁炉和带烤炉的厨房,有罩了边沿带穗、绣花桌巾的椭圆餐桌和酒柜的餐厅,也有黄铜花饰的钢丝软床和西洋油画布置的卧室。如今,一些欧洲宅邸和俄式民居还保留着,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风情。

【青春热线】历史上的哈尔滨,洋气与现代超过上海!w15.jpg

着装方面,俄罗斯少女少妇的布拉吉(连衣裙)、裘皮大衣成为时尚的代表,深深地影响着哈尔滨人,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处于相对保守年代里,哈尔滨女人爱美、敢穿早已经名声在外。夏季好裙装,冬天喜穿貂,这样的着装特点至今还在哈尔滨保留着。

饮食方面,欧洲侨民喜欢啤酒、格瓦斯饮料、面包、红肠、酸黄瓜和红菜汤。解放后的民谣用“大面包像锅盖,喝啤酒像灌溉”形容哈尔滨的饮食特色。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就是俄侨乌鲁布列夫斯基1900年在哈尔滨创办的,1902年,德国人也在埠头区开办了啤酒厂。

在生活方式上,外侨们守着松花江,夏季最喜欢的就是野游野餐。一到了假日,他们呼朋唤友,带上家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来到江北太阳岛,带着啤酒、格瓦斯、红肠、面包等食物饮品及曼陀铃、小提琴、八扬(一种类似于手风琴的键盘乐器)等乐器。《道里史话》一书中这样描绘野餐的场景:“男人钓鱼,女人野炊,燃起篝火,架起吊锅,煮鲜鱼汤,烤鱼烤肉。人们边吃边唱,在江中野浴,在岸边沙滩上接受日光浴。会乐器的,吹奏弹拉,歌声伴唱,大家跳舞,直到黄昏,赏江上斜阳,浴落日余晖,方才登上轮渡,返回江南。”

1931年8月,朱自清赴欧洲时途经哈尔滨,在给叶圣陶的信中这样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哈尔滨:道里纯粹不是中国味儿。街上满眼是俄国人,走着的,坐着的;女人比哪儿似乎都要多些……这里人(指生活在哈尔滨的中国人,编者注)大都会说俄国话,即使是卖扫帚的……他们(指哈尔滨人,编者注)的外国化是生活自然的趋势,而不是奢侈的装饰,是“全民”的,不是少数“高等华人”的。一个生客到此,能领受多少异域的风味而不任小感窒息似的;与洋大人治下的上海,新贵族消夏地的青岛、北戴河,宛然是两个世界。

这里的路都用石块筑成。有人说石头路尘土少些;至于不用柏油,也许因为冬天太冷,柏油不经冻之故。总之,尘土少是真的,从北平到这儿,想着尘土要多些,哪知适得其反;在这儿街上走,从好些方面看,确是比北平舒服多了。因为路好,汽车也好。不止坐着平稳而已,又多!又贱!又快!满街都是,一扬手就来,和北平洋车一样……胡适之先生提倡“汽车文明”,这里我是第一次接触汽车文明了。

最后我要说松花江,道里道外都在江南,那边叫江北。江中有一太阳岛,夏天人很多,往往有带了一家人去整日在上面的。岛上最好的玩意自然是游泳,其次,许就算划船……岛上有一个临时照相人,我和一位徐君同去,我们坐在小船上让他照一个相。岸边穿着游泳衣的俄国妇人孩子共四五人,跳跳跑跑地硬挤到我们船边,有的浸在水里,有的爬在船上,一同照在那张相里。这种天真烂漫,倒也有些教人感着温暖的。

如今品读朱自清大师的文字,仍能感受到当年的哈尔滨超越上海的现代、时尚、以及自然的西方文化呈现和罕见的国际化。历经80多年的岁月,哈尔滨这座城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颜多改,得失难言,唯有老照片中的真实记录与大师名人的亲历描述更加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本报记者 田青春






               
我的家乡,与有荣焉。
2022-2-18 08:57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一面述说着自己的渺小,一面谱写着自己的狂妄。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475625积分
1094帖子
7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1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