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二手
资料库
帆船航海资料库
活动中心
导读
Guide
手机APP
网址导航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二手
资料库
帆船航海资料库
活动中心
导读
Guide
手机APP
网址导航
视频电影
航海文库
造船图纸
航海摄影
下载APP
手机精选
每日签到
帖子
淘专辑
导读
淘专辑
好友
收藏
排行榜
动态
分享
广播
门户
勋章
活动中心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返回列表
郭川:成为船长
[ 复制链接 ]
爱航海
2019-12-6 22:55 ·
郭川/职业帆船手
关注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今天距
郭川
船长失联已有50天了。美国救援团队和郭川团队的搜救工作均无果而返。郭川的家人表示,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就不会放弃。
“当时有人跟我说,你只要坚持到最后从船上走下来就行了,你就是狗熊也不会有人知道。”但郭川心里明白,自己代表的是中国元素,并不是因为实力而入选。“或许有些人觉得这样的经历已经足够,但我要做到名副其实。”
失联
郭川出发前,朱悦涛曾特意飞到北京为他饯行。这天晚上,老大哥放心不下即将远行的兄弟,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大江大海都过来了,你小子一定不能大意,可别成了老水鬼。”没想到,这一面竟成了他们之间的诀别。
事实上,朱悦涛对这次穿越太平洋的航行并不担心。相较于三年前持续了138天的单人无间断环球航行,郭川这次的挑战难度不算大。他的状态也很轻松从容,以至于身边的朋友们并没有将之视为一次危险的航行。自从10月19日晚上,郭川独自驾驶着超级三体大
帆船
从旧金山金门大桥出发后,朱悦涛也没有像郭川过去单人环球时那样,密切地关注他每天的实时航迹。直到26日上午10点,一则电话打破了平静。
“郭川那小子,已经20个小时没动静了。”电话里传来朋友焦急的声音,朱悦涛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打开网站查看郭川的实时航迹——原本20节的船速已经降到几节,航迹变动很慢。“会不会是GPS故障?”朱悦涛依然不敢相信出事了,不死心地追问。直到朋友告诉他,美国军舰已经赶往事发地,究竟人还在不在船上,一切都是未知数。
2016年10月18日,郭川驾驶着超级三体船从旧金山金门大桥出发,正式开始“金色太平洋挑战”航行
这并不是郭川第一次失联,12年前那种刻骨铭心的恐惧煎熬,瞬间从朱悦涛的记忆中打捞出来。2004年9月,是郭川第一次作为船长,从青岛
远航
至日本下关。就在起航的第二天,他们的船就遇上了台风。到了下午17点约定好的通话时间,朱悦涛却怎么也打不通卫星电话。作为这次航行的策划人,他急得整晚都没敢合眼,船毁人亡的阴影始终伴随着失联的焦灼,就像一颗迟迟没有爆炸的哑炮。
第二天清晨,天刚微亮,朱悦涛又开始一遍接一遍地打电话。直到7点左右,一直闷声不响的电话突然被接通了,在听到郭川声音的那一刹那,积蓄了整晚的焦虑和担忧一下子得到了释放,40多岁的朱悦涛在电话里哭得像个孩子,眼泪按捺不住地往外涌。
此刻的他多么希望,这次失联也像当年一样,只是虚惊一场。但很快,美军的前方搜救传来了坏消息——“青岛号”帆船的大三角帆落水,船上并没有找到郭川的踪影。人船分离的现实,让朱悦涛很难接受,他相信一定是在极其意外的状况下造成的。在他的印象中,从12年前第一次见面时起,郭川就一直是非常严谨的人。
“形象船长”
彼时的朱悦涛是青岛奥帆委的综合部部长,正在为全国第一艘无动力远洋帆船“青岛号”寻找船长。见到郭川第一面时,他试探性地问:“你玩过大帆船吗?”郭川说:“做过,在香港和奥克兰学过一点儿。”不同于很多人满嘴打包票的做派,这个老实直白的回答让朱悦涛心生好感。眼前的中年男人话不多,甚至有些不善言辞,但给人感觉很踏实正派,对人不设防。仅仅第一面,朱悦涛心下就认定,就是他了。
郭川
事实上,朱悦涛已经为船长人选犯愁了很久。作为北京奥运会
帆船赛
事的承办城市,青岛开始提出打造“帆船之都”的城市口号。朱悦涛由此萌生了“航海三步走”的大胆设想:第一步跨洋出海,第二步中国沿海行,第三步环球航行。但在彼时的青岛,海面上几乎看不到大帆船的影子,在中国的沿海城市里,也鲜有停靠远洋帆船的港池。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2004年的上海船展上,朱悦涛认识了张伟民。后者刚刚买下两艘美国亨特40远洋帆船,并成为其在华的商业代理。看准了正在升温的奥运会效应,在船展上两人一拍即合,张伟民同意将船停靠在青岛,来实现朱悦涛的航海设想——由青岛人驾驶远洋帆船,跨洋出海宣传奥运会。
这下子船有了,但棘手的是,缺少一个能驾驶远洋帆船的青岛人。在朱悦涛心里,合适的人选除了是青岛人之外,还要对帆船航海有热忱,还得有闲不缺钱,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远航。如此苛刻的条件,以至于他找遍了整个青岛,愣是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我们虽然有全国第一所航海运动学校,但上到教练员,下到运动员,都是玩的运动帆船,这和远洋帆船完全是两个概念。他们也不具备远洋航行的心理素质和技术能力。”朱悦涛打听到厦门、深圳等地有这样的航海能人,但青岛人的限定条件又把范围圈死了。
就在这时,张伟民向朱悦涛推荐了郭川,当时的郭川已经在极限运动圈小有名气。在此之前,郭川一直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以优异成绩考上北航飞行控制器专业,又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第一批MBA毕业生,毕业后在航天部下属国有企业工作,负责国际商业卫星发射的相关工作。
但在体制内待久了,郭川总有种被束缚的感觉。1999年,34岁的他辞去了副局级的职位,一头扎进了极限运动的世界里。那时的北京,生活成本并不高,也不像现在有着房子车子等一大堆令人紧张的话题。他只觉得人生还很长,趁着单身,该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了:他学开滑翔机、潜水、滑雪,玩风筝板……尝试一切有趣的挑战,帆船也是他的诸多兴趣之一。
郭川
和郭川见面后,朱悦涛当即判断,眼下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除了郭川是青岛人中为数不多摸过大帆船的之外,更打动朱悦涛的是郭川身上的那股韧劲。“说不上来是种什么感觉,就是觉得他这个人挺靠谱的。”他向郭川描绘未来的宏伟蓝图,一定要把郭川打造成青岛的第一位远洋船长。
2004年正好是青岛和日本下关建立友好城市25周年的历史节点,朱悦涛便策划了“奥运友好使者行”的
活动
——郭川作为船长,驾驶着“青岛号”帆船将青岛市市长的信送到下关市。现在回想起来,朱悦涛却感到后怕:“那时候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当时的我们对航海根本没有概念,想得很简单,反正船沉不了,漂着也能漂到吧。”
当朱悦涛向青岛市领导汇报时,有人泼冷水说:“一个浪拍过来不就完了?”但领导最终下了决心,同意朱悦涛用“青岛号”的名字,注册了当时全国第一条无动力远洋大帆船,代码“001”。“注册时,到底是归体育总局管,还是交通部管,在法律上也是个空白。去
保险
公司也不让投保,从来没遇到过,一切都是新鲜事物。”朱悦涛到企业去拉赞助,“甭管你说得多天花乱坠,也没搞到钱,最后才拉到了二三十万元,纯粹就是裸奔。”
而郭川去办签证时,也遇到了一个小插曲。日本签证官问他什么时候出发,郭川说9月12日出发,22日到达。签证官一听不对劲:“这7天你们在哪儿?”郭川很无辜地回答,在路上。“什么路需要7天?即便坐游轮也要不了这么久。”郭川赶紧解释是怎么回事,日本签证官一听竟然是驾驶无动力帆船前往,就立刻给了签证。
万事俱备,但很显然彼时的郭川尚不具备远航的能力,朱悦涛对他也没法儿百分百信任。为此,郭川请来了香港的职业“船老大”保驾护航。出发前,朱悦涛叮嘱郭川:“在岸上、在媒体的镜头里你是‘形象船长’,但一旦上了船出了海,香港的船老大才是真正的船长,你一切都要听他的。”郭川顺从地点点头,这让朱悦涛对他的好感又多了一层,“他知道自己什么行什么不行,不行的时候很谦逊,不争名逐利”。
2004年9月12日,在青岛尚未竣工的奥帆基地施工现场,郭川第一次驾驶着“青岛号”帆船出海了。朱悦涛夹在欢送的人群中,站在岸边久久目送。眼看着船刚刚驶出湾口,却突然打了个趔趄,停住不动了,远远看到船上的人手忙脚乱。朱悦涛心里一紧,赶紧给郭川打电话,原来是船好像撞到了什么东西。他脑门上直冒汗,对着电话嚷嚷:“别停别停,你们赶紧走!岸上的媒体镜头还在拍着呢!”直到帆船消失在视线中,他的心才算落地。
郭川
可没想到,当天夜里21点多,“青岛号”帆船又悄悄回来了——船舱出现不明原因的漏水,不敢再往前开了。时任青岛航海运动学校校长的代志强,特意找了几名潜水员下水察看,却也没找到毛病出在哪里。一时之间,只能僵持在这里。这时,郭川突然蹲下来,舔了舔漏出来的水,发现味道是淡的,也就是说,渗进来的不是海水。众人顺藤摸瓜,很快找到了出水点——原来是出发时的意外碰撞,导致船舱淡水箱漏水。一场虚惊后,船又再次出发了。
在经历了起航时的意外碰撞、当天夜里的返航,和第二天的台风失联事件后,好事多磨的“青岛号”首航,终于在7天后顺利抵达日本下关。
第二天就是日方的欢迎仪式。由于担心郭川不善言辞,作为“船长”的发言讲不到点子上,朱悦涛头天晚上特意替他写好了发言稿。尽管在朱悦涛看来,这篇发言稿尽是“正确的废话”,但在第二天的公开场合里却不失为稳妥的保障。他特意叮嘱郭川:“一定要照稿子念,千万别说错话。”
到了第二天,“船长”郭川在众人的簇拥下上台致辞。到了台上,他显然有点紧张,肩膀不自觉地往上耸,手也不知道往哪儿放,两个大拇指硬邦邦地插在裤兜里。看到站相不佳的郭川,台下的朱悦涛使劲给他使眼色,却也无济于事。等到郭川一开口讲话,朱悦涛心里就直呼:“坏了!这小子没按稿子念,连拿都没拿。”
但出乎意料的是,郭川自己讲的,要远比讲稿好得多。朴素又真挚的话语,让朱悦涛对他刮目相看,在场的日本议长也感动得频频点头。朱悦涛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早年的发言,或许就是郭川内心深处,对航海最初的真实感悟——
“6年前我来过日本,当时坐飞机也就是两个小时的事儿。6年后,在现代交通如此发达的当下,我却以一种最原始的方式,冒着最大的风险,在海上航行了7天,才又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作为一个信使,通过这种最传统的方式,来表达一个青岛市民对下关人民的真挚情谊。”
受挫的“英雄”
当“航海三步走”面对第三步环球航行时,朱悦涛心里却打起了退堂鼓——通过前两次远航,他愈发感到航海不是简单的事。在朱悦涛看来,环球航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出于技术和安全的考虑,他只得暂时搁置,等待时机。
没想到,时机很快就自己找上门来。2005年的某天,一个商业代理辗转找到青岛奥帆委,向朱悦涛推广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在得知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业余环球航海赛事之一后,朱悦涛的第一个反应是,机会来了。他想借助这项赛事,实现“青岛号”环球的设想。
但商业代理一张口就提出了100万美元的冠名费,这让朱悦涛傻了眼。政府没钱赞助,企业不愿赞助,他找了很多奥运赞助商一家家挨个游说,却一无所获。他不住地感慨道:“即便是在今天,大家对航海这件事也没有足够的认识,更何况在10年前。”
朱悦涛并不死心,他直接给克利伯在英国的市场CEO发邮件,并劝说对方亲自到中国来直接沟通。在朱悦涛有理有利有节的游说下,更是在奥运魔力的吸引下,CEO最终同意——青岛市以零资金,将克利伯赛事帆船冠名为“青岛号”。
郭川与“青岛号”
接下来,又回到了选人的老问题——当克利伯赛事帆船在青岛靠岸时,一定要有一个英雄般的人物从船上走下来。朱悦涛第一个就想到了郭川,他要继续把郭川打造成青岛的“航海英雄”。但不巧的是,郭川当时已经订好了飞往新西兰的机票,为户外媒体拍摄滑翔翼的短片。已经答应的事,他不想临时爽约。
这天晚上,朱悦涛在咖啡馆里和郭川谈到半夜。“我跟他说,你一定要继续走下去。”好一阵动员后,郭川才终于同意了,代表“青岛号”参加新加坡站至青岛站的比赛。对于彼时的他来说,帆船航海和滑翔翼一样,与他的诸多其他爱好并没有太大差别。他之所以答应,或许更多的是出于一个青岛人的责任。
2006年1月,郭川作为首位征战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中国人,登上了“青岛号”。在船上,他的身份是
水手
,但他却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插班生”:“周围都是素不相识的外国人,而他们彼此间都很熟悉。”所幸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郭川逐渐融入到队伍中去。尽管曾经有过两次沿海航行经历,但这却是郭川第一次面对真正的大洋。多年后,郭川曾充满感情地如此回忆:“参加克利伯,是我完成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必须要经历的第一步。”
当年4月,当郭川随船抵达青岛时,整个青岛都为他轰动了。“当我们在家里穿着棉袄,吃着烧鸡,喝着咖啡的时候,郭川却在大洋里战风斗浪。”在朱悦涛看来,如果说过去的两次航海,人们的注意力都在“青岛号”上,那么这一次,舆论的焦点都落在了郭川身上。当他从船上走下来时,就完成了从“形象船长”向“青岛英雄”的转变。舆论赋予他的意义,结结实实地触动了青岛人心里的柔软神经。当年,郭川被评为感动青岛的十大人物。
或许郭川自己都没有料到,参加完克利伯回来会是这样的境况。他还是一如既往,徜徉在极限运动的世界里,帆船航海也并没有从此变成他的唯一。但朱悦涛却敏锐地感觉到,或许正是从这个节点开始,作为公众人物的郭川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背负起一种隐形的责任,尽管这种责任在彼时还很轻微。
而真正对郭川的内心产生巨大冲击的,则是两年后的沃尔沃环球帆船赛。为了打开正在悄然兴起的中国航海运动市场,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决定在青岛设立停靠站,以中国赞助商命名的“绿蛟龙号”也将邀请一位中国选手参赛。得知消息的郭川,这次却主动提出了申请。在完成从爱尔兰到冰岛近2000海里的测试航行后,船长伊恩决定,郭川入选媒体船员,成为这条船上11名船员中唯一的亚洲人。
但郭川却有点沮丧,成为媒体船员而不是水手,意味着他将不能参与航行的实际操作,而是负责拍照摄像,记录航行中的点滴传回后方。这是他始料未及的结果。在好友黄剑的记忆中,那一天,郭川趴在桅杆上纠结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接受媒体船员的新身份。“毕竟没有哪个水手能拒绝沃尔沃的诱惑,就像没有水手能躲过女妖塞壬的歌声。”而黄剑也加入了“绿蛟龙号”的岸队。
郭川
作为全球顶尖的专业帆船赛事,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有“海上珠穆朗玛”之称。一上船,郭川就立刻感受到了差距:船长伊恩获得过两届奥运会亚军,拥有四个世界冠军头衔;值班船长达蒙刚刚获得巴塞罗那环球帆船赛冠军,有七次环球30万海里的纪录;前桨手贾斯汀是沃尔沃上一届冠军队船员……甚至连其他船上的媒体船员,也都参加过奥运会帆船赛,个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
好比是“一个小学生面对着十个教授”,无论是驾驶技术、身体素质,还是对航海精神的理解,郭川和队友们都隔着巨大的鸿沟。完美主义者郭川一下子倍感压力,甚至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在完成第一段航程抵达南非开普敦时,郭川曾这样剖白心迹:“这个航行实在太苦了,如果有十分力气,那我必须全部拿出来,再加上我对航海的热爱才能坚持下去。”黄剑在旁边,能感受到郭川的纠结:“他好像很羞愧,那些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恐惧、退缩有时会变得非常强大。”
也正是在这个赛段里,高速航行的“绿蛟龙号”意外撞上一条大鱼,20节的速度瞬间停滞,郭川一时控制不住,直接从舱门摔进前舱的垃圾堆中,几乎把鼻梁骨撞断。他也时刻担心自己记录得不好,会拖这艘船的后腿,也觉得没面子。作为老友,朱悦涛很能理解郭川此刻的心境:“他是个很要强不服输的人,尽管不擅长表达,嘴里不说,但常常暗自较劲。更何况,他不愿意在老外面前丢中国人的面儿。”
但压力往往真的会压垮人。在接下来的赛段里,郭川开始出现严重的失眠,几十天睡不着觉——“就好像在水里一样无法呼吸,溺水一般苦不堪言。”在郭川眼里,海上只剩下“热”和“没风”,航行已经失去了乐趣。但他仍然咬牙坚持着,就像打仗受伤后爬着往前冲。
当船队抵达新加坡时,巨大的压力让郭川患上了抑郁症。他站在酒店26层的阳台上,问黄剑:“我要是现在跳下去,会怎样?”事实上,他一直在服用随队医生开出的抗抑郁药物。在黄剑眼里,郭川已经陷入巨大的黑暗之中,“甚至不会笑了”。为了以防万一,伊恩船长也告诉黄剑,要随时准备好出发,加入下一赛段。
但是对于郭川来说,如果“绿蛟龙号”在抵达家乡青岛时,自己不能荣耀地站在船头和支持他的家人朋友挥手,是比死还难受的事。“如果因为现在的困难退缩了,那我就永远回不到海上了……”船队从新加坡出发的前一天,郭川要求跟着船队继续参赛,他将迎着寒冷的西北风,从新加坡北上青岛。事实上,这也是一段艰苦卓绝的航程,有三艘赛船在此赛段中因损坏而退出了比赛。
在抵达青岛的那个晚上,郭川和前来迎接他的姐姐在码头上紧紧拥抱。对他来说,停靠青岛是个坎——当抑郁失眠牢牢缠绕他时,亲友和故土的温暖让他感到眷恋,甚至一度萌生退意。但“英雄”不能退缩,“一定要在大家的目光中、在媒体的镜头前,雄赳赳气昂昂踏上船再次出发”。尽管心疼郭川的状态,但朱悦涛依然劝他:“你必须继续走下去,不然前面所有的努力就都完蛋了。”
为了缓解失眠,朱悦涛陪着郭川打球。他甚至还给单身的郭川介绍对象,想让他在岸上有个牵挂,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但见面后,郭川觉得不来电,也就没成。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们,也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帮他回到正常。
郭川
很快就到了重新出发的这一天,郭川再次拒绝了船队让他休息一个赛段的
建议
,咬咬牙继续航行。下一个赛段是从青岛到巴西里约,也是沃尔沃有史以来的最长赛段——1.23万海里,这意味着他们将在海上连续航行长达40多天。尽管失眠抑郁的症状仍未消除,但郭川很清楚,船一旦开走,自己肯定会后悔。
当船越过赤道,郭川的状态竟然变得越来越好,行至南半球时,他的病症竟然神奇地消失了。“好像过了某个时刻,心里所有的负担就慢慢放出来了。”他终于熬过了这道坎,知道极限在哪里。“当时有人跟我说,你只要坚持到最后从船上走下来就行了,你就是狗熊也不会有人知道。”但郭川心里明白,自己代表的是中国元素,并不是因为实力而入选。“或许有些人觉得这样的经历已经足够,但我要做到名副其实。”
在此之前,或许帆船航海和他热爱的其他极限运动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当他沿着隐形的轨迹一步步走过来,郭川越来越清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刚接触大海时,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好玩,那是一种单纯的喜欢。当很多其他因素加了进来,包括你的经历——比如一不留神参加了沃尔沃那次航海赛,在这个过程中,痛苦不堪的那部分,逐渐变成了收获。到最后,我希望自己能达到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已不再是起初那种单纯的好玩了。”
“我只是希望把爱好变成一个真正让别人信服的东西,对得起别人对你的尊重。”这个念头在他的心里疯狂蔓延生长,这一年,郭川44岁。
蛰伏的“疯子”
在沃尔沃帆船赛结束后,郭川突然消失了,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
他单枪匹马远走欧洲,开始按照职业化的方式进行系统训练。“从一开始,郭川的想法就很明确,只瞄准了单人航海。”曲春是青岛航海运动学校的副校长,出发前,郭川曾跟他深入探讨。相较于法国,曲春感觉英国的培训更加严谨。但郭川最终选择了法国,他看中的恰恰是法国在单人航海上的成熟度。“法国有很多针对单人航海的专项训练,从设备器材到市场环境,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里盛产单人航海的冒险家。”
尽管在此之前,圈子里还从未有人敢做这样的挑战,但这个决定放在郭川身上,曲春却并不觉得突兀。早在十几年前,曲春就认识郭川,在他的印象中,郭川做事从来都是踏实严谨。“他很清楚自己的差距,也不盲目冒进,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进阶,默默积攒力量。”
事实上,从团队航行转向单人航行,风险和难度都呈数量级的增长。“比如说睡觉,要训练每20分钟醒一次,一般正常人谁扛得住?还有潜水、水下维修、气象分析、无线电通讯等等专项课程,要求也更严苛。”在曲春看来,单人航海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当遇到故障、遭遇凶险时都得一个人去应对,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郭川
更难熬的是心理上的孤独和恐惧。曲春也曾随团队出海航行,“在海上的夜晚,如果没有月光,那真是漆黑一片。尤其在极度疲劳时,极易出现各种幻觉”。曲春就总感觉前方有一座大山堵住航道,眼看着船马上就要撞上去。尽管有电子导航设备和雷达,但这种恐惧感却挥之不去。在苍茫的大海上,一船人显得过于渺小,这种恐惧会传染,时间长了甚至连交流能力都会下降。“更何况是单人航海?幻觉、恐惧、无助会轮番侵扰你的意志。”
航海的人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十年怕井绳,另一种是会上瘾。吴亮很能理解郭川对帆船航海的痴迷,他和郭川一样都是理工科背景的名校毕业生,都是在玩遍极限运动后最终停留在帆船上。或许旁观者很难理解郭川的投入和付出,但吴亮却感同身受:“内心深处想要给自己一种自由方式,来诠释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事实上,帆船航海是很孤独的。“在海上你没有观众没有镁光灯,一个人赤裸裸地面对大海,用心在和它对话。”
“世界上有将近1000多个级别和项目的帆船,你能想象吗?”在吴亮看来,帆船不仅是所有体育项目中最复杂的,也是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仪表、风向、水流、机械、电子、力学,这些知识储备在航海中都很重要。”作为典型的理工生,吴亮越来越发现,之前的积累都仿佛是为了遇上帆船而准备的。这是吴亮的优势,同样也是郭川的优势,其中的复杂和变化对他们来说,有着极大的挑战乐趣。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尝试单人航行,尽管单人航行在航海圈中荣誉极高。“这意味着要放弃正常人的生活,就这一点,99%的人都做不到。”吴亮也暂时没想过单人航行。“按正常人的标准来看,我们玩船的都是异人,但单人航行,全世界也只有极少数的‘疯子’才会干,这需要更为强悍的意志和能力。”
而郭川恰恰就是这样的“疯子”,他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来到法国艰苦训练。他曾这样描述那段苦行僧般的日子:“风景再美,也视而不见。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我得去克服什么——那些孤独、情感、似有似无的情绪。”对郭川来说,那也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训练。他后来之所以能在海上一个人忍受138天,这段经历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人问我会孤独吗?当然会,但比你们想象的好得多。”
郭川
黄剑在生活中见证了郭川那个阶段的“疯狂”。“郭川是一个很专注的人,在法国为了训练,他可以天天吃我们看起来会受不了的单调食物,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脑子还要满负荷运转。”黄剑相信,以这样一种职业态度执着准备的人,成功只是时间问题。跟朋友聊天时,郭川也吐露过想成家。“他说最好是在城市繁华一点的地方,因为航海这些年,总是在荒凉偏僻的荒野,太寂寞了。他也希望家里有个为他熨衬衫的女人……”
几年后当郭川终于成家时,却无法与妻子长相厮守。他仍然继续在法国过着苦行僧般的留学生活:每天早上8点到港口训练,晚上19点回去查邮件,并给怀孕的妻子打电话。此时的他,仍然在为航海梦想而孤身奋战。所幸成效已逐渐显现:他是参加环法帆船赛并首次夺冠的中国人,也是首位参加跨大西洋Mini Transat极限帆船赛事的中国人。
但追逐梦想的路上不是没有遗憾,郭川甚至错过了与父亲的最后一面。当他在法国为Mini Transat资格赛做准备时,接到了父亲在青岛去世的消息。在巴黎机场,他一直等到凌晨3点,却被告知航班因机械故障而取消。那一刻,他知道此生再见父亲一面已是奢望。在郭川的记忆中,父亲长期卧病在床,嘴上却总说自己很好,催促儿子赶紧回去做事。“人总要遇到这一关,可我还没学会怎么面对。父亲总是以我为荣,所以我不能停下来。”郭川就像憋着一口气想要潜到彼岸,“因为一旦停下来,我就会迷失方向。”
138天的修行
郭川是在2010年的春天,萌生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念头。心念一旦生发,就难以遏制。对于这个念头,朱悦涛是强烈反对的:“太危险了!”郭川让朱悦涛放心,他的决定并不是盲目冒进,经过这几年的系统训练和比赛实践,郭川早已不是往日的他。
在那段时日里,他总是反复向朱悦涛说起一部电影:男主人公也在进行不间断单人环球航行,但在靠近南美某个岛时,他受不了靠了岸,后来他又继续航行,最终回到了英国。媒体把他称为航海英雄,但英雄却一直自责,最终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自杀了。在郭川眼中,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他不容许自己中途放弃。
郭川
郭川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创纪录。事实上,帆船项目在西方国家开展很早,世界上已经有近70位专业水手驾驶帆船完成过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郭川需要寻找一个窗口期——他发现在40英尺这个船体级别,国际帆联还没有环球航行的世界纪录。他选择了一条异于前人的新路线:从青岛出发穿越赤道,抵达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然后向东绕过好望角,再穿越赤道从南中国海域回到青岛。
事实上,单人环球绝不只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社会资源的整合协助。一向严谨务实的郭川很明白这一点,尽管他的性格并不擅长社交。2012年3月,在三亚沃尔沃帆船赛的一次晚宴上,郭川认识了刘玲玲。当时距离他的环球挑战仅剩8个月,他还在寻找专业经纪团队的协助。“吹牛的人太多了,我一开始不太敢相信。”这是刘玲玲的第一反应。直到她亲眼看到了郭川在法国的训练,郭川的专注打动了她,临走时,她决定
帮助
郭川,成为他的项目管理人。
但找赞助却远比想象中困难。朱悦涛也曾经尝试帮郭川拉赞助,但很多企业都难以理解——“这么个小船,那不是说翻就翻吗?”担心航海失败影响企业形象,纵使朱悦涛说破了嘴皮子,对方也不认可。现在回想起来,这恰恰是郭川航海面临的现状。“中国人是不亲水的,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骨子里不具备海洋意识。哪怕青岛人靠着海,还总说别淹着,归根结底还是害怕冒险。”朱悦涛越想越遗憾,“多少年才出了郭川这么一个人啊。”
2012年11月18日,郭川驾驶无动力帆船从青岛奥帆中心起航,进行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他的家人为他送行
尽管喝彩声寥寥,2012年11月18日,郭川还是独自驾驶“青岛号”帆船离开了陆地,开始了未知的环球之旅。临出发的这天早上,曲春作为国际帆联的代表,来为郭川即将创下的纪录做行前
认证
。走到船边他看到,船上只有零零星星几个人在忙碌,郭川的妻子正对着清单,安静地整理食物和矿泉水。这个清晨的静谧画面,让曲春印象深刻,恍惚有种夫人送英雄出征的感觉。而郭川则是一贯波澜不惊的样子,即便有大事也不轻易表露情绪。
半人高的麻袋堆在船角,里面放着郭川的全部口粮。曲春翻开一看,竟是300多包薄薄的冻干食品,连种类也只有雪菜肉丝面、西红柿炒蛋饭等三样。“大半年在海上就吃这个,受得了吗?”曲春有些讶异,郭川却默默地憨厚一笑。带上船的矿泉水,在出海后也将很快喝完,郭川随身带了一个海水淡化器,尽管淡化出来的水喝起来味道怪怪的,但这也是唯一的办法。
参加过各种大小极限帆船赛的郭川,比谁都清楚即将面临的风险。首先得熬过睡眠这一关,不能进入深睡眠,每睡20分钟就要醒一次。他和箱子、杂物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船舱里,尽管里面原本有张担架床,但他却一直睡在地板上,以便一旦出现状况,可以迅速翻身起来。海上潮气侵蚀进来,地板上总是湿漉漉的,他也只得和衣而睡。
在船上,他仿佛始终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机械故障、电子系统失灵、帆的破损,这些都会带来令人抓狂的想法——会不会造成连锁反应?会不会就此结束?”所有问题都可能对他的心理造成极大冲击,“相对而言,孤独又算得了什么?”
焦虑如影随形,郭川听说过一个在水手间流传的真实故事。一对法国情侣出海时遇到事故,男人爬上桅杆修理,但下来时却突然卡住了。这真是最危险的事,上面的人动弹不了,下面的人帮不上忙,只能眼睁睁看着男人挂在桅杆上,被吹成了肉干。
而在海上,任何小问题,都可能演变成无穷大的问题。12月的一天,帆船突然遭遇大前帆破损,船帆坠入水中。郭川只得紧急停船,在漆黑的夜里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将帆捞起。风浪中他距离水面仅一步之遥,而人一旦落水,船开走了就几乎没有存活的机会。
2013年1月5日,是郭川的48岁生日,也正好是航行的第48天。他打开电脑,和妻子孩子们视频了一小会儿,彼时他最小的儿子还不到10个月,他给儿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郭伦布。他的年夜饭也是在船上吃的,一袋冻干食物、一袋腊肠和一盒罐头,对他来说半饱半饥是一种常态。他也不怕承认:“在海上我常常流泪,有时候那并不是因为苦,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是一种十年磨一剑终于要爆发的感觉。”
郭川和家人
在郭川环球的日子里,朱悦涛一直为他捏着一把汗。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察看郭川的航迹,只有看到轨迹在变化,他才能安心,“起码说明人还活着”。有时候郭川也会用卫星电话和朱悦涛通通话,但绝大多数时候,郭川在电话里是闷的,偶尔聊上几句,只有在通过台湾海峡前,郭川曾和朱悦涛聊起正在犹豫如何穿过海峡。“从海峡外侧走安全,从内侧走节省时间,但可能遇上台风。我说你只要平平安安回来,哪怕是用200天、300天都无所谓,都是世界纪录。”但郭川很有主见,最终还是走的台湾海峡内侧。
事实上,郭川的冒险并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场谨慎的冒险。尽管经费有限,他还是花20万欧元聘请了全球最顶级的气象专家,为这场“战斗”配备了最好的情报机关。气象专家给出的精准气象研判,是他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做出类似的决策。郭川拒绝任何浪漫化的意图,在他看来,运气也是大自然对团队辛勤努力的恩赐。
经过长达138天艰苦卓绝的环球航行,郭川和“青岛号”奇迹般地回到了出发地。快要靠岸时,他情不自禁地扎进冰冷的海水里,奋力游向岸边。在爬上岸的瞬间,他长跪不起,深情地埋头亲吻脚下的土地。
停不下来的船长
在朱悦涛看来,单人环球成功后的郭川已经是个登峰造极的人物了,各种荣誉如潮水般涌来。老大哥有时候也劝郭川:“这个年纪了,挑战也总得有个头吧。”尽管郭川也袒露过,停下来以后想专门做远洋的航海培训。但说这话时,朱悦涛并没感觉到郭川真有退意。“他骨子里不会停下来,他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树立更高的目标。”这让朱悦涛有些担忧,“这家伙早晚是个水鬼。”
而对于郭川来说,嚼过的馍再吃就没有味道了。接下来他要驾驶一艘99尺级别的三体帆船,挑战北冰洋东北航线的世界纪录。东北航线多年来一直被国际帆船界视为“死亡航道”。为了这次航行,郭川对上世纪70年代起至今的全套全球冰图进行数据分析,经过近两年的可行性研究,他终于发现了其中的机会——东北航线在某段时日里有20天左右的无冰期,这仿佛是老天为他所开的一扇窗。
郭川
不同于以往的单人航海,郭川又一次显示了他的谨慎,对尚未熟悉的超级三体船,他并不轻易独自操控,而是率领船队前往。对他来说,这次航行也是与船不断磨合的过程。四名来自俄罗斯、法国、英国和挪威的顶尖水手,成为郭川的队友。在人选的配置上,郭川也有细致的考量,航行途中要经过俄罗斯的军事管辖地,船员中有会说俄语的当地人显然要便利得多。
浮冰、狂风、大雾和彻骨的寒冷,在15天的航行中,郭川和他的船员们克服了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极端环境里,人性往往以最原始的姿态呈现,对于郭川来说,如何让这些个性十足的船员们协同作战,则是他作为船长的考验。但此刻的他早已不是10年前那个手忙脚乱的“形象船长”,现在的他已经成为真正的船长,有能力把整条船凝聚在一起。
2015年9月16日,郭川再次创造了自己的职业新高度——实现了人类第一次以不间断、无补给方式穿越北冰洋东北航道的世界纪录。这次开拓性的航行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帆船界权威杂志《帆船与航行》把年度成就奖授予郭川,并这样评价:“作为来自帆船航海并不发达的国家——中国的水手,郭川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帆船航海的潜力。”而在中国帆船航海圈里,郭川也逐渐走上神坛,影响了很多后继者。
2016年9月16日零点48分24秒,郭川和队员们驾驶“中国·青岛号”冲过白令海峡终点线,创造了完成北冰洋东北航线的世界纪录
但在郭川的内心,挑战却是永不止步的。在这次单人驾驶三体船穿越太平洋的挑战中,吴亮原本要代表国际帆联,见证郭川冲过终点。在他的印象中,出发前的郭川一直很忙,除了要对船上众多的复杂细节进行检查外,还要应对繁忙的媒体采访和公益活动。“这几乎是所有职业航海家都要面对的,除非你没有赞助商,不需要媒体曝光量。”尽管从私心来讲,航海家们或许不愿在此耗费过多时间,但对于被贴上英雄标签的郭川来说,他无疑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他是代表着中国航海界在挑战,而不是当初寂寂无名的冒险者。
“他也在不断树立自己,不断让自己的成绩与外界的期待相契合。”朱悦涛承认,这些外部的标签和力量也会影响郭川内心的选择。但他更愿意将之视为一种精神动力,“如果是包袱,郭川不会越走越高”。尽管如今的郭川在面对媒体时,交流越来越自然,肩膀也不再会紧张地往上耸起,但在朱悦涛眼中,郭川仍然还是当初那个纯粹的人。“他只是变得更谨慎,自制力更强。”
反而是家人朋友们一直希望郭川缓一缓。郭川的一位同学曾这样描述:“我从来没把他当英雄看待,从来没有对他说‘加油’,也没有鼓励他去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看到他,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很心疼,我感觉他有压力,内心有种东西在搅扰他。”
在苍茫的大海上,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和儿子的笑声,结束了一天劳作的郭川手握船舵,凝神望向远方。夕阳洒在他黝黑泛红的面庞上,海风微微扬起蓬松凌乱的卷发,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股沧桑孤独又满含柔情的味道——这是郭川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抹影像。在郭川失联后,朱悦涛常常反复播放这首《Hero》,从歌声中他仿佛能读懂郭川的心境。“这或许是一种信号,生活中那些曾经失去的、难以两全其美的东西,或许他越来越明白航海不是生活中的唯一。”郭川的小儿子已经上幼儿园了,他最羡慕的是妻子能去孩子的家长开放日,这种俗世的温暖越来越让他眷恋。而这次太平洋挑战归来,原本可能是一个句号。
(参考资料:《郭川的大洋梦》,黄剑著;《郭川:海上138天》,谢丁著。本文原载于2016年第49期杂志。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到乡村去」
▼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回复
举报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期待你的评论哦~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今天距
郭川
船长失联已有50天了。美国救援团队和郭川团队的搜救工作均无果而返。郭川的家人表示,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就不会放弃。
“当时有人跟我说,你只要坚持到最后从船上走下来就行了,你就是狗熊也不会有人知道。”但郭川心里明白,自己代表的是中国元素,并不是因为实力而入选。“或许有些人觉得这样的经历已经足够,但我要做到名副其实。”
失联
郭川出发前,朱悦涛曾特意飞到北京为他饯行。这天晚上,老大哥放心不下即将远行的兄弟,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大江大海都过来了,你小子一定不能大意,可别成了老水鬼。”没想到,这一面竟成了他们之间的诀别。
事实上,朱悦涛对这次穿越太平洋的航行并不担心。相较于三年前持续了138天的单人无间断环球航行,郭川这次的挑战难度不算大。他的状态也很轻松从容,以至于身边的朋友们并没有将之视为一次危险的航行。自从10月19日晚上,郭川独自驾驶着超级三体大
帆船
从旧金山金门大桥出发后,朱悦涛也没有像郭川过去单人环球时那样,密切地关注他每天的实时航迹。直到26日上午10点,一则电话打破了平静。
“郭川那小子,已经20个小时没动静了。”电话里传来朋友焦急的声音,朱悦涛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打开网站查看郭川的实时航迹——原本20节的船速已经降到几节,航迹变动很慢。“会不会是GPS故障?”朱悦涛依然不敢相信出事了,不死心地追问。直到朋友告诉他,美国军舰已经赶往事发地,究竟人还在不在船上,一切都是未知数。
2016年10月18日,郭川驾驶着超级三体船从旧金山金门大桥出发,正式开始“金色太平洋挑战”航行
这并不是郭川第一次失联,12年前那种刻骨铭心的恐惧煎熬,瞬间从朱悦涛的记忆中打捞出来。2004年9月,是郭川第一次作为船长,从青岛
远航
至日本下关。就在起航的第二天,他们的船就遇上了台风。到了下午17点约定好的通话时间,朱悦涛却怎么也打不通卫星电话。作为这次航行的策划人,他急得整晚都没敢合眼,船毁人亡的阴影始终伴随着失联的焦灼,就像一颗迟迟没有爆炸的哑炮。
第二天清晨,天刚微亮,朱悦涛又开始一遍接一遍地打电话。直到7点左右,一直闷声不响的电话突然被接通了,在听到郭川声音的那一刹那,积蓄了整晚的焦虑和担忧一下子得到了释放,40多岁的朱悦涛在电话里哭得像个孩子,眼泪按捺不住地往外涌。
此刻的他多么希望,这次失联也像当年一样,只是虚惊一场。但很快,美军的前方搜救传来了坏消息——“青岛号”帆船的大三角帆落水,船上并没有找到郭川的踪影。人船分离的现实,让朱悦涛很难接受,他相信一定是在极其意外的状况下造成的。在他的印象中,从12年前第一次见面时起,郭川就一直是非常严谨的人。
“形象船长”
彼时的朱悦涛是青岛奥帆委的综合部部长,正在为全国第一艘无动力远洋帆船“青岛号”寻找船长。见到郭川第一面时,他试探性地问:“你玩过大帆船吗?”郭川说:“做过,在香港和奥克兰学过一点儿。”不同于很多人满嘴打包票的做派,这个老实直白的回答让朱悦涛心生好感。眼前的中年男人话不多,甚至有些不善言辞,但给人感觉很踏实正派,对人不设防。仅仅第一面,朱悦涛心下就认定,就是他了。
郭川
事实上,朱悦涛已经为船长人选犯愁了很久。作为北京奥运会
帆船赛
事的承办城市,青岛开始提出打造“帆船之都”的城市口号。朱悦涛由此萌生了“航海三步走”的大胆设想:第一步跨洋出海,第二步中国沿海行,第三步环球航行。但在彼时的青岛,海面上几乎看不到大帆船的影子,在中国的沿海城市里,也鲜有停靠远洋帆船的港池。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2004年的上海船展上,朱悦涛认识了张伟民。后者刚刚买下两艘美国亨特40远洋帆船,并成为其在华的商业代理。看准了正在升温的奥运会效应,在船展上两人一拍即合,张伟民同意将船停靠在青岛,来实现朱悦涛的航海设想——由青岛人驾驶远洋帆船,跨洋出海宣传奥运会。
这下子船有了,但棘手的是,缺少一个能驾驶远洋帆船的青岛人。在朱悦涛心里,合适的人选除了是青岛人之外,还要对帆船航海有热忱,还得有闲不缺钱,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远航。如此苛刻的条件,以至于他找遍了整个青岛,愣是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我们虽然有全国第一所航海运动学校,但上到教练员,下到运动员,都是玩的运动帆船,这和远洋帆船完全是两个概念。他们也不具备远洋航行的心理素质和技术能力。”朱悦涛打听到厦门、深圳等地有这样的航海能人,但青岛人的限定条件又把范围圈死了。
就在这时,张伟民向朱悦涛推荐了郭川,当时的郭川已经在极限运动圈小有名气。在此之前,郭川一直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以优异成绩考上北航飞行控制器专业,又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第一批MBA毕业生,毕业后在航天部下属国有企业工作,负责国际商业卫星发射的相关工作。
但在体制内待久了,郭川总有种被束缚的感觉。1999年,34岁的他辞去了副局级的职位,一头扎进了极限运动的世界里。那时的北京,生活成本并不高,也不像现在有着房子车子等一大堆令人紧张的话题。他只觉得人生还很长,趁着单身,该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了:他学开滑翔机、潜水、滑雪,玩风筝板……尝试一切有趣的挑战,帆船也是他的诸多兴趣之一。
郭川
和郭川见面后,朱悦涛当即判断,眼下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除了郭川是青岛人中为数不多摸过大帆船的之外,更打动朱悦涛的是郭川身上的那股韧劲。“说不上来是种什么感觉,就是觉得他这个人挺靠谱的。”他向郭川描绘未来的宏伟蓝图,一定要把郭川打造成青岛的第一位远洋船长。
2004年正好是青岛和日本下关建立友好城市25周年的历史节点,朱悦涛便策划了“奥运友好使者行”的
活动
——郭川作为船长,驾驶着“青岛号”帆船将青岛市市长的信送到下关市。现在回想起来,朱悦涛却感到后怕:“那时候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当时的我们对航海根本没有概念,想得很简单,反正船沉不了,漂着也能漂到吧。”
当朱悦涛向青岛市领导汇报时,有人泼冷水说:“一个浪拍过来不就完了?”但领导最终下了决心,同意朱悦涛用“青岛号”的名字,注册了当时全国第一条无动力远洋大帆船,代码“001”。“注册时,到底是归体育总局管,还是交通部管,在法律上也是个空白。去
保险
公司也不让投保,从来没遇到过,一切都是新鲜事物。”朱悦涛到企业去拉赞助,“甭管你说得多天花乱坠,也没搞到钱,最后才拉到了二三十万元,纯粹就是裸奔。”
而郭川去办签证时,也遇到了一个小插曲。日本签证官问他什么时候出发,郭川说9月12日出发,22日到达。签证官一听不对劲:“这7天你们在哪儿?”郭川很无辜地回答,在路上。“什么路需要7天?即便坐游轮也要不了这么久。”郭川赶紧解释是怎么回事,日本签证官一听竟然是驾驶无动力帆船前往,就立刻给了签证。
万事俱备,但很显然彼时的郭川尚不具备远航的能力,朱悦涛对他也没法儿百分百信任。为此,郭川请来了香港的职业“船老大”保驾护航。出发前,朱悦涛叮嘱郭川:“在岸上、在媒体的镜头里你是‘形象船长’,但一旦上了船出了海,香港的船老大才是真正的船长,你一切都要听他的。”郭川顺从地点点头,这让朱悦涛对他的好感又多了一层,“他知道自己什么行什么不行,不行的时候很谦逊,不争名逐利”。
2004年9月12日,在青岛尚未竣工的奥帆基地施工现场,郭川第一次驾驶着“青岛号”帆船出海了。朱悦涛夹在欢送的人群中,站在岸边久久目送。眼看着船刚刚驶出湾口,却突然打了个趔趄,停住不动了,远远看到船上的人手忙脚乱。朱悦涛心里一紧,赶紧给郭川打电话,原来是船好像撞到了什么东西。他脑门上直冒汗,对着电话嚷嚷:“别停别停,你们赶紧走!岸上的媒体镜头还在拍着呢!”直到帆船消失在视线中,他的心才算落地。
郭川
可没想到,当天夜里21点多,“青岛号”帆船又悄悄回来了——船舱出现不明原因的漏水,不敢再往前开了。时任青岛航海运动学校校长的代志强,特意找了几名潜水员下水察看,却也没找到毛病出在哪里。一时之间,只能僵持在这里。这时,郭川突然蹲下来,舔了舔漏出来的水,发现味道是淡的,也就是说,渗进来的不是海水。众人顺藤摸瓜,很快找到了出水点——原来是出发时的意外碰撞,导致船舱淡水箱漏水。一场虚惊后,船又再次出发了。
在经历了起航时的意外碰撞、当天夜里的返航,和第二天的台风失联事件后,好事多磨的“青岛号”首航,终于在7天后顺利抵达日本下关。
第二天就是日方的欢迎仪式。由于担心郭川不善言辞,作为“船长”的发言讲不到点子上,朱悦涛头天晚上特意替他写好了发言稿。尽管在朱悦涛看来,这篇发言稿尽是“正确的废话”,但在第二天的公开场合里却不失为稳妥的保障。他特意叮嘱郭川:“一定要照稿子念,千万别说错话。”
到了第二天,“船长”郭川在众人的簇拥下上台致辞。到了台上,他显然有点紧张,肩膀不自觉地往上耸,手也不知道往哪儿放,两个大拇指硬邦邦地插在裤兜里。看到站相不佳的郭川,台下的朱悦涛使劲给他使眼色,却也无济于事。等到郭川一开口讲话,朱悦涛心里就直呼:“坏了!这小子没按稿子念,连拿都没拿。”
但出乎意料的是,郭川自己讲的,要远比讲稿好得多。朴素又真挚的话语,让朱悦涛对他刮目相看,在场的日本议长也感动得频频点头。朱悦涛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早年的发言,或许就是郭川内心深处,对航海最初的真实感悟——
“6年前我来过日本,当时坐飞机也就是两个小时的事儿。6年后,在现代交通如此发达的当下,我却以一种最原始的方式,冒着最大的风险,在海上航行了7天,才又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作为一个信使,通过这种最传统的方式,来表达一个青岛市民对下关人民的真挚情谊。”
受挫的“英雄”
当“航海三步走”面对第三步环球航行时,朱悦涛心里却打起了退堂鼓——通过前两次远航,他愈发感到航海不是简单的事。在朱悦涛看来,环球航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出于技术和安全的考虑,他只得暂时搁置,等待时机。
没想到,时机很快就自己找上门来。2005年的某天,一个商业代理辗转找到青岛奥帆委,向朱悦涛推广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在得知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业余环球航海赛事之一后,朱悦涛的第一个反应是,机会来了。他想借助这项赛事,实现“青岛号”环球的设想。
但商业代理一张口就提出了100万美元的冠名费,这让朱悦涛傻了眼。政府没钱赞助,企业不愿赞助,他找了很多奥运赞助商一家家挨个游说,却一无所获。他不住地感慨道:“即便是在今天,大家对航海这件事也没有足够的认识,更何况在10年前。”
朱悦涛并不死心,他直接给克利伯在英国的市场CEO发邮件,并劝说对方亲自到中国来直接沟通。在朱悦涛有理有利有节的游说下,更是在奥运魔力的吸引下,CEO最终同意——青岛市以零资金,将克利伯赛事帆船冠名为“青岛号”。
郭川与“青岛号”
接下来,又回到了选人的老问题——当克利伯赛事帆船在青岛靠岸时,一定要有一个英雄般的人物从船上走下来。朱悦涛第一个就想到了郭川,他要继续把郭川打造成青岛的“航海英雄”。但不巧的是,郭川当时已经订好了飞往新西兰的机票,为户外媒体拍摄滑翔翼的短片。已经答应的事,他不想临时爽约。
这天晚上,朱悦涛在咖啡馆里和郭川谈到半夜。“我跟他说,你一定要继续走下去。”好一阵动员后,郭川才终于同意了,代表“青岛号”参加新加坡站至青岛站的比赛。对于彼时的他来说,帆船航海和滑翔翼一样,与他的诸多其他爱好并没有太大差别。他之所以答应,或许更多的是出于一个青岛人的责任。
2006年1月,郭川作为首位征战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中国人,登上了“青岛号”。在船上,他的身份是
水手
,但他却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插班生”:“周围都是素不相识的外国人,而他们彼此间都很熟悉。”所幸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郭川逐渐融入到队伍中去。尽管曾经有过两次沿海航行经历,但这却是郭川第一次面对真正的大洋。多年后,郭川曾充满感情地如此回忆:“参加克利伯,是我完成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必须要经历的第一步。”
当年4月,当郭川随船抵达青岛时,整个青岛都为他轰动了。“当我们在家里穿着棉袄,吃着烧鸡,喝着咖啡的时候,郭川却在大洋里战风斗浪。”在朱悦涛看来,如果说过去的两次航海,人们的注意力都在“青岛号”上,那么这一次,舆论的焦点都落在了郭川身上。当他从船上走下来时,就完成了从“形象船长”向“青岛英雄”的转变。舆论赋予他的意义,结结实实地触动了青岛人心里的柔软神经。当年,郭川被评为感动青岛的十大人物。
或许郭川自己都没有料到,参加完克利伯回来会是这样的境况。他还是一如既往,徜徉在极限运动的世界里,帆船航海也并没有从此变成他的唯一。但朱悦涛却敏锐地感觉到,或许正是从这个节点开始,作为公众人物的郭川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背负起一种隐形的责任,尽管这种责任在彼时还很轻微。
而真正对郭川的内心产生巨大冲击的,则是两年后的沃尔沃环球帆船赛。为了打开正在悄然兴起的中国航海运动市场,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决定在青岛设立停靠站,以中国赞助商命名的“绿蛟龙号”也将邀请一位中国选手参赛。得知消息的郭川,这次却主动提出了申请。在完成从爱尔兰到冰岛近2000海里的测试航行后,船长伊恩决定,郭川入选媒体船员,成为这条船上11名船员中唯一的亚洲人。
但郭川却有点沮丧,成为媒体船员而不是水手,意味着他将不能参与航行的实际操作,而是负责拍照摄像,记录航行中的点滴传回后方。这是他始料未及的结果。在好友黄剑的记忆中,那一天,郭川趴在桅杆上纠结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接受媒体船员的新身份。“毕竟没有哪个水手能拒绝沃尔沃的诱惑,就像没有水手能躲过女妖塞壬的歌声。”而黄剑也加入了“绿蛟龙号”的岸队。
郭川
作为全球顶尖的专业帆船赛事,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有“海上珠穆朗玛”之称。一上船,郭川就立刻感受到了差距:船长伊恩获得过两届奥运会亚军,拥有四个世界冠军头衔;值班船长达蒙刚刚获得巴塞罗那环球帆船赛冠军,有七次环球30万海里的纪录;前桨手贾斯汀是沃尔沃上一届冠军队船员……甚至连其他船上的媒体船员,也都参加过奥运会帆船赛,个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
好比是“一个小学生面对着十个教授”,无论是驾驶技术、身体素质,还是对航海精神的理解,郭川和队友们都隔着巨大的鸿沟。完美主义者郭川一下子倍感压力,甚至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在完成第一段航程抵达南非开普敦时,郭川曾这样剖白心迹:“这个航行实在太苦了,如果有十分力气,那我必须全部拿出来,再加上我对航海的热爱才能坚持下去。”黄剑在旁边,能感受到郭川的纠结:“他好像很羞愧,那些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恐惧、退缩有时会变得非常强大。”
也正是在这个赛段里,高速航行的“绿蛟龙号”意外撞上一条大鱼,20节的速度瞬间停滞,郭川一时控制不住,直接从舱门摔进前舱的垃圾堆中,几乎把鼻梁骨撞断。他也时刻担心自己记录得不好,会拖这艘船的后腿,也觉得没面子。作为老友,朱悦涛很能理解郭川此刻的心境:“他是个很要强不服输的人,尽管不擅长表达,嘴里不说,但常常暗自较劲。更何况,他不愿意在老外面前丢中国人的面儿。”
但压力往往真的会压垮人。在接下来的赛段里,郭川开始出现严重的失眠,几十天睡不着觉——“就好像在水里一样无法呼吸,溺水一般苦不堪言。”在郭川眼里,海上只剩下“热”和“没风”,航行已经失去了乐趣。但他仍然咬牙坚持着,就像打仗受伤后爬着往前冲。
当船队抵达新加坡时,巨大的压力让郭川患上了抑郁症。他站在酒店26层的阳台上,问黄剑:“我要是现在跳下去,会怎样?”事实上,他一直在服用随队医生开出的抗抑郁药物。在黄剑眼里,郭川已经陷入巨大的黑暗之中,“甚至不会笑了”。为了以防万一,伊恩船长也告诉黄剑,要随时准备好出发,加入下一赛段。
但是对于郭川来说,如果“绿蛟龙号”在抵达家乡青岛时,自己不能荣耀地站在船头和支持他的家人朋友挥手,是比死还难受的事。“如果因为现在的困难退缩了,那我就永远回不到海上了……”船队从新加坡出发的前一天,郭川要求跟着船队继续参赛,他将迎着寒冷的西北风,从新加坡北上青岛。事实上,这也是一段艰苦卓绝的航程,有三艘赛船在此赛段中因损坏而退出了比赛。
在抵达青岛的那个晚上,郭川和前来迎接他的姐姐在码头上紧紧拥抱。对他来说,停靠青岛是个坎——当抑郁失眠牢牢缠绕他时,亲友和故土的温暖让他感到眷恋,甚至一度萌生退意。但“英雄”不能退缩,“一定要在大家的目光中、在媒体的镜头前,雄赳赳气昂昂踏上船再次出发”。尽管心疼郭川的状态,但朱悦涛依然劝他:“你必须继续走下去,不然前面所有的努力就都完蛋了。”
为了缓解失眠,朱悦涛陪着郭川打球。他甚至还给单身的郭川介绍对象,想让他在岸上有个牵挂,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但见面后,郭川觉得不来电,也就没成。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们,也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帮他回到正常。
郭川
很快就到了重新出发的这一天,郭川再次拒绝了船队让他休息一个赛段的
建议
,咬咬牙继续航行。下一个赛段是从青岛到巴西里约,也是沃尔沃有史以来的最长赛段——1.23万海里,这意味着他们将在海上连续航行长达40多天。尽管失眠抑郁的症状仍未消除,但郭川很清楚,船一旦开走,自己肯定会后悔。
当船越过赤道,郭川的状态竟然变得越来越好,行至南半球时,他的病症竟然神奇地消失了。“好像过了某个时刻,心里所有的负担就慢慢放出来了。”他终于熬过了这道坎,知道极限在哪里。“当时有人跟我说,你只要坚持到最后从船上走下来就行了,你就是狗熊也不会有人知道。”但郭川心里明白,自己代表的是中国元素,并不是因为实力而入选。“或许有些人觉得这样的经历已经足够,但我要做到名副其实。”
在此之前,或许帆船航海和他热爱的其他极限运动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当他沿着隐形的轨迹一步步走过来,郭川越来越清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刚接触大海时,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好玩,那是一种单纯的喜欢。当很多其他因素加了进来,包括你的经历——比如一不留神参加了沃尔沃那次航海赛,在这个过程中,痛苦不堪的那部分,逐渐变成了收获。到最后,我希望自己能达到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已不再是起初那种单纯的好玩了。”
“我只是希望把爱好变成一个真正让别人信服的东西,对得起别人对你的尊重。”这个念头在他的心里疯狂蔓延生长,这一年,郭川44岁。
蛰伏的“疯子”
在沃尔沃帆船赛结束后,郭川突然消失了,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
他单枪匹马远走欧洲,开始按照职业化的方式进行系统训练。“从一开始,郭川的想法就很明确,只瞄准了单人航海。”曲春是青岛航海运动学校的副校长,出发前,郭川曾跟他深入探讨。相较于法国,曲春感觉英国的培训更加严谨。但郭川最终选择了法国,他看中的恰恰是法国在单人航海上的成熟度。“法国有很多针对单人航海的专项训练,从设备器材到市场环境,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里盛产单人航海的冒险家。”
尽管在此之前,圈子里还从未有人敢做这样的挑战,但这个决定放在郭川身上,曲春却并不觉得突兀。早在十几年前,曲春就认识郭川,在他的印象中,郭川做事从来都是踏实严谨。“他很清楚自己的差距,也不盲目冒进,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进阶,默默积攒力量。”
事实上,从团队航行转向单人航行,风险和难度都呈数量级的增长。“比如说睡觉,要训练每20分钟醒一次,一般正常人谁扛得住?还有潜水、水下维修、气象分析、无线电通讯等等专项课程,要求也更严苛。”在曲春看来,单人航海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当遇到故障、遭遇凶险时都得一个人去应对,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郭川
更难熬的是心理上的孤独和恐惧。曲春也曾随团队出海航行,“在海上的夜晚,如果没有月光,那真是漆黑一片。尤其在极度疲劳时,极易出现各种幻觉”。曲春就总感觉前方有一座大山堵住航道,眼看着船马上就要撞上去。尽管有电子导航设备和雷达,但这种恐惧感却挥之不去。在苍茫的大海上,一船人显得过于渺小,这种恐惧会传染,时间长了甚至连交流能力都会下降。“更何况是单人航海?幻觉、恐惧、无助会轮番侵扰你的意志。”
航海的人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十年怕井绳,另一种是会上瘾。吴亮很能理解郭川对帆船航海的痴迷,他和郭川一样都是理工科背景的名校毕业生,都是在玩遍极限运动后最终停留在帆船上。或许旁观者很难理解郭川的投入和付出,但吴亮却感同身受:“内心深处想要给自己一种自由方式,来诠释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事实上,帆船航海是很孤独的。“在海上你没有观众没有镁光灯,一个人赤裸裸地面对大海,用心在和它对话。”
“世界上有将近1000多个级别和项目的帆船,你能想象吗?”在吴亮看来,帆船不仅是所有体育项目中最复杂的,也是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仪表、风向、水流、机械、电子、力学,这些知识储备在航海中都很重要。”作为典型的理工生,吴亮越来越发现,之前的积累都仿佛是为了遇上帆船而准备的。这是吴亮的优势,同样也是郭川的优势,其中的复杂和变化对他们来说,有着极大的挑战乐趣。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尝试单人航行,尽管单人航行在航海圈中荣誉极高。“这意味着要放弃正常人的生活,就这一点,99%的人都做不到。”吴亮也暂时没想过单人航行。“按正常人的标准来看,我们玩船的都是异人,但单人航行,全世界也只有极少数的‘疯子’才会干,这需要更为强悍的意志和能力。”
而郭川恰恰就是这样的“疯子”,他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来到法国艰苦训练。他曾这样描述那段苦行僧般的日子:“风景再美,也视而不见。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我得去克服什么——那些孤独、情感、似有似无的情绪。”对郭川来说,那也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训练。他后来之所以能在海上一个人忍受138天,这段经历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人问我会孤独吗?当然会,但比你们想象的好得多。”
郭川
黄剑在生活中见证了郭川那个阶段的“疯狂”。“郭川是一个很专注的人,在法国为了训练,他可以天天吃我们看起来会受不了的单调食物,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脑子还要满负荷运转。”黄剑相信,以这样一种职业态度执着准备的人,成功只是时间问题。跟朋友聊天时,郭川也吐露过想成家。“他说最好是在城市繁华一点的地方,因为航海这些年,总是在荒凉偏僻的荒野,太寂寞了。他也希望家里有个为他熨衬衫的女人……”
几年后当郭川终于成家时,却无法与妻子长相厮守。他仍然继续在法国过着苦行僧般的留学生活:每天早上8点到港口训练,晚上19点回去查邮件,并给怀孕的妻子打电话。此时的他,仍然在为航海梦想而孤身奋战。所幸成效已逐渐显现:他是参加环法帆船赛并首次夺冠的中国人,也是首位参加跨大西洋Mini Transat极限帆船赛事的中国人。
但追逐梦想的路上不是没有遗憾,郭川甚至错过了与父亲的最后一面。当他在法国为Mini Transat资格赛做准备时,接到了父亲在青岛去世的消息。在巴黎机场,他一直等到凌晨3点,却被告知航班因机械故障而取消。那一刻,他知道此生再见父亲一面已是奢望。在郭川的记忆中,父亲长期卧病在床,嘴上却总说自己很好,催促儿子赶紧回去做事。“人总要遇到这一关,可我还没学会怎么面对。父亲总是以我为荣,所以我不能停下来。”郭川就像憋着一口气想要潜到彼岸,“因为一旦停下来,我就会迷失方向。”
138天的修行
郭川是在2010年的春天,萌生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念头。心念一旦生发,就难以遏制。对于这个念头,朱悦涛是强烈反对的:“太危险了!”郭川让朱悦涛放心,他的决定并不是盲目冒进,经过这几年的系统训练和比赛实践,郭川早已不是往日的他。
在那段时日里,他总是反复向朱悦涛说起一部电影:男主人公也在进行不间断单人环球航行,但在靠近南美某个岛时,他受不了靠了岸,后来他又继续航行,最终回到了英国。媒体把他称为航海英雄,但英雄却一直自责,最终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自杀了。在郭川眼中,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他不容许自己中途放弃。
郭川
郭川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创纪录。事实上,帆船项目在西方国家开展很早,世界上已经有近70位专业水手驾驶帆船完成过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郭川需要寻找一个窗口期——他发现在40英尺这个船体级别,国际帆联还没有环球航行的世界纪录。他选择了一条异于前人的新路线:从青岛出发穿越赤道,抵达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然后向东绕过好望角,再穿越赤道从南中国海域回到青岛。
事实上,单人环球绝不只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社会资源的整合协助。一向严谨务实的郭川很明白这一点,尽管他的性格并不擅长社交。2012年3月,在三亚沃尔沃帆船赛的一次晚宴上,郭川认识了刘玲玲。当时距离他的环球挑战仅剩8个月,他还在寻找专业经纪团队的协助。“吹牛的人太多了,我一开始不太敢相信。”这是刘玲玲的第一反应。直到她亲眼看到了郭川在法国的训练,郭川的专注打动了她,临走时,她决定
帮助
郭川,成为他的项目管理人。
但找赞助却远比想象中困难。朱悦涛也曾经尝试帮郭川拉赞助,但很多企业都难以理解——“这么个小船,那不是说翻就翻吗?”担心航海失败影响企业形象,纵使朱悦涛说破了嘴皮子,对方也不认可。现在回想起来,这恰恰是郭川航海面临的现状。“中国人是不亲水的,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骨子里不具备海洋意识。哪怕青岛人靠着海,还总说别淹着,归根结底还是害怕冒险。”朱悦涛越想越遗憾,“多少年才出了郭川这么一个人啊。”
2012年11月18日,郭川驾驶无动力帆船从青岛奥帆中心起航,进行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他的家人为他送行
尽管喝彩声寥寥,2012年11月18日,郭川还是独自驾驶“青岛号”帆船离开了陆地,开始了未知的环球之旅。临出发的这天早上,曲春作为国际帆联的代表,来为郭川即将创下的纪录做行前
认证
。走到船边他看到,船上只有零零星星几个人在忙碌,郭川的妻子正对着清单,安静地整理食物和矿泉水。这个清晨的静谧画面,让曲春印象深刻,恍惚有种夫人送英雄出征的感觉。而郭川则是一贯波澜不惊的样子,即便有大事也不轻易表露情绪。
半人高的麻袋堆在船角,里面放着郭川的全部口粮。曲春翻开一看,竟是300多包薄薄的冻干食品,连种类也只有雪菜肉丝面、西红柿炒蛋饭等三样。“大半年在海上就吃这个,受得了吗?”曲春有些讶异,郭川却默默地憨厚一笑。带上船的矿泉水,在出海后也将很快喝完,郭川随身带了一个海水淡化器,尽管淡化出来的水喝起来味道怪怪的,但这也是唯一的办法。
参加过各种大小极限帆船赛的郭川,比谁都清楚即将面临的风险。首先得熬过睡眠这一关,不能进入深睡眠,每睡20分钟就要醒一次。他和箱子、杂物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船舱里,尽管里面原本有张担架床,但他却一直睡在地板上,以便一旦出现状况,可以迅速翻身起来。海上潮气侵蚀进来,地板上总是湿漉漉的,他也只得和衣而睡。
在船上,他仿佛始终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机械故障、电子系统失灵、帆的破损,这些都会带来令人抓狂的想法——会不会造成连锁反应?会不会就此结束?”所有问题都可能对他的心理造成极大冲击,“相对而言,孤独又算得了什么?”
焦虑如影随形,郭川听说过一个在水手间流传的真实故事。一对法国情侣出海时遇到事故,男人爬上桅杆修理,但下来时却突然卡住了。这真是最危险的事,上面的人动弹不了,下面的人帮不上忙,只能眼睁睁看着男人挂在桅杆上,被吹成了肉干。
而在海上,任何小问题,都可能演变成无穷大的问题。12月的一天,帆船突然遭遇大前帆破损,船帆坠入水中。郭川只得紧急停船,在漆黑的夜里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将帆捞起。风浪中他距离水面仅一步之遥,而人一旦落水,船开走了就几乎没有存活的机会。
2013年1月5日,是郭川的48岁生日,也正好是航行的第48天。他打开电脑,和妻子孩子们视频了一小会儿,彼时他最小的儿子还不到10个月,他给儿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郭伦布。他的年夜饭也是在船上吃的,一袋冻干食物、一袋腊肠和一盒罐头,对他来说半饱半饥是一种常态。他也不怕承认:“在海上我常常流泪,有时候那并不是因为苦,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是一种十年磨一剑终于要爆发的感觉。”
郭川和家人
在郭川环球的日子里,朱悦涛一直为他捏着一把汗。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察看郭川的航迹,只有看到轨迹在变化,他才能安心,“起码说明人还活着”。有时候郭川也会用卫星电话和朱悦涛通通话,但绝大多数时候,郭川在电话里是闷的,偶尔聊上几句,只有在通过台湾海峡前,郭川曾和朱悦涛聊起正在犹豫如何穿过海峡。“从海峡外侧走安全,从内侧走节省时间,但可能遇上台风。我说你只要平平安安回来,哪怕是用200天、300天都无所谓,都是世界纪录。”但郭川很有主见,最终还是走的台湾海峡内侧。
事实上,郭川的冒险并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场谨慎的冒险。尽管经费有限,他还是花20万欧元聘请了全球最顶级的气象专家,为这场“战斗”配备了最好的情报机关。气象专家给出的精准气象研判,是他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做出类似的决策。郭川拒绝任何浪漫化的意图,在他看来,运气也是大自然对团队辛勤努力的恩赐。
经过长达138天艰苦卓绝的环球航行,郭川和“青岛号”奇迹般地回到了出发地。快要靠岸时,他情不自禁地扎进冰冷的海水里,奋力游向岸边。在爬上岸的瞬间,他长跪不起,深情地埋头亲吻脚下的土地。
停不下来的船长
在朱悦涛看来,单人环球成功后的郭川已经是个登峰造极的人物了,各种荣誉如潮水般涌来。老大哥有时候也劝郭川:“这个年纪了,挑战也总得有个头吧。”尽管郭川也袒露过,停下来以后想专门做远洋的航海培训。但说这话时,朱悦涛并没感觉到郭川真有退意。“他骨子里不会停下来,他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树立更高的目标。”这让朱悦涛有些担忧,“这家伙早晚是个水鬼。”
而对于郭川来说,嚼过的馍再吃就没有味道了。接下来他要驾驶一艘99尺级别的三体帆船,挑战北冰洋东北航线的世界纪录。东北航线多年来一直被国际帆船界视为“死亡航道”。为了这次航行,郭川对上世纪70年代起至今的全套全球冰图进行数据分析,经过近两年的可行性研究,他终于发现了其中的机会——东北航线在某段时日里有20天左右的无冰期,这仿佛是老天为他所开的一扇窗。
郭川
不同于以往的单人航海,郭川又一次显示了他的谨慎,对尚未熟悉的超级三体船,他并不轻易独自操控,而是率领船队前往。对他来说,这次航行也是与船不断磨合的过程。四名来自俄罗斯、法国、英国和挪威的顶尖水手,成为郭川的队友。在人选的配置上,郭川也有细致的考量,航行途中要经过俄罗斯的军事管辖地,船员中有会说俄语的当地人显然要便利得多。
浮冰、狂风、大雾和彻骨的寒冷,在15天的航行中,郭川和他的船员们克服了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极端环境里,人性往往以最原始的姿态呈现,对于郭川来说,如何让这些个性十足的船员们协同作战,则是他作为船长的考验。但此刻的他早已不是10年前那个手忙脚乱的“形象船长”,现在的他已经成为真正的船长,有能力把整条船凝聚在一起。
2015年9月16日,郭川再次创造了自己的职业新高度——实现了人类第一次以不间断、无补给方式穿越北冰洋东北航道的世界纪录。这次开拓性的航行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帆船界权威杂志《帆船与航行》把年度成就奖授予郭川,并这样评价:“作为来自帆船航海并不发达的国家——中国的水手,郭川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帆船航海的潜力。”而在中国帆船航海圈里,郭川也逐渐走上神坛,影响了很多后继者。
2016年9月16日零点48分24秒,郭川和队员们驾驶“中国·青岛号”冲过白令海峡终点线,创造了完成北冰洋东北航线的世界纪录
但在郭川的内心,挑战却是永不止步的。在这次单人驾驶三体船穿越太平洋的挑战中,吴亮原本要代表国际帆联,见证郭川冲过终点。在他的印象中,出发前的郭川一直很忙,除了要对船上众多的复杂细节进行检查外,还要应对繁忙的媒体采访和公益活动。“这几乎是所有职业航海家都要面对的,除非你没有赞助商,不需要媒体曝光量。”尽管从私心来讲,航海家们或许不愿在此耗费过多时间,但对于被贴上英雄标签的郭川来说,他无疑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他是代表着中国航海界在挑战,而不是当初寂寂无名的冒险者。
“他也在不断树立自己,不断让自己的成绩与外界的期待相契合。”朱悦涛承认,这些外部的标签和力量也会影响郭川内心的选择。但他更愿意将之视为一种精神动力,“如果是包袱,郭川不会越走越高”。尽管如今的郭川在面对媒体时,交流越来越自然,肩膀也不再会紧张地往上耸起,但在朱悦涛眼中,郭川仍然还是当初那个纯粹的人。“他只是变得更谨慎,自制力更强。”
反而是家人朋友们一直希望郭川缓一缓。郭川的一位同学曾这样描述:“我从来没把他当英雄看待,从来没有对他说‘加油’,也没有鼓励他去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看到他,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很心疼,我感觉他有压力,内心有种东西在搅扰他。”
在苍茫的大海上,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和儿子的笑声,结束了一天劳作的郭川手握船舵,凝神望向远方。夕阳洒在他黝黑泛红的面庞上,海风微微扬起蓬松凌乱的卷发,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股沧桑孤独又满含柔情的味道——这是郭川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抹影像。在郭川失联后,朱悦涛常常反复播放这首《Hero》,从歌声中他仿佛能读懂郭川的心境。“这或许是一种信号,生活中那些曾经失去的、难以两全其美的东西,或许他越来越明白航海不是生活中的唯一。”郭川的小儿子已经上幼儿园了,他最羡慕的是妻子能去孩子的家长开放日,这种俗世的温暖越来越让他眷恋。而这次太平洋挑战归来,原本可能是一个句号。
(参考资料:《郭川的大洋梦》,黄剑著;《郭川:海上138天》,谢丁著。本文原载于2016年第49期杂志。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到乡村去」
▼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回复
举报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爱航海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2695
积分
41
帖子
1
精华
发布新话题
帖子排行榜
换一批
1
真便宜的游艇
2
2015年产56尺法国双体帆船出售
3
2019年产33尺法国游艇出售
4
2009年产88尺英国豪华游艇出售
5
极北
6
世帆联主席李全海:海帆赛已具备国际顶级赛事实力,期待更多参赛
1
新航程开启,兰卡威Rebak Island Marina集合
2
公示 | 关于2025-26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青岛号”大使船员入围名单
返回版块列表
千万粉丝的大本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发送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