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赛事报道 听老匠师讲述中式实体帆船故事 “就算人不在了,手艺得留下来”

来自: 北京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微信图片_20191108212001.jpg
木材制作的船身涂上五彩斑斓的颜色,
8艘中式传统实体帆船在赛船当中特别显眼。
“辽河口号”造船匠人李生基站在船上,用浓浓的东北口音唱起了渔民歌谣:“哈嘿呀,嘿呀哈!咋地啦,牙疼啦?换人嘛?上船呀!”
中国杯选手被古帆船吸引.jpg
深圳明德学校国际部的80多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曲唱罢,李生基化身成了“相声演员”:“来,大爷给你们介绍介绍这艘船!”
李生基介绍银锭船 (2).jpg
为了保护传承中式传统帆船的建造及操纵技艺,第十三届中国杯帆船赛与中华传统舟船协会合作,让中式实体帆船亮相赛场,进行巡航表演及展示。这些有着特殊来历的船引起了不小关注,参赛水手、赞助商都前来了解,深圳的学校也组织了学生前来观摩学习。
李生基介绍银锭船(1).jpg


当中式传统帆船的匠师得知有机会再造实体船时,可把他们高兴坏了,画图纸、选木材、做造型、制作零部件、上色……每个步骤都不含糊。中华传统舟船协会副秘书长盛文景说:“老匠师很久没做过中式实体船,只能做做模型。中国杯这次给他们一个机会再造实体船,虽然时间很紧,但他们非常开心。”
郑文祥在整理连家渔船.jpg
张兴华:把木船造好,让渔民安心
虽然木船已经逐渐被钢壳船取代,但“辽河口号”制造者张兴华没有放弃造木船的手艺,他是仅有的精通木船制造全部工序的匠师。张兴华入行近40年,为了造船经常跟渔民一起出海,他不断改进造船技艺,其中最出名的是将“麻板”(一种排船专用的腻子)用在“水密隔舱”技术中,增加船只的安全性,被业界广泛推广。
银锭船.jpg
张兴华自小对造船特别感兴趣,喜欢琢磨研究细节:“总想办法做结实,做得更耐用。我当过十几年渔民,知道一个渔民在海上遇到困难就很难办,附近的船也帮不了你。所以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船造好,不能在关键时刻出一点毛病,不然渔民难受。”
学生参观连家渔船.jpg
张兴华的船厂一直在做木船,他所在的辽宁地区有不少渔民喜欢用木船。“他们觉得心里踏实。如果给他个钢壳船,万一哪天出了问题,他们自己修不了,影响生计。木船就算出了点问题,他们可以做一些修补,用起来放心。”
张兴华承认现在传承这项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几乎不愿意学:“厂工人最年轻的也40岁了。”
盛文景透露,现在匠师的后代都有各自的工作,让他们了解中式传统帆船的制造工艺可以,但要让他们传承下来非常困难。“市场越来越小了,匠师的后代也要为了生计从事其他工作。”
左三为张兴华.jpg
郑文祥:就算大家只会做模型,我也开心
与李生基不同,郑文祥、郑瑞程父子用一种平静的方式在船上向参观的人们介绍下岐连家渔船的故事。“彩绘的颜色与渔民的喜好有关。传统的船底部是铁红色,渔民在海上活动大多喜欢颜色鲜艳一些,基本的搭配有红、蓝、黄这么几种。”看到有学生、赞助商对中式传统帆船感兴趣,郑瑞程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制作的船只,父亲郑文祥则在一旁补充内容。
郑家的先辈住在渔船上,一艘连家渔船就是他们的家。从郑文祥这一代开始,他们就搬到了岸上。郑文祥学习过中式传统帆船的制造工艺,以造船为生,他保留了不少造船图纸。这次到中国杯帆船赛邀请造船,郑文祥翻出了不少资料。郑瑞程说:“现在江浙地区的渔民基本不用木船了,连家渔船已经有30年没有出现。父亲只是平时做模型过过瘾。”
说着说着,郑文祥和郑瑞程都轻轻地拍了拍那艘连家渔船。郑瑞程说:“这次为了中国杯帆船赛手工造船。前后花了差不多3个月,11月刚刚做好,马上就送了过来。这艘船是中国渔民过去生活的缩影,也是对国家惠民政策的纪念。渔民上岸之后,逐渐有了更好的发展,也摆脱了生活条件匮乏的状况。虽然现在已经没什么人会用这种船了,但还是有必要将这些传统技艺保留下来。”
郑瑞程没有完全继承父亲的手艺,但是他热衷于让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除了协助父亲制作实体船、模型,郑瑞程还和父亲一起搜集造船资料,希望汇编成册,让这些技术通过文字、图纸的形式流传。此外,郑文祥还找到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到学校里讲课。目前郑文祥在职业技术学校担任讲师,传授木船制造技艺,让学生以制作模型的形式了解传统技艺与文化。
郑文祥觉得,在他去世之后大概就没有人会做这样的船了:“我希望以后提起中式传统帆船的时候,还有很多人知道这种传统文化。如果他会做一个帆船模型,那我就更开心了。”
图文组委会提供


相信命运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微信图片_20191108212001.jpg
木材制作的船身涂上五彩斑斓的颜色,
8艘中式传统实体帆船在赛船当中特别显眼。
“辽河口号”造船匠人李生基站在船上,用浓浓的东北口音唱起了渔民歌谣:“哈嘿呀,嘿呀哈!咋地啦,牙疼啦?换人嘛?上船呀!”
中国杯选手被古帆船吸引.jpg
深圳明德学校国际部的80多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曲唱罢,李生基化身成了“相声演员”:“来,大爷给你们介绍介绍这艘船!”
李生基介绍银锭船 (2).jpg
为了保护传承中式传统帆船的建造及操纵技艺,第十三届中国杯帆船赛与中华传统舟船协会合作,让中式实体帆船亮相赛场,进行巡航表演及展示。这些有着特殊来历的船引起了不小关注,参赛水手、赞助商都前来了解,深圳的学校也组织了学生前来观摩学习。
李生基介绍银锭船(1).jpg


当中式传统帆船的匠师得知有机会再造实体船时,可把他们高兴坏了,画图纸、选木材、做造型、制作零部件、上色……每个步骤都不含糊。中华传统舟船协会副秘书长盛文景说:“老匠师很久没做过中式实体船,只能做做模型。中国杯这次给他们一个机会再造实体船,虽然时间很紧,但他们非常开心。”
郑文祥在整理连家渔船.jpg
张兴华:把木船造好,让渔民安心
虽然木船已经逐渐被钢壳船取代,但“辽河口号”制造者张兴华没有放弃造木船的手艺,他是仅有的精通木船制造全部工序的匠师。张兴华入行近40年,为了造船经常跟渔民一起出海,他不断改进造船技艺,其中最出名的是将“麻板”(一种排船专用的腻子)用在“水密隔舱”技术中,增加船只的安全性,被业界广泛推广。
银锭船.jpg
张兴华自小对造船特别感兴趣,喜欢琢磨研究细节:“总想办法做结实,做得更耐用。我当过十几年渔民,知道一个渔民在海上遇到困难就很难办,附近的船也帮不了你。所以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船造好,不能在关键时刻出一点毛病,不然渔民难受。”
学生参观连家渔船.jpg
张兴华的船厂一直在做木船,他所在的辽宁地区有不少渔民喜欢用木船。“他们觉得心里踏实。如果给他个钢壳船,万一哪天出了问题,他们自己修不了,影响生计。木船就算出了点问题,他们可以做一些修补,用起来放心。”
张兴华承认现在传承这项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几乎不愿意学:“厂工人最年轻的也40岁了。”
盛文景透露,现在匠师的后代都有各自的工作,让他们了解中式传统帆船的制造工艺可以,但要让他们传承下来非常困难。“市场越来越小了,匠师的后代也要为了生计从事其他工作。”
左三为张兴华.jpg
郑文祥:就算大家只会做模型,我也开心
与李生基不同,郑文祥、郑瑞程父子用一种平静的方式在船上向参观的人们介绍下岐连家渔船的故事。“彩绘的颜色与渔民的喜好有关。传统的船底部是铁红色,渔民在海上活动大多喜欢颜色鲜艳一些,基本的搭配有红、蓝、黄这么几种。”看到有学生、赞助商对中式传统帆船感兴趣,郑瑞程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制作的船只,父亲郑文祥则在一旁补充内容。
郑家的先辈住在渔船上,一艘连家渔船就是他们的家。从郑文祥这一代开始,他们就搬到了岸上。郑文祥学习过中式传统帆船的制造工艺,以造船为生,他保留了不少造船图纸。这次到中国杯帆船赛邀请造船,郑文祥翻出了不少资料。郑瑞程说:“现在江浙地区的渔民基本不用木船了,连家渔船已经有30年没有出现。父亲只是平时做模型过过瘾。”
说着说着,郑文祥和郑瑞程都轻轻地拍了拍那艘连家渔船。郑瑞程说:“这次为了中国杯帆船赛手工造船。前后花了差不多3个月,11月刚刚做好,马上就送了过来。这艘船是中国渔民过去生活的缩影,也是对国家惠民政策的纪念。渔民上岸之后,逐渐有了更好的发展,也摆脱了生活条件匮乏的状况。虽然现在已经没什么人会用这种船了,但还是有必要将这些传统技艺保留下来。”
郑瑞程没有完全继承父亲的手艺,但是他热衷于让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除了协助父亲制作实体船、模型,郑瑞程还和父亲一起搜集造船资料,希望汇编成册,让这些技术通过文字、图纸的形式流传。此外,郑文祥还找到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到学校里讲课。目前郑文祥在职业技术学校担任讲师,传授木船制造技艺,让学生以制作模型的形式了解传统技艺与文化。
郑文祥觉得,在他去世之后大概就没有人会做这样的船了:“我希望以后提起中式传统帆船的时候,还有很多人知道这种传统文化。如果他会做一个帆船模型,那我就更开心了。”
图文组委会提供


相信命运
一个普通的人
117394积分
849帖子
0精华
帖子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