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人物传记 伦敦奥运会冠军徐莉佳走上体育画报,盼更多的中国人走进帆船。

来自: 山东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2-12-13 17:16 编辑

4.jpg

       体育画报讯  她在2012年成为中国帆船的象征,同时她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运动员的全新形象。而她只愿伦敦奥运会上的这枚金牌,让更多的中国人走进帆船,踏浪前行。
徐莉佳,中国杯帆船赛解不开的缘
       在深圳的10月24日起,中国杯帆船赛的新闻发布厅早就没了座位,众人拥挤得有些透不过气,大家都在等她。作为荣誉船员,徐莉佳受邀出战此次中国杯的比赛。
  不一会儿,她来了,跟在领导和赞助商的身后,戴一顶暗红色的帽子,穿一件浅灰色的短袖T恤搭配黑色运动裤。她把帽子压得很低,也很少抬头,翻看着桌子上的书本。
  几番讲话之后,新闻官给了众媒体一个提问徐莉佳的机会,坐在前排的记者得到了话筒,“奥运会夺金后,你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如何能更好地推广帆船运动?”
  “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帆船,走进帆船。我国的帆船事业起步较晚,但在欧美国家已是非常流行,到了周末他们会带着家人去晒太阳,感受海上的自由,”她的回答抑扬顿挫,“帆船不仅时尚也非常环保,从中能体会到很多乐趣。它适合任何人群,大帆船多是商业精英,像我的小帆船,老百姓都可以去体验。”
  但此时的她在前面几轮访问后,嗓音已经沙哑。她从包里拿出润喉喷雾剂,往口腔里喷了几下。
  她说起李娜,“读她的自传,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她的很多问题,我都碰到过。”
  她时而看着记者,时而盯着前方。记者的每个问题,她都会思忖一下再给出答案。她的听力的确不佳,有时要侧着右耳倾身向记者,“啊?你说什么?”
  问题再次重复,提高了几度的嗓门,显得有些不礼貌。“帆船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自由,与自然亲近,在大海上航行,抛开一切烦恼。”
  她忆起了快乐时光,2011年在澳大利亚珀斯举办的帆船世锦赛。她对那次航行念念不忘,海水碧绿,清澈见底,礁石色彩斑斓,反射着阳光,能看到海豚,有时还有鲨鱼。
  好似被带上了船。只可惜,航行戛然而止。“不好意思,你的采访只能到这里了,”新闻官突然出现。
  为了再次见到她,你在门外又等了半小时,“我想明早坐你的车去赛场,这样可以在路上采访。”她点点头,于是航行得以继续。
  第二天一早,她和好友陈佩娜从酒店餐厅走出,看见记者已经等候多时,赶忙问,“吃饭了吗?等我一下,收拾好东西马上下来。”
  她坐在副驾驶,你坐在后排。仍是一身运动装的她喷了几口润喉气雾剂。你得知,6点钟她就起床去健身房锻炼了一个小时。外出参加活动时,她就以这样的方式保持体能。
  “大海给你什么感觉?”
  “融为一体,在海上航行有种和大自然相融的感觉。大自然有种魅力,能启迪人类的心灵。”
  “在你眼中,大海是什么样的?”
  “五颜六色。有时风平浪静,温顺可人,有时碰到暴风雨,变得异常凶猛,发怒时能将生命吞噬。海洋的力量,人类是根本没法与之抗衡的。”
  她敬畏大海,并对帆船心存感激,是帆船带她驶进了大海。“帆船,增长了我的阅历,真切充实。”
  她扭过头来,伸出左手,将记者举着的录音笔接了过去,“我来拿着吧”。记者说了句谢谢,突然看到她左手上的一道伤疤,顺着食指延伸到手腕。
  这道伤疤来自今年1月,徐莉佳在美国参加帆船世界杯,28日夺冠,29日她选择户外(微博)骑行保持体能。那天下着小雨,路很滑,她骑到一座铁桥上,突然摔倒,猝不及防的她用左手撑向地面。等她站起身后,发现那只手已经没了知觉,当地医院的X光显示,左手第四掌骨骨折。
  此时距离伦敦奥运会只有半年,教练刘小马很担心,毕竟徐莉佳肩负着为中国乃至亚洲实现奥运会帆船金牌零的突破的重任。第二天他带着徐莉佳从洛杉矶直飞上海浦东,又从机场送至华山医院。所幸的是,手术很成功。
  家人都来了,送上安慰与祝福,病床上的徐莉佳很坦然。是啊,在她波澜壮阔的帆船生涯中,这不过是一次小小的颠簸。
徐莉佳儿时      
       她太调皮了。小时候根本就是个男孩子。
  妈妈在厨房烧菜,她凑过去摆弄刀具;爸爸在客厅用哑铃健身,她也非要做上几个;遇上外婆包饺子,她凑过去学擀饺子皮;放她出门,那就一天找不到人影了,爬墙,玩绳子,和男孩儿混在一起。
  妈妈徐云英当时在玩具厂工作,跑销售,常带着各种玩具回家,徐莉佳却从来不碰。一只毛茸茸的小熊猫,别的女孩会抱在怀中,放在枕边。她拿过来,坐上去,在地板上压来压去。
  父亲的教育方式很传统。有一次,因淘气遭到了父亲的责骂,她不开心,也不准备顺从,父亲撇下一句,“你走吧”。她真的走了,离开水城路的家,走了很远,看着上海滩街头流浪的人,心里想,“我要加入他们了。”边想边哭,边哭边走,没有回头。
  妈妈出去找到了她,“爸爸在气头上,让你走,你就走啊。”
  她以为,爸爸是认真的。“老爸,你总是说我不好,为什么不说我一点好呢?”爸爸没有给她答案。
  时至今日,徐俊法的管教依然严厉。从她的角度,父亲是为了她的成长。从父亲的角度,他担心女儿越走越远。
  北京奥运会上徐莉佳拿了铜牌后,徐俊法找她谈心,“佳佳,你离我们会越来越远的,不管习不习惯,你都将和普通人不一样了。”
  “爸爸只希望我像个普通人一样,不要太有个性,太要强。安定下来,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找个老公,生个小孩。他们心疼我在外面闯,”徐莉佳说。
  父亲的严厉,曾使她一度叛逆。她骨子里透着泼辣,敢做敢当,敢去搏。伦敦奥运会的金牌,就是她搏得的。
  这一次,启蒙教练张静没有跟随去英国,送行时,她拉住徐莉佳说:“最后一场比赛,能彻底改变你的命运。不到最后,难分胜负,你一定要顶住!”
  果然,前10轮比赛后,徐莉佳的净得分是33分,与荷兰名将鲍维米斯特尔排在前两位,比利时人范阿克尔紧随其后。
  “第三名,她拿过了,第二名,她不需要,她只想夺第一名。如果得不到,输也要输到最后,这是她的性格,”张静说。
  奖牌轮的航线较短,徐莉佳起航不利。爱尔兰选手墨菲跑在了最前面,她、鲍维米斯特尔和艾莉森·扬跟在后面。关键时刻,其余三个人向左驶去,徐莉佳却掉转船头,一个人向右驶去。这一幕看蒙了很多人:她在干什么?!
  夺冠后,徐莉佳解释自己判断对了航线。张静则说,这只是表象,“最后一枪,她搏了。不是第一就是第四!如果跑在一起,她肯定输。她的胆识和应变能力就是比那几个老外厉害,敢去搏不同的航线,她坚持到了最后。”
  国家队激光雷迪尔级教练刘小马是张静的丈夫,他说从专业角度看,选择航线分为两种,一是主动选,二是被动选,徐莉佳的选择介于两者之间,“她在起航前对我说,‘搏了’。”
“她的训练和比赛风格,就是一定要去搏。她今天能跑到金牌,源自她从小养成的‘搏’的习惯,”张静说,“别的孩子今天挨教练骂了,明天不敢再犯错,徐莉佳是不管的,今天你训她了,明天她照样来。她是在不断地犯错、改错中成为奥运会冠军的。”
         张静,被徐莉佳唤作“妈妈”,两人相识已经15年。她是中国第一批帆船运动员,退役后于1993年开始执教上海市OP级(Optimist)帆船队,一干就是20年。她把徐莉佳当作女儿,而女儿也和她一样,都是从泳池中走出,在海上扬起风帆。
  1992年,现任上海市游泳中心副主任的吉宏还在长宁区温水游泳池任教练,他们向区里65个幼儿园的中班招生。当时徐家还在水城路上,离泳池较远,等招生简章发到徐莉佳所在的幼儿园时,已是最后一张了。简章就贴在门口,徐云英在接女儿时看到了。她和丈夫都是爱好体育的人,加上5岁的女儿顽皮、好动,就把她送了过去。
  徐俊法自小爱踢球、跑步。徐云英年轻时玩过跳伞和射击,现在好打羽毛球。父亲下午4点将她从幼儿园送到泳池,晚上6点多再由母亲接回家。前三年,吉宏带她,后因工作调动,妻子江晔接手。这很像她后面的帆船之路,从张静到刘小马,夫妻间平稳交接,“我很幸运,遇上了好教练,他们对我都很了解,”徐莉佳说。
  江晔发现徐莉佳手脚协调,动作灵活,接受和模仿能力强,水感和耐力也很出色。她的主项是长距离自由泳,曾多次在上海市“六一杯”游泳比赛中名列前茅。
  “她训练非常刻苦,从未抱怨或者偷懒。有一次做引体向上,手上的皮磨破了,她仍然坚持,”江晔回忆。
  1997年6月,上海市游泳队二队在市少体校选拔苗子,父母带着徐莉佳去了。他们满怀信心,结果却大失所望。选拔主要针对游短距离、爆发力好的孩子,徐莉佳练的是长距离,她的个子也还没长起来。教练看了几眼,甚至没让她下水,就直接刷掉了。
  当时张静家就在市少体校附近,她经常到里面寻找帆船苗子,那天正赶上休息,她也过去了。徐莉佳母亲超过1.7米的身高吸引了张静的目光,而在得知她的女儿最终没被选中后,就对父母说:“来试试我们的项目吧,新型的,竞争的人少,或许能出成绩。”
  母亲不同意,一个女孩子,学学游泳读读书就行了,干嘛跑到外面去。父亲却觉得有点意思。他对一年前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拿到帆板金牌的中国香港选手 李丽珊有印象,以为是叫女儿去练帆板,他就答应了。
  两个星期的试训后,徐莉佳被留在队中,正式开始了帆船生涯。过去五年,她每天在直线泳道中折返,现在她驾着帆船游进无边的大海,翻涌的浪涛、莫测的航线,渐渐消失的海岸线,让她豁然开朗。
  她爱上了帆船和大海。每周六下午,父亲开车往返100多公里,将她从上海市郊的淀山湖训练基地接回来,周日刚吃完午饭,她就哭着闹着要回去。
  “她不是最有天赋的一个,很多运动员都比她聪明,但她是最认真的一个,”张静说。教练训话,其他人东张西望,只有徐莉佳探出脑袋,全神贯注。后来张静才发现她的听力有问题。
  “把舵柄挺高一点,”张静喊道。上海话中舵柄和肚皮的发音相似,徐莉佳听成了“把肚皮挺高一点”,她就把肚子挺了起来。
  “把书包拿上来,”张静吩咐。徐莉佳下楼,拿上来的却是面包。她听不清,也不叫你再说一遍,而是先去做,宁愿做错了再跑一次。
  队友张东霜常年和徐莉佳住一个房间,晚上熄灯后,两人就不聊天了。“我叫她,她听不见的。白天说话,她可以看着你的嘴唇,揣摩大意,关了灯就看不见了。她的听力只有正常人的50%。”
  然而,这并未给她操作帆船造成太大影响。发令枪都是听得见的,只是海上训练时,教练们会费些劲儿。他们买了个喇叭,教练艇开近她,面对面地喊话,她才能听见。
  听不清,让她做事反而更加专注。“帆船需要专注,”张静说,“船员要思维集中,眼睛看着风向线,观察水流变化,脑子快速思考下一秒该怎么跑。帆船是独立的,不同于赛艇,它不是一条线,对手跑的也不是同一条线,你的眼前会出现很多选择,精力不集中,你根本玩不了帆船。”
  1997年入队的徐莉佳,是张静带的第二批OP队员。OP级帆船是所有帆船级别中最小的,运动员年龄限定在15周岁以下,世界上大多数优秀的帆船选手都是从操练OP开始的。
  “20年前播下的种子,现在收获了,”张静说。然而,成功也是有代价的。张静的女儿刘诗琦常年跟外公生活,一家人从未合过影,刘诗琦就画了一张全家福,张静把它贴在了办公室里。“徐莉佳在诗琦面前很少叫我‘妈妈’的,她怕女儿吃醋。”
  OP级帆船比赛只需和同龄人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老队员转项,新人就会脱颖而出。徐莉佳在操船的第二年就拿到了全国冠军,但接下来两年的世锦赛却打得很不理想。1999年在法国,她名列第158。
  两年后世锦赛移师青岛,徐莉佳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夺下了自己第一个世界大赛冠军。比赛在7月13日结束,夺冠当天正值北京申奥成功。她对记者们说,希望能参加北京奥运会,把好运带到那一天。
  然而很快,她就遭受了生命中的一次重创。釜山亚运会后,她感到左腿疼,半夜都会疼醒,张静把她送到了华山医院。医生看过CT片子后说,“腿里有巨细胞瘤,不知道是良性还是恶性,一定要开刀。”
  什么?开刀!徐莉佳当然不同意,刚拿下亚运会冠军,她已经在憧憬两年后的雅典奥运会,她要去更宽广的海域,与百舸争流。
  手术,意味着放弃,但钻心的疼痛让她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她被抬进了手术室。那一晚是2002年12月24日,平安夜。
  手术刀从左腿膝盖旁侧切开,越切越深,然后刮骨。医生发现骨头深处还有巨细胞瘤,再将刀口扩大,继续刮骨。他们没想到会刮这么深,事先没准备植骨,当发现需要时,医院里没有合适的骨头,院领导打电话联系附近的医院,父亲徐俊法跑着将骨头取了回来。
  手术持续了六个小时。徐莉佳记得妈妈守在她身边一直在哭,她还记得那天晚上上海下了雪。那块骨头抵抗着她的身体。疼,夜里依然疼醒,腿也弯不了。
  她想放弃。放弃帆船,放弃体育。“我这个样子还能练下去吗?”她看着张静。
  “你不练,去干什么呢?回去读书,出去工作?坚持一下,看看恢复的情况,”张静给她希望,“北京奥运会,将是你的大好机会。”
  伤病可怕,但不如她骨子里的倔强可怕。手术后第三天,她尝试着用左脚尖点地走路。一周后,她扔掉了拐杖。两周后,她不顾众人反对回到了淀山湖训练基地。一到基地,她就开始了康复训练,腿不能弯,就扶着妈妈去力量房练上肢。半个月后,左腿稍稍能弯曲了,每天她就像拉韧带一样拉伸大腿。很快,她能小跑了,一瘸一拐的,张静劝她别跑了,她听不进去。
  “她是拼命三郎,”父亲拿女儿也没办法。
  “我不练,我难过,”徐莉佳说。
  养伤的那段日子,她有时间去做两件让她终生受益的事——学英语和读书。
  帆船是起源并盛行于欧洲的项目,英语是官方语言。徐莉佳曾因语言不精而在规则上吃亏,也无法和优秀的船手交流。张静告诉她,若想打到世界冠军,一定要学好英语。2000年,她断断续续地学起了单词和音标,手术之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为此她取消了午休,连吃饭前后和上洗手间的时间都利用上了,见缝插针。她学英语的热情让队友倪晓雯(微博)很钦佩,“我们学是三分钟热度,她能一直坚持。她不睡懒觉的,我早晨起床往窗外一看,她已经在读英语了。她还把单词贴在墙上,天天背。”
  同一寝室的张东霜的感受更为强烈。训练之余,她和队友上网、听歌、看电视,徐莉佳却过着另一种生活,除了学英语就是看书。“她爱看哲理的书,有关帆船规则的也看,有空也常练字。每个人的爱好不一样,学英语和看书就是她的爱好,”张东霜说。
  “做什么事她都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认准了就会做下去,”倪晓雯说,“自暴自弃?那不可能在徐莉佳的身上发生。”
  “当初是别人让我练,我才练,受伤以后,是自己主动想练了,”徐莉佳说,“知识的增长让我视野开阔,对帆船和对人生都有了更深的认知。我没被队友落下,反而进步的速度特别快。”
  张静将女儿交给了丈夫刘小马,2005年从欧洲级(Europe)转项激光雷迪尔级(Laser Radial)。雅典奥运会后,雷迪尔级取代欧洲级成为新的奥运会项目,徐莉佳的良机也随之而来。“对于欧洲级,她的身材偏大,而操作雷迪尔级,她的身高正适合,”刘小马表示。
  “她是我带过的所有队员中最具备职业素质和职业运动员训练思维的人,”刘小马评价,“她做任何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认准的事情,一定会坚持到底,力争做到最好。”
  短短八个月后,徐莉佳夺得了2006年激光雷迪尔级世锦赛冠军,那也是中国帆船运动首个奥运会项目的世界冠军。每当女儿出国比赛,父母都会上网刷成绩,一轮、两轮……第十二轮,夺冠后,她打来了越洋电话,“爸,我拿到了。”
  熬了几夜的徐俊法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担任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徐家位于上海西郊,距离虹桥机场有三公里的车程。房屋临街,楼下是几家超市和水果摊。2004年,父母把老房子卖掉,加上徐莉佳几年来积攒下的25万元奖金,买下了这套房子。70多平方米,小三居,徐莉佳有了自己的一个房间。
  当年住在水城路时,一家五口挤在20多方平的房子里,外公外婆一间,她和父母一间。她睡折叠床,上海的冬天很冷,每晚睡前她都让爸爸捂被子。
  徐家干净、整洁,家具和摆设很简单。客厅里摆放着一台大电视,那是徐莉佳夺取多哈亚运会激光雷迪尔级冠军后获得的奖励。徐家人很少看电视,用布蒙了起来。电视机柜里放着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很沉,用塑料袋包着,女儿从小到大获得的奖牌就放在里面。
  父母都已退休在家。母亲徐云英前阵子做了颈椎手术,戴着脖套行动不便。徐俊法养了几只画眉,每天早起去公园挂一挂。徐莉佳夺得伦敦奥运会金牌的那天早上,画眉鸟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徐俊法心里琢磨着,“长宁区一块铜牌了(唐奕,游泳),一块银牌了(王仪涵,羽毛球),该是金牌了吧,是不是佳佳呢?”
  谁又能想到,就在一年前,他的女儿差点与帆船永别——
  “身不适,信仰灰,乃敢与帆绝。失守信,丧众望,愿承千古罪。万念灰,自流浪,毋需再牵挂。心洗净,身康复,再与君相会。”2011年4月17日下午,身在上海的张静收到了徐莉佳的短信,她读了几遍,顿觉惶恐,赶紧回拨电话,对方已经关机。
  几位教练和队友也收到了这条短信,转眼一看,徐莉佳人早已不见。全队正在首都机场,准备去法国比赛。之前徐莉佳向领队借出了护照,说去找个朋友,就消失了。
  2009年全运会后离开,2011年4月归队,徐莉佳休养了一年半,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从校园回到训练场,她不适应,心急的她腰伤也复发了。
  她问队友,“你们是怎么坚持的?”队友们都愣了,她怎么了?这个问题是我们当年向她请教的啊。“你若对帆船没有感情,你会受不了的,”徐莉佳说,“在海上跑那么久,身上湿漉漉的,全身寒冷,每天还要在健身房里耗上两个多小时,日复一日。”
  她是中国帆船实现突破的希望,所有人都盯着她,而在这一刻,她选择了脆弱。
  她逃离机场去了北京火车站,她要回上海,她要回家,那个她最熟悉、最温暖的地方。她从黄牛手里买了一张晚间的站票,直接躲进了车站的咖啡厅。
  从北京到上海,人们四处搜索,将一条条信息塞进徐莉佳的手机和QQ。
  张静:不管你去哪里,都要先回来,让我们安心一点。
  父亲:你千万不要做傻事,没有你,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队友:你不回来,我们就在机场一直等。
  徐莉佳默默地坐在咖啡厅的一角,上网打开了QQ,无数个头像跳跃闪烁,对话框层层叠加,她细读了每一条留言,心中顿时充满愧疚,“所有的事我来承受就可以了,何必要牵连他人。”
  然后,她站起身,重返机场——在见到队友后,相拥而泣。航班在夜里12点准点飞向法国。
  时钟再次指向2012年8月6日。下午六点刚过,亲戚朋友和邻里街坊就挤进了徐家,一起等着比赛直播。人们满心期待,但也没忘了四年前,在同一个房间,类似的场景,在徐莉佳获得铜牌后,庆祝来得有些勉强。
  就在徐莉佳在英国韦茅斯港快速航行时,上海的时间却难熬得像是一种折磨。八点半,那一刻终于到来——在徐莉佳撞线的刹那,全家沸腾,全上海和全中国为之振奋,母亲徐云英晕了过去——身旁的人晃醒了她,眼泪却再也止不住。母亲回想起女儿过去二十年来的努力,从游泳到帆船,从雅典到北京,从一瘸一拐到扬帆海洋,“孩子太不容易了,靠着自己的勤奋一步步走出来。”
  父亲却很平静,但是当他得知女儿将担任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的旗手时,彻夜未眠,“代表整个国家,这是莫大的荣誉。”
  11月初,徐莉佳当选国际帆船联合会“年度最佳女运动员”。她的面孔成为中国帆船的象征,一如姚明之于中国篮球,李娜之于中国网球。帆船尽管小众,但却是一种独特而时尚的生活方式。徐莉佳则愿自己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成功,能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这项运动,走进这项运动,而为了这一切,尽管已是奥运会冠军,她丝毫没有懈怠。
  奥运会后,社会活动频繁,少了看书和学习的时间,她就在书房贴上学习计划,还在床头写了几张小纸条,“好好写每一个字”,“早晚普拉提”…… 每天她都会去小区附近的健身房练上两个小时,自己的床下还放着瑜伽垫、臂力器和握力器。
  和姚明一样,徐莉佳也是上海交大的学生。只不过当她压低帽子,走在校园上时,很少有人能认得出她。她很享受这份寂静,这份自由,这份激情,一如驾驶着她的帆船,踏浪前行。
大家蛇年愉快!
我要航海 来自: 北京海淀
民族的骄傲
2012-12-31 18:53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2-12-13 17:16 编辑

4.jpg

       体育画报讯  她在2012年成为中国帆船的象征,同时她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运动员的全新形象。而她只愿伦敦奥运会上的这枚金牌,让更多的中国人走进帆船,踏浪前行。
徐莉佳,中国杯帆船赛解不开的缘
       在深圳的10月24日起,中国杯帆船赛的新闻发布厅早就没了座位,众人拥挤得有些透不过气,大家都在等她。作为荣誉船员,徐莉佳受邀出战此次中国杯的比赛。
  不一会儿,她来了,跟在领导和赞助商的身后,戴一顶暗红色的帽子,穿一件浅灰色的短袖T恤搭配黑色运动裤。她把帽子压得很低,也很少抬头,翻看着桌子上的书本。
  几番讲话之后,新闻官给了众媒体一个提问徐莉佳的机会,坐在前排的记者得到了话筒,“奥运会夺金后,你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如何能更好地推广帆船运动?”
  “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帆船,走进帆船。我国的帆船事业起步较晚,但在欧美国家已是非常流行,到了周末他们会带着家人去晒太阳,感受海上的自由,”她的回答抑扬顿挫,“帆船不仅时尚也非常环保,从中能体会到很多乐趣。它适合任何人群,大帆船多是商业精英,像我的小帆船,老百姓都可以去体验。”
  但此时的她在前面几轮访问后,嗓音已经沙哑。她从包里拿出润喉喷雾剂,往口腔里喷了几下。
  她说起李娜,“读她的自传,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她的很多问题,我都碰到过。”
  她时而看着记者,时而盯着前方。记者的每个问题,她都会思忖一下再给出答案。她的听力的确不佳,有时要侧着右耳倾身向记者,“啊?你说什么?”
  问题再次重复,提高了几度的嗓门,显得有些不礼貌。“帆船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自由,与自然亲近,在大海上航行,抛开一切烦恼。”
  她忆起了快乐时光,2011年在澳大利亚珀斯举办的帆船世锦赛。她对那次航行念念不忘,海水碧绿,清澈见底,礁石色彩斑斓,反射着阳光,能看到海豚,有时还有鲨鱼。
  好似被带上了船。只可惜,航行戛然而止。“不好意思,你的采访只能到这里了,”新闻官突然出现。
  为了再次见到她,你在门外又等了半小时,“我想明早坐你的车去赛场,这样可以在路上采访。”她点点头,于是航行得以继续。
  第二天一早,她和好友陈佩娜从酒店餐厅走出,看见记者已经等候多时,赶忙问,“吃饭了吗?等我一下,收拾好东西马上下来。”
  她坐在副驾驶,你坐在后排。仍是一身运动装的她喷了几口润喉气雾剂。你得知,6点钟她就起床去健身房锻炼了一个小时。外出参加活动时,她就以这样的方式保持体能。
  “大海给你什么感觉?”
  “融为一体,在海上航行有种和大自然相融的感觉。大自然有种魅力,能启迪人类的心灵。”
  “在你眼中,大海是什么样的?”
  “五颜六色。有时风平浪静,温顺可人,有时碰到暴风雨,变得异常凶猛,发怒时能将生命吞噬。海洋的力量,人类是根本没法与之抗衡的。”
  她敬畏大海,并对帆船心存感激,是帆船带她驶进了大海。“帆船,增长了我的阅历,真切充实。”
  她扭过头来,伸出左手,将记者举着的录音笔接了过去,“我来拿着吧”。记者说了句谢谢,突然看到她左手上的一道伤疤,顺着食指延伸到手腕。
  这道伤疤来自今年1月,徐莉佳在美国参加帆船世界杯,28日夺冠,29日她选择户外(微博)骑行保持体能。那天下着小雨,路很滑,她骑到一座铁桥上,突然摔倒,猝不及防的她用左手撑向地面。等她站起身后,发现那只手已经没了知觉,当地医院的X光显示,左手第四掌骨骨折。
  此时距离伦敦奥运会只有半年,教练刘小马很担心,毕竟徐莉佳肩负着为中国乃至亚洲实现奥运会帆船金牌零的突破的重任。第二天他带着徐莉佳从洛杉矶直飞上海浦东,又从机场送至华山医院。所幸的是,手术很成功。
  家人都来了,送上安慰与祝福,病床上的徐莉佳很坦然。是啊,在她波澜壮阔的帆船生涯中,这不过是一次小小的颠簸。
徐莉佳儿时      
       她太调皮了。小时候根本就是个男孩子。
  妈妈在厨房烧菜,她凑过去摆弄刀具;爸爸在客厅用哑铃健身,她也非要做上几个;遇上外婆包饺子,她凑过去学擀饺子皮;放她出门,那就一天找不到人影了,爬墙,玩绳子,和男孩儿混在一起。
  妈妈徐云英当时在玩具厂工作,跑销售,常带着各种玩具回家,徐莉佳却从来不碰。一只毛茸茸的小熊猫,别的女孩会抱在怀中,放在枕边。她拿过来,坐上去,在地板上压来压去。
  父亲的教育方式很传统。有一次,因淘气遭到了父亲的责骂,她不开心,也不准备顺从,父亲撇下一句,“你走吧”。她真的走了,离开水城路的家,走了很远,看着上海滩街头流浪的人,心里想,“我要加入他们了。”边想边哭,边哭边走,没有回头。
  妈妈出去找到了她,“爸爸在气头上,让你走,你就走啊。”
  她以为,爸爸是认真的。“老爸,你总是说我不好,为什么不说我一点好呢?”爸爸没有给她答案。
  时至今日,徐俊法的管教依然严厉。从她的角度,父亲是为了她的成长。从父亲的角度,他担心女儿越走越远。
  北京奥运会上徐莉佳拿了铜牌后,徐俊法找她谈心,“佳佳,你离我们会越来越远的,不管习不习惯,你都将和普通人不一样了。”
  “爸爸只希望我像个普通人一样,不要太有个性,太要强。安定下来,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找个老公,生个小孩。他们心疼我在外面闯,”徐莉佳说。
  父亲的严厉,曾使她一度叛逆。她骨子里透着泼辣,敢做敢当,敢去搏。伦敦奥运会的金牌,就是她搏得的。
  这一次,启蒙教练张静没有跟随去英国,送行时,她拉住徐莉佳说:“最后一场比赛,能彻底改变你的命运。不到最后,难分胜负,你一定要顶住!”
  果然,前10轮比赛后,徐莉佳的净得分是33分,与荷兰名将鲍维米斯特尔排在前两位,比利时人范阿克尔紧随其后。
  “第三名,她拿过了,第二名,她不需要,她只想夺第一名。如果得不到,输也要输到最后,这是她的性格,”张静说。
  奖牌轮的航线较短,徐莉佳起航不利。爱尔兰选手墨菲跑在了最前面,她、鲍维米斯特尔和艾莉森·扬跟在后面。关键时刻,其余三个人向左驶去,徐莉佳却掉转船头,一个人向右驶去。这一幕看蒙了很多人:她在干什么?!
  夺冠后,徐莉佳解释自己判断对了航线。张静则说,这只是表象,“最后一枪,她搏了。不是第一就是第四!如果跑在一起,她肯定输。她的胆识和应变能力就是比那几个老外厉害,敢去搏不同的航线,她坚持到了最后。”
  国家队激光雷迪尔级教练刘小马是张静的丈夫,他说从专业角度看,选择航线分为两种,一是主动选,二是被动选,徐莉佳的选择介于两者之间,“她在起航前对我说,‘搏了’。”
“她的训练和比赛风格,就是一定要去搏。她今天能跑到金牌,源自她从小养成的‘搏’的习惯,”张静说,“别的孩子今天挨教练骂了,明天不敢再犯错,徐莉佳是不管的,今天你训她了,明天她照样来。她是在不断地犯错、改错中成为奥运会冠军的。”
         张静,被徐莉佳唤作“妈妈”,两人相识已经15年。她是中国第一批帆船运动员,退役后于1993年开始执教上海市OP级(Optimist)帆船队,一干就是20年。她把徐莉佳当作女儿,而女儿也和她一样,都是从泳池中走出,在海上扬起风帆。
  1992年,现任上海市游泳中心副主任的吉宏还在长宁区温水游泳池任教练,他们向区里65个幼儿园的中班招生。当时徐家还在水城路上,离泳池较远,等招生简章发到徐莉佳所在的幼儿园时,已是最后一张了。简章就贴在门口,徐云英在接女儿时看到了。她和丈夫都是爱好体育的人,加上5岁的女儿顽皮、好动,就把她送了过去。
  徐俊法自小爱踢球、跑步。徐云英年轻时玩过跳伞和射击,现在好打羽毛球。父亲下午4点将她从幼儿园送到泳池,晚上6点多再由母亲接回家。前三年,吉宏带她,后因工作调动,妻子江晔接手。这很像她后面的帆船之路,从张静到刘小马,夫妻间平稳交接,“我很幸运,遇上了好教练,他们对我都很了解,”徐莉佳说。
  江晔发现徐莉佳手脚协调,动作灵活,接受和模仿能力强,水感和耐力也很出色。她的主项是长距离自由泳,曾多次在上海市“六一杯”游泳比赛中名列前茅。
  “她训练非常刻苦,从未抱怨或者偷懒。有一次做引体向上,手上的皮磨破了,她仍然坚持,”江晔回忆。
  1997年6月,上海市游泳队二队在市少体校选拔苗子,父母带着徐莉佳去了。他们满怀信心,结果却大失所望。选拔主要针对游短距离、爆发力好的孩子,徐莉佳练的是长距离,她的个子也还没长起来。教练看了几眼,甚至没让她下水,就直接刷掉了。
  当时张静家就在市少体校附近,她经常到里面寻找帆船苗子,那天正赶上休息,她也过去了。徐莉佳母亲超过1.7米的身高吸引了张静的目光,而在得知她的女儿最终没被选中后,就对父母说:“来试试我们的项目吧,新型的,竞争的人少,或许能出成绩。”
  母亲不同意,一个女孩子,学学游泳读读书就行了,干嘛跑到外面去。父亲却觉得有点意思。他对一年前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拿到帆板金牌的中国香港选手 李丽珊有印象,以为是叫女儿去练帆板,他就答应了。
  两个星期的试训后,徐莉佳被留在队中,正式开始了帆船生涯。过去五年,她每天在直线泳道中折返,现在她驾着帆船游进无边的大海,翻涌的浪涛、莫测的航线,渐渐消失的海岸线,让她豁然开朗。
  她爱上了帆船和大海。每周六下午,父亲开车往返100多公里,将她从上海市郊的淀山湖训练基地接回来,周日刚吃完午饭,她就哭着闹着要回去。
  “她不是最有天赋的一个,很多运动员都比她聪明,但她是最认真的一个,”张静说。教练训话,其他人东张西望,只有徐莉佳探出脑袋,全神贯注。后来张静才发现她的听力有问题。
  “把舵柄挺高一点,”张静喊道。上海话中舵柄和肚皮的发音相似,徐莉佳听成了“把肚皮挺高一点”,她就把肚子挺了起来。
  “把书包拿上来,”张静吩咐。徐莉佳下楼,拿上来的却是面包。她听不清,也不叫你再说一遍,而是先去做,宁愿做错了再跑一次。
  队友张东霜常年和徐莉佳住一个房间,晚上熄灯后,两人就不聊天了。“我叫她,她听不见的。白天说话,她可以看着你的嘴唇,揣摩大意,关了灯就看不见了。她的听力只有正常人的50%。”
  然而,这并未给她操作帆船造成太大影响。发令枪都是听得见的,只是海上训练时,教练们会费些劲儿。他们买了个喇叭,教练艇开近她,面对面地喊话,她才能听见。
  听不清,让她做事反而更加专注。“帆船需要专注,”张静说,“船员要思维集中,眼睛看着风向线,观察水流变化,脑子快速思考下一秒该怎么跑。帆船是独立的,不同于赛艇,它不是一条线,对手跑的也不是同一条线,你的眼前会出现很多选择,精力不集中,你根本玩不了帆船。”
  1997年入队的徐莉佳,是张静带的第二批OP队员。OP级帆船是所有帆船级别中最小的,运动员年龄限定在15周岁以下,世界上大多数优秀的帆船选手都是从操练OP开始的。
  “20年前播下的种子,现在收获了,”张静说。然而,成功也是有代价的。张静的女儿刘诗琦常年跟外公生活,一家人从未合过影,刘诗琦就画了一张全家福,张静把它贴在了办公室里。“徐莉佳在诗琦面前很少叫我‘妈妈’的,她怕女儿吃醋。”
  OP级帆船比赛只需和同龄人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老队员转项,新人就会脱颖而出。徐莉佳在操船的第二年就拿到了全国冠军,但接下来两年的世锦赛却打得很不理想。1999年在法国,她名列第158。
  两年后世锦赛移师青岛,徐莉佳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夺下了自己第一个世界大赛冠军。比赛在7月13日结束,夺冠当天正值北京申奥成功。她对记者们说,希望能参加北京奥运会,把好运带到那一天。
  然而很快,她就遭受了生命中的一次重创。釜山亚运会后,她感到左腿疼,半夜都会疼醒,张静把她送到了华山医院。医生看过CT片子后说,“腿里有巨细胞瘤,不知道是良性还是恶性,一定要开刀。”
  什么?开刀!徐莉佳当然不同意,刚拿下亚运会冠军,她已经在憧憬两年后的雅典奥运会,她要去更宽广的海域,与百舸争流。
  手术,意味着放弃,但钻心的疼痛让她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她被抬进了手术室。那一晚是2002年12月24日,平安夜。
  手术刀从左腿膝盖旁侧切开,越切越深,然后刮骨。医生发现骨头深处还有巨细胞瘤,再将刀口扩大,继续刮骨。他们没想到会刮这么深,事先没准备植骨,当发现需要时,医院里没有合适的骨头,院领导打电话联系附近的医院,父亲徐俊法跑着将骨头取了回来。
  手术持续了六个小时。徐莉佳记得妈妈守在她身边一直在哭,她还记得那天晚上上海下了雪。那块骨头抵抗着她的身体。疼,夜里依然疼醒,腿也弯不了。
  她想放弃。放弃帆船,放弃体育。“我这个样子还能练下去吗?”她看着张静。
  “你不练,去干什么呢?回去读书,出去工作?坚持一下,看看恢复的情况,”张静给她希望,“北京奥运会,将是你的大好机会。”
  伤病可怕,但不如她骨子里的倔强可怕。手术后第三天,她尝试着用左脚尖点地走路。一周后,她扔掉了拐杖。两周后,她不顾众人反对回到了淀山湖训练基地。一到基地,她就开始了康复训练,腿不能弯,就扶着妈妈去力量房练上肢。半个月后,左腿稍稍能弯曲了,每天她就像拉韧带一样拉伸大腿。很快,她能小跑了,一瘸一拐的,张静劝她别跑了,她听不进去。
  “她是拼命三郎,”父亲拿女儿也没办法。
  “我不练,我难过,”徐莉佳说。
  养伤的那段日子,她有时间去做两件让她终生受益的事——学英语和读书。
  帆船是起源并盛行于欧洲的项目,英语是官方语言。徐莉佳曾因语言不精而在规则上吃亏,也无法和优秀的船手交流。张静告诉她,若想打到世界冠军,一定要学好英语。2000年,她断断续续地学起了单词和音标,手术之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为此她取消了午休,连吃饭前后和上洗手间的时间都利用上了,见缝插针。她学英语的热情让队友倪晓雯(微博)很钦佩,“我们学是三分钟热度,她能一直坚持。她不睡懒觉的,我早晨起床往窗外一看,她已经在读英语了。她还把单词贴在墙上,天天背。”
  同一寝室的张东霜的感受更为强烈。训练之余,她和队友上网、听歌、看电视,徐莉佳却过着另一种生活,除了学英语就是看书。“她爱看哲理的书,有关帆船规则的也看,有空也常练字。每个人的爱好不一样,学英语和看书就是她的爱好,”张东霜说。
  “做什么事她都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认准了就会做下去,”倪晓雯说,“自暴自弃?那不可能在徐莉佳的身上发生。”
  “当初是别人让我练,我才练,受伤以后,是自己主动想练了,”徐莉佳说,“知识的增长让我视野开阔,对帆船和对人生都有了更深的认知。我没被队友落下,反而进步的速度特别快。”
  张静将女儿交给了丈夫刘小马,2005年从欧洲级(Europe)转项激光雷迪尔级(Laser Radial)。雅典奥运会后,雷迪尔级取代欧洲级成为新的奥运会项目,徐莉佳的良机也随之而来。“对于欧洲级,她的身材偏大,而操作雷迪尔级,她的身高正适合,”刘小马表示。
  “她是我带过的所有队员中最具备职业素质和职业运动员训练思维的人,”刘小马评价,“她做任何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认准的事情,一定会坚持到底,力争做到最好。”
  短短八个月后,徐莉佳夺得了2006年激光雷迪尔级世锦赛冠军,那也是中国帆船运动首个奥运会项目的世界冠军。每当女儿出国比赛,父母都会上网刷成绩,一轮、两轮……第十二轮,夺冠后,她打来了越洋电话,“爸,我拿到了。”
  熬了几夜的徐俊法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担任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徐家位于上海西郊,距离虹桥机场有三公里的车程。房屋临街,楼下是几家超市和水果摊。2004年,父母把老房子卖掉,加上徐莉佳几年来积攒下的25万元奖金,买下了这套房子。70多平方米,小三居,徐莉佳有了自己的一个房间。
  当年住在水城路时,一家五口挤在20多方平的房子里,外公外婆一间,她和父母一间。她睡折叠床,上海的冬天很冷,每晚睡前她都让爸爸捂被子。
  徐家干净、整洁,家具和摆设很简单。客厅里摆放着一台大电视,那是徐莉佳夺取多哈亚运会激光雷迪尔级冠军后获得的奖励。徐家人很少看电视,用布蒙了起来。电视机柜里放着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很沉,用塑料袋包着,女儿从小到大获得的奖牌就放在里面。
  父母都已退休在家。母亲徐云英前阵子做了颈椎手术,戴着脖套行动不便。徐俊法养了几只画眉,每天早起去公园挂一挂。徐莉佳夺得伦敦奥运会金牌的那天早上,画眉鸟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徐俊法心里琢磨着,“长宁区一块铜牌了(唐奕,游泳),一块银牌了(王仪涵,羽毛球),该是金牌了吧,是不是佳佳呢?”
  谁又能想到,就在一年前,他的女儿差点与帆船永别——
  “身不适,信仰灰,乃敢与帆绝。失守信,丧众望,愿承千古罪。万念灰,自流浪,毋需再牵挂。心洗净,身康复,再与君相会。”2011年4月17日下午,身在上海的张静收到了徐莉佳的短信,她读了几遍,顿觉惶恐,赶紧回拨电话,对方已经关机。
  几位教练和队友也收到了这条短信,转眼一看,徐莉佳人早已不见。全队正在首都机场,准备去法国比赛。之前徐莉佳向领队借出了护照,说去找个朋友,就消失了。
  2009年全运会后离开,2011年4月归队,徐莉佳休养了一年半,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从校园回到训练场,她不适应,心急的她腰伤也复发了。
  她问队友,“你们是怎么坚持的?”队友们都愣了,她怎么了?这个问题是我们当年向她请教的啊。“你若对帆船没有感情,你会受不了的,”徐莉佳说,“在海上跑那么久,身上湿漉漉的,全身寒冷,每天还要在健身房里耗上两个多小时,日复一日。”
  她是中国帆船实现突破的希望,所有人都盯着她,而在这一刻,她选择了脆弱。
  她逃离机场去了北京火车站,她要回上海,她要回家,那个她最熟悉、最温暖的地方。她从黄牛手里买了一张晚间的站票,直接躲进了车站的咖啡厅。
  从北京到上海,人们四处搜索,将一条条信息塞进徐莉佳的手机和QQ。
  张静:不管你去哪里,都要先回来,让我们安心一点。
  父亲:你千万不要做傻事,没有你,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队友:你不回来,我们就在机场一直等。
  徐莉佳默默地坐在咖啡厅的一角,上网打开了QQ,无数个头像跳跃闪烁,对话框层层叠加,她细读了每一条留言,心中顿时充满愧疚,“所有的事我来承受就可以了,何必要牵连他人。”
  然后,她站起身,重返机场——在见到队友后,相拥而泣。航班在夜里12点准点飞向法国。
  时钟再次指向2012年8月6日。下午六点刚过,亲戚朋友和邻里街坊就挤进了徐家,一起等着比赛直播。人们满心期待,但也没忘了四年前,在同一个房间,类似的场景,在徐莉佳获得铜牌后,庆祝来得有些勉强。
  就在徐莉佳在英国韦茅斯港快速航行时,上海的时间却难熬得像是一种折磨。八点半,那一刻终于到来——在徐莉佳撞线的刹那,全家沸腾,全上海和全中国为之振奋,母亲徐云英晕了过去——身旁的人晃醒了她,眼泪却再也止不住。母亲回想起女儿过去二十年来的努力,从游泳到帆船,从雅典到北京,从一瘸一拐到扬帆海洋,“孩子太不容易了,靠着自己的勤奋一步步走出来。”
  父亲却很平静,但是当他得知女儿将担任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的旗手时,彻夜未眠,“代表整个国家,这是莫大的荣誉。”
  11月初,徐莉佳当选国际帆船联合会“年度最佳女运动员”。她的面孔成为中国帆船的象征,一如姚明之于中国篮球,李娜之于中国网球。帆船尽管小众,但却是一种独特而时尚的生活方式。徐莉佳则愿自己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成功,能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这项运动,走进这项运动,而为了这一切,尽管已是奥运会冠军,她丝毫没有懈怠。
  奥运会后,社会活动频繁,少了看书和学习的时间,她就在书房贴上学习计划,还在床头写了几张小纸条,“好好写每一个字”,“早晚普拉提”…… 每天她都会去小区附近的健身房练上两个小时,自己的床下还放着瑜伽垫、臂力器和握力器。
  和姚明一样,徐莉佳也是上海交大的学生。只不过当她压低帽子,走在校园上时,很少有人能认得出她。她很享受这份寂静,这份自由,这份激情,一如驾驶着她的帆船,踏浪前行。
大家蛇年愉快!
民族的骄傲
2012-12-31 18: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1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