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鸟船,又称绿眉毛,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为中国古代著名海船船型。
鸟船是浙江沿海一带的海船,其特点是船首形似鸟嘴,故称鸟船,古代浙江人认为是鸟衔来稻谷种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鱼米之乡,所以把船头做成鸟嘴状。由于鸟船船头眼上方有条绿色眉,故它又得名绿眉毛。
北宋乐史(930 - 1007)在《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福建泉州沿海有“泉郎,即州之夷户,亦曰游艇子,即卢循之余。晋末,卢循寇暴,为刘裕所灭,遗种逃叛,散居山海至今,种类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结兼庐海畔,随时移徙,不常厥所。船,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波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鸟船”。泉郎,又称白水郎,后来又称疍民。如文献所记,他们是东晋末年卢循、孙恩起义造反的水军后代,起义失败后,他们分散在江浙、闽粤沿海一带,依海为生,以船为家。他们建造的这种能够“冲波逆浪”的了鸟船,较为坚固,能够保证他们在船上生活。但这种独特造型的了鸟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据史书记载,领导那次暴动的卢循(?―411),曾经发明过一种称作“八艚舰” 的船舶,它“起四层,高十二丈”(沈约:《宋书》,卷一,武帝纪一)。船史专家认为,所谓的八艚舰就是将船舱分割成九个舱室的船只,也就是一种具有水密隔舱形式的舰船,因此,八艚舰被认为是水密隔舱的鼻祖。我们虽然没有八艚舰和了鸟船之间承继关系的证据,但这些在闽浙沿海生活的白水郎们建造的了鸟船,或许就是八艚舰的一种别称。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东晋时期依据八艚舰原型发展成了鸟船,然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发明了具有水密隔舱结构的不仅宜居且适于远航的海船。正是依靠性能如此优良的船舶,南宋朝廷在初创时期巩固了长江口一带及以南沿海的防线,站稳了脚跟并开拓了更多的海外航线,在经济上保证了王朝的延续。
何汝宾《兵录》鸟船图
北宋宣和四年(1122),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从浙江明州(宁波)出发到今朝鲜的开城。使团出发前,宋徽宗“诏有司更造二舟,大其制而增其名,一曰鼎新利涉怀远康济神舟,二曰循流安逸通济神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海道一神舟)。这里强调的是“更造”旧船而不是添造新船,这种专为正使和副使乘坐的大船被称作“神舟”,其船“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所以晖赫皇华,震慑海外,超冠今古,是宜丽人迎诏之日,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也”(同上注)。而使团随行人员乘坐的船舶称作客舟,则“先期委福建、两浙监司顾募客舟,复令明州装饰,略如神舟,具体而微”。显然,神舟与客舟都属于同一种船型,客舟更是从民间“顾募”而来,在宁波根据外交的需要加以装饰。神舟与客舟,仅有大小不同的差别,船型都是一样的。北宋末年,形制到底如何呢?据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其制,皆以全木巨枋搀迭而成,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其中分为三处,前一仓不安艎板,惟于底安灶与水柜,正当两樯之间也。其下即兵甲宿棚,其次一仓装作四室,又其后一仓谓之㢗屋,高及丈余,四壁施窗户如房屋之制。上施栏楯,朱绘华焕而用帟幕增饰,使者官属各以阶序分居之。上有竹篷,平时积迭,遇雨则铺盖周密。然舟人极畏㢗高,以其拒风,不若仍旧为便也。船首两颊柱中有车轮,上绾籐索,其大如椽,长五百尺,下垂碇石,石两旁夹以二木钩船,未入洋近山抛泊,则放碇着水底,如维缆之属,舟乃不行。若风涛紧急,则加游碇,其用如大碇而在其两旁,遇行则卷其轮而收之。后有正柂,大小二等,随水浅深更易。当㢗之后,从上插下二棹,谓之三副柂,惟入洋则用之。又于舟腹两旁缚大竹为橐以拒浪。装载之法,水不得过橐以为轻重之度,水棚在竹橐之上。每舟十橹,开山入港,随潮过门,皆鸣橹而行。篙师跳踯号叫,用力甚至。而舟行终不若驾风之快也,大樯高十丈,头樯高八丈,风正则张布帆五十幅,稍偏则用利篷左右翼张,以便风势。大樯之巅,更加小帆十幅,谓之野狐帆。风息则用之,然风有八面,唯当头不可行。其立竿以鸟羽候风所向,谓之五两。大抵难得正风,故布帆之用,不若利篷翕张之能顺人意也。海行不畏深,惟惧浅。阁以舟底不平,若潮落则倾覆不可救,故常以绳垂铅硾以试之。每舟篙师、 水手可六十人,惟恃首领熟识海道,善料天时人事而得众情。故若一有仓卒之虞,首尾相应如一人,则能济矣。若夫神舟之长阔、高大,什物、器用、人数皆三倍于客舟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海道一,客舟)。这里不厌其烦地转录如此之长的史料,是因为这段资料极其宝贵,它是我国文献中保存下来的一份最完整也是最早的有关船型及内部结构的资料。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路允迪使团乘坐神舟和客舟,其外形和内部结构果然与白水郎的了鸟船基本吻合,可以说是放大的了鸟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