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郑和,生活在北京

2011-9-10 09:13 · 改版数据备份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郑和像 供图/陆元

郑和像 供图/陆元(1/5张)   办公室在恭俭 家住三不老 带回西洋石料建飞虹桥———

  郑和祖上是北京的“市长”

  《明史·郑和列传》记述明成祖发动下西洋的动机说:“成祖疑惠帝(即生死不明的建文帝朱允Χ)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很多人奇怪,如此重要的使命,怎么交由一个太监去实施?其实,郑和是阿拉伯贵族出身,他是元朝咸阳王赛典赤的6世孙。史书说郑和生得高大威猛、相貌威严,又有军事经验,是自幼在明成祖身边长大的亲信,所以郑和堪称是担当出使重任的不可替代的人选。

  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成吉思汗》中有这样的情节:1218年,西域大国花剌子模劫夺了蒙古的骆驼商队,成吉思汗愤怒地发兵西征。住在不花剌城的阿拉伯贵族赛典赤就在此次战争中归顺了成吉思汗。此后赛典赤在元世祖忽必烈手下做过“燕京宣抚使”,即今北京地区的地方官,相当于北京市的市长。后来赛典赤又镇守云南6年,他的后代被元朝封为“滇阳侯”,驻防昆阳,即今云南滇池南岸的晋宁县。

  当时穆罕默德的汉译写法是“马哈默德”,不少信徒都以“马”为姓,以示虔诚。郑和的祖辈也由此姓马,这就是人们常说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的来历。郑和原名“马三保”。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傅友德和沐英率军30万征讨仍在元朝残余势力统治下的云南,郑和的父亲死于战争,10岁的郑和被掳入军中,阉割为童仆。三年后,朱元璋命傅友德北上,做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的部下,郑和缘此进入燕王府,侍奉朱棣。

  1399年,燕王朱棣从北平发兵去南京抢夺侄儿建文帝的皇位,28岁的郑和在战斗中大显身手,屡建战功。朱棣做了皇帝之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赐马三保名为“郑和”,提拔他做了内官监太监。

  ●什么是西洋?

  内水为“湖”,近水为“海”,远水为“洋”。《明史·外国列传》载:“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也就是说,以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文莱为界,以东的太平洋为“东洋”,以西的印度洋为“西洋”。这个“西洋”,也包含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后称为“南洋”的地区。

  1405年-1433年,历时29年的七下西洋过程中,郑和船队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的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明史·郑和列传》在记述郑和“所历凡三十余国”时,具体列出了占城(越南)爪哇(印尼)等37国的名单。在《郑和列传》的结尾处写道:“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郑)和亦老且死。自(郑)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郑)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文/陆元本版摄影/魏有强

  皇家工程局长官郑和恭俭胡同办公

  在明代,“太监”并非阉人的泛称,而是官职。《明史·职官志》记载,由阉人掌管的皇家内府共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其长官称“太监”,是正四品官衔。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内官监设在恭俭胡同,今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景山前街、北海东墙以外的狭长地段,明代都是内官监的地盘。此处至今留有“油漆作”、“大石作”等胡同,昔日皆为内官监下属的作坊。内官监负责建筑宫殿、营造皇陵,职能类似皇家工程局。清代内官监转化成“内宫监胡同”,民国编制胡同门牌时,谐音雅化为“恭俭胡同”。

  郑和带回的石料建成南池子飞虹桥

  南池子大街两侧,在明代为皇家南宫,其中的龙德殿背后,原有一座飞虹桥。多部记述北京风貌的书籍,如明《长安客话》、清《宸垣识略》、民国《燕都丛考》,都说飞虹桥石料精美,雕有华丽的鱼龙海兽,非中国固有,系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所带回。

  现在飞虹桥已经不存,但是在今南池子大街却留下了飞龙桥胡同这个地名。

  郑和的豪宅建在三不老胡同

  清代尊称太监为“公公”,明代尊称太监为“老爹”,尽管他不一定是个老头。郑和原名“马三保”,他所居住的胡同明代称为“三保老爹胡同”,清代转化成“三不老胡同”。三不老胡同在今德胜门内大街路西。

  明成祖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前他已常住北京多年。郑和历次下西洋返回后都要向皇帝复命述职,所以他在北京建有住宅。郑和的权势相当显赫,有资料称,他在三保老爹胡同的宅邸很是豪华,装饰着不少从西洋带回的宝物。郑和也可以说算是一个北京人。

  昨天是郑和七下西洋首次出发600周年纪念日。航海家郑和与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祖上曾是北京市的“市长”(元朝燕京宣抚使)、郑和的“办公室”就在恭俭胡同,居住地现在叫三不老胡同。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郑和像 供图/陆元

郑和像 供图/陆元(1/5张)   办公室在恭俭 家住三不老 带回西洋石料建飞虹桥———

  郑和祖上是北京的“市长”

  《明史·郑和列传》记述明成祖发动下西洋的动机说:“成祖疑惠帝(即生死不明的建文帝朱允Χ)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很多人奇怪,如此重要的使命,怎么交由一个太监去实施?其实,郑和是阿拉伯贵族出身,他是元朝咸阳王赛典赤的6世孙。史书说郑和生得高大威猛、相貌威严,又有军事经验,是自幼在明成祖身边长大的亲信,所以郑和堪称是担当出使重任的不可替代的人选。

  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成吉思汗》中有这样的情节:1218年,西域大国花剌子模劫夺了蒙古的骆驼商队,成吉思汗愤怒地发兵西征。住在不花剌城的阿拉伯贵族赛典赤就在此次战争中归顺了成吉思汗。此后赛典赤在元世祖忽必烈手下做过“燕京宣抚使”,即今北京地区的地方官,相当于北京市的市长。后来赛典赤又镇守云南6年,他的后代被元朝封为“滇阳侯”,驻防昆阳,即今云南滇池南岸的晋宁县。

  当时穆罕默德的汉译写法是“马哈默德”,不少信徒都以“马”为姓,以示虔诚。郑和的祖辈也由此姓马,这就是人们常说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的来历。郑和原名“马三保”。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傅友德和沐英率军30万征讨仍在元朝残余势力统治下的云南,郑和的父亲死于战争,10岁的郑和被掳入军中,阉割为童仆。三年后,朱元璋命傅友德北上,做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的部下,郑和缘此进入燕王府,侍奉朱棣。

  1399年,燕王朱棣从北平发兵去南京抢夺侄儿建文帝的皇位,28岁的郑和在战斗中大显身手,屡建战功。朱棣做了皇帝之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赐马三保名为“郑和”,提拔他做了内官监太监。

  ●什么是西洋?

  内水为“湖”,近水为“海”,远水为“洋”。《明史·外国列传》载:“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也就是说,以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文莱为界,以东的太平洋为“东洋”,以西的印度洋为“西洋”。这个“西洋”,也包含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后称为“南洋”的地区。

  1405年-1433年,历时29年的七下西洋过程中,郑和船队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的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明史·郑和列传》在记述郑和“所历凡三十余国”时,具体列出了占城(越南)爪哇(印尼)等37国的名单。在《郑和列传》的结尾处写道:“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郑)和亦老且死。自(郑)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郑)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文/陆元本版摄影/魏有强

  皇家工程局长官郑和恭俭胡同办公

  在明代,“太监”并非阉人的泛称,而是官职。《明史·职官志》记载,由阉人掌管的皇家内府共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其长官称“太监”,是正四品官衔。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内官监设在恭俭胡同,今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景山前街、北海东墙以外的狭长地段,明代都是内官监的地盘。此处至今留有“油漆作”、“大石作”等胡同,昔日皆为内官监下属的作坊。内官监负责建筑宫殿、营造皇陵,职能类似皇家工程局。清代内官监转化成“内宫监胡同”,民国编制胡同门牌时,谐音雅化为“恭俭胡同”。

  郑和带回的石料建成南池子飞虹桥

  南池子大街两侧,在明代为皇家南宫,其中的龙德殿背后,原有一座飞虹桥。多部记述北京风貌的书籍,如明《长安客话》、清《宸垣识略》、民国《燕都丛考》,都说飞虹桥石料精美,雕有华丽的鱼龙海兽,非中国固有,系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所带回。

  现在飞虹桥已经不存,但是在今南池子大街却留下了飞龙桥胡同这个地名。

  郑和的豪宅建在三不老胡同

  清代尊称太监为“公公”,明代尊称太监为“老爹”,尽管他不一定是个老头。郑和原名“马三保”,他所居住的胡同明代称为“三保老爹胡同”,清代转化成“三不老胡同”。三不老胡同在今德胜门内大街路西。

  明成祖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前他已常住北京多年。郑和历次下西洋返回后都要向皇帝复命述职,所以他在北京建有住宅。郑和的权势相当显赫,有资料称,他在三保老爹胡同的宅邸很是豪华,装饰着不少从西洋带回的宝物。郑和也可以说算是一个北京人。

  昨天是郑和七下西洋首次出发600周年纪念日。航海家郑和与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祖上曾是北京市的“市长”(元朝燕京宣抚使)、郑和的“办公室”就在恭俭胡同,居住地现在叫三不老胡同。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我要航海网创始人
219477积分
5969帖子
58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