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郑和身世 生死年月

2011-9-10 08:52 · 改版数据备份
来自: Reserved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明史》三○四一节上说:“郑和,云南人。”现在考得郑和的原姓为马,昆阳(即云南的一个县)人,是一个回教徒。因为中国传统的习惯,有些地方大儿子称老大,二儿子称老二,第三个儿子称老三。又有些地方,大儿子往往称阿大,二儿子称阿二,三儿子称阿三。有些地方大儿子称大宝,二儿子称二宝,三儿子则称三宝。郑和之称三宝,也是他的小名。而太监的通用名称,有的用“三保”两字,于是后来被称为“三保太监”,乃由此而来。

  其实汉唐风气,儿子多数被称为郎。徐福到日本时,日本人还在石器时代,他们的人民还没有姓和名,后来便以生于山野的,就称为山野一郎或二郎,生于田中的,就称作田中一郎或二郎、三郎,生于池边的就称为池边三郎或五郎,这与郑和父亲的第三个儿子称三宝是相同的。

  郑和的祖先是谁呢?据徐玉虎所著《郑和评传》所载,法国汉学专家伯希和的考证说:“郑和之殁在一四三一年(明宣宗宣德六年)确是一种误会。此殁年在翟理斯(Giles)的人名辞典中(二七二条)虽见著录,可是后面加了一个疑问符号。古朗(Conrantt)的目录(四○二四则)曾为之转录。近来恒慕义(Hummel)在他所撰一个中国史家的自传中(一三七页),也照样地转录。考据郑和第七次奉命通使南海之时,在一四三○年六月,以王景弘为副,他们经苏门答腊(Sumatra)、忽鲁谟斯(Hormuz,今霍尔木兹岛。——编注)等国。考证费信足本《星槎胜览》,卷首所载旅行次数,同经历的国名,说他在宣德宣宗六年,随郑和经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而在一四三三年回京,这“一四三○”同“一四三一”两个出发年代之差异,不难解释。郑和在一四三一年,全年逗留浙江、福建两地,并确定他归京(南京)之时,在一四三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其中毫无使人想到郑和殁于中途之事。又一方面,一四三四年时,王景弘曾单独往使苏门答腊(《明史》卷三百二十五),郑和此时已死,或者年老不能作第八次之旅行。他死的地方应是南京,其墓尚在。”(冯承钧译《郑和下西洋考》)

  伯氏所说郑和的死年,相差不远,一四三四年王景弘的单独出使,与郑和的死或病或年老有莫大的关系。否则的话,第八次的出使不会少了郑和的。至于郑和究竟死于何地,及墓坟的所在地,人们尚不知道。依同治、上江两县志所载,南京牛首山(在南京城南二十七里,高二百四十八米),有陈宣帝显宁陵、宋王益墓、尚书兵部郎中刁墓、明太祖李贤妃墓、驸马梅殷墓、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麓)、知府王统墓。但郑和的墓,在山北四五里,有明守备南京司礼太监郑和墓而已。(详见朱《金陵古迹图考》)?

  同时吴晗对郑和的死也有所考证:“明初,诸将用兵边境,郑和即当洪武(太祖)十四年(1381)定云南时所俘幼童。初侍燕王时,其年当在十岁以内。靖难兵起时,适为三十岁左右壮年军官,嗣后七次奉使海外,历成祖、宣宗二朝,最后一次的出使,为宣宗五年(长乐碑记为六年,西元一四三一年),不久即老死。则其生卒年约为西元一三七一年至西元一四三五年。存年约六十五岁。”(《清华学报》十一卷,第一期吴晗《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

  束世徵氏说:“《明史·郑和传》的缺点,是没有郑和生卒年月,照‘和亦老且死’看来,大约死于宣德间。宣德八年(1433)回国,宣德只有十年,宣德十年(1435)九月,英宗(正统)以王振掌司礼监,司礼监本是郑和的本官,王振想是郑和死后继任的。郑和的卒年,据此推算,大约是在宣德十年。洪武(太祖)十三年(1380),燕棣立国,十五年(1382),郑和之父马哈只死,郑和事燕王于藩邸,年龄不得过十岁,他的生年,约在洪武太祖六年(1373)以后。享年约六十岁。”见《郑和南征记》。

  又徐玉虎说:“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辛亥,死在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乙卯,享年六十五岁。”这就确定得多了。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明史》三○四一节上说:“郑和,云南人。”现在考得郑和的原姓为马,昆阳(即云南的一个县)人,是一个回教徒。因为中国传统的习惯,有些地方大儿子称老大,二儿子称老二,第三个儿子称老三。又有些地方,大儿子往往称阿大,二儿子称阿二,三儿子称阿三。有些地方大儿子称大宝,二儿子称二宝,三儿子则称三宝。郑和之称三宝,也是他的小名。而太监的通用名称,有的用“三保”两字,于是后来被称为“三保太监”,乃由此而来。

  其实汉唐风气,儿子多数被称为郎。徐福到日本时,日本人还在石器时代,他们的人民还没有姓和名,后来便以生于山野的,就称为山野一郎或二郎,生于田中的,就称作田中一郎或二郎、三郎,生于池边的就称为池边三郎或五郎,这与郑和父亲的第三个儿子称三宝是相同的。

  郑和的祖先是谁呢?据徐玉虎所著《郑和评传》所载,法国汉学专家伯希和的考证说:“郑和之殁在一四三一年(明宣宗宣德六年)确是一种误会。此殁年在翟理斯(Giles)的人名辞典中(二七二条)虽见著录,可是后面加了一个疑问符号。古朗(Conrantt)的目录(四○二四则)曾为之转录。近来恒慕义(Hummel)在他所撰一个中国史家的自传中(一三七页),也照样地转录。考据郑和第七次奉命通使南海之时,在一四三○年六月,以王景弘为副,他们经苏门答腊(Sumatra)、忽鲁谟斯(Hormuz,今霍尔木兹岛。——编注)等国。考证费信足本《星槎胜览》,卷首所载旅行次数,同经历的国名,说他在宣德宣宗六年,随郑和经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而在一四三三年回京,这“一四三○”同“一四三一”两个出发年代之差异,不难解释。郑和在一四三一年,全年逗留浙江、福建两地,并确定他归京(南京)之时,在一四三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其中毫无使人想到郑和殁于中途之事。又一方面,一四三四年时,王景弘曾单独往使苏门答腊(《明史》卷三百二十五),郑和此时已死,或者年老不能作第八次之旅行。他死的地方应是南京,其墓尚在。”(冯承钧译《郑和下西洋考》)

  伯氏所说郑和的死年,相差不远,一四三四年王景弘的单独出使,与郑和的死或病或年老有莫大的关系。否则的话,第八次的出使不会少了郑和的。至于郑和究竟死于何地,及墓坟的所在地,人们尚不知道。依同治、上江两县志所载,南京牛首山(在南京城南二十七里,高二百四十八米),有陈宣帝显宁陵、宋王益墓、尚书兵部郎中刁墓、明太祖李贤妃墓、驸马梅殷墓、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麓)、知府王统墓。但郑和的墓,在山北四五里,有明守备南京司礼太监郑和墓而已。(详见朱《金陵古迹图考》)?

  同时吴晗对郑和的死也有所考证:“明初,诸将用兵边境,郑和即当洪武(太祖)十四年(1381)定云南时所俘幼童。初侍燕王时,其年当在十岁以内。靖难兵起时,适为三十岁左右壮年军官,嗣后七次奉使海外,历成祖、宣宗二朝,最后一次的出使,为宣宗五年(长乐碑记为六年,西元一四三一年),不久即老死。则其生卒年约为西元一三七一年至西元一四三五年。存年约六十五岁。”(《清华学报》十一卷,第一期吴晗《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

  束世徵氏说:“《明史·郑和传》的缺点,是没有郑和生卒年月,照‘和亦老且死’看来,大约死于宣德间。宣德八年(1433)回国,宣德只有十年,宣德十年(1435)九月,英宗(正统)以王振掌司礼监,司礼监本是郑和的本官,王振想是郑和死后继任的。郑和的卒年,据此推算,大约是在宣德十年。洪武(太祖)十三年(1380),燕棣立国,十五年(1382),郑和之父马哈只死,郑和事燕王于藩邸,年龄不得过十岁,他的生年,约在洪武太祖六年(1373)以后。享年约六十岁。”见《郑和南征记》。

  又徐玉虎说:“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辛亥,死在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乙卯,享年六十五岁。”这就确定得多了。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