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户外探险》杂志约稿---操舟记,许路的中国帆船梦。

2013-7-21 10:52 · 航海杂志-x
来自: 山东烟台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3-7-21 10:54 编辑

2.png

       我的生活有两条线,一条是诏安老家的大帆船-金华兴号-太平公主号-筷子号-大溪地自由号-南台II号,另一条线是厦门港-大理-梅里雪山。中式传统木帆船是我的生命密码,它象征父辈曾有的辉煌,也许我永远不能超越,但却不能遗忘。每当我牵着儿子的小手在海滩渔村行走,总想起儿时跟在父亲后面穿行的情形,希望很多年之后儿子也会带着他自己的儿子,走在父辈曾经走过的故乡海滨。

       我们都走在路上,总有一些萦绕在心底的梦想让我们像牛一样的耕作,乐此不疲,就像我的中国帆船梦。

       在我很小的时候,来自福建诏安老家的大帆船时常停靠在厦门鹭江道码头,我和当医生的父亲一起上船,父亲与老家的朋友泡茶下棋,我则在帆船的各各角落寻找货舱遗落的花生。黄昏的橘色光线在缭绳上随海风跳跃,世界弥漫在淡淡鱼腥和有节奏的涛声中,这是中国帆船留给我最贴切的记忆。

       老家的大帆船不时出现在后来的梦境中,我很努力却始终没有办法看清楚全貌。我猜想那极有可能是中国海岸线上最后一批航海木帆船,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时光往前走,我一直在回溯,寻找那些消失的中国帆船踪迹。幻想着有那么一天,驾船出海,与风随行,登上自由的土地,去过惬意的生活。

       托尔·海尔达尔、提姆·谢韦仑、尹明吉等的航海故事随之而来,它们复原建造古代航海船筏,以再现式的航行,验证传说中先人的伟大航程或自己的学术假说。一定是那种已在现代社会湮没的罗曼蒂克情怀,激励着他们去实施这样的学术探险,它源自远古,因孤独的释放,弥漫到神经末梢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

       从梦想回到现实,怎样复原出一艘古代的帆船去远航?这需要两个基本条件,造船法式和造船师傅,前者被夹杂在史林古籍中,需要进行精深的史料学文献学研究,后者则隐没在江湖里,需要费时费力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当感性把接力棒传给理性,不知不觉就滑进了生产技术史和船舶考古领域。

      在随之而来的文献学研究中发现,原来中国帆船的技术史研究在西方,一百年前一位法国远东舰队军官业余研究的系列著述,随便抽出一本都要比当今国内船史专家的所有东西来得精彩。以往的研究成果付诸阙如,只得史海钩沉,而持续的福建海洋线田野调查,也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2004年5月的一个下午,走在福建海岸行考察的最后一站,一艘悬挂3面巨大白帆的老帆船梦境般地出现在眼前,金华兴号,她历经沧桑的身躯,千疮百孔的破旧风帆,就像是对着大海发出的最后叹息。

       那段时间我正在进行一个用中国帆船做环球航行探险的项目可行研究,这艘中国海岸线留存的最后一艘大型传统帆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样本,让我第一次有机会体验传统帆船的操驾。我说通船主让我直接住进他们家,历时半年田野调查、随船作业和航行测试。

       好景不长,当地政府因这艘老帆船的船证年限过期欲行强制拆解。在接到第二次强制拆船通知书之后,我的伙伴替船主找到珠海的一家私人收购者,在某个天未亮的凌晨,仓促地将庞大的金华兴号悄悄开出东山湾,前往珠海。我有幸亲历了这次难忘的长距离外海航行。九天八夜、三百三十海里,我的角色在研究者、记录者、体验船员乃至临时水手中转换。

       2005年开始召集几名伙伴筹划复原建造一艘可以越洋远航的福建帆船,开往非洲东海岸或是北美洲西岸,通过航行实验来验证中国帆船的远航能力。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但太平公主号建造工程一开始就为资金短缺困难所困扰,团队内部也因为船只所有权、船身卖广告以及是否装辅助引擎而谎称无动力等无聊的纷争而走向分裂,

       三年后,当太平公主号从厦门五缘湾启航时,我却站在岸上。台籍团队接管了太平公主号,曾经的伙伴或是回家转行,或是上船当普通水手,当然还有人成了老大,这也为一年之后她最终在航归台湾的前夜富有争议的沉没埋下伏笔。

       有了这样的教训,一个新的目标很快又确立了——造一艘属于自己的10米小帆船,写一本中国帆船操驾与航海术的书,然后带上家人随心所欲地远航。我把计划中自己的帆船取名叫做筷子号,希望他像国人使用的筷子一样平实而可靠。

       在编织美梦和应对麻烦的同时,技术可行性也从设想逐渐进展到论证,复原帆船的原型也确定了。这次选择的是民国漳州海澄郑氏造船图谱记载的一款尺度相近的沿海运输小船。与郑家的因缘始于2005年,这本国内发现的第一部民间造船法式图谱,是时年84岁的郑俩招师傅的先父王郑文庆绘制,我在郑家师傅的教习下读通了图谱,发表了从事研究以来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认识了郑老师傅一家,感受到久违的父兄般温暖,我希望和他们师徒三代合作造一艘船,也许这是我表达心情的唯一方式,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漳人善舟,明代嘉靖年《操舟记》记载他们“观海物而知风暴之来,辨波纹而识岛屿之近,按罗经而定趋向之方,持舵柄而无逊避之意,处同役而存爱敬之心,其所可取者亦多矣。”

       郑老师傅亲自为筷子号绘制了船图,手把手地教我他的父辈传授给他的设计法则,造船用的天然福杉和樟木也买到了郑氏作坊。开工造船的日期却一推再推,因为找不到路子绕开船籍证这道坎,不敢贸然非法造船出海,而目前体制内有关传统木质帆船的法规则是空白,要想从正规渠道从他们那申办到造船和航行许可,得先帮他们做出一套规范再求他们立一部法规,这最快也得等到我70岁。

      于是筷子号的船图一直悬挂在办公室墙上,福杉和老樟则堆在作坊一角不断地升值,我依然在岸上。

      其间我转战大理推进高原内湖传统帆船的恢复,意外将现代帆船率先引进到洱海。其后又与波利尼西亚人易立亚船长将大溪地自由号双体木舟从福州开到厦门,遭遇冷空气差点人船两失。再后为厦门港老街区做历史与文化基础调查研究,提出海洋文化创意港的概念设计。但是,造船出海的梦想始终没有消失。

       2012年,在为福州福船博物馆撰写展示大纲时,发现外包给当地造船世家的展品船恰好是航海木帆船的最小尺度——5.9米,于是说动建设方船造好之后先借给我过一趟台湾,看看它跨越台湾海峡的航行性能,也让他变成一艘真正远航过有故事的小船。我把小船唤作南台,一个已经湮没在城市森林里的闽江古渡,寄寓对万恶旧社会的怀念之情。

       南台号造好了,造船师傅听说我真要用这艘船去航海时,把头摇得不行,最后干脆拒绝交船。博物馆建设方年轻的老总跟着一起义愤填膺,毅然出资请另一个造船世家再造一艘小船,专门用来做航海实验。

       2013年3月底,南台II号首次试航取得成功,呈现在央视纪录片频道的镜头中完美无缺,只是桅杆是用镀锌烟管临时加长的,帆篙竹子太脆断了一根,返航时还因未配备橹桨篙锭而无法解脱搁浅。

       试航之后的隔天,我匆忙收拾行装,驱车前往三千公里以外的梅里雪山,要把寒季歇业的季候鸟雪山旅馆重新开张起来,那是我造船出海梦想得以苟延的资粮。

       生活就像一场拔河,一头是梦想,另一头是现实,快乐和痛苦参半。但只要活着,只要有希望,我们就不能松手。为了追寻梦想可能要面临一种更难、更辛苦的生活,故事未必都会有完美的结局,当梦想实现的时候,我们还得回去继续原来的生活,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只是我们还存有新的梦想。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虫宁宁 于 2013-7-21 10:54 编辑

2.png

       我的生活有两条线,一条是诏安老家的大帆船-金华兴号-太平公主号-筷子号-大溪地自由号-南台II号,另一条线是厦门港-大理-梅里雪山。中式传统木帆船是我的生命密码,它象征父辈曾有的辉煌,也许我永远不能超越,但却不能遗忘。每当我牵着儿子的小手在海滩渔村行走,总想起儿时跟在父亲后面穿行的情形,希望很多年之后儿子也会带着他自己的儿子,走在父辈曾经走过的故乡海滨。

       我们都走在路上,总有一些萦绕在心底的梦想让我们像牛一样的耕作,乐此不疲,就像我的中国帆船梦。

       在我很小的时候,来自福建诏安老家的大帆船时常停靠在厦门鹭江道码头,我和当医生的父亲一起上船,父亲与老家的朋友泡茶下棋,我则在帆船的各各角落寻找货舱遗落的花生。黄昏的橘色光线在缭绳上随海风跳跃,世界弥漫在淡淡鱼腥和有节奏的涛声中,这是中国帆船留给我最贴切的记忆。

       老家的大帆船不时出现在后来的梦境中,我很努力却始终没有办法看清楚全貌。我猜想那极有可能是中国海岸线上最后一批航海木帆船,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时光往前走,我一直在回溯,寻找那些消失的中国帆船踪迹。幻想着有那么一天,驾船出海,与风随行,登上自由的土地,去过惬意的生活。

       托尔·海尔达尔、提姆·谢韦仑、尹明吉等的航海故事随之而来,它们复原建造古代航海船筏,以再现式的航行,验证传说中先人的伟大航程或自己的学术假说。一定是那种已在现代社会湮没的罗曼蒂克情怀,激励着他们去实施这样的学术探险,它源自远古,因孤独的释放,弥漫到神经末梢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

       从梦想回到现实,怎样复原出一艘古代的帆船去远航?这需要两个基本条件,造船法式和造船师傅,前者被夹杂在史林古籍中,需要进行精深的史料学文献学研究,后者则隐没在江湖里,需要费时费力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当感性把接力棒传给理性,不知不觉就滑进了生产技术史和船舶考古领域。

      在随之而来的文献学研究中发现,原来中国帆船的技术史研究在西方,一百年前一位法国远东舰队军官业余研究的系列著述,随便抽出一本都要比当今国内船史专家的所有东西来得精彩。以往的研究成果付诸阙如,只得史海钩沉,而持续的福建海洋线田野调查,也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2004年5月的一个下午,走在福建海岸行考察的最后一站,一艘悬挂3面巨大白帆的老帆船梦境般地出现在眼前,金华兴号,她历经沧桑的身躯,千疮百孔的破旧风帆,就像是对着大海发出的最后叹息。

       那段时间我正在进行一个用中国帆船做环球航行探险的项目可行研究,这艘中国海岸线留存的最后一艘大型传统帆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样本,让我第一次有机会体验传统帆船的操驾。我说通船主让我直接住进他们家,历时半年田野调查、随船作业和航行测试。

       好景不长,当地政府因这艘老帆船的船证年限过期欲行强制拆解。在接到第二次强制拆船通知书之后,我的伙伴替船主找到珠海的一家私人收购者,在某个天未亮的凌晨,仓促地将庞大的金华兴号悄悄开出东山湾,前往珠海。我有幸亲历了这次难忘的长距离外海航行。九天八夜、三百三十海里,我的角色在研究者、记录者、体验船员乃至临时水手中转换。

       2005年开始召集几名伙伴筹划复原建造一艘可以越洋远航的福建帆船,开往非洲东海岸或是北美洲西岸,通过航行实验来验证中国帆船的远航能力。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但太平公主号建造工程一开始就为资金短缺困难所困扰,团队内部也因为船只所有权、船身卖广告以及是否装辅助引擎而谎称无动力等无聊的纷争而走向分裂,

       三年后,当太平公主号从厦门五缘湾启航时,我却站在岸上。台籍团队接管了太平公主号,曾经的伙伴或是回家转行,或是上船当普通水手,当然还有人成了老大,这也为一年之后她最终在航归台湾的前夜富有争议的沉没埋下伏笔。

       有了这样的教训,一个新的目标很快又确立了——造一艘属于自己的10米小帆船,写一本中国帆船操驾与航海术的书,然后带上家人随心所欲地远航。我把计划中自己的帆船取名叫做筷子号,希望他像国人使用的筷子一样平实而可靠。

       在编织美梦和应对麻烦的同时,技术可行性也从设想逐渐进展到论证,复原帆船的原型也确定了。这次选择的是民国漳州海澄郑氏造船图谱记载的一款尺度相近的沿海运输小船。与郑家的因缘始于2005年,这本国内发现的第一部民间造船法式图谱,是时年84岁的郑俩招师傅的先父王郑文庆绘制,我在郑家师傅的教习下读通了图谱,发表了从事研究以来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认识了郑老师傅一家,感受到久违的父兄般温暖,我希望和他们师徒三代合作造一艘船,也许这是我表达心情的唯一方式,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漳人善舟,明代嘉靖年《操舟记》记载他们“观海物而知风暴之来,辨波纹而识岛屿之近,按罗经而定趋向之方,持舵柄而无逊避之意,处同役而存爱敬之心,其所可取者亦多矣。”

       郑老师傅亲自为筷子号绘制了船图,手把手地教我他的父辈传授给他的设计法则,造船用的天然福杉和樟木也买到了郑氏作坊。开工造船的日期却一推再推,因为找不到路子绕开船籍证这道坎,不敢贸然非法造船出海,而目前体制内有关传统木质帆船的法规则是空白,要想从正规渠道从他们那申办到造船和航行许可,得先帮他们做出一套规范再求他们立一部法规,这最快也得等到我70岁。

      于是筷子号的船图一直悬挂在办公室墙上,福杉和老樟则堆在作坊一角不断地升值,我依然在岸上。

      其间我转战大理推进高原内湖传统帆船的恢复,意外将现代帆船率先引进到洱海。其后又与波利尼西亚人易立亚船长将大溪地自由号双体木舟从福州开到厦门,遭遇冷空气差点人船两失。再后为厦门港老街区做历史与文化基础调查研究,提出海洋文化创意港的概念设计。但是,造船出海的梦想始终没有消失。

       2012年,在为福州福船博物馆撰写展示大纲时,发现外包给当地造船世家的展品船恰好是航海木帆船的最小尺度——5.9米,于是说动建设方船造好之后先借给我过一趟台湾,看看它跨越台湾海峡的航行性能,也让他变成一艘真正远航过有故事的小船。我把小船唤作南台,一个已经湮没在城市森林里的闽江古渡,寄寓对万恶旧社会的怀念之情。

       南台号造好了,造船师傅听说我真要用这艘船去航海时,把头摇得不行,最后干脆拒绝交船。博物馆建设方年轻的老总跟着一起义愤填膺,毅然出资请另一个造船世家再造一艘小船,专门用来做航海实验。

       2013年3月底,南台II号首次试航取得成功,呈现在央视纪录片频道的镜头中完美无缺,只是桅杆是用镀锌烟管临时加长的,帆篙竹子太脆断了一根,返航时还因未配备橹桨篙锭而无法解脱搁浅。

       试航之后的隔天,我匆忙收拾行装,驱车前往三千公里以外的梅里雪山,要把寒季歇业的季候鸟雪山旅馆重新开张起来,那是我造船出海梦想得以苟延的资粮。

       生活就像一场拔河,一头是梦想,另一头是现实,快乐和痛苦参半。但只要活着,只要有希望,我们就不能松手。为了追寻梦想可能要面临一种更难、更辛苦的生活,故事未必都会有完美的结局,当梦想实现的时候,我们还得回去继续原来的生活,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只是我们还存有新的梦想。
此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18159积分
379帖子
3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