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读犹太少女日记,访安妮匿居阁楼--《再济沧海》(34)

来自: 法国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 《再济沧海》(34)读犹太少女日记,访安妮匿居阁楼
image.jpg
“海友”到达荷兰伊姆登港后,我跟老公坐公交车进阿姆斯特丹游玩两天。水城阿姆斯特丹非常漂亮,纵横交错的运河边密密地矗立着很有特色的建筑,整个城市热闹非凡充满活力。荷兰船友推荐“安妮之家博物馆”(Anne Frank's House),城里几十间各种主题的博物馆中只有这间整天门外大排长龙。我排了45分钟的队才进得馆来,参观过后我觉得时间花得非常值得,强烈的情感至今仍然冲击着我,经历令人难忘。

1942年夏天,十三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与家人为了躲避被送往集中营的命运,搬进了王子运河263号。这是一幢四层商业办公楼, 一楼为车间,二楼办公室,三层货仓。三楼顶端有个小空间,一段楼梯通往四楼阁楼,楼梯对面有个书架,看似书架所靠墙面是三楼的尽头,实际上这幢楼的后半部分还有两层阁楼,书架后面有个秘密通道通往后阁楼。在这里两个犹太家庭及朋友共八个人度过了两年多的匿居生活,期间没有离开这幢房子走到光天化日之下半步。安妮十三岁开始写日记,详细地纪录了八个人在这样小的空间里两年藏匿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少女的眼光真实地纪录了犹太人在藏匿过程中诚恐诚惶的非常态生活,及这种生活给每个人造成的心理影响。很幸运安妮日记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在二战结束后得以发表,《少女日记》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并搬上舞台和银幕,故事发生的真实地点被辟为博物馆,这就是“安妮之家”。

博物馆尽可能地保留了二战时期原来的样子,展出相关图片、日记节选、采访视频及安妮日记真迹。我随着参观者挨层挨间地走遍整幢楼房,当穿过书架后面的秘密通道,压抑气氛像黑色幽灵扑面而来,顿时融进了悲伤的浓雾中。阁楼里黑咕隆咚的,窗户上挂着厚厚的窗帘,八个犹太人匿居在这里时白天就是这个样子。安妮的房间还保留着她贴在墙上的明星画报,十三岁的少女曾是个追星族。安妮父母房间墙壁上有铅笔画的杠杠,上面标着日期,那是安妮和姐姐两年里身高增长的记录。墙上一张手绘欧洲地图标有几个点,那是他们从无线电收音机得知的诺曼底登陆后盟军防线推进战况。阁楼顶端一方小小天窗,能看见一枝栗子树杈,安妮在这里看外面的蓝天,听鸟儿歌唱,看栗子树长叶、开花、落叶、变秃枝… 在这里安妮跟十六岁的彼得,彼此敞开心扉互开始了懵懵懂懂似有似无的初恋。藏匿了两年多,他们最终还是被发现了,盖世太保把他们送进了集中营,八个犹太人只有安妮的父亲活了下来,安妮在集中营被伤寒夺去了性命,她死后一个月集中营就解放了,如果她能再挺一个月该有多好啊!

我买了一本英文版《安妮日记》,在公交车上便开始读起来,因为参观过博物馆,我可以清楚地想象安妮在日记中所描绘的所有场景。这是我读的最慢的一本书,我坚持把它读完了。安妮写日记是因为觉得孤独,朋友虽然不少,但没有无话不谈的闺蜜,日记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安妮甚至给日记起了个名字“凯蒂”,毫无保留地向“凯蒂”倾诉内心最最私密的情感。

我把日记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安妮开始写日记到随家人搬进匿居阁楼,时间不到一个月。安妮家境殷实,在阿姆斯特丹犹太学校上中学,虽然有文字描写犹太人佩戴黄色星标的尴尬和不允许乘电车所带来的不便,但总的情绪是活泼乐观的。看文字安妮是个很挑剔的女孩,她笔下的女孩各个有缺点,男孩则都是她的崇拜者。对付男生安妮很有一套,她会飘逸地骑着单车跟男生聊天,遇到她不喜欢的话题时故意把书包掉在地上,男生出于礼貌马上停下来帮她捡书包,话题自然中断……好有心机的女孩,她长大还不知让多少男生为她颠倒呢!安妮爱讲话,在课堂上说话过多,老师罚她写作文,题目为《话痨》(Chatterbox),安妮写了三页纸振振有词地说善于言辞是女性特征,谁也改不了……老师看了莞尔一笑出了第二篇作文题目《屡教不改的话痨》,安妮又写了一篇把老师挡了回去,上课继续说话……终于老师忍无可忍给了第三个作文题目《话痨小姐“呱、呱、呱”》,这回安妮写了一首寓言诗,说三只小鸭子被公鸭啄死了,因为它们整天“呱、呱、呱”……多么聪明的孩子啊!她的语言天分和写作天才已经崭露头角。

日记第二阶段是安妮搬进匿居阁楼的头一年半,这段读得很辛苦,我每天只能读几篇,因为读多了心情不好,实在太压抑了。搬进阁楼就好像自愿被关进了监狱,八个人挤在那么小的空间,没有隐私可言,没有逃避空间。担心被发现他们小心翼翼地生活,每当陌生人甚至小偷出现,大家停下一切尽量保持不出声。最可怕的是空袭警报,别人都往地下室跑,可阁楼上的藏匿者没有地方可逃,只能坐在那里希望楼房不要被击中。这种持续的焦虑、恐惧、不满无处发泄,气氛永远是紧张的。八个人好像谁跟谁都合不来,他们的时间都耗在为鸡毛蒜皮小事闹矛盾上,安妮记录了各种矛盾冲突,大篇大篇地控诉她对其他人的不满,语言刻薄,态度激烈,也有相当篇幅自我否定自我怀疑。青春期少女生理躁动心理反叛,从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一下子被关进阁楼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安妮不止一次地在日记中说自己是幸运的一族,匿居在阁楼要比进集中营强多了。

第三阶段是安妮日记的最后六个月,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八个人在阁楼的生活似乎安顿多了,安妮跟姐姐交流顺畅了一些,又有了大她三岁的彼得可以互相倾诉。安妮并不爱彼得,但在阁楼他是唯一的男生,这种互相取暖的友情帮助他们度过了难捱岁月。安妮日记中抱怨和责难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坚强和勇气,是思考和反省。安妮更加清晰地剖析自己的内心,对政治也更为关心。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阁楼里的犹太人充满希望,翘首期待盟军打过来。日记有这样一段:“不要简单地认为战争是政客和资本一手造成,噢,当然不是,普通人也都负有全部责任”(don’t believe the war is simply the work of politicians and capitalists. Oh no, the common man is every bit as guilty)。我很惊讶这样的思考竟然出自于十五岁的少女之口,磨难让安妮过早地成熟了。

安妮父亲二战结束得知女儿去世后才看了安妮的日记,他看得很慢,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经历。日记中的安妮和父亲所知的女儿判若两人,老人说他没有想到女儿有那么深刻的思考,那么严厉的自我批评,他很欣慰跟安妮有一份良好的父女关系(安妮在日记中跟母亲有冲突,但跟父亲很接近)。安妮不止一次地表达写作给她带来的快乐,“纸张总比人更有耐心”。我完全同意,写作不仅快乐,同时给心灵打开一个窗口,要想彻底了解人,就看他们写的东西,文字很难掩饰人的内心,无论是虚构还是纪实。

《安妮日记》的震撼力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整篇日记没有一个德国宪兵,没有一个盖世太保,翻来覆去就是她身边那十几个人琐琐碎碎的生活。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地反应了纳粹德国统治下犹太人的惨烈生活。读这本书不是一个愉快的经历,但读过的人绝对不会忘记。博物馆视频中有这样一段话:“安妮或许能够拥有的一切对我们是真实的可能”(Her would haves are our real possibilities)。走出博物馆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王子运河美丽动人,记住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真实可能吧。

2015年10月7日于法国。
洪运来 来自: 河北廊坊
战争,普通人也都负有全部责任,
2015-10-8 10:28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fbi333888 来自: 中国
看第三次了真是太好看了。
2020-9-9 02:31

登录航海网,拥抱全世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 《再济沧海》(34)读犹太少女日记,访安妮匿居阁楼
image.jpg
“海友”到达荷兰伊姆登港后,我跟老公坐公交车进阿姆斯特丹游玩两天。水城阿姆斯特丹非常漂亮,纵横交错的运河边密密地矗立着很有特色的建筑,整个城市热闹非凡充满活力。荷兰船友推荐“安妮之家博物馆”(Anne Frank's House),城里几十间各种主题的博物馆中只有这间整天门外大排长龙。我排了45分钟的队才进得馆来,参观过后我觉得时间花得非常值得,强烈的情感至今仍然冲击着我,经历令人难忘。

1942年夏天,十三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与家人为了躲避被送往集中营的命运,搬进了王子运河263号。这是一幢四层商业办公楼, 一楼为车间,二楼办公室,三层货仓。三楼顶端有个小空间,一段楼梯通往四楼阁楼,楼梯对面有个书架,看似书架所靠墙面是三楼的尽头,实际上这幢楼的后半部分还有两层阁楼,书架后面有个秘密通道通往后阁楼。在这里两个犹太家庭及朋友共八个人度过了两年多的匿居生活,期间没有离开这幢房子走到光天化日之下半步。安妮十三岁开始写日记,详细地纪录了八个人在这样小的空间里两年藏匿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少女的眼光真实地纪录了犹太人在藏匿过程中诚恐诚惶的非常态生活,及这种生活给每个人造成的心理影响。很幸运安妮日记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在二战结束后得以发表,《少女日记》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并搬上舞台和银幕,故事发生的真实地点被辟为博物馆,这就是“安妮之家”。

博物馆尽可能地保留了二战时期原来的样子,展出相关图片、日记节选、采访视频及安妮日记真迹。我随着参观者挨层挨间地走遍整幢楼房,当穿过书架后面的秘密通道,压抑气氛像黑色幽灵扑面而来,顿时融进了悲伤的浓雾中。阁楼里黑咕隆咚的,窗户上挂着厚厚的窗帘,八个犹太人匿居在这里时白天就是这个样子。安妮的房间还保留着她贴在墙上的明星画报,十三岁的少女曾是个追星族。安妮父母房间墙壁上有铅笔画的杠杠,上面标着日期,那是安妮和姐姐两年里身高增长的记录。墙上一张手绘欧洲地图标有几个点,那是他们从无线电收音机得知的诺曼底登陆后盟军防线推进战况。阁楼顶端一方小小天窗,能看见一枝栗子树杈,安妮在这里看外面的蓝天,听鸟儿歌唱,看栗子树长叶、开花、落叶、变秃枝… 在这里安妮跟十六岁的彼得,彼此敞开心扉互开始了懵懵懂懂似有似无的初恋。藏匿了两年多,他们最终还是被发现了,盖世太保把他们送进了集中营,八个犹太人只有安妮的父亲活了下来,安妮在集中营被伤寒夺去了性命,她死后一个月集中营就解放了,如果她能再挺一个月该有多好啊!

我买了一本英文版《安妮日记》,在公交车上便开始读起来,因为参观过博物馆,我可以清楚地想象安妮在日记中所描绘的所有场景。这是我读的最慢的一本书,我坚持把它读完了。安妮写日记是因为觉得孤独,朋友虽然不少,但没有无话不谈的闺蜜,日记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安妮甚至给日记起了个名字“凯蒂”,毫无保留地向“凯蒂”倾诉内心最最私密的情感。

我把日记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安妮开始写日记到随家人搬进匿居阁楼,时间不到一个月。安妮家境殷实,在阿姆斯特丹犹太学校上中学,虽然有文字描写犹太人佩戴黄色星标的尴尬和不允许乘电车所带来的不便,但总的情绪是活泼乐观的。看文字安妮是个很挑剔的女孩,她笔下的女孩各个有缺点,男孩则都是她的崇拜者。对付男生安妮很有一套,她会飘逸地骑着单车跟男生聊天,遇到她不喜欢的话题时故意把书包掉在地上,男生出于礼貌马上停下来帮她捡书包,话题自然中断……好有心机的女孩,她长大还不知让多少男生为她颠倒呢!安妮爱讲话,在课堂上说话过多,老师罚她写作文,题目为《话痨》(Chatterbox),安妮写了三页纸振振有词地说善于言辞是女性特征,谁也改不了……老师看了莞尔一笑出了第二篇作文题目《屡教不改的话痨》,安妮又写了一篇把老师挡了回去,上课继续说话……终于老师忍无可忍给了第三个作文题目《话痨小姐“呱、呱、呱”》,这回安妮写了一首寓言诗,说三只小鸭子被公鸭啄死了,因为它们整天“呱、呱、呱”……多么聪明的孩子啊!她的语言天分和写作天才已经崭露头角。

日记第二阶段是安妮搬进匿居阁楼的头一年半,这段读得很辛苦,我每天只能读几篇,因为读多了心情不好,实在太压抑了。搬进阁楼就好像自愿被关进了监狱,八个人挤在那么小的空间,没有隐私可言,没有逃避空间。担心被发现他们小心翼翼地生活,每当陌生人甚至小偷出现,大家停下一切尽量保持不出声。最可怕的是空袭警报,别人都往地下室跑,可阁楼上的藏匿者没有地方可逃,只能坐在那里希望楼房不要被击中。这种持续的焦虑、恐惧、不满无处发泄,气氛永远是紧张的。八个人好像谁跟谁都合不来,他们的时间都耗在为鸡毛蒜皮小事闹矛盾上,安妮记录了各种矛盾冲突,大篇大篇地控诉她对其他人的不满,语言刻薄,态度激烈,也有相当篇幅自我否定自我怀疑。青春期少女生理躁动心理反叛,从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一下子被关进阁楼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安妮不止一次地在日记中说自己是幸运的一族,匿居在阁楼要比进集中营强多了。

第三阶段是安妮日记的最后六个月,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八个人在阁楼的生活似乎安顿多了,安妮跟姐姐交流顺畅了一些,又有了大她三岁的彼得可以互相倾诉。安妮并不爱彼得,但在阁楼他是唯一的男生,这种互相取暖的友情帮助他们度过了难捱岁月。安妮日记中抱怨和责难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坚强和勇气,是思考和反省。安妮更加清晰地剖析自己的内心,对政治也更为关心。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阁楼里的犹太人充满希望,翘首期待盟军打过来。日记有这样一段:“不要简单地认为战争是政客和资本一手造成,噢,当然不是,普通人也都负有全部责任”(don’t believe the war is simply the work of politicians and capitalists. Oh no, the common man is every bit as guilty)。我很惊讶这样的思考竟然出自于十五岁的少女之口,磨难让安妮过早地成熟了。

安妮父亲二战结束得知女儿去世后才看了安妮的日记,他看得很慢,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经历。日记中的安妮和父亲所知的女儿判若两人,老人说他没有想到女儿有那么深刻的思考,那么严厉的自我批评,他很欣慰跟安妮有一份良好的父女关系(安妮在日记中跟母亲有冲突,但跟父亲很接近)。安妮不止一次地表达写作给她带来的快乐,“纸张总比人更有耐心”。我完全同意,写作不仅快乐,同时给心灵打开一个窗口,要想彻底了解人,就看他们写的东西,文字很难掩饰人的内心,无论是虚构还是纪实。

《安妮日记》的震撼力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整篇日记没有一个德国宪兵,没有一个盖世太保,翻来覆去就是她身边那十几个人琐琐碎碎的生活。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地反应了纳粹德国统治下犹太人的惨烈生活。读这本书不是一个愉快的经历,但读过的人绝对不会忘记。博物馆视频中有这样一段话:“安妮或许能够拥有的一切对我们是真实的可能”(Her would haves are our real possibilities)。走出博物馆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王子运河美丽动人,记住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真实可能吧。

2015年10月7日于法国。
战争,普通人也都负有全部责任,
2015-10-8 10:28
活着,就是要创造奇迹!
看第三次了真是太好看了。
2020-9-9 02:31
四海为家,一生追梦。得到太多,回报尚少。虽为螺丝钉,愿做明白人。
57900积分
456帖子
9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2
1
返回顶部